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图片 > 默兹曼衣服图片

默兹曼衣服图片

发布时间:2022-04-12 16:40:38

❶ 查理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请看清楚 是帝国!!!! 不是查理曼这个人。

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又称加洛林帝国。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帝都亚琛。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❷ 河流劫夺的过程和示意图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D3%C1%F7%BD%D9%B6%E1+%CA%C7%D3%EB%CD%BC&in=24573&cl=2&lm=-1&pn=0&rn=1&di=17682687930&ln=1&fr=&ic=0&s=0&se=1&sme=0&tab=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Geography%2F6%2Fthought%2F28%2FM.1184661395.40

水系型式

支流在理论上,一个水系流域的发育是直接沿斜坡流入海的若干主河流开始的;这些主河流是斜坡的结果,或者说是斜坡形成的,因此称为顺向河流。随着它们的发育,若干支流流向这些主河谷,以斜的角度汇入母河,接着,若干小支流又汇入支流。这些支流称为斜向河流;它们流人主河流的地点是平齐汇流点。约翰·普莱费尔在1802年比较清楚地阐述了“平齐汇流定律”:“每一条河流似乎由一条有各种各样的支河汇入的主干河构成,每条支流流入与其大小相称的河谷之中;所有的这些河流在一起形成彼此连通的一个河谷系统;每条河流将其坡降调整得极为适当,从而这些河流中没有一条以太高或太低的位置汇入河谷。如果这些河谷没有在其中流驰的河流的作用,这种情况便永远不能出现。”当然,这个原理有若干例外,这是一系列特殊条件的结果,例如河流由悬谷汇入,这种情况具有暂时性质。如果流域内岩石抗蚀力没有变化,那么每条顺向河将会成为一个辐合河流型式的中心,这种河流型式称为枝状水系(dentriticdrainage)。此一术语源于希腊语dendron,树的意思。由一条干流与几条以锐角汇入的短支流组成的水系,称为羽状水系。

但是,如果每条顺向河的流域由抗蚀程度不同的岩石构成,那么就会形成与构造有一定关系的支流。如果这些河流沿走向流动,它们就称为后生河,后生河由顺向河向源伸展而成。如果抗蚀力较强和较弱的露头与顺向坡成直角地交替出现,那么后生河便沿着抗蚀力较弱的岩石的走向发育,以直角汇入顺向河。抗蚀力较强的带状岩石成为与后生河大致平行的长条状丘陵,顺向河沿坡地继续加深其初始河道,在丘陵上切割出两坡陡峭的峡谷。接着,形成由抗蚀力较强的岩石构成的高耸山脊上流下的后生河支流,沿初始的坡地(即向海的坡地)向下流动的河流为次生顺向河,沿相反的坡地流的河流是逆向河。但是,目前“逆向河”一语的意义有含混之处。许多美国和法国地貌学家仍然在W.M.戴维斯的原来含义即“反顺向河”的意义上使用它,可是有些英国权威把它理解为“反倾向河”,即以与岩层倾角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河流;它并不总是具有相同的含义。

这样发育的水系的直线形态,比枝状水系要明显得多,称为格状水系型。在英格兰东南部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在这一地区,抗蚀力较弱的地层(牛津、基迈里奇(Kimmeridge)、戈尔特和威尔登粘土)和抗蚀力较强的岩层(鲕状石灰岩、珊瑚状石灰岩和白垩)交替,都向东南缓缓倾斜。结果是逐渐形成平行陡崖区,在粘土谷地中发育复杂水系型式,而抗蚀力较强的岩石形成单面山。另一个例子是巴黎盆地。

许许多多条河流由各个方向辐合到一条主河的水系,称为向心水系。例如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许多河流辐合到巴格马蒂河,这条河流通过切开周围是山脉的峡谷向东南流去。

分水岭在两条河流的流域之间,一个较高地区将流入各自流域的地表水分隔开来;这些地区可能是两个完整水系之间的大分水岭,各支流之间的小分水岭,和分隔一个大陆流入不同大洋

这个剖面以简化形式(垂宜比例有相当大的夸大)表示单面山与河谷相继出现。黑色条带代表戈尔特粘土和海绿石沙。

的大量水流的大陆分水岭。在英国,通常用分水界(Watershed)一词来表示分水岭;但在美国,这个词表示一条水系的整个集水地区,相当于流域。在地形显突的地区,分水岭可能很清楚,例如安第斯山脊线,或者规模较小但更加清楚的斯凯岛的黑库林的山脊。在蒙大拿州的冰川国家公园中,着名而又命名恰当的三重分水岭峰(TripleDividPeak)把流入太平洋、墨西哥湾和哈德孙湾的水分隔开来。中欧的分水岭,我们已经谈过。

与之相反的是,许多分水岭模糊不清。例如,比利时西北部的石楠灌丛高原有着非常均一的地表,上面仅仅出现比一般高度高一、二米的不明显的隆起和与之交替存在的浅沼泽洼地。这形成了默兹河和斯海尔德特(theSeheldt)河支流之间的分水岭(watershed,据分水岭的佛兰芒语名称“Waterschei”命名),比支流仅高1米。颇难令人置信的是位于黄石国家公园(怀俄明州)、正好在海拔2518米(8260英尺)大陆分水岭上的伊萨湖的水,既流入太平洋,又注入大西洋。在一个象芬兰湖泊高原那样的地区,湖泊和冰碛物杂乱无章地排列,分水岭也同样杂乱无章,顺便提一下,它们的寿命很短暂。最后一个例子,从贾斯珀国家公园加拿大落基山上的哥伦比亚冰原波状起伏表面来的融水,成为三条大河的河源,它们是:长1230公里(765英里)的阿萨巴斯卡河(流入北冰洋的马更些河的支流);流入温尼伯湖并经由纳尔逊河进入哈德孙湾,长1940公里(1205英里)的萨斯喀彻温河;长1945公里(1210英里),注入太平洋的哥伦比亚河。

