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骨文是写在什么上面的是怎么写的啊
甲骨文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其具体写法如下:
甲骨文是我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即商代贵族通过占卜预测吉凶的记录。其书写方式主要是用刀刻写,这种刻写技术相当成熟,字迹的笔画粗细、形状等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书写内容以祭祀、战争、狩猎、农事等社会活动和天气等方面的预测为主。这些卜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状况,是我们了解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由于这些文字的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因此也被称为“甲骨文字”。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甲骨文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许多秘密。
关于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选材:主要是选取龟甲和兽骨,这是因为这些材料的质地适合刻写。这些甲骨在使用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如清洁、打磨等。准备就绪后,便可进行刻写。主要工具为刻刀。在硬质甲骨上刻写时非常考验技巧,往往需要精细而均匀的力量控制。甲骨文的文字线条具有明显的特征,既简单又规范,这种文字构造表现了其特有的美感。另外,甲骨文不仅具有文字记录的功能,还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和艺术面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信息。同时,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Ⅱ 男子雕刻甲骨文 一雕18年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有着各种雕刻工具的工作间图为:邸崎的作品《家》,一个大大的甲骨文“家”字,下面的文字是他对“家”的理解。
图为:邸崎端详刻板,这是他的制作中的作品《穿》。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来自远古的甲骨文,被雕刻在木板、竹简、瓷片……
这些弯曲的字符,带着历史的气息,金戈铁马,斜阳草树,都被封存一笔一划之中。
穿过时光,来到现在。
爱上雕刻的邸崎,也爱着甲骨文。
刻刀一经上手,就已是整整18年。
云游十年归来就改行
邸崎,58岁,酷爱雕刻。
他留着长胡子,眼神明亮,有一双厚实的大手。
走进他位于汉阳前进村的出租屋,他略局促地介绍说,自己之前的住宅拆迁,在等还建房建成,目前是在此租住。而且因为“要干活”,会弄得有点乱,所以“不能租太好的房子,房主会有意见”。
进屋,居室面积不大,很陈旧。最打眼的是墙边的简易工作台,边上堆放着各种雕刻工具,包括一个小车床。墙上悬挂了一整排电钻、电锯、电锉……
他打开小台灯,一束光线唰地照亮工作台上的一块木板,“这是我前阵子开始刻的一件。”他说,“还没完工呢。”
他说着拿起木板,认真端详,拿起刀就刻了起来。
“这个活不像别的,能说几点上班、几点下班。雕东西一般就是有感觉了,就马上做。”他介绍道,虽然拿起刀就刻,但是每一刀下去他都要经过思考和选择,“雕刻的特点就是这样,万一下手狠了,刻多了,就是残缺了,没法补回来。”
上世纪80年代,邸崎一度是个成功的商人,但随后事业下滑,又遇到家庭变故。一连串的坎过完之后,他决定,离开武汉出门走走。
这一走就是差不多十年。
“十年间,我把全中国走了个遍。”他回忆说,自己云游各地,还在华山住了半年,期间对历史、书法、绘画、传统雕刻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文字,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字。”
他说,古代文字形成、演进,与中国历史文化相伴相随,“而追溯到中国文字的最初,就是甲骨文。”
钻研文字越来越有味
1998年,邸崎回到武汉,开始琢磨、雕刻甲骨文。
木头、陶瓷、竹子、石板、铜板,皆可用来雕刻。每种材质都有各自的讲究:木头最好是红木、黄杨木、梨木或樟木,质地紧实,纹理均匀;竹子要笔直的两岁竹子,取中段……说起这些来,邸崎一张口就能讲出一大堆。
他说,材料可以在摸索与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对他来说,更大的挑战,是补充学习甲骨文知识。
那个年代资讯流通不比现在,关于甲骨文的专业研究资料也少之又少。邸崎说,自己只能想方设法去学。他指了指卧室书架上的一大排书籍:“我的钱,基本上全花在买书上了。”
除了买书,他还去各大图书馆查找跟甲骨文有关的资料。有些资料并不公开供查阅,就得找人带着去。短暂的翻阅时间里,能记的就记下来,能拍的就拍下来。
越研究,他越觉得这些象形文字充满故事,“比如朋友的‘友’,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两只手。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干什么事都得左手右手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再比如,武汉的‘武’,甲骨文拆解开就是止和戈,戈指武器,止指人的脚,这个字就是一个行走的人手里拿着武器。”而作为记录当时社会的文字,甲骨文与历史一起看,越发充满意趣,妙不可言,“比如国家的‘国’,在甲骨文中,这个字最早就是一个‘或’,没有边框,因为那时候大家打来打去,疆土不断变化,武力代表国。等到了周朝定下国土边界,这个字才加上‘囗’,因为这时候大家有了领土意识。”
他说,这些关于甲骨文的认识,有些是从各种研究资料中获得的,有些是自己依据资料扩展思考而来,而他的创作多以此为题材,雕刻某个甲骨文,再配以对这个字的内涵解读。
它们是文字也是哲学
“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早期文字,后来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或作为特殊使用。而中国的文字,骨甲文、金文再到现在我们使用的文字,则是一脉相承,不断延续下来的。”邸崎说,这在世界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仅凭这个理由,就应该好好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字。”
雕刻这些文字,也是延续这些文字精神的方式,“字典的‘典’,它的甲骨文就是一个椭圆,里面4条竖线,椭圆下面两只手。这就是手持竹简的即视感。”而当年的竹简、骨片,都是用来雕刻文字进行记录所用的,而当时雕刻工匠,也是各类工匠中待遇最好、地位最高的,“雕刻在工艺分类里,一直是难度大、技术含量较高的类别。比如,在达官贵人和皇族之家,才能看到有雕刻的家具、房梁、门框。而普通百姓人家,就算过年也就是请人写个对联贴一下。”
认定了雕刻的高大上,但如今做这些雕刻,邸崎坦言收入“很凄凉”。不少朋友劝他说,这些文字太生僻,他应该去雕刻一些“更来钱的题材”,“但是那些不是我喜欢的,我宁可不做。”
他曾制作过一整套《孙子兵法》竹简,共6大卷,被他珍藏在自己制作的箱子里。曾经有日本人愿意出36万元购买,但被他拒绝。如今,他靠接一些零散订单过活,接的单子都是自己乐意做的。
邸崎说,中国的文字里饱含着哲学,研究这些文字的过程,也是体会、领悟传统文化意境之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从中真正懂得了唯吾之足的道理:一个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才能感到满足。
“所以,我耐得住清苦,也耐得住寂寞。”邸崎很坚定地说,自己清空内心,没有杂念,也无所谓功名,只想在文字雕刻的路上,继续探索着走下去。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