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四川古文字图片大全

四川古文字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2022-08-05 21:20:32

⑴ 求所有东巴文字的图片!!!

图片http://ke..com/pic/16/11477461948231851_small.jpg
http://ke..com/pic/34/1152367307947453_small.jpg
http://ke..com/pic/4/11524652055663109_small.jpg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一、 东巴文化(一)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东巴经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了,它现在被统称为是纳西古代社会的网络全书,因为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就是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呀,还有文学艺术呀,宗教啊,人类学,甚至于医药,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东巴文字,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现在我们的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所以由于图画字,人们在观察,比如说我们汉字,因为是在平原里面看那个‘山',是一个山,一个山的,所以他写字呢,就有三个山头,但是纳西族它生活在山区里头,他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就是这么个意思,像汉字的门字,有两扇门,纳西族只有一个门,所以他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我们用汉族的话说叫书画同源。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知识点滴: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

二、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

纳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区,群山耸峙,平均海拔约2700多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莹的玉屏,矗立在丽江的北部和中甸的东南部。纳西族共有24万多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县约有17万人,是纳西族主要的聚居区。

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着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三、东巴文化(二)

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东巴舞就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现了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

纳西族素以能歌善舞着称。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目前广泛在民间流传和新发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东巴古典舞蹈、组舞和新歌舞等几类。“麦达蹉”和“热热蹉”等是诗、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没有乐器伴奏,人数、地点和场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舞步简单,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从右行进,渐成圆圈。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

它的舞蹈根据祭祀的内容有区别,比如说祭天,有祭天时候跳的舞蹈,祭风有祭风时候跳的舞蹈,比如说送葬,送葬的时候,又有送葬时候跳的舞蹈,它是有区别的。

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从民间,因为从民间舞蹈里面把它吸收过来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时候来跳,又加上有东巴教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浓郁的民间性,本来东巴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一切跟民间的劳动者是一样的,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

在用象形文字写的两本有关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记录了几乎失传的60个舞蹈的几百种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为动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脚舞。

弓箭舞是镇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时候就射恶神,往地下就是打恶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这样往上、往下,它就是这么两个动作,另外就是朝四个方向,四个方向、方位的恶鬼,鬼还要分好鬼和恶鬼,神也有好神和恶神。

《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着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

四、东巴宫

作为东巴文化的主要部分,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东巴,座落在丽江古城的东巴宫,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东巴文化的窗口。

东巴宫座落在丽江古城东大街,它的门楼上装饰的是东巴的“五幅冠”,大门两旁悬挂着东巴的木牌画,东巴宫内别具一格的装饰和文化活动更会让您感受到东巴文化的魅力。

大研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国内外的游客都来了,东巴文化又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的内核部分,所以我们就企图搞一个窗口,向外展示东巴文化的音乐舞蹈这一部分。

来到丽江的人们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外,听一听纳西古乐、看一看东巴舞蹈、了解一下东巴文化也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整个东巴宫的布局,我们想突出纳西族的特点,就是突出东巴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像东巴的经卷、文物、东巴的绘画、祭祠用品、东巴的壁画、浮雕等等这几个方面来相对完整地介绍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的音乐、舞蹈这一块,我们企图加强它的文化气氛,给大家有一种能相对直观的了解纳西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整个东巴宫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通过它可以欣赏到举世无双的东巴文化艺术,领略到真正的纳西古乐以及民间歌舞神韵。

也是为了保护、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保护和弘扬里头,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可能我认为挖掘整理跟保护是很重要的一块,所以我们就集中了我们纳西族的一大批民间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还有老东巴,把他们集中在这儿,包括我这样的人在内向他们学习,只有学习好了以后才能去传播它,我们也强调这一点,就是一个民族他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为了更好地传播东巴文化,东巴宫组织了纳西地区部分着名老东巴,民歌手和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以东巴文化艺术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乡土气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节目,节目新鲜神奇、雍容优雅、深沉浩远、气势豪壮,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五、东巴文化(三)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大类,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传统东巴画主要是东巴在做法事时制作和使用的,有布轴的神佛像画、经书画、木牌画上的神、鬼、鸟、兽画,以及大型布卷画,民间还有反映生产和生活的装饰画,这些画笔调粗犷、色彩浓艳、形象朴实生动。

