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二人转文字图片

二人转文字图片

发布时间:2022-08-22 15:26:43

A. 东北的二人转资料150字

原名好象是周淑珍,可能是吉林榆树的,小时侯我总去看她的戏,当时艺名“白牡丹”搭档是赵小军、据说是夫妻

B. 求二人转小帽《十唱裙钗女》带词简谱`谢谢了!

二人转唱词《墙里墙外》片段 繁星眨眼月牙弯呀哎微风轻吹柳树尖啊二嫂我探黑八伙来到那墙根前茑悄地探头缩脑往过卖单啊墙里是寡妇家呀墙外大光杆啊两边都空的捞地缺心又少肝呀二嫂我自打守寡一直没找伴啊大发我四十多岁还没有老婆孩好政策打开了心中的门两扇呀多年的干巴树又冒了小牙尖呀大发我返老还童越来越添彩啊二嫂我成介好乐不愿意在打单啊一看见光棍大发心里面就打闪呀一看见寡妇二嫂心里就撒欢啊别看他憨的呼的说话好红脸唉竟能在我的心中占个大地盘别看这墙里墙外隔地不太远啊可我总列列沟沟不敢上跟前啊怕只怕若出是非两下都不够脸光屁股推碾子整不好得可碜一圈

C. “东北二人转”是什么文化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 二人转:俗文化的生命力
轻松幽默,乐在其中 借着春晚小品《不差钱》机缘,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备受大众追捧的娱乐明星。与此同时,小沈阳也引来不少质疑和批判。小沈阳作为一名大众娱乐明星,必然要被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也都属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我发现,在对小沈阳质疑、批判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自觉不自觉地以“雅人”自居,理直气壮地把“雅”当作一个绝对美学尺度,然后,把小沈阳归入低俗、粗俗、恶俗之中。不是小沈阳不能批评,而是这种雅俗分类和对立的绝对美学原则存在着严重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理念格格不入。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区分雅俗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俗,世界上本来没有雅俗之分,雅人为了自己的雅而说另一部分人俗,就有了雅俗之分。在中国古代,周朝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传说是周公创建的。这种礼乐制度是对人群的分类,它严格规范了人在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地位,任何人必须服从这种规范,否则就要冠之以相应的罪名,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礼”可以看作是周朝的礼乐制度总称。“礼乐”是符合礼制等级规定的音乐舞蹈。在周朝,“雅”指一种宫廷贵族乐器。《周礼》记载了这种乐器,把它和许多贵族宫廷乐器并列在一起。这些乐器由乐官掌管,由专业人员演奏,称为“雅乐”,用以配合贵族的礼仪活动。舞乐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贵族的级别。由于“雅”高高在上的贵族化地位,“雅”就演变为“正确”、“规范”、“标准”、“美好”的同义词了,就变成了高于俗的绝对性的文化和美学尺度了。可见,雅俗分类和对立不是天然的或客观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建构起来的,是统治权力规定出来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秩序,贯穿着统治权力的意志和偏爱。用今天的话来说,雅是社会主流文化,是统治者喜爱、倡导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俗则是边缘文化,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压抑的文化,或者是不受重视的零散的文化存在。 雅俗分类、对立总是和社会文化秩序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古代,雅俗分类、对立就从来没有消失过。“雅”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往往要从俗中大量汲取营养或者直接把俗变成雅,可是,那些俗的一旦变成雅的,便一定忘记了自己从前的出身,又制造出新的俗来,以标榜自己鹤立鸡群的优势地位。所以,雅俗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可以不同,但是,雅俗却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冲突状态。因为分类的目的不是划分不同文化类型或风格,而是要排斥、压制一部分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文是高雅的,而戏曲、小说则是低俗的。如果深究起来,在诗文之中,“文”要比诗更高雅,因为“文”总是和权力者联系在一起,只有特权者才有写字的必要和需要。巫师占卜、史官记事最需要文字,而诗则和民间、民众联系更密切一些。《诗经》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学,到了汉代它才变成了经典。词在唐代兴起的时候是低俗的,但等到了宋代苏轼“为词立法”就变成高雅的了。从皇帝、大臣一直到普通知识分子,都以诗文显示自己高雅,并把戏曲、小说和其他民间艺术看作是低俗的。唐宋到明清的小说和元代以来的戏曲,由于带着社会普通人的嗜好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低俗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我们今天看来是经典的作品,在当时却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看作是诲淫诲盗而遭到禁毁。