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金的《怀念苏珊》和《再忆苏珊》分别写于什么时候
你好
怀念苏珊
很爱的一张苏珊·桑塔格的照片
永不回避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以光与蜜的美德、智慧与勇气;
为爱之仁慈; 生之自由与美。
——怀念苏珊·桑塔格
12月28日,是苏珊桑塔格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刚知道她,马上就跑去买了的她的《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刚出版的,因为考研还没来得及看,隔周却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她去世的消息。那期文化版做了整整4版她的纪念文章,那天正好与米猪还有鹿鹿约好放学一起去吃石锅拌饭,结果鹿鹿不小心把文化那版报纸弄脏了,我坐在那里沉着脸,米猪把报纸抢了过去,然后两个人坐在那里都不说话。
认识她,总觉得对自己是意义非凡的一件事。一年前那时正在准备考研,又处于疯狂的崇智阶段,对一切社科理论都有极渴的求知欲。那时看吴宓的《文学与人生》讲义,说中世纪禁人的三欲,肉体欲,权力欲,知识欲。于是米猪常常说我有可怕的知识欲,就是买书和买碟欲;而她有商场和衣服欲;哈哈,我们从来都是棋逢对手。——不晓得为什么,进大学以后,又好像是开启心智的17岁以后,回忆里我似乎常常觉得很渴,是那种真正的害怕生命空虚又无从逃避的渴。(弗洛伊德这个老头子肯定又有话说——难道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利比多?若真如此倒也方便得多。)
所以苏珊桑塔格这种天马行空漫游式的评论当时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艳遇。她简直就是一位女骑士。又有那么明媚的笑容,这样的女子真是美丽。我真是极喜欢她的文风,到现在也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评论文字:看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纷乱,却又气贯长虹,文气何止统领单篇,简直随时都要溢出纸外。每一句单看都光彩夺目,简直能听见落地的金石声;不到读完整篇我就已经忍不住地要点头。何等气势,一切文化领域都能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时而一下击中要害;时而读来又妙趣横生。真是气象万千,叫人荡气回肠。
黄灿然说她前期作品崇智,到后期却转向公共政治领域以及公共知识分子和文学的道德良心。而我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敢讲话的知识分子。鲁迅和巴金就是。伯林和昆德拉也是。其实那一代知识分子做的都是很笨的工作,前人早就知道的道理,再由他们一遍一遍地重复,告诉世人。庄子所言,薪尽火传,就是如此罢。可是,无奈这火光到今天仍那样微弱——像西风中的一细柱香——50年前,那苍白孱弱却眼神灼灼;目光坚定如暗夜寒星的林徽音说:“哪怕信仰只一细柱香,再也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吹!”
是的,西塞罗4000年前已在为我们哀叹:我们的智力有限,我们的感觉太弱,我们的生命太短。可是如果理智是沉重的束缚,难道对身体或心灵的感受就能真的让我们自由?个人在怪物利维坦一般巨大的现代社会面前,我们的自由,与幸福要到哪里去实现?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都不能给我们答案。除了依靠自己,我们无法得救。无法克服的心灵的孤独和难以摆脱的的生存的桎梏,生命中的失望、乏味与空虚;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在我们的头顶,我们从来都无法逃避;为了生存与竞争还有各种欲望变得不再互相信任,被迫选择戴上面具,伪装坚强;我从来不相信那些伤口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痊愈。可我们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然而有时我们自己是多么累。
我觉得自己有时是那么心甘情愿的贪恋于这一点温暖和光亮,心甘情愿的就这样沉下去,沉下去,如果有很多很多的爱。想起前一阵子有人对我说:那些找长期饭票的女人也不过是执着于自己的执着。真好笑,那就只管抓紧时间去执着好了。那为生活的,年轻渴望的面孔总不愁出路;何况生命本身并无羞耻。出于一己私欲的,也不失为一种可追求的执着。出名要趁早。总好过怨天尤人。古今同一,笑贫不笑娼。人心里那把度量的尺子,又何尝不是几千年如一日的执着。
B. 苏珊·桑塔格的人物生平
苏珊·桑塔格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抚养。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国北方做皮货生意,5岁那年,父亲在中国患肺结核逝世。
整个童年,苏珊.桑塔格都在对文学书籍的陶醉中度过,她迷上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维克多·雨果、叔本华等人的作品。6岁时,她读到居里的女儿依娃.居里(Eve Curie)写的《居里夫人》,曾立志成为一个化学家,后来又希望成为物理学家。最后,她决定从事文学,成为一个作家。她说:“我真正想要的是将每一种生活都过一遍,一个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 苏珊.桑塔格很聪明,因为能读写,一开始上学就上了三年级。从北好莱坞高中毕业时,她才15岁。之后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7岁时,遇到了28岁的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10天后,两人闪电结婚。两年后,她随丈夫移居波士顿,诞下儿子戴维,同时考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英语及哲学双硕士学位。她回顾时这样说道:“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做学生。”1957年,她拿到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但四个月后转赴巴黎大学,深受到法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熏陶,在此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哲学着作,并结识了一批先锋艺术家,他们组成了一个由摇滚乐、新浪潮电影、新小说写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新兴欧洲文化圈,苏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并从此爱上了电影。
26岁,她回国,回国之后便要求与丈夫离婚,并提出不要资助独自抚养儿子戴维。离婚后,她携带了“70美元、两只皮箱以及7岁的儿子”来到纽约,在着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宗教学。这时的苏珊·桑塔格依然混迹在纽约的先锋艺术家和反文化的圈子中,对当时美国的小说不屑一顾。她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在《党派评论》那类文化杂志上发表作品,她觉得“能让5000人读到我的作品,就是天堂了”。在1995年,《巴黎评论》对苏珊·桑塔格做的访谈中,她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到纽约不久,我在一个晚会上碰到威廉·菲力浦(William Philips),我鼓起勇气过去问他:‘如何能为《党派评论》撰稿?’他答道:‘你到杂志社来,我给你需要写评论的书。’第二天我去了,他给了一本小说。对那小说我并不感兴趣,不过还是写了一篇不错的东西。书评不久发表了,门就这样向我敞开了。” 得病是苏珊·桑塔格的思想的一个转折点。生病前的苏珊·桑塔格沉浸在文学艺术当中,在艺术思想中体现独特的趣味和智慧。但生病后,为了治疗,她穿梭于美国和法国的数家肿瘤医院,见到很多和她一样的病友,她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隐喻和被遮蔽的真相。比如,人人都可能患的疾病和生病的人,却在健康人的社会处于尴尬位置。患者沉浸在对疾病的幻觉中和他人的歧视中,自觉有罪。但苏珊·桑塔格却不认这种罪。她认为这是一个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隐喻,在隐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
苏珊·桑塔格从不为自己的疾病感到羞愧,更不妥协这种命运——最初诊断她患了癌症的医生认为她逃不过这一劫。她接受切除手术,请求医生让她进行2年半的电疗。两年半后,她战胜了癌症,同时发表了作品《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从文学作品和现实背景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响,探讨“仅仅是身体的病”为何会变成道德批判,又为何会转换成一种社会压迫和歧视。