东巴文化里面的所有内容,包括经书,包括木牌画、纸牌画、神轴画,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全是以绘画的形式保留下来的、记载下来的,因为它本身洋洋万卷的经书,它本身就是洋洋万卷的绘画,因为它的绘画的形式是图画象形文字。传统的东巴绘画它大部分画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说在岩壁上、树皮上,特别是东巴绘画里面,象形文字,洋洋万卷的象形文字,其实也是非常单纯、抽象的东巴绘画。从我作为画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就是绘画。他们这个绘画是画在什么地方的,书写在什么地方呢?书写到自己制作的纸上,非常粗糙,但是我认为质地也好,保留期又非常长久,这里面非常有特点的神轴画,包括《神路图》,《神路图》在国际上是非常有名的,传统的《神路图》宽有45公分左右,长可以到20米,在国际上被誉为直幅长卷画之最,它又是画在什么地方呢?它又是用一种什么颜料制作呢?它是用纳西族农民自己手工织的布,把布织出来以后用石头一点一点轧,表面轧的非常光滑,那么再把那个虫胶,农民用的那个胶,虫胶又打上去,然后再这么制作了以后,在这个地方用传统的竹笔或者是一种自制的毛笔、勾线,所以说传统的东巴绘画呢,你看包括它的文字,是写在他自己做的纸上,木牌画呢,非常有特色的木牌画,是画在咱们把那个树一砍几瓣,然后用咱们自己矿物质颜料,传统的东巴绘画的这些颜色特别好,都是自己制作的一些颜料。

传统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东巴画中的布卷画《神路图》它一般长达14米多,宽2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中,描述了死者亡灵要经过的地狱、人间、自然界、天堂等各阶段的具体场面,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虽然传统东巴画也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比较系统地保持了自己整体的风格和特点。

纳西的东巴文化,确实受藏传佛教的影响相当之大,所以在纳西的所有的东巴文化的那个绘画部分,包括其它的仪式部分等等,人家都自觉不自觉地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传佛教的影响特别大,包括绘画,但它整个过程、整个那个赋彩、用线,非常、非常怎么说呢?不是那么求华丽,它是求朴实、画完一张画以后,它外观的包装,它是不加以装饰的,怎么样就怎么样,然后呢上下一般的是用两块黑布,然后中间呢就像我们裱轴画一样,国画里面裱轴一样,穿上两根木头,它整个过程已经完成。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图腾,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现在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慎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它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它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

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

东巴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形。尖头木牌画,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上方神坛前,平头木牌画,画鬼的形象,插于下方鬼寨中。
(二)经书绘画类:经书封面装饰画,经书扉页画,题图和画谱"冬模"等。
(三)纸牌画:绘五方(东、南、西、北、中)等各战神,神鹏"休曲"斗恶"署",金色巨型蛙、孔雀,各优麻神等和五幅冠,占卜打卦用的各类画等。
(四)卷轴画:每幅主要绘一尊大神或战神,表现的是某个神祈及其所居的神界。
(五)神路图:用于丧仪和超度亡度之仪式的大型纵向连续画卷。东巴画内容庞杂,用量极大,在整个东巴画中能较规范地表现出异常丰富,成千上万的各种形象,全赖于画谱"冬模"。画谱"冬模"对东巴画有着指导和规范化的作用,使东巴画不失其规矩,特征和宗教内涵。

东巴画的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形成多种风格,但从总体上大致可为两类:
(一) 保留原始古朴画法的;如东巴画谱,木牌画和经书绘画类等,此类画多用竹笔和自然颜料绘制,单线平涂;造型质朴古拙,简练概括,变形夸张,线条粗犷流畅,率真豪放,刚柔兼备,有古朴稚拙之美。
(二)吸收融合汉、藏民族画法的;如有些卷轴画、神路图和一些画法精细的纸牌画。此类画多用毛笔和矿物质颜料绘制,把东巴画传统的古拙画风与外来的精细清丽画风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形成粗细有致,疏密相间的风格,构图日趋严谨,画面繁实,层次分明,设色富丽,线条工整,造型准确,技术技巧有了突破性发展。

