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农村,这5种老物件一般人可能没用过!农民:00后都不知道是啥
以前的人们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劳作,就会开动自己的大脑来制作一些工具来做为辅助,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物件都开始更新换代,以前的许多老物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但是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许多老人,对以前用过的老物件都不舍得丢。
那是因为在这每件老物件上面,都刻有那代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么我下面介绍的这5种老物件,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农村的这5种老物件00后都不知道是啥,这都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一、升子
生子乍一听估计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其实是一种量具,是以前人们在做饭的时候经常用到的。
绳子主要是为了量米的多少用的。
因为在那年底粮食等物资是非常短缺的,为了做出来的饭够大家吃,也想要省着吃一些粮食。
所以那个时候每当做饭的时候,会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然后用筷子量出一定量的米来做饭。
升子的作用就是他能把米的多少量得很准确。
然后根据人口的数量决定用多少米去煮饭。
如果贸然去取米很容易出现误差,取得米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做出的饭要么就是人们吃不饱,要么就是浪费粮食。
因为那时候不仅粮食紧缺,人们每天还要干非常繁重的体力活,所以又得保证人们饭吃饱,还得能让固有的粮食能多吃一段时间。
二、煤油灯
煤油灯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在农村可是一种主流的照明工具。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做到家家通电。
蜡烛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比较贵的照明工具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用一用。
人们平时还是用煤油灯照明的时间比较长。
因为煤油灯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照明的时间长,在当时基本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照明工具。
三、铜制的熨斗
电熨斗大家都听说过,但是铜制的熨斗大家见过没有?在以前的时候家里都没有电,不能像我们一样使用可以一插电就能工作的电熨斗。
当时古人也是通过他们的智慧的头脑做出了铜制熨斗。
其实那时候的人也是喜欢干净整洁的,这种铜制熨斗的工作原理和我们现在的电熨斗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他们是用把烧红的木炭塞到里面,然后盖上盖子,在衣服上来回熨烫出来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要知道这样的熨斗在那个年代可不是谁家都可以有的,只有大户人家或者做衣服的裁缝才会有,到现在可以算得上是古董级别了。
四、木刨
在村里做过木匠或者当过木匠的人应该都认识。
它可是木匠手里的神器,不管做什么家具都离不开他,在当时喷漆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我们现在的喷漆技术可以把表面不光滑的木工制品,通过喷漆技术把木制品表面喷的表面滑溜溜的。
但是在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他们只能通过用这个木刨把所有的木制家具磨光磨平。
因为只有表面光滑的家具才会有人肯花钱买,可是现在技术发达了这种手艺也不常见了,也看不到木刨这种工具啦。
五、理发剪
大家看到这幅图片会不会觉得很亲切,估计95后和00后的宝贝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了。
现在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男同胞们,是不是对它也有特别的感觉呢?这个东西在当时也是好多家庭里面都有的。
那时的理发店很少,等到头发长长了家里的大人就会拿出这样一个理发剪,在头上一捏一捏的就把头发剪下去了。
有时候捏不动了就会在上面涂些油继续剪,我相信好多朋友的头上都被它划破过头皮。
现在的理发店随处可见,这种老式的理发剪也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总结:
虽然这些老物件被新的事物所代替,而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这些老物件是当时多少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通过这些工具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虽然这些老物件儿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再用了,但是也不会觉得遗憾,这表示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啦。
② 明朝服饰特点及图片, 明朝女性服饰花纹别样、款式潮流,男性服饰令人头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当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自明太祖朱元璋登帝以来,这个皇朝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外部战争逐渐稳定。而更为突破性的应该就是明王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当时明朝的经济实力绝对算得上拔尖,很多小国家慕名前来,想要在明朝扎根基层,并获得发展的机会。