诗文与小说戏曲的雅俗对立格局在晚清——“五四”期间被彻底打破,小说、戏曲在新文学之中一直是受到重视的文体。现在谁要说小说不高雅,会被大家当作疯子的。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雅俗式二元对立的紧张冲突呢?我以为其根源就是大一统的专制文化。专制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制造绝对知识即绝对真理。这套绝对知识不对对象进行分类,也没有任何自我限制,它高高在上,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就如同一个过滤器一样,过滤一切,凡是不符合它的尺度的,一律淘汰出局,打入低俗之列,而经过过滤器的东西又变成了过滤器的一部分。人们总是附庸风雅,自觉不自觉地寻求一个终极高雅,然后,用它统一一切,追求一种齐一性的统一规范。如此循环往复就导致了雅俗之间没完没了的二元对立,造成了文化专制所无法避免的文化等级观念和文化歧视。我以为,对小沈阳的质疑、批判在很多人那里,就是这种专制文化心态的无意识流露。 我以为,小沈阳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看待民间艺术的问题,如何评价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作为大众娱乐进入主流娱乐文化的问题。二人转是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往长了追溯也仅仅300年左右,二人转被主流文化接纳是新中国以后的事情。从二人转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它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演员,演出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它的影响也主要局限于东北地区;即使在东北地区也主要流行于乡村。“文革”结束以后,由于多元文化的逐渐崛起,由于赵本山等人的努力和影响,才由乡村进入城市,逐渐为全国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接受。小沈阳是典型的二人转演员,带着二人转所特有的民间乡野气质。他的男扮女装、他的说口都是传统二人转的重要表演因素,他的一招一式都流淌着二人转的精神气质,而他的流行歌曲演唱则是二人转进入都市之后的变异,从社会娱乐文化的角度看,它仍然带有十足的民间乡野气质,是一种原创性很强的大众娱乐文化品种。它给大众娱乐文化增添了一种狂野而独异的东北风味。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市场票房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对这样一种洋溢着民间智慧的大众娱乐文化,应该尊重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让它在消费市场中逐渐完善自己。不喜欢、讨厌、反感也都是正常的,这既有接受过程的问题,也有个人嗜好和偏爱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一种艺术一开始就获得所有的观众,也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征服所有的观众,即使是经典也不例外。但是,用雅俗对立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它,再用终极高雅的尺度去贬斥、否定它,就毫无道理了。因为这种终极高雅的绝对美学,根本无法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接轨,完全违背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 从目前文化状态看,多元文化观念在学理层面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共识,我们很难看到还有谁对多元文化观念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这种倾向即使在“雅俗”观念上也凸显出来。就我的观察而言,“雅俗”一词虽然被很多人使用,但是,其内涵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它仅仅是不同文化的分类,不带有价值判断,不带有文化等级观念。许多人用雅文化指称主流文化以及先锋性文化,用俗文化指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并特别注重雅俗对立的动态结构和消解。但是,也无可否认,由于我们长久的文化专制传统,相当一部分人(也包括艺术家、学者)仍然因袭着封建文化的雅俗观念。创作过《潘金莲》的着名戏剧家魏明伦批评春晚小品《不差钱》“差道德”。在他的观念里,任何艺术都要提供明确的道德教训,只有提供道德教训的艺术才是艺术。他还不知道现代艺术是多元存在,以至于把古老的“文以载道”看作是惟一合理的艺术。这种艺术一元论是文化一元论的典型折射。 要想让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根深叶茂,必须抛弃那种顽固的雅俗对立的绝对文化观念和美学尺度,注重多元文化秩序的建设,让二人转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多元文化秩序的土壤之中。

D. 东北二人转文字描述

二人转简介
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编辑本段]二人转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编辑本段]二人转特色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E. 小黄飞的二人转视频内容(我要的是文字)

小黄飞:者挨揍之而不宜惯乎。

太搞笑了!

