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哪可以定做到比较传统的侗族服装和那些银饰的啊
榕江侗族服饰是贵州南部侗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五种。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以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图案优美,赏心悦目而久负盛名。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东南部坡麓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浅切割低山山地,县内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与三都、雷山接壤,北与剑河县毗邻,总人口约32万人。境内有侗、苗、汉、水、瑶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榕江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珠江水系为主。榕江侗族大多聚族而居,多数村寨依山傍水,也有少数村寨座落山上。住房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房,寨中建有鼓楼,溪流上建有花桥。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家人集会议事、娱乐的公共场所。榕江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创造了独具民族艺术特色的侗族服饰工艺文化。
有少数民族的地区都有银饰,
2. 侗族男孩穿什么衣服
之前在苗族侗族服饰上我也是很疑惑,但是经过我的仔细研究,得出了结论,因为本人就是苗族的,苗族的服饰比较了解,初次见到侗族的服饰真是很让人觉得是苗族的,不过我得重点说明一下。首先,你得明白苗族跟侗族的分布和支系,虽然侗族没有苗族分布的广(湘黔桂交界),但是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镇的侗族服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苗族了,苗族的服饰就贵州省而言就达到200多种。主要还是得看的多才能分辨,要不然很难看出来的,举几个两者服饰相近的例子,如榕江七十二寨的侗族盛装跟雷山的苗族盛装、从江县的岜沙苗族服饰跟龙额侗族服饰、报京侗族服饰跟三惠寨头苗族服饰,三江侗族服饰跟通道草苗苗族服饰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因为分布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及很多历史原因造成了同一民族的服饰演变,或者两个民族的服饰相近。就清水江两岸的侗族服饰而言,清水江以北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服饰都带有清代服饰的风格,而清水江以南的,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影响较难,所以还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特点。苗族也是这样的,在分布上越靠近东部的,自古受汉文的影响,或者多民族杂居,服饰上就大不相同。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的结论就是多观察各地各分支的民族服饰,才会发现里面的区别。
3. 侗族的饮食习惯
侗族有“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
4. 侗族人喜欢什么颜色
呵呵!这个就哪方面不同而论了,就如穿着吧,侗依一般都是自己染的布料,而布料的颜色都是黑色的,所以侗族的衣服基本都是黑色的,这是他们的喜爱之一吧;还有白色,侗族大部装饰都白银,这样的装饰更能够衬托他们的美丽;还有就得黄色了,黄色有一种贵族的气息外,他更能代表金秋时节,能给侗族人民带来收获(比如稻谷就是黄色的);绿色,青山绿水侗乡的风景。呵呵!
5. 榕江县的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牯脏节
苗族吃牯脏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的某个“亥”日或“辰”日,通常举行7天。前3天是大娱乐,全寨大吹芦笙,进行踩芦笙堂欢跳芦笙舞活动。到第4天寅时,举行吃牯脏踩堂仪式。此时,走在最前面的是穿花衣、羽毛裙,头戴特制的白野鸡毛帽的牯脏头;跟着的是领头的芦笙队,然后,是众多的芦笙队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牯脏牛和扛着已故先人生前所喜欢的衣物的人们;最后是放鞭炮、铁炮的和参加牯脏活动的队伍。队伍绕牯脏堂3圈,便由牯脏头对着牯脏牛念一阵《吃牯脏词》,念毕后就回家。当人们离开牯脏堂时,土铁炮、火药枪和芦笙齐鸣,霎时,牯脏堂上芦笙阵阵,枪炮声声,人声鼎沸,一片欢腾。
次日寅时(即凌晨3-5点钟),人们将牯脏牛牵到“祭祖堂”,由牯脏头念了一阵《祭祖词》后并鸣枪三响,这个时候呢,各家各户便开始祭祖。从这天起(即第4天),直到第7天吃牯脏结束,每天人们都是酒酒肉肉,摆宴吃喝。
6. 侗族服饰的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
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
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其中头饰达50余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妇女盛装时,唯见银光闪闪。妇女的发式较特别,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7. 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7)榕江侗族日常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8. 侗族的穿戴是怎样的!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俗称为“腕襟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9. 侗族有什么特点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甘”。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侗语吸收了不少汉语成分。1958年国家帮助其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欢迎。侗族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水稻和烟叶、棉花、茶等经济作物。侗族地区林业发达,有“杉海”之称。