这进而引伸出一个看法,即分水岭有助于改变其位置,或“迁移”。一侧的降雨可能更多,因此河流流量较大,其河谷下切较快,并且发生分水岭的后退。另外,在地层倾斜因而两侧的坡分别为陡坡与和缓坡的地方,前者侵蚀较快;有时称为“不等坡定律”。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向山脊侵蚀,最后在其轮廓背景上形成可能发育成山口的凹口。

河流袭夺过程相邻水系的发育,必定导致一条河流变得比相邻河流强壮有力;它逐渐地变成这个地区的“主河”。它之所以达到这种状况,部分是由于分水岭的后退,部分是由于它将一条相邻水系的部分并入它自己的流域,称为河流袭夺。比较强有力的河流的若干支流通过溯源侵蚀使其小分水岭后退;当其基准面较低(由于主河流较为强有力,因此下蚀较深)时,相邻水系的上游便被袭夺,使袭夺河流更加强大。通常,在袭夺地点有一明显的河曲,称为袭夺弯。失去其上游的河流,水量将大为减少,因而对于现有的河谷来说,显得太小,因此有不相宜或不相称河的术语。被袭夺河可能比这还要小得多,以致目前其源头在袭夺点以下有一段距离,留下干口(dry—gap)或风口(windgap)指示其过去的河谷。

陡崖概略地用实线表示,崖坡上有晕滃线。字母的含义如下:T-第三纪(法国的利勒壮年斯低海崖),UC-上部白垩层,MC-中部白垩层,G—上部海绿石沙,P—波特兰石灰岩,C—珊瑚状石灰岩,O—鲕状石灰岩,L-里亚斯层,M—壳状石灰岩(一种三叠纪壳状石灰岩。)古生代岩石用水平线划表示。上部白垩层陡崖以西的地区为“干香槟区”。陡崖之间是一条条的粘土谷地。

河流袭夺容易发生于平行陡崖区,这里的后生河能与顺向河成直角地沿抗蚀力较弱岩带(如粘土)向源侵蚀,因而袭夺相邻河流的上游,形成极为复杂的格状型式。研究一下威尔德地区的大比例尺图,就能看到这种型式。但是,河流袭夺无需特别的构造条件;正如s.w.伍尔德里奇所说的:“这是河流间名符其实生存竞争中的正常事件。……在英国没有河流袭夺痕迹的地区是很少的。”欧洲的例子有由莱茵河袭夺过来的杜河上游,巴黎盆地平行陡崖区的一系列明显的袭夺,以及图勒附近的摩泽尔河对过去的默兹河上游的袭夺。

虽然对过去的默兹河上游(现在摩泽尔河上游)的袭夺无可辩驳,但根据J.F.L.特里卡特最近的工作,似乎这不是向西溯源侵蚀到牛津粘土谷内的一条活跃的后生河进行袭夺的简单情况。他指出,在第四纪冰期时,大量的岩屑进入目前图勒以上现代的摩泽尔河谷。河谷在很大程度上被岩屑充塞,结果摩泽尔河被迫东流,汇入现在的默尔特河—摩泽尔河。东流时,河流在原有的通道上切出新的通道,使瓦勒德-拉恩(Valdel’Ane)成为被小的不相称河和马恩河-莱茵河运河所占据的“图勒峡谷”。

流域已越来越成为根据形态测量分析和发生学研究所进行的河流地貌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前面对水系型式发育的叙述是以原始地表(在上面发育了一个水系)均匀向海倾斜的假定为基础的。假定沉积岩层是相对未受扰动的水平或稍向海岸倾斜的(即单斜构造岩层),这对研究是方便的。

实际上,水系发育于无论在岩性上还是在构造上都很不相同的原始地表。前者无须在这里着重叙述;例如石灰岩在水系发育中的重要性在第5章已进行了讨论。构造表面是各种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们实际上形成了可以称为原始地形的地形。一旦地壳的一个部分相对地高于另一部分,所有的剥蚀力便开始起作用;当河流适应于构造时,一系列的侵蚀即开始正常地进行下去。

这些原始的构造表面在水系的发育中有两个支配作用。第一,地形的高度、形状和陡度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水系型式的特征:它是在高耸的褶皱山地区,一个规模较小但可能有十分复杂褶皱作用的地区,一个四周是断层的高原,一个火山锥,一块广阔、水平的熔岩面,还是穹状褶皱作用或地下的侵入作用所引起的一个穹丘状隆起。第二,复杂的构造通常含有紧密并置、抗剥蚀度不同的岩石。这种差别剥蚀作用能形成河谷的许多细情,特别在河流的早期阶段,尽管它最终会产生与下伏岩石无关的均夷河道。

相对海面变化不仅能在河流的横、纵剖面形态上,而且能在水系型式上产生广泛的变化。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形成深刻地改变了西欧的水系,这个水系曾基本上由比较大的原始莱茵河组成,泰晤士河是它的支流。另外,在更新世时期的汉普郡盆地,有一条“索伦特河”沿珀贝克岛上弗罗姆河的路径从西向东流,流入索伦特海峡和斯波特黑德海峡。它既从北部(埃文河和现今南安普敦湾所代表的河流,以及它的支流泰斯特河和伊钦河)又从南部(怀特岛的梅迪纳河和亚尔河,珀贝克岛的科夫河)汇入支流。但是,这个水系的整个中下游被淹没在水下,淹没的最后阶段是在新石器时代。河流被分叉成一系列分离的水系,其下游形成广阔的浅海湾(普尔港和克赖斯特彻奇湾)和河口湾(利明顿、比尤利、南安普敦湾、汉布尔、梅迪纳)。