历史上的明王朝
根据历史书中的记载得知,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是逐渐往上坡路发展的,尤其是中期时,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皇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说来有意思,
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皇家财富没有百姓多的朝代
。很多朝中官员都放弃仕途,转而回家种田。因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做一个普通人比当官赚钱得多,毕竟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水准。
这个朝代火,现在人们对它的关注也高。只是可惜了,如果崇祯帝没有做出一系列举动,尚有存活之势的明王朝也不至于走向灭亡。只能说,一切都是历史的洪流在推动着,明王朝的退场,是为了迎接清王朝的到来。虽然清王朝的发展还不如明朝。
而当我们回归到
明朝官员和后宫嫔妃们服饰
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时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纵观那些以明代为题材的电视剧,女性服饰变化多样,而且都是根据她们的地位尊卑来搭配。
明代时期,程朱理学的影响还在无形中蔓延着,这些影响也直接联系到了服饰上。
正常情况下,地位比较高的女性只有
简化服和礼服
两种类型的服饰。反观男性,在不同场合搭配着不同类型的服饰,而且款式多样,和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所谓服饰衬美貌,服饰显地位。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明代后宫嫔妃、女官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太祖刚刚登上帝位,整个明王朝呈现出一片阴霾景象。众所周知,
朱元璋
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皇帝,他在位置还没稳定的时候,屠戮诸多有功劳的大臣。这个时候明王朝刚从战乱中走出,国家也呈现百废待兴的姿态。朱元璋一边需要铲除对自己有影响的官员,另一边还要找合适的办法治理天下,别提有多忙了。这个时候,马皇后起到的作用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马皇后乃中国历史带上有名的贤后,她向来追求简朴生活,也带动着后宫的简朴风气。
明王朝的服饰发展趋势
我们通过影视剧能看到,建国初期的明王朝整体呈现出一片节俭的势态。不仅是民间百姓,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女官们,服饰都非常淡雅。所以这个时候能出现不少美人,她们大多是清纯类型的女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是讨人喜欢。
刘诗诗和霍建华主演的电视剧
《女医明妃传》
当时引起了不小反响,很多人都给这部剧点赞,不仅是精彩的内容,更多的是雍容华丽的服饰搭配。其实这是对应了历史的搭配,明英宗时期明朝算是进入中期,当时国家经济发展逐渐稳定起来,后宫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服饰色调也从朴素转变成华贵,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确实很引人注意。
不过在这个时候,明王朝出现了一个很厉害的女性人物,她就是
万贵妃
。万贵妃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中明确写下,万贵妃颇受皇家恩宠,虽然未能生下一儿半女,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在后宫中的地位。都有了盛宠,万贵妃的服饰搭配自然要达到最高标准。曾经《龙门飞甲》中就有过对她的描述,万贵妃外戴黄金雕刻的亭子、仙鹤等吉祥物用作装饰,一身碧绿色华服,显得格外耀眼。
到了明朝晚期,明朝的服饰逐渐往开放式方向发展,后宫女性擅长于穿着漏肩类型的华服,颜色多样非常引人注目。在发型上,嫔妃们会喜欢梳上飞天髻发型,搭配着金钗蝶影,美不胜收。
明朝女性服饰整体特征
明朝时期的女性服饰整体特征都是比较明显的,相比较嫔妃,后宫女官们的服饰显得更加厚实保守。
后宫会根据女官们的位份安排质量不等的服饰,位份越高的女官,穿着服饰会更加有质感。
比如《女医明妃传》中的谭允贤,她最经常穿着蓝白相间的女官服饰。头上戴着官帽显得很有灵气,完全符合明代女官的职称标准。
从这些可以看出,
明代的经济发展和后宫女性们的穿着打扮呈正比关系。
洪武时期女性服饰相对低调朴实,他们追崇于汉唐时期的穿着风格。以皇帝为首,后宫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钱财控制得也比较严谨。那个时候的嫔妃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憋屈的嫔妃了。而后正统时期至隆庆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呈现复苏景象,带动了皇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上去后,对自身服饰要求也有所变化。她们的服饰花纹花样变多了,不过整体还是以简朴为主,倒也是继承了明太祖的理念。
万历年间至崇祯时期,明朝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
在服饰的设计上,女性们更加偏爱于创新的服饰,比如衣服上刺出别样的花纹,服饰款式也变得潮流起来等等。
普通人家的衣服还可以看清是正常款式,那些大户人家的服饰,几乎各色不同。官员中的美女们最是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参加聚会,每场聚会,大家都要一争高下,大有百花争艳的景象。
男性服饰令人头疼
其实相比较而言,女性的服饰也算是比较简单了。明朝时期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非常盛行的,
