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蜻蜓的图片(从小到大的)
蜻蜓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蜻蜓的幼虫叫水虿(chài),生活在水里,特别喜欢吃蚊子的幼虫。
成熟的水虿爬出水面,蜕皮后变成蜻蜓。
刚刚羽化的蜻蜓
② 蜻蜓的特点是什么(简单的说)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蜻蜓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③ 蜻蜓的卵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统称。
蜻蜓是食肉性昆虫。他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目昆虫属半变态发育,一生只有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常通过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卵产入水中,稚虫又称水虿,在水中捕食其它水生生物,待羽化前爬出水面,交配产卵完成生活史。
价值:
蜻蜓作为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稚虫水生,对汞和镉都具有富集性,随着水体重金属含量的增高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也随着增高,因此常常被用作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
蜻蜓中部分种类的稚虫和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可以供人类食用的,在一些地区的市场和餐厅中常可见到多种食用蜻蜓出售。
④ 蜻蜓是怎么点在水上的
蜻蜓虽然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整日翱翔在空中,但它们的幼虫却要生活在水里,为了繁衍后代,它必须选择在有水的地方产卵,受精卵要在水中才能孵化,于是蜻蜓用尾巴点水的方法,把受精卵排到水中,卵到了水中附着在水草上,不久便孵出幼虫,幼虫叫水虿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便沿水生植物的枝条爬出水面,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蜻蜓.
有趣的是,雌蜻蜓在点水时,雄蜻蜓惟恐"妻子"失足落水,便飞翔在雌蜻蜓的前上方,用它的尾尖钩住雌蜻蜓的头部,拖着它在水面产卵,所以,有人称雄蜻蜓为"助产士".
蜻蜓点水?武侠小说中描写武打场面时的惯用语,往往是形容武林高手的身手灵敏.那么,生活中的蜻蜓究竟为什么要频频点水呢?
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在表演杂耍,那就大错特错了.蜻蜓那样做是为了产卵.不错,它们种族的繁衍就是靠这个优雅潇洒的动作完成的.蜻蜓的幼虫在水里生活,长相跟我们平常所见的蜻蜓并不同.我们称这些蜻蜓的孩子为“水虿”.虽然它们也有6只脚,但却没有飞翔用的翅膀.这时候它们主要吃一些蜉蝣等类的幼虫.等时机成熟,它们会从水草中爬出,蜕皮后变成蜻蜓,在河岸或池溏的水面上,轻盈地舞蹈.
⑤ 蜻蜓在水里什么样子
蜻蜓幼虫称水虿,水虿(chài)。幼虫又叫稚虫,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外形与其成虫类似,无翅,没有性成熟。潜伏在溪池泥底或残枝败叶下,肉食性,性情凶猛,喜欢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及它们的幼虫,大型的水虿,甚至可以捕食小鱼和蝌蚪。水虿的时期依种类不同而有不同长短的时期,短的约2-3个月,普通种类约1-3年,最长的则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间约需经过8-14次不等的脱皮,然后爬出水面,变成成虫。
⑥ 一年级看图写话,有蜻蜓、蝴蝶、山、水、房子
每当天气晴朗时,清清的诃水倒映着蓝天和白云,真像一面镜子.在小拱桥的两边竖立着一个喷泉,喷出的水真像一朵水花.池底里藏着一群鱼儿,它们正在水中嬉戏,追逐,捉迷藏,聚成一团好象正在开会.这时,一条鲤鱼来了一个精彩的鲤鱼跳龙门,赢的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有些鱼儿表演杂技.跳高......忙的不亦乐乎.一条红利于宛如一条条红稠在水面上舞动,好看级了.
