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老年人的心态
老年人的心态特征为以下三点: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变,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交往不便,心理上常常易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
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机体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儿女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可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也可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贰’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从医学上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一个“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标志着一个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于不适应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往往表现为:焦虑、忧郁、烦躁、情绪易波动、多疑。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从工作、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思想、观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心理上适应不了这个大变化,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也可以称之为“心理更年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异常表现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把工作视为生命,认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义,从而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这样年复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了的生活模式。一旦离退休了,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畅,坐卧不宁,无所适从。
二是人生价值贬值感。不少老年人当初工作时都负有一定责任,掌管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那时自我感觉是在一定范围内是“举足轻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上受领导重视,下受部属(群众)尊敬,说话有人听,一呼百诺。一旦退休后,就感到身价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无所事事,说话也没人听了,办事也不那么灵了。感到有一种无声压抑。
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情绪易波动,思想沉闷,敏感多疑,察言观色,总感到处处不顺心,在家里往往发无名火,自我价值观、理想、事业心几于崩溃,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种末日感。
中医认为,“暴怒伤肝,气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于心理上的气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发皆白,这有些夸张,但郁闷气火,确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离退休的同志在这个“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尽快适应,往往会导致伤身致病。所以,在这个阶段,应慎重对待之。
学点中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家为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衰老与消亡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原因,把心理学按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中老年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机体老化以及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疾病,并研究如何维护这些心理活动的卫生与健康。
我国对中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论着。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孔子家语)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腧距”的论述,指出成年期随着人的成熟发展而发生的适应环境能力的变化。老庄在《道德经》和《庄子》中也明确提出无欲、无知、无为的“归真返朴”思想。
《内经》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掌握各种健身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们应该享受的自然寿限。明代龚应园在《万寿丹书》中载:“如虚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
“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物无味。寝处不安……”,其中生动地论述了人在衰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学则在我国起步较晚。对老年心理学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在记忆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开始的,并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的发展。
年代、生理、社会与心理年龄
科学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同一个年代,人们可具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年龄:
年代年龄
指人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如一个小孩降生后成长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龄就是一岁,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龄就是80岁。目前我们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龄。
生理年龄
是指根据个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态和功能的各种生理活动指标来确定个体年龄。目前生理年龄一般分四个时期:从出生到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这里的“岁”,同年代年龄的“岁”不同,年代年龄60岁的人,生理年龄可能是55、60或70岁。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龄可以由突然患病、受伤而发生变化。总之,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会年龄
根据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年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会年龄就越成熟。它也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17岁是未成熟期,18~59岁是成熟期,60岁以上是衰退期,社会年龄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里的“岁”与其他年龄中的“岁”含义也不相同,特别是与年代年龄的“岁”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闲,终日无所事事,在与他人交往中无足轻重,其年代年龄虽进入壮年期,但社会年龄仍处于未成熟期,并将直接进入衰退期。
心理年龄