⑵ 四川博物馆古董资料

“四川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书画、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皆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川省博物馆的藏品是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积累而成的。1941年,原馆长冯汉骥教授主持发掘前蜀永陵,开启了四川省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国后,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担负着四川地区主要考古任务的我馆在几十年的田野工作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资料,丰富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1951年
在资阳黄鳝溪发现了“资阳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又在汉源富林、资阳鲤鱼桥、铜梁县西廓水库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遗物。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川主采集点已发现300多处,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遗址最具代表。该遗址1955年初次发掘,后又经历了两次发掘,从200余座墓葬出土了1250余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发现,使长江中游地区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得以命名,并为认识两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础。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取得了较大成果,出土的实物证明,巴蜀地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又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联系。1956年,我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繁水观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长 矛、空首斧等青铜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与战国的巴蜀文化承接关系的重要物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57年、1959年两次试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钵、平底罐、纺轮及铜戈等物,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阳镇瓦瓦街,两次发现西周早期铜器窖藏,出土了40余件青铜器,其中兽面象首纹铜罍、羊首耳涡纹铜罍、牛纹铜罍不仅形体硕大,造型和纹饰也十分精美,堪称重器。其与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质有别,应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两件铜觯的内底分别铭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体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铭文相同,应为中原传入。蟠龙盖饕餮纹罍,其形制、纹饰基本与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铜罍相同,亦应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的图案,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为“习射、采桑”、第二层为“宴乐、弋射”;第三层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狞猎”及装饰图案,成为战国时期的战争、生产等方面的全景图,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72年在郫县独柏树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纹铜戈,上铸一组铭文,类似符号也见于巴蜀其它铜器,这种尚未被解读符号被称为“巴蜀图语”,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统以外流行于巴蜀地区一种文字符号。1954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出土9座战国时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铜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剑上,有“巴蜀图语”,其时代与重庆巴县冬笋坝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发掘,从地下证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厂等地也出土大量战国时期的巴蜀青铜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铜钲、错锡铜缶、嵌错云水纹铜壶、虎纽錞于等。其中14枚钮钟组成的一套编钟是音乐考古的最大成果。《乐书》载:“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这套编钟各钟的尺寸正是依次递减。其上还有精细错金纹饰,笋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号,文化内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应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980年
从新都县马家乡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铜器188件,礼器的形制、纹饰多与楚器相似,说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组并铸有类似族徽的符号。从九器的组合以及铜印上的铎象征王权来看,它又明显具有中原的影响。说明战国中期,蜀文化与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剧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号战国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铜器50余件,另还有相当数量的金、银器,其中,铜器上亦有“巴蜀图语”。从工艺来看,它不仅受中原影响,也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汉时期,四川自秦并巴蜀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已发掘汉墓2000余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重要的资料。 四川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题材丰富多彩,雕塑精美着称于世,也是四川美术发展史上继三星堆青铜器群后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闸附近发现高达2.9米的李冰石像,从纪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汉代崖墓多,出土的画像石棺占全国像石棺的90%以上。我馆1974年在郫县新胜乡发掘的“宴乐百戏”石棺四面满二,前后档为双阙和伏羲、女娲,左右一则是宴乐、乐舞、杂技,另一侧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胜乡出土的龙虎戏璧石棺盖,图中骄龙猛虎极富动感,龙虎上方刻牛郎织女,似为我国已见最早的牛郎织女图。 四川汉代石棺是以杰出的雕刻艺术,成为古代雕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像砖与画像石、石阙并称为四川汉代艺术的三大顶峰。它以分布地域广、时间连续性强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多样闻名于世。我馆从成都彭州市、新都县、大邑县、彭山县、德阳市、什邡市等地发掘和收集各类题材的画像砖数百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朴素美。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可贵的是把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作为美的事物来表现,从而构成一幅长的汉代的社会风俗画。四川汉代画像砖夸张变形的造型、力量、动感构成了其古拙的美学风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汉代陶俑有灰陶、红陶、釉陶,多为模制,也有捏提塑或两都兼有。其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与车马、楼房、禽兽等,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划,更多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万佛寺遗址了石刻造像200余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虽多残缺不全,仍为研究这一时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龛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从万佛寺石刻艺术表现手法的活泼与隽逸,可以看到它与四川汉代石刻艺术的承传关系。另我馆所藏南齐永明元年造像,为四川造像中有年号之最早者。1957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铜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铁器、钱币等物。另外,在郫县出土的有铭文的铜弩机以及“成汉”墓出土的陶俑。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最重要的发现,当推我馆建馆之最,冯汉骥教授于1942年主持发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册、谥宝、玉大带和一些银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乐像,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71年清理后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庆长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晋晖墓;1977清理张虔钊墓,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为两蜀史提供珍贵物证。
