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各种古代男女图片
呐个、、男的偶没收藏、、女的给你几张、如果不够还可以发。。
都是我个人比较爱的
㈡ 中国古代城市复原图(选用追加100分!)
好多图了
㈢ 想要一些古代场景的图片,谢谢 像这样的
望采纳,谢谢。
㈣ 跪求古代城池的结构与组成。最好详细一些。有图。好的追加10分!
城池,又称为城郭,词中的“城”指城墙,是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规模一般较大。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爷的庙宇。
现况
城池多位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仅存断垣残壁,或孤立的城门可供凭吊。
古代城池建筑特点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0.4米×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这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了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
现存的古代着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荆州古城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古城历经570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明清宁远之役,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身负重伤,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宁远古城,宁远古城是明末关外第一军事重镇。历史上有名的“宁远大捷”就发生在这里。今天你若来兴城,出火车站第一眼就可看见站前广场正中矗立的袁崇焕雕像。眺兴城古城,从其形布局和城墙、城楼、瓮城的建筑,以及至今架设在城墙垛口的红夷大炮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硝烟弥漫战场的情景。
西安古城.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西安古称长安,七大古都中建都历时最长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后西周、秦、西汉、西晋、隋、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成都,历时1160年。西安是中外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古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历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有古代遗留并保存至今种类众多的名胜古迹,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城墙、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处处闪耀着华夏古代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灵慧之光。古城西安,西周时开始在这里面建成都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城西沣水两岸。秦都城咸阳的实际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汉都城长安在秦都城与今西安城之间的泊河之东岸。隋朝在龙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兴。唐朝复称长安,京师东迁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长安城。明清时在唐皇城基础上建西安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以大量珍贵文物、遗迹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历史上曾最为辉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胜古迹众多: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汉帝陵墓13座,以汉武帝的茂陵最雄伟;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最宏伟。另还有骊山、华山风光名胜驰名中外。西安古城墙初建成于明洪武年间,是在原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2公里,高12米、顶宽15米、墙面均为青砖包砌。城墙四角均有角楼,共有城门16个,四面各有一主城门,城墙顶内外沿筑有女墙,城墙之外有护城河环绕。
至于图片看参考资料或网上搜搜都行
㈤ 古代唯美图片
是这个么?我这还有不少......
㈥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1、锄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长10、宽10.5、距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亦称“耩地”。耧 也叫耧犁。
㈦ 100古代名家图
需要的话我已发到你邮箱里了,你看适不适合?
㈧ 有关古代友善的图片:六尺港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满意请采纳,谢谢。
㈨ 中国古代文物名称及图片、介绍。
1、名称: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如下图
介绍:
(1)中国古代大型铸铁建筑物之一。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山门外。
(2)据塔身铭文记载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耗铁七万六千六百斤。塔高17.9米,塔身现稍向东北方倾斜。铁塔底座和13层塔身是宋代铸成;铜塔刹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后铸的。
(9)100个古代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当阳铁塔塔身结构
(1)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外为铁壳,内为砖墙,塔心中空。底座基部周长9.6米;塔身从下至上每层周长和高度逐渐减小,到第十三层塔檐处,周长减至4.3米。
(2)底座和塔壁铸有花纹和仪态不同的大小佛像。有八尊铁金刚(现存六尊)铸接在底座的八个拐角处。
(3)铁金刚的头顶有钢柱插入上面的铸件中。铁塔共由44块铸件组成:底座为四块,第一层分塔身、塔檐二块,第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平座、塔身、塔檐三块,顶为莲花盆和塔刹二块。
(4)塔系麻口铁铸成,经取样化验,铁塔的化学成分为:碳3.66%,硅0.05%,锰0.05%,硫0.022%,磷 0.29%。
㈩ 唯美古代图片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b9e2f3d89b4afae5b6fd488c.html#唯美古风女侠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4482e4217719526c9922ed32.html#这个也不错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0a20bf97699bc0367af4802c.html#各代的乐队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5ed598858001cc17c65cc3dc.html#这张挺喜欢的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B9%C5%B4%FA%C5%AE%D7%D3#/621lihouying/album/%B9%C5%B4%FA%C5%AE%D7%D3/index/11这个网站挺多的
下面是古代男子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1fcaf6e5f640ea10b938209d.html#竹林公子.嘻嘻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e3b206c06c3417250ef477f5.html#哇..屋顶公子
http://hi..com/621lihouying/album/item/abdabc15c8677d3f4b90a729.html#古代的侠士就该这样
好了就找到这里了看你喜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