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画出一个农民伯伯手中拿着锄头,接着画出老爷爷脚底下的田地,田地里长满了农作物,然后画出长满花草的田地,远处再画出房子树木和山峦,天空中画出太阳和云朵,最后给诗配画上色,空白处写上古诗,那么这幅诗配画简单又好看的就画完啦。
② 谁有《春望》的诗配画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胜音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春望.jpg
③ 山行的古诗配画
山行的古诗配画如下:
1、第一步:先在右下角画上一些枫叶,再画一个诗人,后面停着马车。
2、第二步:然后顺着画出山路以及上面的石阶,路边画上山石和草丛,右上角继续画枫叶。
3、第三步:补充左下角的高山,在空白处画一个卷轴,上面写上《山行》这首诗,补充画出更多的枫叶。
4、第四步:接下来先给枫叶涂上红色,山路涂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路旁的一些景物也涂上枫叶一样的颜色。
古诗《山行》简介
古诗《山行》是清代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布谷飞飞、白鹭扑扑,两种鸟类的活动都与春耕有关,表现了春天繁忙热闹的景象。后两句写江南山乡的典型景色和农民放水备耕的图景,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农事民生的关心。全诗构思精巧,首尾相应,语言明快,格调清新,充满乡土气息。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行”,却与一般写山色的诗有所不同,诗人选取了具有节候特征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意境邈然的田家春耕图。前两句用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类的活动。
布谷鸟是人们熟悉的,在春夏之交南方的耕种季节鸣叫,它那“咕咕”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又叫布谷。舂锄也就是白鹭,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诗人抓住了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把整个山区的春景点画得生动怡人。
④ 二年级古诗插画-二年级夜宿山寺的诗配画怎么画
二年级最简单的古诗配画二年级最简单的古诗配画如下:
1、《春晓》伏首【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缺森数对出,孤帆伏首一片日边来。
3、《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缺森数识君?
4、《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春培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春培船。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年级夜宿山寺的诗配画怎么画二年级夜宿山寺的诗配画画法如下:
1、首先在画面底部和两侧画一些草丛和植物,然后在花丛中画一些花朵,小草上画一只蝴蝶,画面右侧画一座楼房。
2、在楼房左侧画一个横着的打开的画卷形状的边框,然后在高楼里画一个古人。
3、在画面左侧画一座高高的山峰,然后画一些草丛,画面左上方画一轮圆圆的月亮,周围画一些星星做点缀。
4、接下来就可以开始上色啦,将背景涂成蓝色,月亮和星星涂成,草丛涂成深浅不一的绿色,山峰甜醋灰色,花朵甜醋彩色,蝴蝶甜醋。
5、将高楼涂成橙色和褐色,画卷边框边缘涂成粉色,两侧涂成棕色,古人的帽子和衣服涂成青色。
6、最后在边框里写出我们《夜宿山寺》的全诗,这样一幅好看的诗配画就完成啦。
《夜宿山寺》的赏析
全诗纪游写景,既写山寺之高,也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
《石灰吟》古诗配画一、《石灰吟》古诗配图如下:
二、释义: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三、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四、作者: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J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J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