1959年
在德阳孝泉镇窖藏出土银器32件,在万县唐冉常才墓发现青瓷百余件。蜀瓷的遗存的发掘,也是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瓷窑星罗棋布,烧造地区极广。1953年广元瓷窑铺古窑,1976年彭州市瓷峰窑以及邛崃市邛窑、成都市琉璃窑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发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遗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乡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炉等30余件。1974年简阳市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类瓷器525件,青铜器60余件,砚台17方,从产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与各地的商贸活动。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马寺6号明墓出土随葬俑82件,瓷器20余件,部分金、银饰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明蜀王朱椿长子朱悦廉墓,墓中出土各类彩俑500余件,俨然一个仪仗方阵1974年在平武县古城乡发掘王玺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银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镂雕人物金发式,分三层雕楼台亭阁及40余人的乐舞表演,做工细腻,层次丰富,堪称明代工艺美术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发掘多处明代太监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这也是我馆藏品的一大特色。馆藏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余件。彝族漆器集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工艺,造型和色彩都极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银器、木板经书、鎏金藏戏面目等,是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我馆收藏的金铜佛像和唐卡不仅数量多,品质亦精,其中《格萨尔王画传》为全国罕见。1978年,我馆茂汶城关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研究羌族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依据,此外羌绣、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历代法书名画位居全国前列,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棣的《携琴远眺图》、文征明的《高人名园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八大山人、石涛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玑,数百件张大千的画作,更是为世人关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馆的近现代文物、历代钱币、民俗文物也极具特色。本书所选文物只是馆藏的极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大。抚卷追昔我们应向为四川文博事业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馆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现已迁至浣花南路251号,浣花溪公园旁。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2月10日通过工程验收,现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对外开放。
编辑本段新馆馆舍
四川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新馆(以下简称川博新馆)位于成都市青华路与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侧,北邻青华路,南面为规划的图书馆,东邻浣花南路,西侧是规划的白鹭洲公元,川博新馆正好处在青羊宫到杜甫草堂之间,属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保护区,川博新馆规划总用地58603.52㎡。 该项目是四川省重点文化项目,也是新世界四川文化的形象工程,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一定程度上讲,川博新馆将成为今后研究巴蜀历史、传统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来的文化中心。
编辑本段新馆陈列
综述
目前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99余件,将轮流在馆内展出。新馆首次布展文物达3000余件。展示中心共计15个陈列馆,除去4个临时展馆(用于与兄弟博物馆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余均为主题性陈列馆。
第一层 蜀风汉韵馆
展厅复原汉崖墓造型 第一层共计5个陈列馆,除去3个临时展馆,《蜀风汉韵——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占据了两个馆,分为粗犷古朴、气势撼人的石刻艺术,多姿多彩、神韵俱佳的陶塑艺术,以形传神、风情尽现的画像砖艺术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
第二层:青铜馆,大风堂,书画精品,瓷器馆
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从博物馆位于青华路的正大门拾阶而上,正好进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层。 ●巴蜀青铜馆:分竹瓦烟云、马家王气、百花流芳、涪陵遗韵、羊子余晖五个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战国文物共271件(套)。 ●大风堂:“大风堂”为张大千作品的专门陈列馆。省博物馆是国内藏有张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展厅分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写意画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余件。 ●中国书画精品馆:展示省博物馆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分为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部分,共计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石涛的巨幅山水等。 ●瓷器馆:该馆主题为“泥与火的艺术”,将陈列展示历年来出土的蜀瓷。分抟泥为陶、寓巧于拙;质朴自然、魅力尽现;群芳争艳、瓷苑荟萃三部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时间跨越了数千年,充分展示了四川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陶瓷珍品以及部分传世的精品。
第三层:藏佛之光、万佛寺石刻等
第三层的楼梯从南面进入。位于左后侧的室外平台,将建成咖啡厅,供游客休闲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藏传佛教圣殿、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和典籍四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开展出。 ●万佛寺石刻馆: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区石刻造像四个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万佛寺石刻造像为主。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馆:馆藏工艺美术精品展分玉器、金银器、竹木 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烟壶、蜀绣、古琴等十一类,共展出文物252件。时间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初。它们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也是生活中的实用之物,其造型独特、色彩绚丽、雕饰华美,堪称艺术瑰宝。 ●大山回响:该馆为四川各少数民族文物专题馆,分为山里彝家、羌寨人家、高原藏族、锦簇苗乡四部分,所陈列的200余件展品是从馆藏7000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 ●百年回眸:该馆将通过图片、文字及实物,展现四川一百年来的历史。