瞧.这里热闹的场面把美丽的蝴蝶妹妹和蜻蜓弟弟还有鼓着白肚皮的青蛙先生招来了.蝴蝶妹妹和蜻蜓弟弟在四周飞来飞去为青蛙先生伴舞,而青蛙先生披着绿色的礼服唱着歌.从远处看,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
从此,这里成了人们乘凉的好去处,也成了孩子的天堂,而且还成为许多小动物的表演地点。
⑦ 蜻蜓要在水中发育多长时间能给个时间表和相关图片吗
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学名叫‘水趸’,‘吃鱼虎’是对它的俗称
蜻蜓的幼虫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尽管如此,它在昆虫中还要算是长寿的了。
蜻蜓幼虫称水虿(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么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蜻蜓稚虫随着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为止所知台湾的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水虿在水中如何活动呢?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借着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栖息于溪流蜻蜓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于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三、成虫期(羽化):
水虿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到终龄稚虫,可以看到期胸部会有明显的翅芽,这是与其他龄期稚虫的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通常蜻蜓的终龄稚虫会在羽化前几个小时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叶子、石块、围墙、桥墩等物体都可供蜻蜓稳定攀爬以进行羽化,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蜻蜓于夜晚羽 化,少部分蜻蜓成员在清晨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通常体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强烈金属反光,等过一天之后,成虫体色就会加深,翅膀也会变硬且没有明显反光,未成熟的成虫要经一些日子才会变成
刚羽化的蜻蜓
熟,少则十日内,多则一、两个月以上,从未成熟到成熟过程外部型态上都会有差异,而且绝大都数蜻蜓的雌、雄虫在外观上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蜻蜓成虫不论雌、雄或不同的生长时期会有很多不同外帽,这就是所谓的“多态型”。蜻蜓体温根据生物学 成虫
家多年研究发现蜻蜓王国中有些是恒温动物‘内温动物’,而有些是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因为他们温度 蜻蜓捕食
会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大部分的蜻蜓科及春蜓科多属于外温动物。蜻蜓属肉食性昆虫,由于它的复眼硕大发达,视力超凡,再加上身手敏捷,因此小自蚊、蝇等飞虫,大自蝴蝶、蜜蜂、蜻蜓都可以在空中顺利追击拦截。
蜻蜓的产卵方式
蜻蜓的产卵方式是很有趣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蜻蜓点水:蜻蜓将腹部末端贴近水面,直接产卵于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第二种是将腹部插入水中,产卵于水草茎杆中;第三种是雌雄蜻蜓潜水进入水下,将卵产于水草茎杆中;第四种是蜻蜓一面飞翔交配,一面将卵空投至水中,最后一种是蜻蜓将卵产于水面上的树干或树枝上,待卵孵化后稚虫掉入水中展开幼虫阶段。
会发展出这麼多的产卵方式无非是因各个品种为了让卵于不同水域环境均有更佳成活机会而演化出来的,不论那一种产卵方式,稚虫均需生活于水中。蜻蜓及豆娘的生态为不完全变态,两者的稚虫均称为水虿(虿是蝎子的意思),在水中以下唇捕食小鱼或蝌蚪,也会有自相残杀的行为。
蜻蜓是在空中直接交配的,而蜻蜓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当母蜻蜓与公蜻蜓鱼水之欢后,常见的蜻蜒点水(母蜻蜓尾部接触水面),就是雌蜒将卵产在水中的生殖行为。
等到幼虫成熟,他们会爬出水面,攀附岩石或植物上羽化变为成虫,其生活史跨越水陆两域,可说是良好的环境指标。
⑧ 有谁能告诉我蜻蜓的资料啊如果带图片更好啊!
蜻蜓的幼虫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尽管如此,它在昆虫中还要算是长寿的了。
蜻蜓幼虫称水虿(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么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蜻蜓稚虫随着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为止所知台湾的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水虿在水中如何活动呢?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借着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栖息于溪流蜻蜓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于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三、成虫期(羽化):
水虿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到终龄稚虫,可以看到期胸部会有明显的翅芽,这是与其他龄期稚虫的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通常蜻蜓的终龄稚虫会在羽化前几个小时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叶子、石块、围墙、桥墩等物体都可供蜻蜓稳定攀爬以进行羽化,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蜻蜓于夜晚羽 化,少部分蜻蜓成员在清晨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通常体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强烈金属反光,等过一天之后,成虫体色就会加深,翅膀也会变硬且没有明显反光,未成熟的成虫要经一些日子才会变成
刚羽化的蜻蜓
熟,少则十日内,多则一、两个月以上,从未成熟到成熟过程外部型态上都会有差异,而且绝大都数蜻蜓的雌、雄虫在外观上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蜻蜓成虫不论雌、雄或不同的生长时期会有很多不同外帽,这就是所谓的“多态型”。蜻蜓体温根据生物学 成虫