协调水系和不协调水系当岩石类型和构造的一方与地表水系型式另一方之间有明显的系统关系时,这种水系称为协调水系。当水系横切一个地区的总构造线或“纹理”,显示不出与这种构造有系统关系时,则称为不协调水系。首先,将叙述在褶皱、穹状和断层构造上发育的协调水系的实例,接着叙述先成和叠置水系的实例(它们通常是不协调水系)。

褶皱构造在第2章褶皱山系一节曾提到,向斜谷并不象所预料的那样常见。常常发生的是,沿向斜流的原纵顺向河将会发育沿背斜坡两侧呈直角流下的若干支流(因此叫做横顺向河)。这些强有力的支流下切迅速,最终可能切开背斜脊部。下列事实对此有促进作用:由于曾受到相当大张力的作用,背斜的轴常常在构造上比向斜的槽微弱。横顺向河最终发育成平行于向斜中原来主河的支流(纵后生河)。这些支流沿着背斜的脊部深切,形成面对面的陡崖,陡崖逐渐向外后退,从而减少向斜谷的面积,因此减弱其中原来纵顺向河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背斜谷的高度位于向斜谷之下,向斜河流可能消失,向斜的残体成为山脊或山峰。

这决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剥蚀在继续下去,尽力破坏向斜脊,并达到准平原面。如果发生重新抬升(这是相当常见的事),那么这个地区的主要河流便沿着过去的背斜线下切,如果抗蚀力强的岩石位于这些背斜之下,河流可能被迫沿倾斜的方向迁移其河道,因而完全破坏向斜山脊残体,最终它可能多少沿着原来向斜内纵顺向河线再次占据一个位置。这叫做再顺河,是古代褶皱地区的一个普通地形。在汉普郡盆地的埃布尔(Ebble)河现在占据着一个白垩层向斜,它在一段时期内曾离开原来的现已重新达到的向斜位置,以便循邻近的鲍尔(Bower)白垩背斜,或者沿着沃德杜尔(Wardour)谷背斜流动。

在海西期的欧洲,可以看到许多再顺河的实例。在爱尔兰西南部,若干条河流占据着原来的向斜线,其谷地曾侵蚀到微弱的石炭纪岩石之中。在它们之间,抗蚀力强的老红色砂岩背斜脊沿倾斜方向的迁移向海突出,成为边缘是悬崖的岬角。同样,在布列塔尼西部,主要河流是欧讷河,它流向一个谷地(沙托兰盆地)中的布雷斯特湾,这个谷地是在从前一个向斜的微弱页岩和板岩中割切而成。北面和南面分别是达雷山(Montd’Aree)和努瓦尔山(theMontagnesNoires)东西向山脊。实际上,它们是由抗蚀性极强的砂岩和石英岩组成的古背斜的再现,这些古背斜由于被挤进背斜核部、现已出露的花岗岩岩基而变得更加坚硬。

在北美洲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可以看到褶皱地区受侵蚀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岭谷区”位于西部受切割的阿勒格尼-坎伯兰高原与高原以东的蓝岭圆形结晶岩山峰之间。这是一个复杂的海西褶皱地区,具有大量不断消失和再现的平行或雁列状排列的背斜。水系通过沿着背斜脊部侵蚀河谷来使自己适应于这些古构造线,因而降低了总的高度,后来在接着发生的侵蚀循环中沿着狭长的微弱页岩和石灰岩带发育其他的河谷。在它们之间,残存着明显长而直的抗蚀力强得多的砂岩和石英岩砾岩岭脊,虽然偶然有横向谷地(风口和水口)穿过。

在复背斜、背斜和穹状褶皱即在不同尺度的长条形穹丘上,发育了一些极有趣的水系型式。发育于这些构造的水系很重要,因为它们涉及穹丘的裂口形成和“蚀顶”,中心部位上覆岩石的蚀去和下伏较老岩石的出露。例如,沃德杜尔(Wardour)谷就是由于沿着一个背斜蚀去白垩层,因而暴露较老的砂岩、粘土和石灰岩而形成的,此谷中现在有纳德(theNadder)河,这条河向东汇入索尔兹伯里的埃文河。汉普郡北部的有裂口、受到掘蚀的沙尔本和金斯克利尔穹丘进一步提供了若干实例。皮尤西谷是与崖单面山白垩陡崖邻接的被掘蚀背斜;但是,它没有沿轴流动连续性走向河流,只在西段有向东流然后急剧向南拐弯穿过白垩层边缘的埃文河。布赖地区位于法国北部,它是上覆白垩层业已被蚀去、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个背斜,上面现在有贝蒂讷河和埃普特河(Epte)沿着背斜轴部流过。威尔逊地区是受剥蚀的复背斜的典型实例,这是具有或多或少呈西-东方向的若干附属褶皱轴的一个长条形复合穹丘。过去认为,南北向流的顺向河发源于原来覆盖白垩的穹丘侧部;后成河沿着在较软的粘土和砂岩上侵蚀而成的走向谷发育,除了边缘的陡崖外,白垩都被蚀去。河流袭夺经常发生,风口和水口常可见,因而发育了格状水系。然而仔细加以考虑,问题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叠加了不止一次的侵蚀循环的作用这一事实。在早期的一次循环中,一系列东西向河流削低了背斜,到中新世末时甚至可能形成了准平原。后来,除了这地区中、西部(所谓“威尔登岛”)(Wealdenisland)以外,紧接着就是上新世期间的一个海侵时期,进一步侵蚀和削平准平原。上新世末,又发生抬升,进一步拱起;新的河流发育,其流向与已削低的构造线成直角,它们向北流入伦敦盆地,向南流入英吉利海峡。同时,它们与走向一致的支流产生了东西向谷地,陡崖显突,分水岭被迁移,发生了许多河流袭夺。