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程度确定的年龄。它以意识和个性为主要测量内容。心理年龄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是成熟期,60岁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认为心理年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心理年龄的“岁”与年代年龄、生理年龄的“岁”含义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采用心理年龄来确定老年人的优点是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心理年龄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如国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与年龄本身无关,而与接近死亡的期限有关。
确定一个人是不是老年人,不仅是以年代年龄为标准,还要看他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年代年龄的增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却是可以通过增进身心健康而延缓增龄的。所以老年人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寿命达到自然赋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对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又分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现代科学又扩展了人类感觉种类的概念,增加了本体感觉、磁觉等。知觉是指对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的感觉一经发生便转化为知觉。如一看到桔色,或尝到橘子的甜,或闻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这是橘子。有时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进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并不需要取出来看、闻、尝,就是这个道理。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又高一级的心理活动。知觉与感觉是同时产生的,统称为“感知”。
人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觉能力可因机体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视觉
老年人视觉的衰退很明显。1.2以上的视力,39岁以下的占80%,而40~50岁减到60%,50~60岁减到50%。在60岁以前,远距离视力,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60岁之后便急剧衰退。而近距离视力(指在一般阅读距离上能辨认多大的字)变化却很大,这是老年人的视力特征,即出现看近不清楚,看远清楚的现象。俗话说:“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说,40岁以后,焦点调节功能急剧衰退,老视现象(俗称老花眼)就逐渐出现了。一般平均在47岁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镜。人到老年,眼的晶状体变成黄褐色,因此把物体看成是偏黄色的(犹如戴上黄色的滤色镜)。老年人对蓝色、绿色辨认最困难,而黄、红色则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别同一物体时,成年人与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剧增加。
视力下降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于视觉器官的退化,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动脉硬化症、视网膜变性症、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都会造成老年人视力下降。
听觉
在各种感觉中,受老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听觉。听力以20岁为顶点,以后缓慢下降。一般50岁以后,听力就显着下降。因年龄变化,有的人听不见手表秒针的声响;有的人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听不清对方的讲话。据调查,美国65~74岁的老年人中,13%听觉迟钝,我国是48.7%。男性老人听力减退比女性明显。另外,老年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断下降。对语言的理解在20~50岁时是相对稳定的,到80岁则下降25%,或更多,特别是对较复杂和速度快的语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减退得更明显。许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听觉已在下降,总认为别人说话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谈话最好是面对面,这样可以观察对方的口形。
味觉和嗅觉
味觉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数量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数从舌前部开始向舌后部逐渐减少,这一减少过程相当缓慢,一直要持续到老年期。另外也有从舌中心向四周减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几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后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还有少数味蕾。因此,味觉的敏感程度也就随着年老而减低。味觉的基本要素分为甜、酸、苦、咸。一般50岁之后反应明显迟钝,特别是对甜和咸两种。嗅觉一般与味觉同步老化。60岁后衰弱现象更加显着。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无味的原因。
触觉和本体感觉
触觉在、50~55岁之间几乎不受年龄增长的影响,而到55岁之后就会骤然变得迟钝。本体感觉包括对疼痛、振动、温度、压力、倾斜、加速度等的感觉。痛觉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迟钝,一般从45岁开始下降。
同时,老年人的平衡觉、运动觉也相应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稳,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觉能力衰减,知觉能力也就相应衰减。但知觉有既往经验参考,所以比感觉衰退得晚和轻。一般来说,老年人比年轻人观察事物迟钝一些,但只要仔细地观察,其效果与青年人往往差别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应慢,青年人可以边观察边动作,老年人必须观察清楚再动作,所以老年人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上骑车、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征
有关老年期的性问题,社会上普遍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这里有一个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狭隘地认为性仅是性器官的结合,这是不正确的。性本身并不仅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握手、抚摸、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只同异性交谈等等,都属于性行为。
性功能随着年老而有衰退的倾向,但不会完全消失。老年人对性的欲望与兴趣能维持到相当高的年龄,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人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后(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够进行性活动。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会出现阳萎。也就是说,性激素确实是左右人的性活动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对于人的性活动来说,大脑(精神刺激)更为重要。最新科学发现,性激素的枯竭,会导致女性闭经、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于产生量的减少,但不会便性活动完全停止下来。