我的观后感:

其实,在这个看似虎吵的女人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点。

她的思维真的是很灵敏,尤其是能用心理战术还击刚上台就埋汰他的搭档。

她的才艺也不错,比如学了各地语言,比如唱的歌,

她的那句“我不懂文言文”,是对文言文的“挑战”,我也不喜欢文言文,看着特别累,现在的时间多宝贵呀,谁有心思琢磨那浪费时间的文言文呢?复古也不是这么复古的吧?

报复心理,女人都心细,能在细微处看问题,睚眦必报的感觉,所以,轻易不要惹女人

F. 这是什么二人转不要薯仔那个、要清楚地有字幕的

对不起朋友 这不是二人转 我们东北二人转没有这打扮!!这些垃圾是披着二人转的外衣 嘴里却不是唱二人转 而是满嘴的喷粪。如果朋友想听真正的二人转 请搜索:韩子平 董玮 董孝芳 秦志平 闫书平 董振武 孙晓丽 尹为民。。。真正的二人转南方人是不爱听的 但是我们东北地方人很爱听 就像山东的越剧 我们也不爱听。某些人打着发展二人转的名义去演出 有些根本不会唱的也来演出 节目名字是二人转 可嘴里说的是荤口 甚至粗口 很可耻!因为南方人没听过二人转 所以当这些荤口二人转传到南方的时候 都以为东北二人转是这样?这么低俗?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二人转 想听二人转 按我上面的演员名字搜索 就可以听到了。分辨真假二人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如果说口和杂耍一类的 超过了演唱的四分之一 那么就肯定是假的二人转。。。对不起 上面的董振武发错了 应该是徐振武 是韩子平老师的徒弟

G. 求二人转的起源收集资料。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必然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而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建团以来对二人转的戏词进行了大规模的【亲民化】和【删减化】以至于被吉林民间艺术团修改过的段子大多数都变成了以俗色酸戏词为主要的唱段、也就造成了修改过的段子和没有修改过的段子戏词出入特别大。但是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历史背景
二人转蓝河怨剧照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编辑本段首次出现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传统二人转皇后【筱兰芝】

传统二人转名角【李文兰】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编辑本段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二人转舞台照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表演手段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编辑本段艺术流派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编辑本段唱腔特点

二人转演员闫学晶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传统二人转【冯奎卖妻】

二人转名角【马力】【韩振】剧照

传统二人转名角【郑桂云】饰演李金莲

编辑本段唱腔曲牌分类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
辅助曲调 专腔专调 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呼呼腔》或《胡胡腔》

《呼呼腔》是二人转故事正文的开头腔,曲牌高亢、红火、充满激情。曲体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乐句都带一个较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呼呼腔》的音调,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棱角分明,恰好表现东北秧歌那种大夸、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时,有事描述故事梗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的最好的音乐语言。

《呼呼腔》板式变化多样,分有”头板“即”慢板“

二板,三板、快板,由于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调,因而产生了”南边道、大尾巴、对花、敞弦、干板擂“等等不同样式的《呼呼腔》曲调。

词格基本为七字句。

《武咳咳》

《武咳咳》是二人转演唱故事内容的核心唱腔。艺人称它为“宝调”。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

上乐句的落音为“徵”音,下乐句落在“商”。

它的音乐旋律完全来自东北方言中的字调和语气是一种“唱着说”的叙事性曲牌。旋律线条随着语言音韵时高时低,时曲时直,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始终不离“re、la、sou"三个音。这三个音有鲜明的动机性和强烈的凝聚力;句尾甩腔,不仅延伸了语言的情感,又能自然流畅的向其它曲牌唱腔过度。