⑶ 帮忙看下图中的古文字是什么字

应为“干隆年制”四字,下为这四字的汉鼎印篆繁字体,以供参考。

⑷ 古代文字是什么样的图片

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骨刻文:

最后说一说行书,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4)四川古文字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⑸ 谁有三星堆的文字图片

呵呵!找对人了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以上信息是在未得到其他资料印证的初步推断,根据国外对上古文明的建筑和文物资料研究发现,以上物品很可能与 亚特兰蒂斯 有一定的联系。因为青铜人像与黄种人体格特征相差巨大,而且有点类似于国外的古书描述的神父或祭司等职位人物,也有点类似与埃及古文物,可以认定为非黄种人。具体再参考: http://ke..com/view/8054.htm
[编辑本段]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从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的20个探方实施发掘,预计明年3月结束。此次发掘,将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成为下个世纪大规模研究的前奏

⑹ 我国古代的文字是用图画画出来的,你认得出这些文字吗

图中象形文字依次为:上、下、人、齿、月、马

上:,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hàng或shǎng。甲骨文的“上”字,长横(或曲线)表示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之上,作为指事符号,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金文略同甲骨文。

下: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xià。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

人:汉语常用字,读作rén,是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生命。“人”亦是汉字部首,常作形符。

齿:读作chǐ,甲骨文字形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

月:汉语常用字 ,读作yuè,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即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创造了“月”这个计时单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状像月亮的东西、按月出现或完成等义。

马:读作mǎ, 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家畜名。

(6)四川古文字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象形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甲骨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古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 马

⑺ 世界遗产旧资料图片和文字。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中国共计拥有48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1项。由于数量众多,现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


1、万里长城(1987.12,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创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直至公元1293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⑻ 关于文这个字的古语!求

基本字义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 刺画花纹:~身。
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 温和:~火。~静。~雅。
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12. 专指社会科学:~科。
13. 掩饰:~过饰非。
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 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如汉文帝。
编辑本段
详细字义

〈名〉
1. 右图是
“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图片
[1]“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着)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动〉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敦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⑼ 古蜀文字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古蜀国没有文字,这是考古专家讨论研究的话题,只有符号称为“古蜀符号”。
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者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是目前国内惟一一种未被破译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巴蜀符号”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巴蜀符号指古巴蜀土着民族铸印或刻划在器物(主要是铜器,也有少数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种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体系的一种表现。巴蜀地区发现的古文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性的符号,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头和虎、鸟蝉等;另外是一种文字性的符号,少数与中原文字一致,多数迄今未能释读。“巴蜀符号”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则是在“巴蜀符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号”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许许多多的巴蜀符号中,面具纹、神树纹、眼形器纹、手形纹、心形纹、璋形纹、戈形纹等,仍然带有萨满教的原始巫术色彩,这些符号不能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地宣读,只有当这些图形符号构成一组特定的“符号”时,它们才有意义,并且这种意义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这些莫名其妙的解释为“巴蜀符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们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或是某种特定的标志即地域性宗教符号?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出土较少,加上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巴蜀符号”也一直没能被破解。