男性官员们,每到一个位置都会搭配不同设计的衣服。里面的一些小细节,往往能凸显出地位的尊贵。
只是对男性来说,穿衣服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不但衣服一层层的套,让人心累,而且他们需要针对不同场合换上不同衣服,换错会失了分寸。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整个王朝的服饰搭配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对古中国汉文化很是喜欢,对胡人野蛮文化鄙夷不已,所以很快就立下规矩,即
朝中上下禁止穿胡服示人,大力推崇汉服文化。
因为朝中官员数量众多,每个人所处在的位置又不尽相同,所以只能用服饰证明官员身份,以此来促进皇帝处理政事的效率。
明朝官员等级制度
明朝上下官员一共分为九品,每一层官员衣服搭配不同,但整体上却极为相似,皇家又该如何区别呢?这个时候其实就要提到
明朝官员的补子绣纹
了。相关书籍中明确记载,不同等级的官员所搭配的补子绣纹都不一样:
一品官员,文官仙鹤,武官狮子;二品官员,文官锦鸡,武官狮子;三品官员,文官孔雀,武官虎豹;四品官员,文官云雁,武官虎豹;五品官员,文官白鹇 ,武官熊;六品官员,文官鹭鸶,武官彪;七品官员,文官㶉𫛶,武官彪;八品官员,文官黄鹂,武官犀牛;九品官员,文官鹌鹑,武官海马。
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官员所代表的动物都不同,越往上动物越高贵。
不可否认,朱元璋为了能巩固自己的地位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身份问题,长久以来他都在自我怀疑,甚至把矛盾点对向了朝中那些大臣们。为了治理皇朝,朱元璋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他最喜欢用各种各样的礼法和规章制度来控制人心。而官仕服饰,表面来看只是一件衣服,可穿错一件官员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影响!这些,正说明朱元璋的狠绝手段,只有手腕强硬才能得天下。
结语
中国一直以来都追崇于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现事之后,三纲五常便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逾越的沟壑。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依旧把程朱理学当成自己的主要治理学说,他对身份和位置很看重。因为朱元璋认为,只要按照儒家“理”的要求走下去,让官员和百姓们做安分守己的人,他的统治堡垒才能更加坚固。
只是可怜了那个时代因为服饰头疼的官员了,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穿着而发愁,到底什么类型的服饰适合什么场合?当然,女性们也没有好到哪去,她们的穿着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潮流来。但华丽的服饰繁琐是不可避免的,每次穿上衣服,都会感到极大压力!只能说,做古代人真的很辛苦呀。
③ 古代女人出嫁,必须准备哪些东西
1、日常生活用品
古代妇女结婚时,父母会准备一些丰厚的嫁妆,生活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古代会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鞋子和衣服。当时,如果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会有很多土地,这和我们现在结婚的房子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当然,现在的女性婚姻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NKS。当然,我们今天嫁女人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嫁妆。当然,女人是害羞的,她们看到盒子的底部会脸红害羞。
④ 古代人不知道寒潮是什么,他们怎么过冬
首先,有其他替代品保暖。对于富贵人家来说,虽然没有棉被,但他们可以使用皮草。古代也没有保护野生动物一说,猎户在捕捉到野兽后,便会将其皮毛剥下,拿去卖钱。富贵人家不缺的就是钱,他们买来动物的皮毛制成毯子、被子,冬天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冬。如《论语》中就曾说过:“狐貉之厚以居”,意思是狐貉皮毛很厚,可以拿来做垫子。
那穷人怎么办呢?穷人也有穷人的办法。他们买不起丝绸,用不起皮毛,但他们可以用稻草、柳絮、芦苇花等植物来填充被胆。虽然保暖效果不如棉花,但总比没有强。当然,也有人使用破布来当被子。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曾说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可见当时一贫如洗的杜甫就是用的破布制成的被子,因为常年使用,所以盖起来又冷又硬,像铁一样。文章图片2
其次,使用烤炉。上面说的办法,不管是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被子,还是用破布、柳絮制成的被子,都只是能起到局部保暖的功效。但人不可能一直躺在被子里吧?所以还需要将整个家里的温度给升起来。而这时候,烤炉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钱人家里使用的是上等木炭,用完之后家里不仅保暖,而且不会污染空气。普通百姓用的则是下等木炭或柴火,只要够勤快,柴火是不缺的。而一些人为了晚上睡觉时暖和点,通常会靠近烤炉睡觉。文章图片3
最后,用暖手炉。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富家公子,或者王公大臣在冬季时手里会捧着一个香炉似的东西,这个就是暖手炉。暖手炉又称怀炉,样式轻巧,在零下40度的寒冷地带也可正常使用,就如同今天的“暖宝宝”。对于御寒保暖,具有非常大的功效。这种东西,平常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无非就是样式与保暖效果的差别罢了!所以说,即使没有棉被,古人也能平稳地度过冬天!