另外,伴随着衰老而产生的性器官的形态变化会给性生活带来某种影响,但不会构成性活动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为,除了受增龄的影响外,还强烈地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顺、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维持到70~80岁,乃至90岁。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一个月可过一次性生活。近来有人报告,60~94岁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年之久的性活动增强阶段。
许多老年学家认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给于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忧郁的,特别是老年鳏夫的忧郁症发病率特别高。他们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这时候特别需要证实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人物。当然,也有的老年人丧失性能力后感到轻松宽慰,把精力寄托于社会、家庭和亲友。
心病要用心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学,目的在于使自己能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健康地、有所作为地度过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都称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这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他。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这个朋友回到家里,顿时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此次,俩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墒上的一张弓,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据有关资料报导:曾对200多人进行将近40年的情况调查,其中心情舒畅的59人中,仅有两个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压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等发病,确与情绪有关。
对已患病的老人来说,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方面,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药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必须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叁’ 老年人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寻找生活的乐趣;培养新的兴趣爱好;面对烦恼,坦然面对,保持清心寡欲;保持饮食均衡;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多与人交往。
1、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老年人对未来的生活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任何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2、寻找生活的乐趣。把以前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尽情发挥出来,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乐趣。
3、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例如,种花草、打太极、书法、养小鸟等,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4、面对烦恼,坦然面对,保持清心寡欲。面对不如意的事情不必过度郁闷,更不要让自己处于焦虑状态,可以找朋友、家人倾诉,及时释放情绪,不要憋在心里。
5、保持饮食均衡,保证身体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多吃健康有营养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些保健品,保证身体营养充足。
6、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让人保持愉悦的状态,对身心有益。但不能做激烈的运动,以舒适为宜。
7、多与人交往,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朋友多,自然不会觉得孤单,生活也会因与人交往变得充实起来。
‘肆’ 赞美老年人的年轻心态
1、听了老人言,不会作大难;不听老人言,到老不周全。
2、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3、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4、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
6、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姜。
7、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8、每个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堕落,抱怨下一代的无礼和傲慢。
9、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10、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11、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2、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13、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
14、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15、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
16、壮心未与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17、发白如雪,那是岁月沧桑撒下的鲜花,弯躯如弓,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手如槁木,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睛若黄珠,那是上苍赐予五彩缤纷的颜色。
‘伍’ 60岁左右的人每天早上在群里发类似早上好、一天快乐等的信息和图片,他们是怎么想的
60岁左右的人每天早上在群里发类似早上好、一天快乐等的信息和图片,是因为自己太孤独了,他们希望有人能陪他聊天,互相交谈。作为青少年,他们应该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照顾老人,以身作则,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个人感情的温暖。
因此,60岁左右的人每天都会发表“早上好”和“快乐”这两个词,这也表明老年人愿意选择积极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老朋友,在他们年老的时候,他们应该和这些老朋友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陆’ 老年人如何保持美好心情
1、学会自信
老年人容易因为退休后没事做产生一种人老了,由于没用被社会所淘汰的自卑感,因为这份自卑感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生活也变得更加的苦闷起来。
老年人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惟有自信,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自信的人生活中可以找寻到更多的快乐。
2、不要钻牛角尖
看任何事物都不能认准死理,否则就容易钻牛角尖。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摆脱由看问题僵化而带来的苦闷。
3、广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平时不忘老年朋友,也要广交新朋友,交中青年朋友,与儿孙交朋友,与老伴不仅仅是夫妻,更要努力成为知心朋友。善于聊天、谈心,与人交谈能缓解压抑心情、减少孤独、开阔视野,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4、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老年人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有重心,人的心情也会好起来。老年人到了退休阶段更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适当的兴趣爱好可以陶冶情操,比如画画,写毛笔字,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等,只要自己喜欢的都可以学一学。
