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数民族的舞蹈和乐器,请按照提供的格式,谢谢!
击奏类
傣族-孔雀舞-象脚鼓
满族-说唱音乐“单弦”-八角鼓 满族-太平鼓
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斯坦-铃鼓
朝鲜族-长鼓舞-朝鲜族长鼓 朝鲜族扁鼓
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与朝鲜族不同)
壮族-蜂鼓,八音鼓 壮族-道公戏-边鼓
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族、拉祜族、僳僳族、纳西族-芦笙舞-芦笙
羌族-跳锅庄,铃鼓舞-手鼓
基诺族-太阳鼓舞-太阳鼓
德昂族水鼓
赫哲族抓鼓
藏族神鼓
佤族-竹鼓舞,佤族木鼓舞-竹鼓,木鼓
傣族-大鼓舞-大鼓
壮族、仡佬族-八音鼓
维族-宗教节日演奏-纳格拉
基诺族-狩猎归来庆祝-布 姑
黎族-打叮咚-叮咚
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萨巴依舞(铁环舞)-萨巴依
高山族-乐杵
壮族-扁担舞-扁担
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哈尼族-烟盒舞又叫“跳弦”-烟盒
佤族-竹皮琴
藏族-热巴舞-那额(汉语称“手鼓”)
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
高山族-竹鼓-竹筒
壮族-棒棒灯-棒棒
维族-阔朗克
拉奏类
壮族-琤尼
藏族-歌舞和藏剧(藏语称堆嘎)伴奏-藏京胡
蒙古族-马头琴
蒙古族-呼 日(四胡)
藏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谢”-铁琴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和塔吉克斯坦族-艾捷克
维吾尔族-胡西塔尔
苗族-果哈
哈萨克-柯布孜
朝鲜族-奚琴
黎族-朗多依
彝族三胡
藏族-根卡
维吾尔族-萨它尔
壮族-马骨胡
侗族-牛腿琴
柯尔克孜族-克雅可
佤族-适争
2. 中国民族舞蹈,乐器种类
蒙古族;马头琴。朝鲜族,长鼓。新疆,手鼓.玲鼓。傣族,葫芦丝.巴乌。波斯舞,鼓.唢呐。江南的舞蹈一般用古铮.琵琶。山东.河南用胡琴较多如板胡.坠胡等。
3. 乡村舞蹈的伴奏乐器有哪些
乡村舞蹈是土着人表演的舞蹈,未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类舞蹈模仿性强,节奏单一,动作简单,舞蹈只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激烈,或轻松。舞蹈以脚部的地面动作为主。
舞蹈内容是驱鬼逐疫的巫术舞、求爱舞、战争舞、模仿动物舞等。伴奏乐器有竹器、木器、竖琴、响板和各种铜锣、铜鼓,大鼓。
4. 乐器难度排行:你们认为最简单易学的乐器是什么
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总想着要一身特长,总想着得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有的人选择了健身(健身,身材好也是一门特长)有的人选择了各种舞蹈,然后像是我们这种爱音乐的人,就想着来个乐器吧。却发现我到底学个啥能投入成本低还能学得快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几个。
1 拇指琴
是一种非洲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在不同的非洲国家,拇指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Kalimba 是肯尼亚对这乐器的称谓,而在津巴布韦它则被称为Mbira,刚果人就称它为Likembe,它还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 它主要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主要有木制的、竹制的,在现代的发展中也有金属做的)而得名。传统的拇指琴利用葫芦制成共鸣器。
普通的一般400RMB左右,好点的1000RMB左右
今天先给大家介绍的这些是非常好学的,尤其是陶笛,网络上可以搜到很多谱子,而且可以吹很多种调,零基础很好学。
5. 这图上的乐器叫什么(有图)
貌似男的是巴乌;女的是大哩。
乐器
哈尼族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乐器因其构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现力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和常用音调。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 胡琴、口弦、竖笛、栽秧号、巴乌、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号等。如果按乐器的性能、音调和构造特点分类,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为弦乐器;竖笛、栽秧号、巴乌为管乐类;口弦、小哩、大哩、稻管为簧乐类。其中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而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号等。
<1>小三弦
用梨木作弦柄,是当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发展较为完善,曲调丰富,手法变化多样,乐曲结构严谨。其弦筒多采用笋叶蒙面,用牛角片作拨子来回拨动琴弦,因而音乐极为清脆、优雅而深沉。小三弦虽属即兴弹奏的乐器,没有固定的乐曲曲谱,听似曲调纷繁,但乐曲结构和拨弦手法都有一定规律,并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较复杂,易于表达深沉难言的思想情绪。
<2>小哩
哈尼族称作“哩乐”,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们最喜爱的竹管“簧”乐器之一。吹奏时,若用六个手指将下截六眼气孔有节奏的时蒙时开,随着吹气的轻重缓急,就可吹奏出无比清脆优美的曲调,传达难于言表的各种神秘感情。由于竹管小巧,出气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吹奏出来的曲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少女天真浪漫、活泼明快的音韵风味。
<3>大哩
