① “礼”字的演变史
汉字:“礼”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甲骨文
楷体
②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文字都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之一,中原大地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第一次统一,当时存在许多小国,但是实力强悍的有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当时这七个国家都要不同的文字以及文化,直到秦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管理于是实行推广统一度量衡,但是当时其他六国文字及文化也极具特色。
六国文字筒体上呈现俗体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简体字,也正是由于简体字的流行导致文字使用越来越频繁。其次,六国文字出现偏旁,出现偏旁的原因就是简化现象导致地繁化。由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经历几百年的分分合合,最终被秦统一,由于秦原本使用的文字就是大篆,后来为了方便使用于是命丞相李斯负责,将原来使用的大篆进行简化取消原来六国文字推行小篆字体,自此文字才被统一。
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说到底还是从西周金文发展来的。
大致是这样: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诸侯国同样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战国由于各国分立有数百年字型有了一些变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再稍稍整理重归统一
经常看考古节目的会发现,春秋前各个诸侯国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几乎一样,不管这两个国家隔多远。因为他们都是在用当时国家的法定统一的文字——西周大篆。只是由于东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国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样的字型在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各国文字的源头是一致的。秦始皇只不过是将文字重新规范而已。
我觉得当时七国文字的差异就象现在“大陆汉字——台湾汉字——日本汉字——韩国汉字”之间的差别一样。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被各国使用久了,没有个文字委员会时时加以规范造成的结果。
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怎么写
一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的书写方式如下:
(4)春秋战国文字对照表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一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
白话版《说文解字》:一,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所有与一相关的字,都采用“一”作边旁。 弌,这是古文写法的“一”。
二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弍,古文。
白话版《说文解字》:二,表示地的数。由成双的“一”构成。所有与二相关的字,都采用“二”作边旁。“弍”,这是古文写法的“二”。
三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
白话版《说文解字》:三,代表天、地、人之道。由三画构成。所有与三相关的字,都采用“三”作边旁。“弎”,这是古文写法的“三”,采用“弋”作边旁。
四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
白话版《说文解字》:四,阴数。像四分的形状。所有与四相关的字,都采用“四”作边旁。
五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闲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白话版《说文解字》: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六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属皆从六。
白话版《说文解字》:六,《周易》常用的数,阴爻称为六,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字形采用“入、八”会义。所有与六相关的字, 都采用“六”作边旁。
七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
白话版《说文解字》:七,阳的正数。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表示阳气,折笔表示微弱的阴气从中斜斜冒出。所有与七相关的字,都采用“七”作边旁。
八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
白话版《说文解字》:八,划分、区别。像一分为二、相别相背的形状。所有与八相关的字,都采用“八”作边旁。
九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
白话版《说文解字》:九,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十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
白话版《说文解字》:十,表示十进位所需数都已具备。“一”代表世界的东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则表示东西南北中齐备。所有与十相关的字,都采用“十”作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