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姓氏文字图片我姓杜
⑵ 杜字的草书怎么写 要图片
杜,汉语常用字,读作dù,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一种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为名词。后引申为“利用土木筑堤防洪”等义,作动词用。《说文解字》认为“ 甘棠也”,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土”是声旁。 后有堵塞、封闭等意,即土塞木,或以木塞土。亦作姓氏。
1、
“杜”的甲骨文字形是“土”在左,“木”在右。发展到金文后,开始变为“木”在左,“土”在右的字形,且“土”形部分变化较大,更为线条化。
发展到小篆时,其字形基本承续金文,但更加整齐、规范了。隶变则把左边的“木”形部分简化了,变成了现代的标准化“杜”字形。楷书的“杜”则是上下左右,更为对称的调整。
⑶ 谁有好看的带杜字的图片
通用:
胜雪,
雪飞,
雪铭,
洛雪,
雪桐,
凯悦
雨萱,
凝萱,
呈悦,
雨萌,
雨默,
雨晗,
雨馨,
羽曦,杜
:
杜乔琪,
杜嘉译,
杜蕾,
杜林乐,
杜嘉睿,
杜嘉蒂,
杜言,
杜安栀;王:
王郡,
王伊,
王璐,
王悦然,
王苇苇,
王潇潇,
王塞萧,
王睿哲
⑷ 杜姓唯美图片
不知道你对唯美的要求具体是什么。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张,晚了2个多月才看到,希望你喜欢。
⑸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
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
(5)杜姓氏图片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⑹ 求姓氏“杜”的来源
1、源于祁姓
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4、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5、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
⑺ 我姓杜,求唯美杜姓文字图片 ,心情图片
⑻ 关于姓杜姓杜的图片和唯美句子
哈哈,一说姓杜,就想到了肚子,哈哈,不算唯美,哈哈,笑的太开心,楼主见谅见谅
⑼ “杜”字图片
收下吧:
⑽ 杜姓的来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着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10)杜姓氏图片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