“巴蜀符号”的器物

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制的兵器、乐器、印玺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錾刻的方式刻在铜兵器上的。“巴蜀符号”的印玺比较少见,只有在王、侯、将军等地位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号成组的有一定意义的排列组合已发现200种以上,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也已发现数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号有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最常见的图形有虎、龟、孔雀、花蒂等。这些图形和符号的组合体既不讲究节奏韵律,也不讲究对称均衡,它们有着比装饰性图案更深刻的意义。

“巴蜀符号”的历史

四川地区的“巴蜀符号”出现于西周,流行于战国时期。据推断,巴蜀符号可能产生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期。已发现的巴蜀符号超过二百多种,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文献记载古蜀人着书立传是在六国时代。尽管很少,但毕竟留下了。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便是有赖于这种古老的符号保存下来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巴蜀符号”“巴蜀文字”被废除。

“巴蜀符号”的发现和研究

1921年前后,在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带有巴蜀符号的古铜器近千件。这是有关巴蜀符号的第一批文物,当它们被发现之时,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们对这些有着神秘符号的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号可能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这种观点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得到澄清,这些古铜器经过卫聚贤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办的《说文》杂志上公布了一批资料,认为这些青铜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文物,并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这是巴蜀符号最早的公开记录。至于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铜器上的符号或图案,一直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号”的正式命名。

此后,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铜戈和印章,这些文字一样的符号也一并被纳入“巴蜀符号”的范畴。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在青铜兵器、乐器、礼器,以及各种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经发现三百多个不同的字符,然而,这些或繁杂或简单或直观或抽象的符号被后人破译的寥寥无几。

由于“巴蜀符号”的形状非常像装饰性的符号,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把它看作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人们意识到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图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种早已失传的古文字。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川东船棺葬的发掘,人们发现出土青铜器、铜印章上不同于中原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大量符号。70年代,又在川东和川西平原发现了青铜器上的铭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学术界提出了“巴蜀符号”等概念,王家为此搜集的各类符号达300种以上。当时一般认为这些语言符号是川东巴人的创造,仍持“蜀无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认为汉初成都地区文字发达,大文豪层出不穷,据此推断蜀人应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号的破译仍然让学者们无从下手,而对巴蜀符号的研究也一度难以打开局面。《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中记载的1954年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3件结构形状完全相同的铜印,或许让研究古蜀文字的专家们看到了一线可贵的曙光。在3件长方形的铜印中,有两件均为汉字的“中仁”,另一件则是巴蜀符号,上面似一包袱,下面为并列的两只蝌蚪,有学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对应汉字的“中字”,下面的两只蝌蚪代表“仁”。如果这种推测不谬的话,这3件铜印很可能就是解开巴蜀符号的一个切入点。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认为,巴蜀文字有两类,一类是符号,一类似汉字而又非汉字。童恩正等于1976年发表文章,对后一类文字做了科学说明。1982年,李学勤发表文章,将巴蜀文字分为甲、乙两类,认为都是文字。王家、李复华1984年发表文章,认为巴蜀符号具有看图传语的功能,并提出巴蜀方块字与夏有关,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这些论着,对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988年,钱玉趾发表《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的论文,首倡巴蜀符号实为拼音文字的看法,并认为巴蜀文字与古彝文有关。其后,又对这一看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补充论证。这一新看法,引起了热烈讨论,魏学峰、刘志一等分别着文提出质疑,反对这种看法。

古蜀没有文字的看法,已为许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所否定。林向着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划文字符号,三星堆发掘报告和成都十二桥遗址简报均发表了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和文字资料,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问世。段渝1991年发表论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两类,而且两类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滥觞的痕迹,并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于蜀,后来传播川东,成为巴蜀地区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专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巴蜀符号”并不是一种文字。有的认为“巴蜀符号”是一种看图像以解其语意的图画语意符号,是不用文字解说的“连环画”。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着名考古专家孙华则认为:“巴蜀符号”在众多兵器上出现,绝非偶然。因此“巴蜀符号”是一种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吉祥符号,而不是文字。将这种吉祥符号铸于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护使用者,让使用者免于伤害,给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气,激励使用者奋勇杀敌。他认为,“巴蜀符号”的数量种类实在太少,距离能够记录语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蜀人想通过巴蜀符号来表达他们对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怀念,这些符号刻在青铜器和印章上,以一种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着。

