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戏剧中京剧的服饰及脸谱知识
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
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绯色,五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个“夜”;四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一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奔波凄惨的情境;文生的巾后垂的两条飘带,系到巾子边上,在左侧打个结,也可以表现出行色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着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着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Ⅱ 给你一张戏曲图片,如何分辨是越剧还是京剧扮相服饰有何明显不同吗
一般越剧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女的,化妆比较清淡,旦角一般都戴假发套;京剧的化妆会更浓,眼线比较粗,显得眼睛轮廓很大,旦角大多数是贴片子加头饰。
而且,京剧演员头上勒水纱是要把眼角吊起来的,越剧演员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
服饰上,京剧的服装一般还是比较传统的;越剧的服装,尤其是旦角的衣服基本都改良了,里面衬的水衣都省掉了。
Ⅲ 歌仔戏是歌剧型式的剧种,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有什么不同
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地区各种戏曲及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戏和民间歌谣等音乐曲调,引进京戏的锣鼓点和武打动作。歌仔戏使用北管曲牌正搏、服饰、妆扮和福州戏的软件彩绘布景,并且援用各剧种的戏码、身段、道具、乐器,发展成一种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新剧种,歌仔戏之戏曲结构,有剧本、脚色、服装及道具等要素。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举搭祥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
Ⅳ 请问这个是什么戏曲衣服
这件服装造型独特。应该叫“改良加领披”较为贴切。
腰以下‘女披’的造型,但加了一副‘云肩’的小领,有两个疙瘩袢,但‘披’是没有明扣的,演员要在‘披’里围好‘大领’,这件服装用小领代替了‘大领’。
说它是‘古装衣’,它又有领子,古装衣袖口肥大,不带水袖。这件服装有水袖,与‘披’的服装除了加衣服领子,其余基本就是‘披’的样式
当年梅兰芳老先生创造了‘古装衣’的服装。但必须要梳‘古装头’,不贴片子。行内称为‘古扮’。古装衣下面是百褶裙的造型,这件衣服腰以下是‘披’的样式;图片中演员且包大头,行内称包大头为‘大扮’,‘大扮’就是包大头,贴片子。
这种扮相好像属于改良的扮相造型。应用在“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等‘古装扮相’戏里未婚的女角色穿用。
Ⅳ 戏曲服装有哪些
戏曲服装的类别有哪几种?
戏曲衣服分类:皇帽、纱帽、蟒、官衣、箭衣、靠、翎子、盔头、靴、罪衣罪裙 皇帽:戏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戏曲盔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插尖翅者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后妃、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古铜色或香色蟒。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围玉带。 官衣:传统戏曲中的文官服,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纹绣,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补子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依官阶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巡按、府道等着红色,知县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秋香色2种。红官衣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为传统的结婚礼服。 箭衣: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又称“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桥闷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脸谱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护心镜。 翎子: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饰物,即雉尾。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可增加美观,演员用以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传统戏中番王、番将、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将领,如吕布、周瑜等也戴。 盔头:传统戏曲中敏祥弯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四类。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质,属于便服;帽类比较复杂,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与盔头配合戴用的还有许多附件,如驸马翅、翎子、狐尾等。盔头按人物身份、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分别使用。 靴:传统戏曲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种类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头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为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庄重威严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为丑扮官员、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头靴前端饰有虎头纹,多为武生穿用,便于开打。 罪衣罪裙:一种戏曲服装。也叫罪衣裤。立领、对襟、普通袖,红色,布质,为传统戏曲中的罪犯专用服装。
戏曲有几种服装
这太多了,大概就是武生、小生、老生、青衣、花旦等等这些角色的衣服,还能细分很多种,而且每一种戏曲都有一些差别,所以剧团出差都有好几口大箱子带着衣服和饰品。
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主要有哪些
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传统戏是经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下面仅举出一些传统戏中的服饰以作参考。
皇帽
──戏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
──戏曲盔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插尖翅者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
──戏曲服装。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后妃、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古宴乱铜色或香色蟒。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围玉带。
官衣
──戏曲服装。传统戏曲中的文官服,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纹绣,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补子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依官阶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巡按、府道等着红色,知县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秋香色2种。红官衣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为传统的结婚礼服。
箭衣
──戏曲服装。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
──戏曲服装。又称“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脸谱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护心镜。
翎子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饰物,即雉尾。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可增加美观,演员用以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传统戏中番王、番将、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将领,如吕布、周瑜等也戴。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四类。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质,属于便服;帽类比较复杂,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与盔头配合戴用的还有许多附件,如驸马翅、翎子、狐尾等。盔头按人物身份、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分别使用。
靴
──传统戏曲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种类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头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为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庄重威严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为丑扮官员、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头靴前端饰有虎头纹,多为武生穿用,便于开打。
罪衣罪裙
──一种戏曲服装。也叫罪衣裤。立领、对襟、普通袖,红色,布质,为传统戏曲中的罪犯专用服装。
戏剧服饰,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辉煌灿烂、绚丽多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人们在欣赏戏剧优美的唱腔、富于音乐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艺术时,无不为珠光闪闪、丝帛纷呈,令满堂生辉的戏剧服饰所吸引,沉醉在它给人的审美......