侗族有优良的建筑技术,侗寨依山傍水,杉树造的二至五层吊脚楼房很有特色;鼓楼和“风雨桥”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妇女善于纺织、刺绣。侗族服饰多用自制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穿青、蓝、紫、白等颜色的衣服。侗族服饰用作装饰用的花边、腰带和头巾,多由侗锦织成。它是由黑、白两色棉线或用棉纱和彩线交织,花纹有鸟兽、几何图案等。侗族姑娘佩戴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银饰的种类繁多,工艺精致。侗家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心公益事业。侗家有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主方在路旁门楼边设置板凳、竹竿等障碍物,挡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词诙谐逗趣。侗族好唱歌,以“鼓楼大歌”着称。
“鼓楼大歌”不需借助话筒,也不需乐队伴奏,因为它有非凡的韵律感。
别有风格的鼓楼和花桥,不用一钉一卯,均用杉木挖榫衔接,大小木条斜穿套,纵横交错,分毫不差。同时还巧妙运用杠杆原理,采取挂枋吊柱的形式并配以雕梁画柱,造型奇特,工艺精美,飞檐重阁,蔚为壮观。
10. 侗族的饮酒习俗有哪些
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不仅以物质形态出现,更重要的是以精神文化形态的呈现,它渗透到宗教、风俗、礼仪、军事、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酒之普及,可谓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种种习俗还是接待贵客,酒在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酒已经成为每一个民族社交生活的核心媒质。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时间的流逝中凝练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说到侗族文化,最着名的有六件宝。一是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艺术,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稻鱼鸭复合种养技艺,在水田里同时种稻、养鱼、养鸭,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是鼓楼,雄伟壮观,代表了侗族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文化习俗延续了侗族浓厚的原始集体主义价值观;四是风雨桥,楼阁长廊相连,壮丽美观,既可交通,又可避风雨和歇息;五是侗款,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非常有社会治理的效用;六是侗戏,一朵绽放在中华戏剧艺苑上的奇葩,标志着侗族文化艺术已经走向成熟。此外,侗族善于植树造林,生产笔直高大的木材,木质千年不朽,获得供给皇家建筑用材的“皇木”专卖,并对外进行木材贸易,创造了木商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强身健体、治伤医病的经验,侗医侗药在民间广泛应用。黔东南侗族人自纺纱自织自染葛、麻、棉布来缝制衣服,配以刺绣品和银饰品,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油茶、腌鱼、腌肉、牛瘪、羊瘪等是侗族人民的特色食品。侗年、三月三、吃新节、祭萨节、林王节等成为侗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或节日。其间侗族人民创造了踩歌堂等民族舞蹈和“斗牛”“抢花炮”“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侗族文化丰富多彩而神秘,其中,酒文化也是多彩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侗乡,接人待客,非酒莫属。“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仪”,这是天经地义的老古礼。侗家人饮酒时非常讲究酒礼酒规,酒礼渗透到宗教祭典、人生礼仪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侗族酒俗,若按照人生礼仪事项,可分为“讨八字酒”“结婚酒”“三朝酒”等;按照生产生活划分,则有“老庚酒”“安碑酒”“晒谱酒”等。在传统民族节日和外来节日里,如“侗年”“萨玛节”等也各有酒风酒俗。
侗族人喝酒不离歌,酒是歌的助兴剂,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歌。边喝酒边唱歌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侗族人相互交流、增加了解的酒俗。男女青年相聚相饮,可以借酒歌表达彼此的志向及爱恋;朋友之间相聚相饮,可以增进感情,以歌抒怀,驱赶内心的寂寞与忧愁;不同辈分之间相聚相饮,可以传授知识,讨教问询,谈今摆古,其乐融融。侗族的酒歌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酒席名目唱不同的酒歌,孩子满月酒唱满月歌,男女结婚酒唱新婚,生日过寿唱祝寿歌等,不同的酒歌表达不同的礼俗。
侗族民间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侗族酒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表现了侗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体现出侗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的趣味。侗族使用的酒具一般有木制酒具、竹制酒具、酒葫芦、兽角杯、陶制酒具、金属酒具、石制酒具。这些酒具证明了侗族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侗族人民平常多以饮酒消除疲劳,大部分男子晚餐都要少量饮酒。侗家各种节日多,红白喜庆多,社交往来频繁,家家户户热情好客,人们总是以酒待客,以酒为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土酒。在侗乡,以籼米、糯米、小麦、小米、玉米、高粱、甘薯以及水果等原料酿成以下颇有知名度的侗酒:侗乡米酒、甜酒、广西三江鼓楼重阳酒、镇远报京侗家小米酒、天柱侗家奇液、黎平包谷酒、天柱五蛇酒、剑河翁萨酒、榕江侗乡蜜酒、湖南通道“苦酒”等。
酒在侗族饮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饭桌上可以无肉,不可以无酒。侗族人喝酒不离歌,欢聚不离酒,希望侗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