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只要觉得有情趣,能使心境、视野开阔,能陶冶自己的活动,就去积极参与,不畏流言、不惧蜚语。这样不仅可以打发空闲时间,还可以愉悦心情。
5、保持心理上的年轻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老是无可避免的,因此老年人更应该保持心理上的年轻。谁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未必都能做到从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轻。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人未老心先老,应当树立一种比自己实际年龄小几岁的心态。老人这样生活起来会快乐很多。
6、乐于承认失败与缺陷
一个人难免遇到失败、失意的事情,或是自己本身存在某种缺陷。对此,专家指出,当你乐于承认既成的事实,并且乐于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就有了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7、学会倾诉和宣泄
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抒发,宣泄出来,把自己内心的不满,苦闷向他人倾诉,寻求他人的理解。倾诉就是将心中的苦闷忧郁,向友人诉说时,使心中的惆怅轻快的向外流淌。
当我们对朋友叙述着抑郁时,理解和友爱消除了我们心中的淤塞。把心理的垃圾倒出来才有空间去接收愉快的事物。
8、吃点圣女果
也就是樱桃番茄,其蕃茄红素含量尤其高。蕃茄红素是目前在自然界的植物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吃点之一,可以抵抗炎症,保护大脑,让大脑健康积极运行。
9、帮助他人
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也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老年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多参加社区主持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打发时间、排解心灵上的孤独寂寞,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10、吃点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指没有添加牛奶的巧克力,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成分类黄酮,有助于促进大脑一些重要区域的血流速度,迅速改善情绪,让人的热情增加,大脑变敏锐,精力充沛。
11、吃点芦笋
所有抑郁症病例中,至少一半的患者缺乏叶酸。而芦笋具有高含量的叶酸和色氨酸,二者被大脑用于制造神经传递物质血清素,血清素能传递神经之间的信息,并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
12、学会宽容
老年人要学会宽容,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在生活中,即使是与自己关系很亲密的人,激怒了你,埋怨了你,也要放宽责备的尺度。时间长了,“日久见人心”,人们会很乐意地与你相处,老人也一定会尝到人际关系融洽带来的欢乐与快慰。
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
13、心理上保持年轻
谁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未必都能做到从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轻。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人未老心先老,50岁就认为自己已老了,60多岁觉得自己不中用了。
应当树立一种比自己实际年龄小几岁的心态,日常生活中用加减法的方式来计算年龄,如在着装、美容、社会活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在实际年龄上减5~10岁,如60岁就当自己50多岁。
在体力、体育运动、外出旅游等活动的时间安排和速度上,特别在体力负重、攀高抻拉等活动量上应在实际年龄上增加5~10岁。中老年人一定要牢记在体力活动中要量力而行。
‘柒’ 中老年人动了情,都是什么样的心态
03
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意味着我又增长了一岁,顿时心里有了恐慌感。
小时候做梦都想长大,长大后做梦都想回到小时候,一天天过得很慢,一年年过得太快了。人这一生,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大鱼海棠》中有句台词: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既然一生那么短,反正都会失去,为什么不勇敢一些呢!人不论到了什么年龄,情感都是有需求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且去帮助他们。
并不能因为他们的年龄,而有那么自私和不公平的对待。
女人这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在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家庭,都来不及跟时间打声招呼,它就已经从指间悄悄溜过。
幸福不一定要通过感情才能产生,但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唯有通过感情才能产生,比如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依赖。
那可是一个人活着的希望和奔头啊!
也许这段爱情没有结果,但至少两个人曾经相爱过、真爱过、幸福过、快乐过,那么就已经足够了,足以对得起自己,足以对得起生命。
不爱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有怎样的结局,唯有努力争取过,才不会有遗憾。爱情是无关他人的一样东西,不应该因为他人有束缚和压力,为了自己的幸福,你应该抛弃所有顾忌。
这一生很短,如果爱,就用尽全力,不管结果怎样,至少能在将来的岁月里无怨无悔。
即使分开了,我们也可以把相爱的记忆化作无边的祝福,默默祈祷对方能幸福一生。只要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得到收获的喜悦。
“不要太计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少在后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缘分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错失;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没有错过。”
‘捌’ 生活禅: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组图)
【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要善于享受孤独。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朋友发我的,我与朋友分享—— 【献给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26%,达到1.7765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现将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成绩斐然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院长,也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家秦伯益院士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悟,以他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整理成此片,希望能给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带来一些启示。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人生有不同年龄阶段,青年时是女儿,中年时做妈妈,老年后当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样有相应的角色转换。如体育界,青年时是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后当裁判,晚年就成为观众了,这就叫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人难有自知之明,常见的现象是,当龄时不抓紧工作,总觉得来日方长,结果蹉跎岁月,过龄后却恋栈不去,空憾壮志未酬。