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元的字源解诂
甲金文从“人”从一圆点或方框(部件以◎表示),象人形而突出头部,本义是头,引申为首位、首次、开始。甲金文象人头的圆点或方框或简省为一横,古文字往往在一横上再加一短横为饰笔,发展为小篆、楷书的“元”。
“元”、“兀”是一字之分化(林义光),参见“兀”。有学者认为“元”上的两横是古“上”字,“上”与“人”合起来会人之上的脑袋之意(徐中舒)。
按“元”字最象形的字形上部只有圆点,没有两横,故此说所据并非“元”字的初形。甲骨文表示起始、首次。
《合集》23390:“元卜”,即第一次占卜。
又用作地名。金文表示第一、开始。
师酉簋:“元年”,即君主在位的第一年。
又表示大,番生簋盖:“元德”,即大德。
《国语.吴语》:“敢忘天王之大德。”
王孙钟:“元鸣”,指钟声大鸣。
又表示排行衡漏第一,晋公盆:“元女”,即长女。
叔尸钟:“乍(作)福元孙”,即造福长孙。
多友鼎:“元士”,即“上士”,级别介乎大夫与下士之间。
又由第一、首次引申有专门、专用之意。
吴王夫差剑:“攻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示吴王夫差铸造给自己专用的剑(王文耀)。甲金文“元”未见用作本义,但是其本义保留在文献中,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表示狄人归还他的头。
《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表示勇士不会忘记丧失头颅的时候。《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段玉裁改为“从一,兀声”。“始”是“元”的引伸义,今天“元首”表示一国之首,也是从“咐激烂元”表示头的本义引申而来。另参“页”、“首”。 人铅谨,兀,上,始,页,首
❷ 元是上下结构还是独体字
❸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二十个
象形字:雨、元、木、眉、左、右、门、龟、车、月、龟、马、鱼、日、门、木、山、手、羊、草、鸟、虫、川、耳、口、人、田、水、火
指事字:上、一、二、下、丨、丩、爻、元、示、中、屯、牟、牵、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
会意字:休、明、歪、林、森、尖、众、炎、孬、劣、囚、苗、片、罗、息、比、竝、友、珏、朋、林、犹
形声字:项、题、颜、颠、材 、偏、 铜、 冻、 证、 骑、 秧 、攻 、颈 、削 、瓢 、放、 鹉 、雌 故、破、管、 露、 爸 、芳
特点:
象形字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纯的表音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字之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形声字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❹ 元是独体字吗
❺ 甲骨文数字象形字对照图片
甲骨文数字象形文字图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纯的表音文字。
(5)元的象形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多种不同命名:
1、从书写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写于龟腹背甲和兽骨之上,因而有龟甲文字、龟版文、龟甲兽骨文字等名称。
2、从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于占卜记录,因而有卜辞、贞卜文字、甲骨卜辞等名称。
3、从书写方式角度,其文字为刀笔刻划,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称。
4、从文字发现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因而有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简称卜辞、殷契、契文。
❻ 元是什么结构
独体结构。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
“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元”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
汉字划分独体与合体
1、可从造字法上考虑,象形字、指事字一般是独体字,会意字、形声字一郑雹般是合体字。但是,又不能拘泥于造字法,现代汉字的实际字形也是划分独体、合体的重要依据。如“京、舌、禽”等象形字,已具备了合体字的特征,应看作合体字。
2、合体字一般具有明显分离的特征,部件喊粗帆之间、部件与笔画之间必不交叉连串。不具备这一特点的就不是合体字,如凳和“出、及、串、果、事”等。再次,合体字分解出的两个以上部件,必须便于称说,一部分应当是独体字或常用部件,另一部分应当是便于称说的笔画或可以变通称说的部件。
❼ 跟元字很像的一个字是什么
跟元字很像的一个字是“亓”。
亓,普通话读音胡物野为qí,最早见于金文。在六书中属象形字。亓的基本含义为“其”的古字。亓的引申含义为姓,如:汉代有亓辉。
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个字,同义通假;“亓”是古代“其”字裤喊的一种较早的写法;“亓姓”,也就是“其姓”的另一种写法。只是后来这一写法被家族沿用下来,就成了“其姓”之后的另一姓氏。
亓的同音字
1、岓