谢南多厄河的南北两支流汇合并向东北流,汇入哈珀斯费里附近的波托马克河。注意:(i)深切的曲流;(ii)东北部的废弃曲流;(iii)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直和连续的岭脊,和(iv)其他岭脊上的水口。

穹窿构造穹隆状或圆锥状地形是有趣的,因为它们形成向外流即放射状顺向水系。许多巨大的复合火山锥(如富士山、雷尼尔山、胡德山和埃特纳火山)的侧坡冲刷出了许多河道,由于其流域面积有限,因此这些河道不大,但因为坡降陡,却有侵蚀力。随着侵蚀不断进行,锥形受到严重的破坏,差别剥蚀在火山灰、渣和熔岩上能充分发生作用。喀斯喀特山脉的沙斯塔山和奥弗涅山的多尔山和康塔尔山是壮年切割的实例。如果侵蚀继续下去,圆锥形态将会根本上破坏,仅仅遗留下从前火山管中抗蚀力强的熔岩颈。

由于火成侵入,在穹隆形地表上出现了另一些水系发育的实例。犹他州亨利山的岩盖水系型前已述及。花岗岩岩基上不存在侵蚀系列的初始阶段,因为它们在被“蚀顶”即上覆沉积岩被蚀去时才出露。但是它们一旦作为大面积花岗岩高地而开始显突于周围地区之上时,就将形成一个放射状水系型。坡降是和缓的,但径流迅急;底岩具有抗蚀力,河流在到达高地边缘

辛金伦河(SukingRun)是沿一背斜谷的轴流的河流,布拉什山脊是受剥蚀背斜两侧的猪背岭。当凯特尔河袭夺辛金伦河的上游时,形成了风口,辛金伦河流入一落水洞而消失。

以前,切割得不深,坡降在边缘处增大可能引起更强烈的下蚀和河谷深切,如在英格兰西南半岛的达特穆尔高地和法国中央高原西北部的利穆赞地区。

南达科他和怀俄明州的布莱克山原来是一个长条形穹丘,中心为花岗岩体,侧翼为层状岩体,上面覆盖有石灰岩和砂岩层。夏延河及其支流已深切穹丘,暴露出穹丘结晶的中心部分,沉积岩盖层残存于侧翼,成为边缘为单面山陡崖的缓坡高原。河流在穹丘四周呈圆形河道,沿着较微弱的露头流动;这称为环状水系。

断裂构造断层作用,不管是单个断层还是较宽阔的裂谷,一般都可能决定河谷线和水系的方向和型式。河流发育在断层的碎裂带较脆弱的岩石上;而且可能由于断层的交叉形成“之”字形河道。瀑布通常与断层边缘有关。

先成水系地壳上升或掀斜运动可能造成呈回春作用形式的广泛河谷变化。这种上升或倾斜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以致能以与上升速率相同的下切维持其河道的前存河流,现在可能出现于与现有构造明显无关的河谷之中;这叫做先成水系。

叠置水系另一种极为普通的情况是:一条现在的河流可能与地表构造与岩石类型无关,这是因为在其上发育的地表岩石现已被蚀去,这叫做叠置水系,有时称为叠加水系或上遗水系。

英吉利湖区的河流和谷地在下古生代岩石上呈放射状向外延伸。这些古岩石一度曾覆盖有较年轻的岩石(石炭纪灰岩、新红砂岩,可能还有更年轻的岩石如白垩)。这里接着出现长期的剥蚀作用,同时河流下切其河谷。曾决定水系方向的较新岩石从穹丘较高部分被蚀去,但有一些残留下来,成为环绕边缘的不连续性构架。河流在较老的复杂岩石上保持其原有方向,以所有各种角度横切不同的露头;因而,水系的主要型式是业已消失的覆盖层的残遗。德文特河向西流;伊恩河、埃斯克河和达登河向西南流;克雷克河(theCrake)、利文河和肯特河向南流,伊蒙特河(theEamont)和劳瑟河(Lowther)经由莱克兰山和奔宁断崖陡峭边缘间有明显河槽的伊登河向东北流。穹丘系沿东西向轴延伸,因而除在西部外,水系并非真正呈放射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分水岭,它从皮勒经大盖布尔山到埃斯克-豪斯(EskHause)、邓曼尔-赖斯(DunmailRaise)和柯克斯通山口直到沙普丘陵的沃斯代尔峰,此线以北是博罗代尔(Borrowdale)、瑟尔米尔湖、阿尔斯沃特湖和霍斯湖,它们大致向北流,以南是达登河谷、科尼斯顿湖、温德米尔湖和肯特河谷,它们向南流。

格拉摩根郡东部和格温特郡的河流(朗达河、朗达-法奇河(RhonddaFach)、锡纳河(Cynon)、塔夫河(Taff)、拉姆尼河、锡尔霍韦河(Sirhowey)和埃布河(Ebbw))以大致南南东方向在边坡陡峭的深谷中流向布里斯托尔湾。它们几乎是呈直角横切煤田向斜及其边缘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泥盆纪和石炭纪岩层。它们的流向到处都与倾向相反。水系被叠置于覆盖这些构造的倾斜和缓的较新岩层上,较新岩层包括新红砂岩层的红色泥灰岩和里亚斯层的粘土和石灰岩,它们现已被蚀去,虽然它们仍覆盖于邻近的格拉摩根谷。瓦伊河的河道似乎与现在的地表岩石类型毫无关系,因为其河道反复穿过老红砂岩、石炭纪灰岩和煤系的露头。

在汉普郡盆地,河流(如主岛上米恩河、泰斯特河和埃文河和怀特岛上的梅迪纳河)以明显不协调的方式横穿阿尔卑斯时期的东西穹状褶皱。据认为,这个地区原来的水系是呈西东方向,并非南北方向,但是在始新世和早更新世时期,达200米(650英尺)高度的一次海侵导致由于海浪作用而削平穹丘脊,使现有水系的开始发育。目前顺向河流的重新定向,发生在海退以后的更新世时期,这些顺向河流完全沿着被抬升了的老海底的坡度发育,基本上与重要的褶皱无关。

