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友情问候祝福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非常重要,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了师生情、同学情和同事情,现在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友情问候的祝福语。
2.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动容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
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来说,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
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他在朝中算“旧党”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却是“新党”的中坚人物,另一个弟弟曾肇又是“旧党”的重要角色,因为政见不和,兄弟之间闹得很不愉快;还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却为了利益之争,后来水火不容。
相比之下,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实在令人感叹!
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苏轼喜欢和弟弟开玩笑,在《戏子由》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意思是,子由童鞋个子太高了,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头便撞到屋梁上了。
(苏轼你这样损自己的弟弟就不对了,他个子长得比你高也是错吗?)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在当时便被称为佳话。
据北宋时人记载,欧阳修喜欢交友,于是口里常吟诵孔融的诗句“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范仲淹喜欢论兵,于是口里常吟诵韦应物的诗句“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
而苏轼最喜欢吟诵的诗句是什么呢?
是“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中的一句。
苏轼、苏辙年少时曾共读此诗,感慨甚深,约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
苏轼最出名的几首诗词,说起来都离不开苏辙。
中秋是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一个节日。
月圆之夜,最大的快乐,就是一家人聚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此时此刻,最应景的,莫过于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其是最后几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在这篇感天动地思念亲人的词作中,苏轼想念的是谁呢?
答案是:苏辙。
因为这首词的副标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苏轼来说,这个人就是苏辙。
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和苏辙已经六年没见面了。
我们不知道,苏辙看到哥哥这首词作时的心情,我们只知道,从此历届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这一首《水调歌头》。
元丰三年(1080)初,苏轼被贬作黄州团练副使。
同年五月,苏辙送兄长的家眷来黄州,期间由苏轼陪同到赤壁游玩。
兄弟俩难得一聚,在赤壁矶头,对酒小酌,看江天辽阔,不亦乐乎!
胜景游目骋怀,苏辙忍不住诗兴大发,当场赋了一首七律:
新破荆州得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 百姓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 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关衅, 意突成功所未闻。
这是一首标准意义上的怀古诗,主题很鲜明,即从赤壁之战的历史中引出教训:不能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去进攻本身没有荒乱失德行为的国家。
客观的讲,这首诗写得不错,如果是一帮文人墨客诗酒唱和,说不定还能拔个头筹。
于是,苏辙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哥哥,希望哥哥能点个赞。
毕竟在别人眼中,苏辙是学霸一样的存在;但是在神一样的哥哥面前,苏辙自己还是不够自信。
苏轼笑了笑:“子由,这首诗写得不错,刚好我想了首词与你和一下。”说着,呼童子铺纸磨墨,一番龙飞凤舞的行书写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此,这首词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中的第一名。
作为从小玩到大的兄弟,苏轼、苏辙彼此相知于心、肝胆相照。
熙宁十年(1077),苏氏兄弟分别7年后在徐州相聚,两人互相作诗应和。
苏辙劝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
(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纵不羁,小心被人抓小辫子。
)
而苏轼牵挂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艰难,“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
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虽然有六个女儿,幸亏弟媳贤惠。
虽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达观,纵然明日无晨炊,也依然倒头作雷鸣。
)
苏轼曾说过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这样的过誉之词,他也曾对苏辙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虽说这口气之大,很有点“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觉,但也看得出他对弟弟才学的看重。
而苏辙自承,苏轼谪居黄州之后,“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贬去黄州之后,闭关修炼,勇猛精进,已成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绝世高手,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了。
苏轼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典型的文字狱。
用时人刘安世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
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
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在狱中,苏轼备受御史逼供拷问,一度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一首如下: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中次联,苏轼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遗嘱。
但在诗的最后,苏轼把我们带上了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虽然时空的浩劫将使伟大时代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但兄弟之情则将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永恒地延续!
据说神宗皇帝也读到了此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此,北宋朝廷里少了个一品大员,而中国文学史上则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