戏曲服装一般都有什么面料啊?
面料太多了,一般上台好的面料是软缎,长水袖好的是杭纺
戏曲服装的特征是什么?
戏曲服装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形式美
戏曲服装如同戏曲的脸谱以及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生活真实,追求艺术真实,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最典型的例子是乞丐的富贵衣。
二、具有意象美
戏曲服装的形式美,不单是为了形式美而形式美,更关键是为了创造出戏曲人物的意象美。戏曲艺术同其他戏剧品类,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
三、具有意境美
戏曲的特色,是活用虚拟的程式化歌舞即唱作念打,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时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在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的同时塑造意象化的人物。
戏曲行头有哪些??
戏曲演出用具,戏曲服装,曲艺演员所用的乐器
戏曲衣服的种类有哪些?
戏曲衣服分类:皇帽、纱帽、蟒、官衣、箭衣、靠、翎子、盔头、靴、罪衣罪裙
皇帽:戏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为剧中皇帝专用之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金底,上铸金龙,缀黄色绒球,后有朝天翅一对,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纱帽:戏曲盔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者,为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所戴。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插尖翅者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进士》中的顾读;插圆翅者为丑角扮演的文官所戴。
蟒: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满身纹绣:上为云龙,下为海水,为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后妃、贵族妇女所穿。
一般说来,皇帝穿黄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蓝蟒;年轻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长者服古铜色或香色蟒。无论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围玉带。
官衣:传统戏曲中的文官服,样式与蟒同,圆领大襟,无满身纹绣,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补子各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颜色有紫、红、蓝、黑等。依官阶大小分别,宰相、国老等着紫色,巡按、府道等着红色,知县等着蓝色,黑色则为驿丞门官穿用,又称素服。女官衣较男官衣稍短,颜色有红、秋香色2种。红官衣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为传统的结婚礼服。
箭衣: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花箭(上绣团花)、素箭。龙箭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靠:又称“甲”。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脸谱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护心镜。
翎子: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饰物,即雉尾。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可增加美观,演员用以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传统戏中番王、番将、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将领,如吕布、周瑜等也戴。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大体分为冠、盔、巾、帽四类。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质,属于便服;帽类比较复杂,自皇帽至草帽,名目繁多。与盔头配合戴用的还有许多附件,如驸马翅、翎子、狐尾等。盔头按人物身份、性别、年龄等的不同而分别使用。
靴:传统戏曲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种类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头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为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庄重威严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为丑扮官员、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头靴前端饰有虎头纹,多为武生穿用,便于开打。
罪衣罪裙:一种戏曲服装。也叫罪衣裤。立领、对襟、普通袖,红色,布质,为传统戏曲中的罪犯专用服装。
中国戏曲种类那么多,为什么服饰没有区别
也并不能说是没有区别的,越剧的服饰很多就有区别于其他剧种啊,尤其是越剧的头饰。其实各剧种服饰是有区别的,但戏曲服饰的形式就是那几种,比如衣服上,青衣穿的对披,花旦穿的袄裙裤、饭单,有地位的生角穿的蟒,贵妃穿的女蟒等等这些服装形式通常都是相同的;头饰的话,刀马旦或武功高强的人物通常戴雉鸡翎,贵妃通常戴凤冠等等,这些形式也是几乎不变的,所以我们经常笼统的认为他们一样,但如果你仔细的观察研究每个剧种的话,你会发现各剧种的服饰风格是不同的,这或许与地域特点也有关系。不过,可能相同的部分太多了,所以我们会忽视它们的不同吧,但是它们并不是没有区别!至于这么相似的原因,其实中国的戏曲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大部分在早期发展中都吸收了昆曲的表演方式和服装等很多方面,慢慢形成各剧种之后才一代代传下来的,大部分剧种中都能看到昆曲的影子,所以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以上所谈的是非常不全面的,希望你能够大致理解,如果你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可以找来各剧种最专业最正宗的表演视频来观看对比(其实现在很多业余团体甚至专业剧团的服饰也是不分剧种的,所以一定要找老艺人的视频,最正宗的那些表演),或者做更多的考证,你会发现其中的异同的~
戏曲的行头类别有哪些?