在这方面,应该提倡有点超前意识,提前作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及早明白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养老 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靠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作好准备。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备,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鉴于此,秦老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他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近10年来他坚持自费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 老年生活质量 贵在心态 《朱子格言》上有两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饔餮”指早饭和晚饭,“国课”指向国家纳税。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境界。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们的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应该提倡不慕荣利,不相攀比,发挥个性,“自己过得好,就是好”。功利思想不该有。“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还要“老当益壮”。这些口号,原来的精神虽然是积极的,在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时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世界在变,自己也在变,怎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年富力强的被闲置,花甲古稀之年扬鞭奋蹄,这决不是好形势。
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地审视。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过于自苦不必要。我们这一代人在长期的革命历炼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于自苦。我们总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外国人则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中国传统观念是省吃俭用,为儿为女,外国人的观念则认为赚钱是为了花钱,儿女18岁以后自立,各过各的日子,平安无事。看来我们有些观念是应该有所调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为他们担心。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飘然而去。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
人走茶凉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恋过去“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辉煌,叹惜当下空怀壮志,力不从心。看来大可不必。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有说不完的苦恼。看来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 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苏东坡写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这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我们既应强调社会关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关心自己。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知识界的老人更可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对人生的感悟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作有为有馀欢,无欲无求无烦恼。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
笑对归宿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
英国有座圣·克里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已有100多年历史。那里的病人大多时间在活动室里看书、打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 每周有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这里的大多数人生命大约只剩一个月左右——临终前一个月他们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秦老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他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他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到时如果无法推辞,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并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最后,祝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吉祥快乐!
‘玖’ 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态健康
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消极心理状态,而使他精神饱满,充满生气,适合老年人的一些体育活动包括:体操、散步、羽毛球、太极拳、气功等等锻炼应当是因人而异,老年人应当选择适合自身的一些运动方式,并且有持之以恒,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二、正确对待生理、生化现象。就说老年人的抵抗力、免疫通常是比较弱的容易感染流行疾病,也容易的受到慢性疾病的侵袭,而因此老年人应该适当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并学会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时候,患病时候保持乐观的态度,这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延缓病情恶化。
三、避免生活失去目标。让人可以选择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多和朋友相处,加强同外界的接触,找到精神和感情上的寄托,这样就会不让生活觉得空虚,并消除寂寞、孤单和焦虑,有利于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拾’ 老年人的心态
1、童心
人到老年,有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忧愁,只要保持一颗童心,不管是80岁、90岁,还是100岁,都是年轻的老顽童!
2、宽心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碰到不顺心的人,如果做不到把心放宽,就会活得很痛苦,活得很寂寞。
3、信心
信心,就是要自信,不要把“人老了,不中用了”这类消极的话语挂在嘴边。相信自己是有用之人,能战胜困难,打倒病魔,快乐生活。
人到老年, 最好的十个心态
4、善心
善良,能让人从内而外都散发着年轻美丽的光芒,受人欢迎,让人尊敬。善良的人,总是离快乐更近一些。
5、爱心
爱,不仅仅是指关心包容,还要有点浪漫,而后者更是很多老年夫妻所忽略的。浪漫是可以学习的,只要有心,制造一些小惊喜其实并不难。
6、静心
常言道:“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宁静,可以节约脑、体能量,消除机体疲劳,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7、诚心
其实,到了老年,也该明白朋友在精不在多,薯仔一车也比不了夜明珠一颗。
人到老年, 最好的十个心态
8、省心
很多老人经常为儿女的事情所烦恼,甚至经常跟儿女生气,这样很不好。儿女是父母的心头宝,但放手的爱对儿女来说也很需要。
9、耐心
人老了,有些事情做起来不如年轻时候顺利,所以要耐心点,慢慢来,以免发生意外。对自己多一份耐心,是智慧;对别人多一份耐心,是素养。
10、开心
人要乐观,物质生活要知足,不去作毫无意义的妄想和给自己增添烦恼的攀比。人到了老年,要快乐就要乐观,活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