默兹河在沙勒维尔和那慕尔之间流过阿登高原,其河谷与海西构造的走向相垂直。这条河发育于原先存在但现已几乎完全被蚀去的白垩纪和新生代岩面盖层上,因而河谷切穿了下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石英岩,在多处地方形成一条在阿登高地表面以下90-150米(300—500英尺)的曲折的峡谷。默兹河的支流——莱斯河、乌尔特河和昂布莱沃河是同样叠置的河流,但是其河道表现出后来对构造的适应;纵断面在抗蚀力较弱的上泥盆纪页岩上发育而成,残留下抗蚀力较强的砂岩脊。

从这里,形成了一个概念,即在由河流自身的近代冲积物(部分也可能是海洋成因)组成的平原上的河流,可能由于海平面下降而被叠置于下伏的坚硬岩石之上,这叫做自顺向。例如,构成比利时斯海尔德水系的各条河流(利斯河、斯海尔德河、登德尔河、塞讷河、迪莱河(Dyle)和代默尔河)形成在安特卫普以上向河口汇集的格状型式。它们的上游河道是从西南到东北走向,大致平行于北海海岸,这种型式原来是在上新世海底逐渐出露时形成的,是一系列独立的顺向河流。佛兰德平原和中比利时低高原的许多自然特征是这些河流在第四纪时期侵蚀的结果;河谷极宽,不可能由目前大小的河流所形成。除了在佛兰德平原和布拉班特丘陵上孤立的分水岭盖层以外,这次侵蚀几乎完全蚀去了表面冲积层和较新的新生代沉积物,因而暴露了较老的新生代岩石如始新世佛兰德粘土和上新世砂岩。在中比利时,侵蚀更深,有些河谷,特别是塞讷河和迪莱河的河谷露出了寒武纪和志留纪岩石。

接着要指出,与构造不相一致是水系叠置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征兆。但是不应认为所有的不协调河流都是叠置河,因为不协调能通过先成作用、通过冰川改道、甚至偶然通过河流袭夺产生。也不应认为叠置水系总是不协调的。例如,北唐斯的河流如莫尔河和梅德韦河,似乎在其大的河道断面处直接而明显地顺应着白垩和新生代岩石的倾向。然而,对这个地区的详细研究表明,这些河流与汉普郡盆地的同类河流一样,在上述上新世一更新世时期覆盖大部地区的海退以前并不存在。它们也是从位于一海洋均夷面的薄层海相沉积物(现已由于剥蚀作用而大部分被蚀去)上叠置的河流。

先成叠置作用(Anteposition)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即一条河流现在的河道和河谷是叠置作用和先成作用共同的产物,因此,提出了先成叠置作用的术语。这适用于阿巴拉契亚的河流中的几条河流;特别适用于科罗拉多河。这条河从科罗拉多州的融雪补给的源地流入加利福届亚湾,在长期抬升期间,它保持着自己的河道,向下深切,特别是在大峡谷。但是大峡谷表面的岩石在时代上属二叠纪。当河流使自身上叠于景观的时候,所有中生代和较年轻的岩石都已被蚀去。

❸ 查理曼帝国是法国的历史吗

是的。

法国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大约200万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凯尔特人在法国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国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同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❹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的区别

一、构成:

1.法兰克王国:

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分为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称查理曼帝国。

2.查理曼帝国:

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

二、演变:

1.法兰克王国: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分裂为意大利王国、日耳曼王国、法兰西王国三个王国,并分别于911、987、887年覆灭。

2.查理曼帝国:

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

(4)默兹曼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法兰克帝国在其存在的三个世纪中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国家,它当时是中欧的大国。

在它瓦解后它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统治法兰克帝国的帝王出自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它达到了其顶峰。

帝国后来在855年的普吕姆分割、870年的《墨尔森条约》和880年的《利贝蒙条约》中又多次被细分。此后法兰克帝国再没有被统一过。各个不同的帝国部分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民风、语言,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❺ 同时期的中国唐朝和西欧的查理曼帝国谁更强大

是唐朝更强大。
唐朝(618年—907年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查理曼帝国(Charlemagne Empire)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定都亚琛。查理死后,帝国陷于内战。
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罗马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三国的雏形。

