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解放前,上门女婿(就是倒插门)所立的字据(又叫牛皮合同)据说是写在牛皮上的字据。 想知道详细内容
解放前上门女婿所立字句的一般格式内容:
《入赘契约》
立写承赘子婿红券人xxx,情因祖宗无德,小子无能,流落他乡,无以为生。今自请媒证xxx向女家说合,甘愿入赘x府xx先生膝下承为子婿,以继烟祀。 自赘之后,甘更名改姓,一切听从管束,遵守家风,勤耕苦作,孝顺岳父岳母,不得恁意乖张,偷闲懒惰,走东去西,如违管教,逐出家门,乱棒打死,不得异言,高山滚石,永不回头。
媒证 xxx(押)
家族 xxx(手印) xxx(手印)
xxx(押) xxx(手印)仝在
亲证 xxx(手印) xxx(手印)xxx(押)
民国**年**月**日 出书
❷ 上门女婿怎样用文字称呼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2
❸ 什么叫入赘
在西部婚俗中,有男嫁女娶的入赘婚。一些男子家穷,缺乏彩礼,便入赘到女家,以女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为女家传宗接代,西北地区称这入赘男子为“上门女婿”。这是一个古老的婚俗,倘若探幽索远,它几乎与人类经历一样久远。也因其久远,才显得扑朔迷离。为了探索它的发展轨迹,弄清它的真实面貌,我们不得不循着它的足迹,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小心翼翼地洗净蒙在它脸上尘埃。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人类婚姻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力与生活观念至为密切。入赘婚应是母系氏族社会对偶婚从妻居婚俗衍化而成的婚姻形态,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相适应。发迹于今日关中的周人,其始祖弃,母为姜姓,父为姬姓,他从母居,在邰(今武功、扶风县境内)长大,向姬姓部落传授播种百谷,被尊为农神,称“后稷”。在姜姓这个古老的部族中,还出现了一个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上门女婿,他就是明人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被尊称为无所不能神仙——姜子牙。据《战国策·秦策五》和汉刘向《说苑·尊贤》载:“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太公望,即姜子牙。名吕尚,是周灭商的第一功臣,又是周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祖,齐国的始祖,他不可能从今日关中跑到遥远的齐地去做上门女婿。他以其不凡的经历和灭商的辉煌功业,成为国人心中的传奇英雄,广为传颂。
秦汉时代,招赘婚十分流行。当时人们称这一婚姻形态为“入赘”,称入赘的男子为“赘婿”。“赘”是抵押、典质。那时,无论是权倾朝野的政坛显贵,还是一贫如洗的庶民百姓,都在入赘婚史上留下印痕。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大公主,寡居到50余岁,寂寞难耐,见卖珠小儿董偃人品风流,日夕厮伴,少夫老妻,同坠爱河。武帝闻讯,兴高采烈,赐给衣冠。从此董偃贵宠当朝,名闻天下。两人白头偕老,同葬霸陵,为父母文帝、窦后陪葬。但大多数入赘者,历尽人世沧桑,潦倒落魄,不堪回首。《汉书·贾谊传》云:“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些入赘者,地位低下,如同奴婢。他们寄人篱下,岌岌可危的命运之舟载着他们孤独的身影,挣扎在入赘婚的围城中,任人摆布,没有亲情,没有温暖,伤痕累累。尤其是社会歧视,列入“七科谪”之一。所谓七科谪,即罪犯、商人(汉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商人的子孙和赘婿等七种人,经常被政府征派到边疆去服役。
汉代之后入赘婚依然流行。唐代未婚子女娶夫仍称“赘婿”,寡妇招夫称为“接脚婿”或“接脚夫”,寡妇仍住前夫家,招夫后承当前夫门户,从前夫姓。宋代改“赘婿”为“舍居婿”或“入舍女婿”。到了元明清时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日益低下,赘婿更是受人歧视,元代男子入赘后顶门当差,行赡养女方父母之责,称其为“养老婿”;一些地方男子入赘后服役有年限,或妻子亡故后,可以返回父母家,称其为“出舍婿”。元末明初诗人王逢《浦东女诗》描绘道:
丁男殉俗各出赘,
红女不暇亲桑麻。
可见,入赘男子仍要赡养女方老人。在一些地方女子可以招夫,不准寡妇再嫁,更不允其招赘,也不准“招夫养夫”。但在明人小说、戏曲中描述入赘婚之事,举不胜举。如黄元吉《流星马》第一折、沈德符《顾典杂言》、冯梦龙的《三言》中,均有入赘男子生活的写真。
入赘婚俗在些山区至今依然流行。如甘肃陇南康县山区就是如此。这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比较淡薄,男女婚嫁没有勾画出明显的界限,一些有女无儿的农家,乏人照料或女儿不忍离开父母,便招婿上门,入门女婿也不受歧视,家庭和睦,生活温馨。
值得称道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流行“入赘婚”风俗。如居信在风景秀丽的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有“偷女婿”的习俗,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夫从妻居”的残留。在这里,结婚自由,离婚亦自由。夫从妻居三年后,亦可转为“从夫居”。他们之间,没有上下之分,感情真挚,爱意绵绵,如诗如画。
