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图片 > 农业简单图片

农业简单图片

发布时间:2022-04-16 01:49:39

① 用什么图案代表农业

一般可以用麦穗或者芽苗类图案来代表农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粮食,丰收,播种等词语,自然就能联想到农业。

②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1、锄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长10、宽10.5、距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亦称“耩地”。耧 也叫耧犁。

③ 中国农业分布区域图

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如图所示。

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


(3)农业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不同耕作熟制的地区特点有:

1、一年一熟地区: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2、一年多熟地区:

北方主要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小麦、花生、甜菜为主,所以农业制度一年一熟(东北)到两年三熟(华北)。

南方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水稻、油菜、甘蔗为主,所以农业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

④ 求一张农业方面的图片

http://www.amic.agri.gov.cn/camshows/proctsimages/2004TJ3028.jpg
http://www.htagri.gov.cn/images/200694112414.JPG
http://demo.ahnw.gov.cn/Web/PhotoVote/upload/20061220161320.jpg

⑤ 地理世界农业分布示意图

(1)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面向市场。 (3)发展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培育良种牛(发展科技、化区轮牧等) (4)欧洲西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市场;饲料

⑥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主要是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农业主要特征:

(一)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

(三)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大于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6)农业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课题。中国考古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进行探索,在江淮河汉诸流域及广大地域内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了一批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徐水南庄头、湖南澧县彭头山等地点。

前两处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遗址和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

在发掘的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小灰沟和草木灰层,出土了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夹沙红陶片等与居民生活有关的遗物。特别是作为谷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在遗址中出土,说明当时已有农作物栽培业出现。

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为距今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还早,甚至比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还早千年之久。它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因此,它把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上推至万年以前。

⑦ 56个民族的风俗图片(简单备注风俗名称以及民族名称)



1 、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 、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着名。——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 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剪羊毛,弹唱,刺绣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21、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 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 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 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打柴舞29: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31、满 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34、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 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37、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东巴舞,腊染38、怒 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着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41、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42、畲 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43、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44、塔吉克斯坦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45、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46、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摆手堂48、佤 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甩发舞4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1、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52、瑶 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盘王节、长鼓舞53、彝 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虎节54、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55、藏 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藏舞,布达拉宫56、壮 族:广西、云南, 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⑧ 中国古代各时期耕种工具和灌溉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

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3、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7、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8、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9、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

(8)农业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远远早于农业发明的历史。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时代,人类就发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于挖掘植物块茎的木棒逐渐演变成“耒”,经过改进后成为“耜”。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雏形。

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有很强的连续性,犁的发展演进的连续性更加明显。从耒耜到石犁,再到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一种形制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与其它形制共存、发展高潮到逐渐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⑨ 最有代表性的农业的图图片

图示景观为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甘蔗等.
故选:B.

⑩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美国农业带分布如图所示:

美国农业带主要分为五大区域:

1、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乳牛带。:指西弗吉尼亚以东的12个州。自然条件是气候湿冷,土壤贫瘠,无霜期短,不宜耕种,但适宜牧草和青贮玉米的生长,故适合发展畜牧业。此外,该地区也是马铃薯、苹果和葡萄的主要生产区。

2、中北部的玉米带:指五大湖附近的8个州,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土层深厚,春夏两季气温高,湿度大,极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因此,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同时,这里也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产区,大豆农场占全国总数的54%;此外,此地小麦的生产在美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3、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跨越9个州。这是个海拔500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冬季较长而严寒,适宜于小麦生长。该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通常占全国的70%。

4、南部的棉花带:主要指跨大西洋沿岸密西西比三角洲的5个州,该地区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纬度低,热量充足,春夏降水多而秋季干燥,适宜棉花成熟。此地集中了全国大约1/3的棉花农场,播种面积超过160万公顷,产量占全国的36%,其中,阿肯色州还是美国最大的水稻产区,总产占全国的43%。

5、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主要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该农业带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美国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和干果就出自此地;此外,这里还盛产水稻和小麦等。

阅读全文

与农业简单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花盆和花的图片简单 浏览:139
水果怎么摆好看图片 浏览:533
千与千寻人物图片大全 浏览:235
委屈漫画图片女孩 浏览:399
背景图片简约可爱清新 浏览:923
图片狼抱着一个女孩 浏览:165
文档中图片如何快捷设置大小 浏览:251
貂蝉去衣服图片大全 浏览:84
美女背影高清壁纸图片全屏 浏览:53
图片如何设置标题 浏览:803
漂亮文字动态图片大全 浏览:60
七天打卡表可爱图片 浏览:31
波波头发型效果图片 浏览:653
图片插入word中无法选中怎么办 浏览:216
大叔洗衣服的图片 浏览:441
Word里图片置顶如何加空格 浏览:195
蒋丞图片高清动漫 浏览:299
放美女和平精英图片 浏览:381
黑鼻子可爱图片 浏览:851
word转换pdf时图片丢失 浏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