❻ 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形成了哪些国家的雏形

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西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法兰西。加洛林王室成员在位直至987年,后被卡佩王朝继承。
中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普罗旺斯,洛林和意大利,在870年签定《梅尔森条约》后,中法兰克王国北部领土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其南部领土逐步演变为意大利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此后开始了神圣罗马皇帝选举的先例,紧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萨克森王朝。
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和奴隶起义的浪潮中覆亡了。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分界线。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蛮族”王国: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在非洲西北角建立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了东哥特王国,法兰克人在高卢之地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的隆河流域建立了布艮第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建立了一些盎格鲁-撤克逊小王国。不过,历史是不能截然割断的。在这些新建立的“蛮族”诸王国中,古罗马的影响仍到处可见:拉丁文仍旧是官方和社会上通用的文字,古罗马的遗民仍保持着旧日的风俗习惯。而在西罗马帝国的行政机构瓦解后,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就越来越多地具有世俗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职能。
东罗马帝国在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的惊涛骇浪中延续了它的存在。它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统治着地中海东部。东罗马皇帝自认为是古罗马帝统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在他们看来,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罗马帝国的西半部就又归他们管辖了。他们拒不承认日尔曼诸部族在西罗马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蛮族”王国,而要伺机去收复“失地”。当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时(527-565年),东罗马帝国曾经大动干戈,灭掉了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占领了非洲西北角、意大利半岛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南端。不过,查士丁尼用兵于地中海西部,是要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复辟奴隶制。他在西欧所进行的那些战争是反动的,因而遭到各地人民的坚决反抗。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是脆弱的。么元568年, 即查士丁尼逝世的第三年,由于日尔曼诸部族之一的伦巴德人南下,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就只剩下拉文纳以及半岛南端的几个据点了。在公元六世纪的八十年代,东罗马帝国又丧失了在西班牙的领地。及至公元七世纪,由于阿拉伯帝国兴起,东罗马帝国的领土更是日蹙百里,迅即丧失了其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北非等地的主权。但是,那些觳觫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却仍认为他们有权统治西欧。
这时,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已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和罗马教皇勾结在一起,与东罗马帝国抗衡。这里,我们必须追溯一下法兰克王国兴起的经过。
法兰克人是日尔曼诸部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莱因河下游和河口三角洲一带。公元四、五世纪,当日尔曼诸部族大迁徙之际,法兰克人也趁势向南扩展,侵入高卢北部。可是,法兰克人的迁徙有一个显着的特点:他们并不象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盎格罗-撒克逊人、布艮第人、伦巴德人那样远离其原先所居住的地方,在长途跋涉中丧失了大量人口,而是逐渐的、稳步地向外扩张。当其他的日尔曼部族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建立王国时,法兰克人也逐渐由氏族演进到国家。在那些“蛮族”诸王国中,法兰克王国所处的地位最为优越:它是介于罗马世界与日尔曼世界之间。一方面,它不仅保持了它自己原有的领地,而且可以兼并其他日尔曼人所居住的地区。在法兰克王国的人口中,法兰克人大大超过了罗马-高卢人,这就使法兰克王国具有比较稳定的基础。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后来当其他的“蛮族”王国逐一灭亡时,法兰克王国却独能存在了下来,而且发展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帝国。
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墨洛温王朝,这个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实际上是军事首领)叫克洛维,其在位时期是公元481-511年。当克洛维掌权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但罗马在高卢地区的驻屯军仍残留了下来。公元486年, 克洛维率领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的苏瓦松地方击溃了罗马驻屯军,征服了塞纳河与罗亚尔河之间那一大片富饶的土地,其中包括巴黎、奥尔良等名城。这一重大胜利,大大加强了法兰克人的优势。公元496年,克洛维又向东扩张,打败了阿拉曼尼人, 把国境扩展到现今德意志的莱因区。
也就是在公元496年,克洛维受其王后克罗蒂达的影响, 放弃了法兰克人原来的宗教信仰而受洗为天主教徒,他的部众也一同受了洗礼。这件事,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布艮第人、伦巴德人也都已经接受了基督教,不过他们所接受的是基督教中的支派阿里安教,那是被罗马天主教会目为“异端”的。这时法兰克人改信天主教,就使他们在宗教信仰上与罗马-高卢人一致,从而在政治上得到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后来,法兰克王国的“王权”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六世纪上半期,法兰克王国着着向高卢南部扩张。公元534年, 它最后征服了布艮第王国,兼并了隆河流域的土地。公元542年,它最后把西哥特人赶过了比利牛斯山,掩有现今法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同时,它更向东扩张,把现今德意志的西南部收入版图。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就已经开始封建化。本来,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于两种社会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解体,一是日尔曼人氏族组织的分化。在日尔曼诸部族侵入并定居于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以后,这两种社会过程交互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主义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蛮人在进行侵略时的军事组织中,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现在的封建主义的。”
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墨洛温王朝的王权逐渐衰落,政权日益集中在被称为“宫相”的宰辅手里。“宫相”有权任免官吏、调遣军队、征收赋税、判决刑狱,俨然就是国王的代理人。而国王则成为尸位素餐、任人摆布的“懒王”。这种形势,导致了墨洛温王朝的覆亡和加罗林王朝的代兴。
公元715年,大贵族查理·马特尔做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这时, 西欧面临着阿拉伯人入侵的严重威胁。公元711年, 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旋即灭掉了西哥特王国而据有其地。公元720年, 阿拉伯的骑兵越过比利牛斯山,侵入法兰克王国境内。查理·马特尔起兵抵抗,他依靠中小地主和自由农民的力量,进行重大的军事改革,组织了一支以重铠骑兵为骨干的新军,并于公元732年在波亚迭城和都尔城之间的平野上击溃了入侵的阿拉伯人, 把阿拉伯帝国向西欧扩张的势力推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声威大振。此后,他复用兵于阿拉曼尼亚、屠林根、巴伐利亚、萨克逊、茀里西亚(今荷兰和德意志西北部的滨海之地)一带,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的疆界。查理·马特尔在其统治地区内推行“采邑制”,即把土地当作一种有条件的赠与,分赐给他的臣属。“采邑制”是一种封建的契约关系,地主把“采邑”赐给受封者,而受封者须对封主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提供兵役)。这种封建的契约关系起初是及身而终的,到后来,采邑制普遍推广,封建土地关系形成,由于王势下移,采邑就变成了可以世袭的“领地”。“采邑制”的推行,大大加速了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西欧各国文字中的“封建主义”一词,都是从“领地”这个字衍化出来的。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尔死去,其子“矮子”丕平继为“宫相”。这时, 墨洛温王朝的“懒王”早已成了“宫相”手中的傀儡,不具有任何权力。“矮子”丕平认为篡位的时机已成熟,而他采取的是用冠冕堂皇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篡夺。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使臣到罗马谒见教皇,向其提出下列的质疑:“是徒拥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呢?还是真正握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呢?”教皇明白“矮子”丕平的用意,并且正指望得到他的武力支持,便答道:“在我看来,真正握有实权的人做国王要好些。”“矮子”丕平得到了教皇的这种认可,乃示意他的臣属劝进。同年11月,法兰克王国的权贵集议于苏瓦松城,决定“根据全体法兰克人的拥戴,各位主教的效忠和贵族的宣誓”,把王冠加在“矮子”丕平头上。于是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个“懒王”被打入修道院,加罗林王朝正式成立。