读音为qí,该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起初基本含义为山旁的石头;继而引申含义为岓石。有关常用的组词为岓石。
2、骑
读音为qí,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蚂耐形声字。“骑”的基本含义为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如骑马、骑射;引申含义为兼跨两边,如骑缝盖章。
3、琪
读音为qí,最早见于汉代隶书,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琪”的基本含义为美玉;引申含义为珍异,如琪花瑶草。
❽ 元和原是通假字吗
“元”和“原”的关系不是通假,是分化和字义变化关系。
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初始、开始,和现代汉语原先的“原”同义。
原:本义是“源”,上面的“厂”象形山崖,下面是“泉”表示水的源头。古文写作:
这个时期,“元”和“原”没有关系。《说文解字》:原,水源升凯泉本也。
因为“原”是水源,也有元始的意思,后来,人们常常用它表示初始,造成“元”和“原”混用。为了准确表述水的源头,另造了带氵的“源”。
因此,古文的“雹唤元”就是现在的“笑郑原”。它们不是通假,属于古今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互为异体字。
❾ 元字少个勾是什么字
元少了一勾是亓,亓念qí,多用于姓氏。
亓(qí)姓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
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亓字的产生演变源远流长。最早当由“丌”字衍生而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丌部》:“丌,下基也,荐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属皆从亓。读若箕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平而有足,可以荐物”。“荐”古指祭祀时,献牲祭品。斗歼丌即指古代放置祭品的祭器。
秦汉以后,作为其之古文的丌、亓二字的用法则渐少见,已为“其”字替代。倒是作为姓氏用字而更多地出现于魏晋及其后的典籍文献之中。
综上所述,亓字源于商周时期之甲骨金文,不可不谓源远也。而作为姓氏用字则晚于秦汉,始于中空郑冲古时期之魏晋,直至今日。
亓姓属复姓中的稀姓,关于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丛带甚少。本人亓官子贺,可以很负责地和大家讲解一下亓姓的由来,亓就是亓官,最早为丌官,是春秋时期一种古老的主持成人礼仪和祭祀上神的一种官称,相当于如今的文化部长,丌官之后为纪念先祖而取其官名为姓,故此亓官一族之祖绝非一人。
明代朱洪武全国简明改姓运动,将亓官复姓简为亓。
❿ 中国古代数字是什么样的。
1、中国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记忆数字,见图片所示:
2、后随着通商口岸,罗马数字传入中国。罗马数字是最早的数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数字早2000 多年、起源于古罗马,但它的产生晚于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于埃及人的十进位数字。罗马数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没有0这个重要数字。“0“在罗马教表邪恶。
3、清朝康熙年间,何国判察宗、梅谷等人编着的《数理精蕴》,列举了一套专用数字名称:个(100)、百(102)、千(103)、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沟(1032)、涧(1036)、正(1040)、载(1044)、极(1048)、恒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议(1064)等;其中前几个是十进制、从亿开始为万进制。
《太平御览》称“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京,是京谓之垓,”《孙子算经》称“十垓为秭”,说明存在两种不同的计数方法).比个位小的数,按递减,依次为分、厘、豪、丝、忽、微、纤、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一念之间、六德(《周礼》6种乐器的声音)、虚空(最小可数量)、清静(无限小的数).从选用的词汇来看,显然是用越来越短的时间和越来越小的空间来描述越来越精确的数量的变化了。
4、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用于计算,中文数字用于文字描述。大写的中文数字则用于财务制度。
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简冲拿、十、百、千、万、亿;中文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10)元的象形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
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拦搭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古印度发明的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