生病以后,苏珊·桑塔格更关心眼前的世界,她说:“我力图理解我所生存的世界。但我的思维很具体,也很实际。我用具体的历史现实衡量我的一切思想行为。”这种“具体和实际”代表着一种面对真相的态度,即亲身参与,拥有第一手知识和体验,才具有公开发表意见的权利。1989年,她根据艾滋病的盛行,又写下《艾滋病及其隐喻》。
1993年4月,苏珊·桑塔格在儿子的邀请下,来到萨拉热窝。7月她决定再次回到萨拉热窝,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一位萨拉热窝戏剧界的朋友邀请她导演一部戏剧。就这样,她导演了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她在萨拉热窝生活了将近3年。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9·11事件以及之后的美伊反恐战争,更让年近七十的苏珊·桑塔格写下了《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一文,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她说:“9·11之后的口号:我们站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要爱国,不要思考!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抛弃理性的行为占了上风,正是苏珊·桑塔格认为的最大危险。人不再自己思考事物的真相,而盲目的接纳隐喻所产生的狂热情绪。 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逝世,了解她的人为之感慨不已。如翻译家黄灿然所说,“人们失去了评估未来美国和世界重大事件的一个清晰尺度。更少了一个如此清楚冷静并具有良知的人。”
C.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心为身役(全布面精装)》((美)苏珊·桑塔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GWWFYYRWJbrYIgOMvHexCQ
书名:心为身役(全布面精装)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姚君伟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1
页数:635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二卷。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着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着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着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如果说桑塔格日记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这第二卷,会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 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传世之作的孕育而生,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的鲜明标签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D. 苏珊·桑塔格的人物作品
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论文集《反对阐释》。这是桑塔格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为美国“ 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 的奠基之作,评论的锋芒涉及先锋派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 新知识分子”、“ 反对阐释”,并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在和书名同题的论文里,她提出,艺术应该从内部而不是外部进行体验,这篇论文巩固了她支持风格高于内容的声誉。但她把这一观点推向了极端。在《论风格》一文中,她对莱尼·里芬施塔尔的电影推崇备至,称之为审美形式的杰作,完全不顾电影里为法西斯歌功颂德的反动内容。此论一出,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对。一九七四年她终于重新考虑了她的立场,写出了《迷人的法西斯》一文。
尽管她自认为是小说家,但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她的论文。所以她以后二十多年都无暇旁顾,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影响深远的论文集,因而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她发现,写论文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清,一篇长文往往要用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写完,而且要求写二十多稿。“ 一篇三十页的文章,我写了几千页。” 她在脾的一次采访中说,“ 《论摄影》里有六篇文章,但我写了五年。而且我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工作。” 该书于1977年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业界奖。该书探讨了摄影形象的作用以及拐曝乡行为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她认为铺天盖地的照片使我们形成了世界观,使我们对痛苦的表现感到麻木。她在《论别人之痛苦》一文中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观点有所缓和。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称《论摄影》“ 分析精妙绝伦”,这本书“ 只是描写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觉得理所当然得就像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水是理所当然的一样,而这种现象已经改变了我右一一当你思考它时,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桑塔格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她做了乳房切除手术。从她那痛苦的治疗经历中,她写出了《疾病的隐喻》一书。该书审视了把疾病当神话对待的文化现象肺结核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疾病,癌症是当今社会的灾星虽然该书没有明确讨论她自己的病,但却对围绕疾病常常使用的军国主义语言和疾病“作战”,对癌症发起“战争”、 表示谴责,桑塔格觉得这种语言同时使病人边缘化了,使他们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尽管桑塔格在越战期间被强烈地认为是左派,但在以后许多年她的政治立场则较难划分类别。在散文《河内之行》收入《激进意志的风格》一书中,她以热情的笔触描写了她对越南的访问。但是到了1982年,她在曼哈顿市政厅发表的演讲里对进步人士进行了抨击。在那次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的集会上,她公然指责东欧的共产主义是“带着人面的法西斯”。
1992年, 桑塔格写厌了论文,就出版了《火山情人》,这是她二十五年来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说,“ 是我所有出版的着作中我最喜爱的一本。” 该书尽管是一本充满概念的小说,探讨了美学概念以及拼命收藏的心理,但也是一个大型的旧式历史传奇。通过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大使夫人爱玛及其情人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三角恋爱,回溯1799年那不勒斯革命前后数十年的历史。该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个月。