哈尼族称“达欧”,用空心芦苇花杆制成,长约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一种吹管乐器,吹奏出来的曲调音色极为宏浑、深沉而悠扬、缥缈,近似巴乌声,易于表达深沉的感情。
6. 参加才艺展示,有什么简单易学的
1、陶埙。远古流传过来的陶土乐器,构造简单,易上手,吹奏时有种与古代对话的感觉。
2、口笛。简单的构造全靠两手和嘴的配合控制。所以,有一定的控制力才能驾驭好,是现代音乐家根据远古的骨笛构造在70年代发明出来的。
3、竖笛。这件乐器不难,全靠指法。对于提高乐感认知很有帮助。
4、古筝。如果想学一件大点的,有规模的乐器,古筝是不二选择。虽然丝弦较多,但掌握起来并不难。多学、勤练,很快就能独立演奏的。
(6)舞蹈乐器图片大全简单易学扩展阅读:
参加才艺展示的注意事项:
1、要树立信心,放松心态。
当掌握的技巧还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上了台对自己能否表现得好心里没有底,或者思前想后,患得患失,结果是越想越紧张。
又或者是临场经验不足,面对着专业老师和广大的观众们,表演声乐的同学嗓子发干、气息上浮,表演舞蹈的同学把节奏踩错,表演器乐背错谱,表演杂技手脚发抖,表演小品忘记台词..…...这些都会让我们失掉信心,还没等上台,自己先把自己给打败了。
2、调整状态
一定要有表演的激情。激情一经进发,就会调动起身心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表演中,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解放和表演的自如感。
7. 菲律宾乡村舞蹈的伴奏乐器有哪些
菲律宾乡村舞蹈内容是驱鬼逐疫的巫术舞、求爱舞、战争舞、模仿动物舞等。伴奏乐器有竹器、木器、竖琴、响板和各种铜锣、铜鼓,大鼓。
8. 中国古典舞蹈乐器(已失传)有哪些种类
古代乐器有四大类: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拉玄乐器,弹拨乐器。失传的古典舞乐器应该也是这么分的。
当然,还有个很古老的“八音”分类法,诞生于周代,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后来不怎么常用,这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是些失传的乐器,我自己总结的,可能有遗漏,你参考参考。
一、弹拨乐器
1、五弦琵琶
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
制如琵琶,稍小。外型式样较多,颈项有直项、曲项的,音箱有半长梨形、半圆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圆形的等等。
2、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唐代乐舞就有它,像《霓裳羽衣舞》。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3、凤首箜篌
箜篌的一种,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4、花边阮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
5、筑
形制如同现在的筝,用竹片敲击发音,所以古文中常有“击筑”之说。从战国至隋唐期间,广泛流行于民间,汉魏南北朝时,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用于伴奏清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消声匿迹。 历代古籍上关于它的大小、弦数、鼓法的叙述又不相同,所以很难定论。
二、吹管乐器:
1、篪(音chi,第二声)
是一种似笛而又非笛的乐器,竹管制成,有吹孔、出音孔,另加五指孔共八孔。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着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最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2、管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失传。
3、尺八(只能说在中国失传)
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唐时有吕才定制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为汉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它独特的音乐中充满了苍凉,忧郁,奇幻,惆怅。
4、竹相
现已失传的中国古乐器,根据文献所载“相乃乐器,谓送舂声”之意研制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达2.3米,发单音,舂地演奏。
5、排箫
又称龠、籁、云箫、凤箫、比竹等,相传在虞舜时就已存在,是一种编管乐器。
排箫在古代用于宫廷、教坊,也有的用于军队,在民间曾广泛流传。但由于排箫表现力较差,演奏又很费力,到宋代排箫在民间失传了。近年来,我国已对失传的排箫进行研制,并改革成双排加键式排箫,共50管,按12平均律排列。
排箫的管一般多为竹管制成,用绳或竹篾缠梆在一起,或用木框镶之;也有的排箫管用石头制成。23管的大排箫,称作“言”;16管的小排箫称作“筊”;不封底的称作“洞箫”;封底的称作“底箫” 。此外,还有10管、13管、17管、18管、21管、24管的排箫。
三、打击乐器
1、羯鼓
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以羊皮做鼓面,用鼓槌两面敲击的乐器。现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鼓,都可视之为是它的演变。这种乐器在唐代曾红极一时。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
2、鞉牢
又名鞉鼓。常见形制为一根柄上穿2个小鼓,鼓腹两侧用绳系两上小珠,将柄来回转动.小珠便可击鼓面而发声。《乐书》云:“鞉牢,龟兹部乐也。形如路鼗,而一柄三枚焉。”有8面(1柄4鼓)、6面(1柄3鼓)、4面(1柄2鼓)等形制。日本严岛神社所藏鞉牢为1柄2鼓,相传系唐代实物。
3、鸡篓鼓、扁鼓、答腊鼓、毛员鼓等,失传已久,资料难寻。不一一列举了。
四、拉玄乐器
1、轧筝 这种由多弦组成的弓弦乐器,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至先秦。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陈《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
好了,终于完了,手好累啊~呵呵!