家多年研究发现蜻蜓王国中有些是恒温动物‘内温动物’,而有些是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因为他们温度 蜻蜓捕食
会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大部分的蜻蜓科及春蜓科多属于外温动物。蜻蜓属肉食性昆虫,由于它的复眼硕大发达,视力超凡,再加上身手敏捷,因此小自蚊、蝇等飞虫,大自蝴蝶、蜜蜂、蜻蜓都可以在空中顺利追击拦截。
蜻蜓的产卵方式
蜻蜓的产卵方式是很有趣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蜻蜓点水:蜻蜓将腹部末端贴近水面,直接产卵于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第二种是将腹部插入水中,产卵于水草茎杆中;第三种是雌雄蜻蜓潜水进入水下,将卵产于水草茎杆中;第四种是蜻蜓一面飞翔交配,一面将卵空投至水中,最后一种是蜻蜓将卵产于水面上的树干或树枝上,待卵孵化后稚虫掉入水中展开幼虫阶段。
会发展出这麼多的产卵方式无非是因各个品种为了让卵于不同水域环境均有更佳成活机会而演化出来的,不论那一种产卵方式,稚虫均需生活于水中。蜻蜓及豆娘的生态为不完全变态,两者的稚虫均称为水虿(虿是蝎子的意思),在水中以下唇捕食小鱼或蝌蚪,也会有自相残杀的行为。
蜻蜓是在空中直接交配的,而蜻蜓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当母蜻蜓与公蜻蜓鱼水之欢后,常见的蜻蜒点水(母蜻蜓尾部接触水面),就是雌蜒将卵产在水中的生殖行为。
等到幼虫成熟,他们会爬出水面,攀附岩石或植物上羽化变为成虫,其生活史跨越水陆两域,可说是良好的环境指标。
蜻蜓的种类
更多请看http://..com/question/2989935.html
http://www.chyi.e.sh.cn/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90
图片http://wallpaper.96.cn/cc481488-1.html
http://www.6778.com/Photo/A002/G0031/
http://www.tupian.com/photo/A002/G0031/
⑨ 简单关于蜻蜓的资料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别名:猫猫丁、咪咪洋、丁丁猫(这是四川有些地方的方言叫法)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豆娘亦是蜻蜓目的成员,但它属于均翅亚目(Zygoptera)。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征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着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着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均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体小,飞行力弱。前后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两眼间距离大于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后翅基部宽于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主要繁盛于中生代。成体介于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沈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Libellula forensis,蜻蜓的一种。边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鳍,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着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着,这些翅鞘在随后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于,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和豆娘一样,展现蜻蜓目昆虫特有的交配姿势。雄性和雌性在传输精液之前彼此扭曲为“圈”形。在交配前后,蜻蜓常常纵列飞行——雄蜻蜓常用腹部顶端的夹子,抓住雌蜻蜓的头部背后,把它拖着飞行。有些种类在雌蜻蜓产卵时仍会纵列飞行。
许多蜻蜓科拥有与学名相关的描述性俗名,包括鹰眼(Aeshnidae科)、瓣尾(Petaluridae科)、棍尾(Gomphidae科)等例子。其他与分类学和事实无关的众多名称传统上一直用于蜻蜓,例如叮马蜻蜓。在美国南方,蜻蜓亦称为“蛇医”,因为人们迷信,蜻蜓能让生病的蛇回复健康。“魔鬼补衣针”一词源自蜻蜓会缝住儿童眼睛、耳朵、嘴巴的迷信——特别是行为不检的儿童。事实上,蜻蜓对人是没有危害的。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均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参考网络:http://ke..com/view/13579.htm
⑩ 蜻蜓有多少种 每种的颜色 [最好是图片 ]
http://xqxx.xbe.cn/ts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8 看看这个网址,上面有一些蜻蜓的图片 蜓是昆虫中比较古老的种类,属于蜻蜓目,其体形多数为大中型,也有少数为小型的。 蜻蜓种类极为繁多,全世界有4000~5000种之多,在我国就有300多种。 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常见的蜻蜓种类: 1.霜白蜻蜓 霜白蜻蜓成虫胸部蓝灰色中略带紫色,腹部红色,成熟个体胸腹会有些许白粉。在台湾有另一种亚种--西里亚种。只分布在关隅,台湾本岛没有。 2.薄翅蜻蜓 为台湾最普遍且数量也最多的种类,在秋天可见成群在天空飞舞。翅透明,翅为橙色,腹部橙红色。 3.乐仙蜻蜓 复眼黑色,胸部深蓝色,腹部黑色,翅透明,后翅有褐斑,翅为黑褐色。 4.紫红蜻蜓 腹眼红色,胸部为红紫色,腹部为紫红色,翅基具暗橙色斑,翅为红色。 5.红蜻蜓 红蜻蜓全身几乎为鲜红色,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 6.褐斑蜻蜓 胸部褐色,翅为透明的黄橙色,翅膀为橙红色。 7.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全身均为灰蓝色,腹部较细,可与粗腰蜻蜓区分。 8.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成虫全身淡蓝色且具有许多黑色斑纹,腹部 2-5节膨大,故名之。 9.善变蜻蜓 胸部红褐色,腹部红色,翅的3/4面积为暗红色,绒质,翅膀为红色。 10.鼎翅蜻蜓 鼎翅蜻蜓胸腹部均为黑色,腹部会有蓝灰色粉末。 11.杜松蜻蜓 复眼为墨绿色,翅透明,翅膀为黄褐色。腹部1-3节膨大如球状,第4节以后突然变细,只有7-10节才再稍微膨大,肛附器白色。 12.麻斑晏蜓 本种主要栖息在台湾全岛海拔1000公尺以下,成虫出现于4-11月。成虫复眼绿色,头部呈黄绿色,额部上方有“工”字形的黑斑,胸部也为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