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客家擂茶觉得好喝
【文化习俗】 客家擂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特别是在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中,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至今仍广为流传。客家人以热情好客着称,擂茶是他们传统的待客礼仪之一,无论是婚礼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客家人都会准备擂茶款待。制作擂茶,客家人擅长使用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陶制的擂钵、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制成的擂棍和竹篾制成的捞子。他们通常使用优质茶叶、芝麻、甘草等原料,经过研磨、过滤等工序,制成香浓的擂茶。品尝客家擂茶,茶桌上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一口饮下,口舌生津,满腔留香;再喝一口,神清气爽,通体舒畅。
【历史渊源】 擂茶的历史悠久,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如闽地有“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地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如黄升《玉林诗话》中提到的“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这表明,研磨麻,泡茶款待客人,是古代江南的一种风俗。历史上,南宋时期,擂茶在江南地区非常普及,甚至在冬天,茶坊还会卖七宝擂茶。
【制作】 制作客家擂茶需要科学合理的配料。除了使用好茶、芝麻等主要原料外,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可以加入不同的配料。春夏季节,可以加入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等;秋季,可以选用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季,则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等。此外,根据人们的需要,还可以加入不同的配料,形成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擂茶,如清热擂茶、防暑擂茶等。擂茶对生活在山区、湿热环境中的客家人来说,具有独特的驱邪健身功效。
【配料】 擂茶的配料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配料。常用的配料有新鲜艾叶、薄荷叶、金盏菊、白菊花、竹叶椒、肉桂等。制作擂茶时,首先要准备好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和桔皮等基本原料。茶叶实际上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还有很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可以代替,如山梨叶、大青叶、淮山叶等。将这些原料放入擂钵中,使用擂棍进行研磨,然后冲入沸水,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食品。
【典故】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领兵驻扎在江南,正值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成了病房。刘备为此焦虑不安,到处求医问药都无济于事。这时,一位客家老婆婆得知此事,心生善念,走家串户动员亲乡使用“擂茶三宝”制作大量擂茶,供刘备的将士们饮用,病情得以缓解。从此,客家擂茶的美名远扬。
【风俗】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和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工具包括擂钵和擂棍。擂钵是陶制的,内壁有辐射状沟纹,形成细牙,用以研磨茶叶等原料。擂棍则是由可食杂木制成,长短不一,上端刻有环沟,用以搅拌和研磨。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和桔皮,有时也会加入青草药。茶叶的选用非常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茶叶外,还有很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可以代替。制作擂茶时,将原料放入擂钵中,使用擂棍进行研磨,然后冲入沸水,搅拌均匀,即可成为日常的饮料。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又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