从入赘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封建社会盛行不衰,与重男轻女的伦理观念密切相关,那时女子失去独立人格、缺乏自主权。顶门立户、继承遗产、传宗接代是男子的专利,但男子入赘人性扭曲,被人歧视。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婚俗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使男女青年成为倾心相爱、比翼双飞的情侣。
❹ 入赘字约外甥做舅父儿子怎么写
这得根据你们各自的情况来写吧,哦 再说了,都做舅父的儿子,何必还要写契约呢,把他当自己的父亲对待就好~~
❺ 这个字读什么:赘入赘,又是什么意思
赘
zhuì
<动>
(会意。从敖贝。敖犹“放”,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 同本义 [pawn]
赘,以物质钱也。——《说文》
赘,得也。——《广雅》。按,以物得钱也。
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曰赘子。——《淮南子·俗》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汉书·严助传》
又如:赘子(旧时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的,叫做“赘子”) 聚会 [assemble]
梁王 赘其群臣而议其过。——《说苑》
又如:赘聚(会聚);赘结(聚集,集结) 通“缀”。连缀,附着 [join together]
君若赘旒然。——《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欲赘天下之兵。——《韩非子·存韩》
虎贲赘衣。—— 班固 《西都赋》
又如;赘附(依附);赘旒(连缀) 增添;附加 [add;attach]。如;赘名(附列其名) 累赘;祸害 [burdensome]。如:赘累(拖累);赘冗(累赘繁冗);赘脚(拖累)
【词性变化】
赘
赘
zhuì
<形>
多余;无用 [superfluous]。如:赘木(树木上隆起的节目);赘人(多余无用的人);赘土(无用之地);赘叙(多余的叙述);赘物(多余的东西) 恶的 [evil]
有独见之虑,见赘于人。——《后汉书》
赘
赘
zhuì
<名>
就婚于女家与改为女家姓的男子称为“赘婿”。对男家来说,出去当赘婿称为“出赘”。对女家来说,招女婿称为“招赘”。男子到女家当赘婿称为“入赘”[a son-in-law who marries into wife’s family and take her family name]
赘而不赎,主家配以女,则谓之赘婿。——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发诸赘婿贾人。——《史记·始皇纪》
土将军 ,你若早破 西岐 ,吾将弱女赘公为婿。——《封神演义》
又如:赘入(入赘);赘娶(入赘);赘亲(入赘成亲) 颈椎骨 [cervical vertebra]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庄子·大宗师》
赘瘤;肉瘤 [anything superfluous or useless]
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释名》
具赘卒荒。——《诗·大雅·桑柔》
又如:赘疵(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赘木(有赘瘤状物的树木);赘行(赘瘤)
【常用词组】
赘词
zhuìcí
[unnecessary talk] 赘言 赘肉
zhuìròu
[proud flesh] 伤口或溃疡内的充填的肉芽 赘生
zhuìshēng
[excrescence] 不正常的或过度的增生 赘述
zhuìshù
[give unnecessary details] 说些不必要的细节
详情恕不赘述
赘述
zhuìshù
[tautology;say more than is needed] 重复累赘的叙述
赘述乃行文之大忌
赘婿
zhuìxù
[a son-in-law who lives in the homes of his wife's parents] 结婚后住到女家的男子;入赘的女婿 赘言
zhuìyán
[unnecessary talk] 说不必要的话 赘疣
zhuìyóu
[wart]∶疣。皮肤上长的肉瘤
反离群而赘疣。——《楚辞·九章·惜诵》
[anything superfluous or useless]∶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能保其增益成文者,悉如作者之意,毫无赘疣、蛇足与其间乎?—— 清 · 李渔 《曲话·宾白》
赘余
zhuìyú
[surplus] 过剩余存
剔除赘余的成分
❻ 猜字谜语大全:入赘
1.谜语:入赘 【打一成语】
谜底:适得其反
2.谜语:入赘 【打一电影名】
谜底:嫁不出去的姑娘
3.谜语:入赘 【打一法律词语】
谜底:从妇居
4.谜语:入赘 【打一人事用语】
谜底:内招对象
5.谜语:入赘 【打一离合字】
谜底:嫁女家
❼ 入赘古代怎么写字据
旧俗入赘时为了使赘婿的有关义务和名份得到落实,成婚前往往要写明字据,订立契约以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