⑤ 旗袍曾是民国女子的最爱,如今,小镇大妈也迷恋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里喜欢古典的韵味,唐诗宋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内敛、古典、文艺,最能衬托出东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总觉得穿旗袍的女子与江南有关,也许江南女子的小巧灵秀与温婉,江南烟雨的如梦似幻,这种穿越时空之门的梦幻淡雅,太适合旗袍的气质。
戴望舒《雨巷》里那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姑娘,总是隐隐约约地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从悠长悠长寂静的雨巷,撑一把油纸伞袅袅婷婷,朦朦胧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处有神秘的耶稣光,一直向光的深处走去。我想那该是一位充满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妩媚,带着忧郁,带着旧时光的味道。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袭玲珑的旗袍,才能在一场雨中把诗人那迷茫,惆怅的情愫演绎得那么凄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征,旗袍是民国女子的最爱,是城市的,是小资的。小镇里以前也是有过穿旗袍的女子的,她们温婉,风情,有一种那个年代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轻颦浅笑地走过小镇清晨的青石板,走过县后弯弯曲曲的街角,走过烟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过了小镇的繁华与落寞。朋友的母亲曾是一位浦江大户人家的小姐,听他说,他母亲就是着着旗袍,穿着高跟鞋,跟随她的丈夫来到大山深处的小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和父母一诀永别。在朋友家喝茶,偶尔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袅袅的烟雾和茶水的氤氲里,紧蹙着眉头,他数次有想去浦江寻找母亲那边亲戚的念头,但又不知从何找起,也打听了不少人,但岁月里那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全沉淀在了旧时光,不会泛起。
我以前并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还可以有那种风韵。小时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军绿色和蓝灰色,再后来是月白粉红,再再后来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觉得已是春光明媚,夺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在小时候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素雅的袍子,配齐耳的短发,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记不清出现在故事的哪个片段,却怎么也不会忘记那身着旗袍的女子,那无法复制的风韵,那渐行渐远修长柔美的倩影。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用一袭袭旗袍演绎了情节故事和时间的流逝。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华美的旗袍,身段婀娜,体态修长,漫步在潮湿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别样的灵魂,仿佛浑然一体。剧情里,为她量身定制了二十几套旗袍:蓝底大红花,黄底红蓝圈,棕色波纹,青蓝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纹,翠绿菱格,黄色水仙,染橙黄花,藕粉波纹,白底水墨,白底蓝花,蓝底黄绿花,棕底黄白花,不同颜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场景,冷艳,忧伤,雍容,端庄,如行云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尽显东方女性古典的娴静、清雅、成熟、温婉的气质。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怅弥散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与思念,带给人们一场绝美旗袍的视觉盛宴。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䄂珍剧。临水照花的张爱玲是极其喜爱旗袍的,她笔下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脱俗刚出水的青莲,抑或是深夜幽静小巷深处倚门斜靠,指间燃着烟,轻吐一口烟圈,然后转身走进深院的风尘女子。张爱玲曾有一张穿着旗袍仰头向上的黑白图片,我一位客居南宁爱好文学的女同学,也有类似造型的一张,如不细辩,会以为是张爱玲,确有几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韵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着各种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双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说还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软气质,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风情万种生命的张力。