“矮子”丕平与教皇互相利用,结果产生了教皇国。本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便实际上控有罗马城及其近畿一带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职能。公元751年,即在“矮子”丕平被拥立为法兰克国王的那一年, 伦巴德人的国王阿斯托夫率众南归,围攻罗马城,形势万分紧迫。公元754年, 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越过阿尔卑斯山,跑到法兰克王国的首都来向“矮子”丕平求救,称他为“意大利的摄政和保护者”,请他出兵阻遏伦巴德人的攻势。“矮子”丕平觉得帮助教皇可以进一步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地位,乃先后两次领兵攻打伦巴德人。公元756年, “矮子”丕平强迫伦巴德人撤离意大利中部,而把那一大片土地转赠给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权。这“丕平的赠与”(亦称“丕平献土”),便是教皇国的由来。此后有一千一百多年之久,教皇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首领,一方面又是统治着意大利中部的封建领主。直到1870年意大利完成民族统一时,教皇才被剥夺了在梵蒂冈宫以外的世俗权。
公元763年,“矮子”丕平死,其子查理曼继位。当查理曼在位时(768-814年),法兰克王国扩张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帝国,它通常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继承其父“矮子”丕平的政策,与教皇结为同盟,并且把传布罗马天主教作为其进行武力扩张的护符。773-774年,查理曼打败了伦巴德人,废其王而掩有意大利北部的土地,由他自己兼为“伦巴德人的国王”。接着,他又向东把威尼斯亚、伊斯特里亚、达尔马千等地兼并了过来。
公元778年,查理曼第一次派兵越过比利牛斯山, 进攻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但遭到阿拉伯人和当地居民的反击,只好撤退。后来在八、九世纪之交,查理曼又多次用兵于伊比利亚,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艾伯罗河以北的土地。此外,查理曼又把阿拉伯人的势力赶出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加岛、撒丁尼亚岛以及巴利亚里克群岛。
查理曼生平所进行的历时最久、最激烈的战争是对萨克逊人的战争。从772年起,查理曼曾屡次兴兵侵犯萨克逊人,兼并莱因河和易北河之间那一片富饶的土地,因而激起萨克逊人的激烈反抗。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十多年,最后查理曼征服了萨克逊人,把国境扩展到易北河一带。
公元787-788年,查理曼用兵于巴伐里亚,把现今德意志南部大片土地并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
在征服了巴伐利亚以后,查理曼更往东向多瑙河流域扩展,与阿伐尔人构兵。阿伐尔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柔然人,这个部族因为被突厥人所败,于六世纪中期辗转迁徙到东欧。七世纪,阿伐尔人在多瑙河中下游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汗国,奴役着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族南斯拉夫人,并且经常寇扰意大利等地。796年, 查理曼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了阿伐尔人。此后不久,阿伐尔汗国衰亡下去。查理曼在多瑙河中游所建的东方边防区-“东方马克”,后来发展为奥地利。
经过以上这一系列的武力扩张,法兰克王国达到了它那历史上最大的疆域:南至意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艾伯罗河,西滨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罗的海,东达易北河流域和波希米亚(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事实上,查理曼所统治的是一个领土广袤、包括着许多民族和部族的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庞大的帝国。
查理曼和教皇互相勾结,他们各自利用这种同盟关系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查理曼征服伦巴德人时,他曾经重申其父“矮子”丕平的殷勤之意,把罗马城和意大利中部的土地赠给教皇。而教皇对查理曼的一切行动也总是支持的,只要查理曼的军旗插到什么地方,基督教的十字架就跟到什么地方。罗马天主教会在各地霸占了大面积的土地,成为最大的地主和封建势力的支柱。公元799年, 教皇利奥三世遭到罗马人民的反对,被迫出亡,查理曼即引兵来到罗马为之复位。当然,利奥三世对于查理曼这种及时的援助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 教皇就趁查理曼在罗马的时候,替他加冕做“罗马人的皇帝”。
公元800年,教皇给查理曼加冕,这个历史事件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首先, 这时西罗马帝国虽然已经灭亡了三百二十多年,但它的传统仍旧活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些罗马的僧俗贵族以及那些“罗马化”了的日尔曼人中的贵族都希望用某种方式重新在西欧建立一个帝国,来加强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其次,在基督教的教义和礼拜仪式上,罗马天主教会与东罗马方面的东正教会(亦称希腊正教)都存在着严重分歧。尽管东罗马帝国对西欧的“宗主权”是有名无实的,西欧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一点名义上的约束是不满的。加之当时东罗马帝国在位的君主是女皇伊菱(752-803年),而法兰克人认为,按照他们的习惯法(《沙立克法典》), 女性是不能继承王位的。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西欧封建统治者决定在西欧另立一个皇帝。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政治上标志着西欧与东罗马帝国之最后的分裂。
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与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这三者的结合。查理曼帝国是第一次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如斯大林所指出,查理曼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就注定了它日后的分裂。
公元814年,查理曼死了,其子“诚笃者”路易继位。随着西欧封建化的加深, 地方封建主离心势力增长,帝国分裂的倾向已经现露出来了。
公元840年,“诚笃者”路易死,他的长子罗退尔继为皇帝,但次子“日尔曼人”路易和幼子“秃头”查理不满意这种安排,随即掀起了内战。842年,“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发表联合宣言,立誓要把反罗退尔的战争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两种语言说出来的。“日尔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是用条顿语,即最初的德文;“秃头”查理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是用罗马语,即最初的法文。由此可见,当时西欧的民族语言已经在开始形成了。
在“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的联合压力下,罗退尔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让步。公元843年,这三兄弟在凡尔登城缔结条约, 决定将帝国分为三部分:(一)罗退尔获得帝国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从莱因河下游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意大利半岛中部,称为王国。罗退尔仍保留皇帝尊号,兼为意大利国王,但他对他的两个弟弟不具有任何约束的权力。(二)“日尔曼人”路易取得莱因河以东的土地,称东法兰克王国。(三)“秃头”查理取得帝国西南部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西欧就进一步封建化了。
公元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大致上决定了近代西欧大陆上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后来,罗退尔领地的南部形成意大利,“日尔曼人”路易的东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德意志,“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发展为法兰西。
近代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都是从查理曼帝国中脱胎出来的。
神圣罗马帝国是封建社会时期西欧的一个政治组合,它是由古罗马的历史传统、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和日尔曼王国的“王权”这三者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962年, 德意志萨克逊邦的君主鄂图一世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以后,除了“大空位时期”(1254-1273年)以外,直到1806年,总有某个德意志邦的君主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制下,皇帝和教皇即有勾结,也有斗争,有时甚至酿成连年不断的战祸。十一世纪七、八十年代皇帝亨利四世与与教皇格里哥利七世的斗争,便是其中最着名的例子。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不是经常世袭的,从十三世纪起,皇帝须经过“七大选帝侯”的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是不断改变的:在查理曼时代,查理曼帝国即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包括德意志、波希米亚、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及至十六世纪,它缩小到只包括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在这个缩小了的范围内,还存在着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公国、侯国、独立的伯爵领地和骑士领地以及自由市。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的德意志君主,除了在其直辖领地以外,对其它封建王公并没有约束的权力。所以,正如伏尔泰所说,神圣罗马帝国即非“神圣”,亦非“罗马”,亦非“帝国”,而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徒有其名的政治组合。经过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它更是只剩下一个空壳了。1806年,拿破仑一世强迫奥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于是这个在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便最后灭亡了。

