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图片 > 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

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

发布时间:2022-04-19 04:56:31

‘壹’ 红军长征过雪山的资料

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这里的雪山是指垭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没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内有67座,云南有3座,甘肃有3座。

从整个红军来说,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5年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的红军棚子雪山,位于四川阿坝州茂文县境内的松坪沟。

红军棚子雪山以前没有名字,就是因为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时搭了一些窝棚,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座雪山叫作红军棚子。

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之后,就西进岷江流域,占领了北川河谷及茂县地区。翻越红军棚子雪山是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并与之会合。

红军翻越第二座雪山是在1935年6月,由李先念率领的部队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翻越的理县和懋功县(现小金县)交界的虹桥山。

红军翻越的第三座雪山是鹧鸪山,第四座雪山是夹金山。而仅就中央红军来说,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在所有红军翻越的雪山中,由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到巴塘途中的藏巴拉山是红军长征翻越过的最高雪山,其垭口海拔为4904米。

尤其震撼的是,红军在极度疲惫和饥寒的情况下,创造了连续4天翻越决益涅阿、伊则涅阿等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红四方面军两次翻越夹金山,3次翻越亚克夏山、梦笔山、打鼓山等4座雪山。

红军是在没有路、没有粮、没有衣物和“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进入雪山草地的。很多战士都来自南方,雪域高原六月天还在下雪,加上高原反应、极度疲惫、没有衣服穿和严重缺粮等因素,导致很多战士都没有挺过来。

(1)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扩展阅读:

雪山的恶略环境:

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为例。

其位于四川省西部,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

聂荣臻在回忆翻越夹金山时写道:“上午爬山,开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丛丛,铺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劲头很足。

但一过中午,天气骤变,先是大雾,随后是毛毛细雨,转眼又变成了霏霏白雪,随风狂舞,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气奇冷,我们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

再如红2、红6军团翻越的哈巴雪山,其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到处是被金沙江、澜沧江激流冲刷而成的沟壑峡谷,陡峭异常。

许多雪峰海拔5000多米,主峰则高达5500米以上。寒风吹起山上积雪,宛如一条玉龙在天际飞舞。红四方面军在西进甘孜途中翻越了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党岭山。

党岭山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约100公里。当时处于最寒冷的季节,翻越党岭山途中,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

《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

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过雪山草地:铸就长征的不朽丰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码长征:翻越雪山为什么难

‘贰’ 长征路上红军翻过了哪些雪山

长征翻越了五座雪山,依次分别为夹金山(主峰海拔4950米,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梦笔山(梦笔山垭口山顶海拔4047米),雅克夏山(海拔4443米),昌德山(海拔4283米),达古山(海拔4752米),是五座海拔4000米以上,位于世界屋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叁’ 红军长征翻过几座雪山

翻越了八座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

提起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雪山草地”。翻越雪山是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关,他们翻越了8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又称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虹桥山、鹧鸪山、巴郎山,中央红军的雪山行程1350公里。

‘肆’ 红军长征翻越过几座雪山

长征翻越了五座雪山,依次分别为夹金山(主峰海拔4950米,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梦笔山(梦笔山垭口山顶海拔4047米),雅克夏山(海拔4443米),昌德山(海拔4283米),达古山(海拔4752米),是五座海拔4000米以上,位于世界屋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

‘伍’ 红军过了哪些雪山,详细!!

翻过的山有18座,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陆’ 长征中过雪山的故事

1、夜过鬼门关

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1918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

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

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

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2、小董是个红军女战士,才 13 岁。远远看到雪山,有人说这是棉花山,有人说是雪山,也有人说是白糖山。小董她们这些小兵可高兴啦:当时正是阴历四、五月份穿单衣都热,看到山上全是雪。她们想:到了山上去凉快凉快,那多舒服呀!

登山前,每人除了粮食外,还发了几个小辣椒。小董她们怕辣,不愿意带辣椒。当地老乡告诉她们:“上到雪山后,不能到处乱看,后面的人只能看前面人的后脚跟儿;实在感到发冷,就嚼一口辣椒增加点儿热度……”

第二天,部队向雪山出发了。到了雪山底下,有一条小河。因为河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泡着很厚的树叶和杂草,所以水的颜色是黄的。当地人说这是“仙人茶”,可是,喝下去却是又苦又臭。

上山了。向导让每个人用毛巾把头包起来,只留下眼睛看路。开始,天气还很热,大家的兴致很高,都想早一点爬到山顶,看看是什么样子。走到半山腰,开始起风了,冷风瑟瑟,草枯枝干,像秋天一样。

再往上走,太阳就没了,雪花飘飘,满山银白,积雪不知有多厚,就像进了冬天一样。山上高低不平,雪洞很多,一不小心,掉到雪洞里,就很难救出来。一个男同志摔到雪洞里去,大家费很大力气,才把他拉出来,他的手脚和脸都被冰块扎得鲜血淋淋了。

快走到山顶的时候,云彩不知什么时候落到脚面去了。雪下得更大,还夹杂着李子那样大的冰雹。山上没有树,也没有草,雪光刺得睁不开眼睛……越往上走越难受,小董只觉得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身体发软,一阵阵恶心想吐。她真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向导的话响在耳畔:“多累也不能坐下去,坐下去就起不来了!”

