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中西结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为了八个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装,女装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影响,从服饰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与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转变。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追求品牌的效应。衣着的变化不仅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力在增强。
B. 70年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时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个轮回
时尚的穿搭是一个轮回。
通过女装长衫的变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女装文化从保守传统到开放自由的变迁,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满族妇女的长袍是她们的传统服饰“旗袍”。宽大是旗舰最突出的特点。宽大的夹克和长裙覆盖了人体的所有曲线,没有任何暴露。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女性长衫服装的创新变化更为明显。旗袍越是自我修炼的风格,开襟的服装设计,复杂精致的扣板配饰,丰富时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样化的女式长衫服装,越是大胆的衬托和展现女性的美丽。
到如今又流行的“复古风”,各种复古元素充分证明了时尚的穿搭就是一个轮回。
C. 建国初期人们穿什么衣服
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连衣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3)新中国初期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中西当代和现代服饰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服饰款式不断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从而给经济资源带来巨大的浪费。这同反对奢靡浪费的伊斯兰服饰伦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阅近二十年来中西各国时装杂志,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服装款式的平均寿命只有三至六个月,甚至更短。仅以裙子的款式为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实裙”、“密摺把裙装”、“开裙”、“层叠裙装”、古典式裙装”相继问世。
许多服装设计师每年都要推出许多新的服装款式,在不断地人为地刺激服装款式高消费的同时也不断地刺激人们的其他欲望。
D.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服饰新风尚主要通过劳动模范进行传播。共和国首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就是列宁装的模特。1950年8月创刊的《人民画报》,将梁军选为首期封面人物。
梁军圆润的脸庞、齐耳的短发,加上灰色的列宁装构成了1950年代农场女工的经典形象。简朴的列宁装体现了当时人们装扮的实用价值取向——方便劳动。后来,梁军的形象还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币上。
而同样来自苏联的“布拉吉”连衣裙则给女性们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泼的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能体现一个人身份的服装款式是中山装,而最受人们欢迎的则是军装。而一般民众,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蓝和军绿几种颜色,这样的流行延续十多年。
(4)新中国初期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装样式大都保留民国风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机织“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产物,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消失。由于受苏联影响较大,“列宁装”和“布拉吉”开始流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军成为服装潮流的引领者。“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无数年轻人都以拥有一套军装为荣。60年代初,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穿布鞋转变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为那一代人的时尚。
服装潮流的背后体现着国家的生产能力。数据显示,1950年国内市场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万匹,到195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一亿三千多万匹,但棉布生产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国民消费的需求。
为了稳定物价,国家结合当时的供应能力,于1953年发行“布票”。而由于布匹凭票供应,为尽可能地节约,民众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因此黑、灰、蓝、军绿成为中国街头服装的主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