补充:
我说呢,怎么这么奇怪。我上面说的就是乐器,下面说下失传的古典舞吧。
抱歉,我不知道中国古典舞还有什么分类,似乎是没有谁明确过的,不过听过一种说法,分为汉族古典舞和少数民族古典舞,或许还有别的分法,按照年代,或者按照门类,什么汉唐舞、敦煌舞什么的,宫廷舞、民间舞什么的,不过没有定论,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其实自宋至明清,中国古典舞大多已失传,一部分流入民间,成为民间舞;一部分进入戏曲,成为戏曲舞。现今的古典舞都是后人参照记载、创制的。
所以要说清失传的古典舞根本不可能,只能列关键的了。
1、周代雅乐舞蹈——六大舞:
也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尧帝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龠》),商汤《桑林》,反映武王伐纣功绩的《大武》。
《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云一般。由于黄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所以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
《大章》相传是歌颂尧帝领导天下时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阳,敬仰祥云一样。“大章”,意思就是说尧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韶》,简称《韶》,是六乐中最着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还曾见过。传说这个乐舞的创制者是一只脚的怪兽“夔”,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舞蹈虽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象舞剧那样描绘人物和矛盾过程,但无疑这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将这六部乐舞加以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文舞,《大武》等属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故又称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又称干戚舞。两类乐舞的划分,与舞蹈的内容形式有一定联系,但据后世儒家考证,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异,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这一定例一直贯穿到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帝制。
周代雅乐除上述六大舞外,还有《羽舞》等“六小舞”,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样,也是用作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成为乐教的重要内容。
2、汉代——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
汉高祖时,喜爱“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古巴人的战斗力,引为作战前锋,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
汉代的"巴渝舞"共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仗”,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
3、七盘舞
是在汉代舞蹈中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时先在地上排列数盘和鼓,舞者衣着长袖,在盘、鼓之上,或盘、鼓之间,跳跃徘徊。《七盘舞》在汉魏时代非常盛行,常常出现在汉晋文人墨客的诗辞歌赋中。张衡《七盘舞赋》:“ 历七盘而屣(又作‘纵’)蹑。”
4、踏歌(是失传的舞种)
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
5、北齐——兰陵王入阵曲
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歌舞戏。
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
6、唐代——秦王破阵舞
又名《秦王破阵乐》或《七德舞》,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李世民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后失传。
7、惊鸿舞
是唐玄宗时期宠妃梅妃江采苹创作的舞蹈,已失传。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梅妃的《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8、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相传唐玄宗作曲,杨玉环舞蹈。安史之乱后失传。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9、宋代时“队舞”、“舞队”等舞种盛行,每个物种里有若干舞蹈,不一一列举了。
10、元明清应该都是些戏曲方面的舞蹈吧,差不多也失传,不是很了解。
9. 新疆人用于舞蹈的乐器是什么
先从乐器说起:(1)打击乐器:那各拉鼓,有两种,一种圆腹,一种是上粗下细,在新疆谁的家中有什么喜事,有会请来乐手,打着那各拉鼓吹着唢呐,以增加欢快的气氛。手鼓,最常见的民族的乐器。中号手鼓,比手鼓要小些,表演的女孩子一边跳舞一边击鼓铃鼓,类似手鼓,不同的是在鼓的一周,有许多小铁版,可以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也是女性常用。木勺:两个勺,背对背击打,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多用于伴奏。洋琴:与我们常见的洋琴无异(2)弦乐乐器:热瓦甫:琴上顶端是弯形的,半圆形琴身。最为常见的维吾尔乐器,用手弹奏。可用于独奏、齐奏。是维吾尔最重要的乐器。都塔尔:琴桥较长,琴身为半椭圆形。用手弹奏的乐器,民间多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把“都塔尔”。艾捷克:圆形琴身,象一个木球,在下端有一个倒置的月牙形钢片,是用于把琴固定在腿上的。演奏时用弓子拉,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小提琴:与我们常见的小提琴无异。(3)吹奏乐器:唢呐: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也是新疆的特色之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