桑塔格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在美国》,基本上以十九世纪波兰着名女演员海伦娜·莫杰斯卡为原形创作的。她移民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公社。尽管《在美国》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但评论界对其毁誉参半。后来该书涉嫌剽窃,受到指责。2000年5月《泰晤士报》报道,有一位读者指认,至少有几十页和有关真正的莫杰斯卡的其他四本书相类似,其中包括莫杰斯卡的回忆录。但是桑塔格除了在简短的前言部分对“莫杰斯卡写的和有关她的书” 表示谢意以外,没有具体指出所引用部分的出处。 中文版译作时间 作品名 出版社 1999年7月 《论摄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 《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国》等长篇小说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12月 《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5月 《重点所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8月 《中国旅行计划》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沉默的美学》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关于他人的痛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7月 《在土星的标志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1月 剧本《床上的爱丽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7月 评论文集《激进意志的样式》 上海译文出版社
E. 苏珊·桑塔格的人物影响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直是所谓的“明星”作家。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曝光后,桑塔格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文,她说,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曝光之后,布什及其辩护者力图限制照片流传之迫切,显然胜过对照片所反映的罪行进行处理。照片已经由一种载体转而成为现实本身。该文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在2001年5月9日“耶路撒冷奖”颁奖礼上,上台领奖的桑塔格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在这篇文气如虹的讲稿中,她指出,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不会有和平。此举引起了以色列主流媒体的震怒。
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却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经常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是因为“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她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是以书写、话语来标明自己身份的知识分子。她的言论介入了社会生活,她完全从个人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来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她的这种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
F.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苏珊·桑塔格文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美] 里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uttOO_dRBzvj2hmCkjc_iA
书名: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作者:[美] 里夫
译者:姚君伟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4
页数:408
内容简介:
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
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着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着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着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日记中的内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跃性的,有大量的摘抄、无穷无尽的书单、关于写作的想法、与不同时期友人的关系,以及详尽的自我分析。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
G. 《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hrpPsX-jMeq0Psi_vYskiA
书名:论摄影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黄灿然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4-30
页数:432
内容简介:
‘The most original and important work yet written on the subject…All futur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in the affluent mass-media societies is bound to refer to Susan Sontag’s On Photography as a key work’
John Berger, New Society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着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
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由此,谈论摄影亦成为讨论世界的一种方式。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 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着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Susan Sontag
Has written four novels, The Benefactor, Death Kit, The Volcano Lover and In America, which won the 2000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I, etcetera; Several plays, including Alice in Bed; and eight books of essays, Against Interpretation, Styles of Radical Will, On Photography, Illness as Metaphor & AIDS and Its Metaphors,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Where the Stress Falls,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r books are translated into thirty-two languages. In 2001 she was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for her body of work, and in 2003 she received the 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the 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She died in December 2004.
H. 苏珊·桑塔格的介绍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她的写作领域广泛,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着称。着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除了创作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品,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战人士及女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