在京剧体系中,盔头、服装、靴鞋都属于行头。在后台,被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
大衣箱
一 富贵衣
二 蟒
三 官衣
四 帔
五 开氅
六 褶子
七 专用衣
八 清装
九 古装
十 饰物配件
二衣箱
一 靠、铠、甲
二 箭衣、马褂
三 短打衣
四 饰物配件
三衣箱
一 内衣
二 男用靴鞋
三 女用靴鞋
四 附:跷
戏曲里的服饰搭配,有什么含义?
一般武戏演员背后插旗,整个服装叫硬靠,有男式和女式之分,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 靠旗之生活依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 靠又称为甲衣,源于清朝将官的绵甲戎服,后来演变为传统戏曲中武将的服装,通常为圆领紧袖。靠分硬靠和软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软靠则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样不断的演变,改良靠虽不及传统靠威武,但较轻便,特别适用于高难度的武打动作。 男式靠在使用时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其他的服饰含义,你可以到这个戏曲贴吧去看看了解一下。 tieba./...&pn=30
Ⅵ 戏服的粤剧服饰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简单的“踏摇娘”、“参军戏”,而至现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戏曲,是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的。由于戏剧题材扩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于是演员分工精细、行当丰富及多样化,戏曲服装亦因应需要而渐趋复杂艳丽。为显示不同行当角色身份,经长时间的实践及演变,便导致行当服饰形成一传统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将戏服分为蟒、*、褶子、帔、衣等类别。这个程式化的传统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经过多次实践、多人的经验,不断改良、增减而成。因此,这传统起于何时便很难有定论,在文字记录缺乏下,亦很难考证。但何时确定现今粤剧服饰的形制,则似有迹可寻。
有很多前辈学者如麦啸霞(见《广东戏剧史略》,一九二九年)、欧阳予倩(见《试谈粤剧》,一九五三年)。陈非侬(见《粤剧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粤剧服饰是于明朝已确定下来的。而现今戏服的式样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无甚改变。但本人对于粤剧服饰式样确定于明代的说法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人认为粤剧服饰的式样是确定于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据的是以下几点。 而非出现于明代。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终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诏制定有关各阶层服饰的规限,比其他各朝代有关服饰的律例为多,例如清代只有两、三次下诏提及服饰的规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检的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长时间当中,有十分多的诏书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饰衣冠的:在宫内包括皇帝、后妃、内命妇、皇太子、太子妃、宫人、亲王、世子、郡王、镇国将军、县主、内侍臣等(见《明史》卷六十六,《舆服志》之二);宫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锦衣卫、状元进士、命妇、侍仪舍人、刻期、儒士、生员、监生、庶人、协律郎、舞生、歌工、乐工、教坊司、军士、外国来朝之君臣、皂隶,甚至僧道等(见《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规定穿什么戴什么。除了服装式样外,颜色及质料也受严格管制。
如: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复禁中外官,不许滥服五彩装花织造违禁颜色。”
可见在明代,朝廷对不同阶级在服装的管制是史无前例的严格,不是随便可以穿不属于自己身份的服饰。而明代的诏书中,曾多次出现禁止用蟒龙的记载: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 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
除了以上诏书之外,还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诏,都是严厉禁绝皇室人员以外的人用蟒龙的。由于明代朝廷对于蟒龙饰纹的管制如此严,对朝廷命官况且如是,民间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龙作衣饰了。戏班中的艺人也是庶人,试问明代的戏班中又怎能出现“蟒袍”呢?故此本人认为蟒袍是必然出现于明代以后的戏班的。而清廷对蟒龙的专利没有明朝看得那么重,连五品官都可以随意服蟒。故“蟒袍”不会出现于明代戏班,而首先出现于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学者及艺人认为流传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补子是明代官补的式样,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戏服的遗制。但本人根据现有的戏服、现存清代官袍的实物、明史、清史稿及历史图片等,发觉戏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补子却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绣“补子”只有明、清两朝才有,是用以分别文武官阶高低之用。清代的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补子的编制。这可能是清廷怀柔政策的手段。但两朝所用的补子亦有很多非常明显之分别。现将两朝文武官所用的补子不同处列出以作比较:
第一,补子上鸟兽排列不同:(根据《明史》及《清史稿》所载)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鹌鹑 清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练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狮子 狮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马 清代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补子有些是绣一对雀鸟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绣成双的雀鸟在补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则全是单只雀鸟的。