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与那个时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于这韵味,在举手投足间女人柔美风情温婉的韵味,无论是妖娆还是素雅,性感或是妩媚。高挺的衣领,古老的手工盘扣,把女人的美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却又勾勒得凹凸有致,两侧的高衩让迷人的春光却忽隐忽现,呈现出极至的柔美和妩媚,玲珑尽现。也许极致的性感从来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带怯的欲露还掩的初荷,在若隐若现中让人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广场舞风靡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怀旧旗袍风也悄然兴起,小镇一群大妈迷恋上了旗袍,组成了旗袍秀的队伍,排练,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伞,团扇,绣花布鞋,置办得一应俱全,也学着那电影中的那一袭袭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诗似画,娴似娇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我为她们去拍过几次,梁家山的丛林,上黄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处,却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想到《潜伏》里翠平刚到天津和余则成合作时首穿旗袍、高跟鞋时的窘态,山野的气质驾驭不了风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静的容颜,修长美丽的身段,没有流动的线条,没有内在的气质,就不会有优美的韵致。
她们的旗袍都是淘宝上买的,统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码的那种。其实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觉得刚成熟的少妇穿才是绝配。妙处是要美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构思细腻协调,不能肥一丝一毫,也不能瘦一丝一毫,与身体曲线完全吻合,方能展现旗袍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团扇,溢出墨香的古装线书,潺潺流水的竹间小溪。但她们似乎不讲究这些品味,她们像对待广场舞一样对待旗袍,别人的眼光并不会妨碍她们的热情,她们大胆地在街上走,在河边照,在茶山上秀,在广场上舞,录成短视频,制作抖音,不亦乐乎。或许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旗袍梦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样是否适合。或许她们是真的喜欢并爱上了旗袍,爱上旗袍的内敛与安静,只是并未懂得旗袍的内涵与韵味。
她们努力地学着,现在有了些韵味。旗袍秀作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游走在了西溪、南门码头,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间水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地看,那一袭岁月的优雅,从古典走向现代,宛如朵朵开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着为她们拍摄制作的视频画面,她们行走在小镇的青山绿水间,还是有美的意境。我给她们的视频配上一些文字,为这方秀美的山水,人间的桃花源,为热爱生活的她们:
遇见你,江南风荷
霓裳羽衣,花钿玉笄
遗落在江南的葫芦宝地
我着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烟波上淡月村墟里
圆润的双肩是东溪西溪
尘封葫芦口的巽峰塔
檐铃在梵音中叮叮响起
我走进这一方秀美的盆地
远处袅袅炊烟,野藤疏篱
凤凰扣下的风姿在广场工笔
香云纱的垂坠晕开杨柳岸堤
秋风拂过芦苇西溪
笛声金黄了杏叶太平
我忆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华过后在青石板独行
缕缕丁香的姑娘带着油纸伞
朔江而上撑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莲步轻移,流苏盈盈
弥散开小镇典雅安祥气息
淡淡雅雅的气质洇开了水墨
粉红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墙团扇开青苔底色
临水照花,花动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动的采茶姑娘
氤氲着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风荷大地
蔚蓝的天色下穿过拱辰门
我在南门码头等你
通济桥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铃,再没有无语凝噎
驻足司前古街回望旧时岁月
宣平景色都滚边进袖口衣襟
款款走过黄昏走过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边杨柳依依
一念杏黄,一念荷起
如钩的新月,载不动古镇芳华
阑珊的灯火,把小镇细细梳理
在这场旗袍秀中,我是把这千年的江南小镇,在新城镇建设后越来越美的身姿,也幻化为心中那现代而不失传统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愿岁月静好,旗袍倾城,山河依旧。
作者简介: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