❼ 查理曼帝国的战争对封建制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后来帝国为什么会分裂

查理曼帝国
【注音】:chá/zhā lǐ màn dì guó
古国名。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800年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号称“罗马人皇帝”,称查理曼帝国,定都亚琛(在今德国境内)。查理死后,帝国陷于内战。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查理曼(742—814)又译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帝国创建者。查理曼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执政的46年间(768一814年),力精图治,使法兰克王国达于鼎盛。查理曼768年继位后,为了取得在民众中影响日增的教会支持,他首先与教皇结盟,强化了统治力量。同时,多年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先后发动过50多次战争,重要的战役和取得的成果有:774年征服伦巴德王国,772—804年多次进攻萨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夺取易北河流域广大土地,787和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得尼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787年占领巴伐利亚,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9世纪时,查理曼帝国的版图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占有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几乎相当于古代西罗马帝国版图。 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亦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此举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查理已不再单纯是征服者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国王而是日耳曼一罗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认定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单纯是管理日耳曼国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务在内的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关系,甚至东罗马帝国也承认查理曼的皇帝地位。查理称帝后,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为了加强对庞大国家的有效统治,查理任用贵族和主教进行统治,同时,继续推行采邑分封制度。帝国境内的所有官员和主教(包括修道院长),一般都要从皇帝那里领受采邑即封土,成为皇帝的封臣,同时,作为接受采邑的条件,他们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帝国的中央政权除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外,还有贵族大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贵族大会,讨论中央重大决策。为了管理地主,中央经常派遣巡按使监督地方。地方设若干伯爵区,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进行统治,伯爵拥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等大权。形成以国王为首的伯爵、主教等教俗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构成一系列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后来西欧封建社会所承袭。后来,这些伯爵和主教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查理曼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国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贵族都有许多庄园分布全国各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单位,一切生产主要为领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也为生产者提供有限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庄园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大都是农奴或依附农民。庄园的土地一般分为两部分:最好的土地为领主的自营地,另一部分是农民的份地。领主自营地由服役的农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获全部归领主所有。服役农民除为领主无偿耕作外,还要负担砍柴、筑路、修宅、运输等各种杂役。此外,农民还必须向领主交纳各种实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教会的什一税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处境极为困苦,因此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如征服萨克森人后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不仅重用主教、修道院长,分封他们土地,让他们参与国家政要,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795年教皇立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立奥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奥三世又被罗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800年,查理曼把立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因此这一年圣诞节,感恩图报的立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授予他“伟大的罗马人皇帝”称号。自此,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的统治为欧洲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帝国内部缺乏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很不牢固;所以,虽然查理曼实行采邑分封的愿意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其结果却导致封建割据。因此,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国分裂。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在此基础上形成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❽ 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分别位于查理曼帝国哪一部(中部,还是东部还是西部)

843年凡尔登条约

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后来与意大利、波希米亚结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

中法兰克王国,后来分裂演变为勃艮地公国和勃艮地王国而分别被法兰西王国吸收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

阅读全文

与默兹曼衣服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花盆和花的图片简单 浏览:135
水果怎么摆好看图片 浏览:531
千与千寻人物图片大全 浏览:229
委屈漫画图片女孩 浏览:394
背景图片简约可爱清新 浏览:920
图片狼抱着一个女孩 浏览:161
文档中图片如何快捷设置大小 浏览:248
貂蝉去衣服图片大全 浏览:81
美女背影高清壁纸图片全屏 浏览:46
图片如何设置标题 浏览:799
漂亮文字动态图片大全 浏览:58
七天打卡表可爱图片 浏览:29
波波头发型效果图片 浏览:651
图片插入word中无法选中怎么办 浏览:214
大叔洗衣服的图片 浏览:438
Word里图片置顶如何加空格 浏览:193
蒋丞图片高清动漫 浏览:295
放美女和平精英图片 浏览:377
黑鼻子可爱图片 浏览:848
word转换pdf时图片丢失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