第三,两朝补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补子很大,约有四十公分阔及高,横占整个胸部,及下至玉带位置。而清代的补子则小很多,约只有三十公分阔及高,只占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补子主要是用单色绣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极少),而清代的补子则可以用彩色绣。
第五,明代的补子四边是没有花边的,而清代的补子是有厚花边或寿字纹花边等围着整个补子的,故补子内的鸟兽看起来更形细小。
第六,明代的补子中除了原有的鸟兽外,便只有一些祥云花纹等作装饰;而清代则在鸟兽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纹或水纹。据闻是清廷要表示坐稳江山之意。
从以上各点分别,可以明显地分辨到明朝与清朝的补子。而根据现时可以看到戏服,无论是实物、照片或绘图,官衣上的补子全部都是清朝补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补子。如果照记载所述,或现时艺人及服装设计师口述,官衣的式样由开始至现今从没有改变过的话,那么,官衣是必然出现于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看“官袍”的问题。我们很难接受明朝时戏服中的官衣”,是用当朝的官衣式样加上当时通用的官补子式样。台上做戏与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样一样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对衣着阶级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决不容许的。如《明史·舆服志》之三:“庶人婚,许假九品服。”当时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见其他庶人,包括戏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现这类官衣则没有太大问题:第一,清代朝廷对于服饰的阶级观念没有明代那么重。第二,因为戏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补子,这种组合便不会造成误会。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后面的补子是一整块,而前面的补子却因前排中央扣钮,而要分开两边;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后的补子都可以是整块的。所以虽然戏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当朝的补子,但是绝不会构成误会的。从舞台美术的角度来看,用清朝官衣的补子的确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戏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补子算是合理的。
从以上三个论点来看,戏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样的),都是出现于明朝以后,故此,我认为粤剧中的蟒、*、帔、开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戏服,大致确定的年代便不应是明朝。故本人根据以上论点,大胆地提出一结论:戏服式样,特别是粤剧服饰,大致确定的年代应是清代,而非明代。 粤剧早期服饰多用布料,式样简单。清代中叶开始,因为广东省的戏曲活动频繁、需求量增、服饰质料及款式多样化,而导致广东省戏服行业之昌盛。其中以广州市的“状元坊”最负盛名,有多间以“粤绣”为主的店铺享誉全国。民国后对外接触多,引进外国原料后,戏服的质料式样等渐趋华丽。当时的粤剧已吸收了不少京剧的长处,加上广东戏服自有的特色,以长补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马等多种戏服款式。后来至三十年代从外国输入胶珠片、珠筒,便有人将其钉在戏服上,令戏服闪烁生辉,以吸引观众。这类戏服很快便为观众受落。起初钉珠片时是分散疏落地钉花的,但后来亦有将全件戏服都钉满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钉珠片的原因不单是演员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灯光并不强烈的场合表演时,能够利用胶珠片反光,将戏服显现于观众眼前,特别下乡演出的时候。现时内地虽然已禁用胶片戏服(理由主要是现代舞台灯光可以十分强,胶珠片的反光会令人目眩,且使观众不能看清楚演员脸部细致的表情),但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市镇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戏时仍有用胶片戏服的,主要是迁就当地的观众。
三十年代时亦曾出现在身上装上电灯泡的戏服。演员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块金属片作底,当鞋底接触到某特定地点的电源时,全身的灯泡便会发亮。很明显这只是一时的噱头,没有多大的作用或影响。反而近代的戏服比较踏实,并不太注重花巧。
现简单地略述省港两地戏服的近貌,首先谈谈内地的近况:
内地的粤剧在战前及战后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饰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负责,各演员都用公家的戏服,当时粤剧戏班通常有十六个衣箱。建国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时期,戏班的事务、财产等一切东西均由全团人集体负责。而比较重要的转变是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国营班。
Ⅶ 京剧的服装和脸谱的知识,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京剧的服装称大体可以分为莽、帔、褶、靠和衣五类。
Ⅷ 戏曲小丫鬟穿的服装叫什么
戏曲小丫鬟穿的服装叫什么?
这种服装叫“裙袄裤”。
三件套,穿裙不穿裤,穿裤不穿裙。
上衣大襟小袖,多为丫环、使女所穿。
一般贫寒人家的女孩子、员外以下的家中丫环穿袄,裤;王府,官宦人家的丫环穿袄,裙。
有的主要丫环戏剧,会独立制作色彩鲜艳的服装。但袄,裙的规矩不会变。
有的戏曲团体会配上丫环‘坎肩’,上身坎肩或齐膝坎肩(不能过膝盖)以区分与主子的服装。
(图片摘自《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