还有人认为,巴蜀符号与玛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经过研究发现,巴蜀符号与玛雅文有相似的符号与组合方式。土家族为巴人后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娲造人、大洪水的传说。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样是太昊文化——太极、八卦、扶桑坛台、崇拜龙凤太阳……在这个意义上说,巴蜀符号与玛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渊源……

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号似乎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学者钱玉趾声称已读出了“成都”二字;冯广宏则猜测汉字与巴蜀符号曾同时在蜀地流行,汉字还借用过巴蜀符号;又有人说从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号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种看法虽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确有文字,已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很多的文字学家仍在投身于解读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古人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解读“巴蜀符号”的意义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曾有过自己的灿烂文化。在秦灭巴蜀后,他们迁徙到了什么地方至今还是一个谜。由于巴人、蜀人是一群骁勇善战而不断迁徙的民族,所以巴国、蜀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疆界和稳定的中心,而且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没有文字,史书上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载也语焉不详,因为缺乏相关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神话色彩。巴蜀符号也就成了了解和发掘巴蜀古代文明的关键钥匙。

巴蜀符号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还是文明的试金石。国际史学界曾经制定了一系列条件,作为区分文化与文明的衡量标准,即文字、青铜文明、城市与农耕。后三点三星堆皆有实物为证,关键就是文字。学者段渝曾从三星堆青铜器上找到过八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如果它们能解读出来,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实至名归。

另外,因为古巴、蜀两国也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号”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种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还是一种民间象征符号,就可以将结果再延伸到如今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诸多古蜀国文物身上,对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联系起来,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古蜀国文明。因为一直以来有“巴蜀符号”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说发现的每一个“巴蜀符号”文物都有可能解开古蜀国文明之谜。

解读巴蜀历史目前都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种是少数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这两种途径都与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离。翻开不连贯的古蜀历史,世人首先可能想问:古蜀人到底于来自何方?关于蜀人来源,目前主要有二种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东的有缗氏。两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蜀王蚕丛从岷山来到了成都平原;考古发掘却又显示三星堆与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有着某种渊源。到底谁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个谜团是关于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到底是一些什么人?相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继承?战争抑或是仇恨?历代蜀王显然都有自己的子孙,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世人仅仅知道,鳖灵创立的开明王朝共传位12代,那么,蚕丛的儿子又是谁?柏灌把他的王位传给了谁?或许后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号会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谜团。中国古代历史上炎帝、黄帝、大禹三代君主与蜀人究竟有无关联?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铜器,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烧?三星堆人舍弃了他们的国度后,去了何方?传说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遗址到底是谁的国度?流传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筑者是蚕丛、鳖灵,还是秦代李冰?越南瓯雒,是否是蜀人最后的王朝?

这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足以让我们如坠云端。而这些谜团的答案,可能都隐藏在巴蜀符号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号目前还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译了巴蜀符号,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国!比如巴蜀人种、族属、文字的来源是什么?还有三星堆古蜀国的兴亡之谜等等。

毫无疑问,巴蜀符号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但是这个谜团本身有可能是一个窗口,在中华民族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单薄的图符背后,都可能活跃着一群生动的面孔,可能掩藏着一段隐秘的历史。巴蜀符号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读将对我们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国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揭开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钥匙。但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拿到这把钥匙,并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们走进古蜀人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那个神秘的远古世界。

阅读全文

与四川古文字图片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淘宝图片检测文字 浏览:740
图片如何与文档模板融合 浏览:142
简单可爱图片动漫女生 浏览:363
烫发短发中卷发型图片女生 浏览:831
晚安健身图片高清 浏览:714
呐喊可爱图片女生 浏览:121
word文档版本不同显示不一样图片 浏览:398
miumiu手包价格和图片 浏览:669
lv新款女包图片2015及价格查询 浏览:374
猫的动漫萌图高清图片 浏览:787
关于简单健康的手抄报图片 浏览:88
天太热了动漫图片 浏览:635
男生伤心的哭图片 浏览:537
word图片设置格式嵌入型 浏览:433
文字图片排版高级感 浏览:133
简单水彩写生图片 浏览:983
美女背后表白图片 浏览:119
男发后面发型图片 浏览:376
可爱的蜗牛图片简笔画 浏览:832
帅气阳光图片男生3d动漫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