《武咳咳》板式变化多样、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个”起腔“或叫”领腔“,结尾有一个”落腔“。

这个去掉,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可容性,不仅能包容大量的故事内容,又能够领唱各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表现不同的人物及场景。具有强烈的叙事功能。

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

过去有人称这个曲牌也叫《上北楼》、《小阴天》,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善于抒情叙事。

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的独立性很强,使旋律形成”商、宫、羽、徵“的落音趋势,但它仍为上下两个乐句,两小分局为一分词。

《文咳咳》板式变化,分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间的垛句等等。

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

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演唱,上乐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乐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开头都有一个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夹快板“、”慢打紧唱,长调门”、“红板数唱”等变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

基本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

《三节板》

演唱时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称三节板。这个曲牌是一种抒情、叙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较大、大波浪式的曲线。基本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落“角”,下乐句落“宫”或“羽”,大段三节板,结束有甩腔。

这个曲牌是由大鼓四乎调脱胎而出,曲调抒情、优美、深沉、细腻、善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由于唱腔细腻,婉转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咬文嚼字,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词格基本为十字句。

编辑本段主要名 段

《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艺术,早在1953就曾经走出国门进行演出。近年来,二人转还担负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等相关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国际性演出。在拓展海外演出市场的过程中,国有院团与民营团体进行联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电视传媒推动了二人转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台播出的大量综艺晚会、访谈节目及影视剧进一步扩大了二人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人转的艺术元素被应用于商业广告、新闻播报以及戏歌创作等领域。
[1]

编辑本段主要误 区

二人转的种类繁多,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二人转,并不能完全代表二人转的全部。他们是经过商业化包装艺术形式,为了响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加大了所谓的口活、绝活(类似杂技的翻腾跳跃)、模仿秀等等,更有一些粗口段子,给不了解二人转的人留下了“二人转粗俗、下流”,只会唱《小拜年》,更像杂耍的印象。为此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大批热爱二人转的老艺术家曾经发起了“绿色二人转”的倡议。

二人转误区二。由于受网络上传统二人转的视频上演员化妆简单的误解、以至于多数人都认为二人转是化妆简单或者是根本就不化妆的、这是个误区。网上流传的二人转演员化妆简单或者不化妆是由于文革以后传统二人转演出一直不景气严重缺少经费造成的、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带大炮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如果需要的话是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
二人转剧目【胡玉娘剧照】
,如【穆桂英剧照】月装即是仙姑头、也是需要铁片子、带大炮的只是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剧照。】

二人转穆桂英剧照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是根据曲目的需要而化的、以下按照以上介绍顺序用照片依次展示

所幸这种不化妆或是简单化妆的现象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演员经费充足正在逐步改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4张)
中国省区戏剧划分

H. 二人转有个演员叫孙大美,谁有他的资料有图片最好

孙大美原名孙晓娟 哈尔滨人 虎妞叫孙晓波

I. 东北二人转宣传车,图片衣着暴露,谁管管

是的,应该管管了。 查看原帖>>

阅读全文

与二人转文字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花盆和花的图片简单 浏览:146
水果怎么摆好看图片 浏览:537
千与千寻人物图片大全 浏览:243
委屈漫画图片女孩 浏览:403
背景图片简约可爱清新 浏览:927
图片狼抱着一个女孩 浏览:172
文档中图片如何快捷设置大小 浏览:256
貂蝉去衣服图片大全 浏览:92
美女背影高清壁纸图片全屏 浏览:62
图片如何设置标题 浏览:808
漂亮文字动态图片大全 浏览:65
七天打卡表可爱图片 浏览:35
波波头发型效果图片 浏览:659
图片插入word中无法选中怎么办 浏览:221
大叔洗衣服的图片 浏览:446
Word里图片置顶如何加空格 浏览:203
蒋丞图片高清动漫 浏览:305
放美女和平精英图片 浏览:388
黑鼻子可爱图片 浏览:855
word转换pdf时图片丢失 浏览: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