爬到山顶上,空气更稀薄了。炊事员郭大叔,平时可喜欢小董了,他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死死地抓着锅沿儿……

小董哭了。可是,当时部队不许停下,大家把老郭抬到一边,放在稍背风的地方,就继续前进了。山上的风,“嘶——嘶——”地狂叫着,把地上的雪卷起来和天上正下着的雪搅在一起,如同大海里的波浪,一个旋涡一个旋涡地卷动着。

由于大家穿的都是单衣,有的同志还光着脚,雪打到脸上、身上,像铁沙子打得那样疼。头上好象带着一个大酒篓一样,头重,脚轻,身子直摇晃。军团的一位首长在风雪中使劲拉着小董,边走边吓唬她说:“小鬼,好好走哇!不能坐下,一坐下可就要在这‘天国'里‘成仙'啦!”

到了山顶,谁也不敢停,歪歪倒倒一股劲往下走。很多人陆续在积雪很厚的雪坡上往下溜,一溜就是几十丈远。小董一见,如释重负,往地上一坐就跟着人们溜了下去……下到半山腰,头才慢慢地轻松了些,呼吸也渐渐地均匀起来。13 岁的红军女战士小董,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红军大部队一起,胜利地翻越夹金山。

3、提到雪山草地,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人,都用了一个“苦”字。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

夹金山下的硗碛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只有19岁的郝毅说。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4、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5、1936年2月,红9军来到了党岭山山脚下。

向守志是红9军76团机枪连的副排长,不到20岁,身材魁梧高大,肩上扛着马克沁重机关枪,负荷比别人重得多。他还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不但自己要和部队一起行军,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

战士们整理好行装,带上干辣椒出发了。开始时,还觉得没怎么样。越往上越冷,风越大。队伍走到半山腰时,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而来,打在身上和脸上。

山上天气变化无常,一会下雨,一会又下起雪,再过一会,雪中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砸了下来。红军穿着单衣,湿透的单衣结成了冰,浑身上下冻得发抖。他们大口喘着气,艰难地与冰雪搏斗着。

向守志所在的收容队走在队伍的后面,一边前进,一边收容照顾着伤病掉队的同志。向守志肩上扛着重机枪,一手拄着一个竹棍艰难的行进着。走在他身边的小瞿,是他刚收容的的伤员。十几岁的小瞿负了伤,行军更加困难,向守志一直在拽着他前走。

小瞿喊着:“副排长,我们能不能休息一会儿再走?这样的天气,实在没法走。”“不行,出发之前先遣队的经验不是已经传达了吗?一休息就可能永远休息下去。”向守志一手拄着竹棍,一手扶着他说。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小瞿再次哀求。向守志放开小瞿,紧走几步,跑到前面,然后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喘着粗气说:“抓紧!”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

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向守志一面往前走,一面伸出竹棍,把蹲在雪地上的战士拉起来。他还看见了红军各种各样的过雪山方法。一个红军首长自己下了战马,把受伤掉队的战士扶上了马,对马上的伤员说:“闭上眼,低下头,抓住马鬃!”。一个女红军抓着一匹马的尾巴,艰难地前行。一个红军战士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

到了山顶,风雪更大了,根本看不清道路,山越来来越陡峭,路很滑。突然,向守志看见身边的一个战士滑到了。向守志立即抓住了他的衣服,把手中的竹棍伸向他。战士在向守志的帮助下,抓着竹竿向上爬了起来。

开始下山了。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下到半山腰时,有的战士坐在地雪地上,慢慢向山下滑去。突然,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却被一块巨石挡住。那是一名掉队的红军战士!向守志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

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

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快,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地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

一路下来,向守志用他的竹竿救了20多个战士。英勇的红9军,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革命情谊,战胜了“神仙山”党岭山。

‘柒’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是先过的雪山然后过草地。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红军广大指战员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战胜重重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使“雪山低头迎远客”,红军征服了那些被称为“神山”和“鬼门关”的雪山。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的具体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捌’ 中央红军长征简易手绘路线图

1、先画一些长征相关省份的地图轮廓,如下图所示。

(8)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扩展阅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玖’ 红军长征时候过的雪山/草地都是什么山什么地,在什么地方啊

1、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

‘拾’ 绘制一下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10)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扩展阅读: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

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阅读全文

与红军长征翻过雪山队形图片简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花盆和花的图片简单 浏览:143
水果怎么摆好看图片 浏览:536
千与千寻人物图片大全 浏览:241
委屈漫画图片女孩 浏览:402
背景图片简约可爱清新 浏览:927
图片狼抱着一个女孩 浏览:170
文档中图片如何快捷设置大小 浏览:255
貂蝉去衣服图片大全 浏览:91
美女背影高清壁纸图片全屏 浏览:58
图片如何设置标题 浏览:807
漂亮文字动态图片大全 浏览:64
七天打卡表可爱图片 浏览:35
波波头发型效果图片 浏览:658
图片插入word中无法选中怎么办 浏览:219
大叔洗衣服的图片 浏览:444
Word里图片置顶如何加空格 浏览:201
蒋丞图片高清动漫 浏览:302
放美女和平精英图片 浏览:385
黑鼻子可爱图片 浏览:854
word转换pdf时图片丢失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