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蟒袍都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服饰,哪些官员能穿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蟒袍都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服饰,哪些官员能穿戴?已知最早的龙袍出现在3100年前的商朝。三星堆铜像上的服饰从裁剪结构、图案形式、服饰搭配等方面进行了修复。蟒蛇袍只在明朝才有。长期以来,蟒蛇袍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服饰。普通人不可能有机会穿这种衣服。当然,它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不仅是皇室亲属、亲戚和王子的。由于蟒袍在当时属于吉祥服饰的范畴,所以通常在祭祀天地等吉祥仪式上穿着。幸运服包括很多种类,包括龙袍。皇帝在吉祥仪式上也不得不穿龙袍。除了祭祀仪式,包括朝臣会见皇帝和皇帝招待朝臣,只要皇帝穿龙袍,官员就必须穿蟒蛇袍以示尊敬。在清代,只要他们有官职,就有资格穿蟒蛇袍。
顾名思义,Python-robe之所以被命名为Python-robe,是因为它“纹身在Python上”。起源于明代,被称为“蟒蛇衣”。皇帝送给功臣的一种衣服。由于数量少,这是明朝当官者的终身目标。在清代,它被改名为“蟒蛇袍”,可供王子和王子、文武官员(包括不入河的官员)和终身女性穿着。在自然界,它属于吉祥服装(服饰)。
⑵ 一般那些领导干部穿的立领外套叫什么
是夹克。
夹克是一种无领、无袖的服装,各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服装方式,在各省的本地新闻上,都可以看见各地的省市领导身着夹克开会的电视画面。
克有着“效率先生”的气质,免熨、利索、耐脏、亲民,在把筷子伸向大盆盛上来的河南炖菜、拍蒜茼蒿或者把包子放进醋碟时,袖口绝对不会不争气地掉进盘子里去,这使得夹克成为中国官场上受欢迎的文官便服。
在十八大后常委的第一次集体参观时,五人穿夹克,两人穿西装,穿西装的两人也都选择衬衣第一粒扣子敞开,不打领带。在过去的领导人当中,夹克一般是在下基层调研的情况下的穿着。
(2)当官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文官衣着变迁。
1、民国初期的政治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过去的顶子翎子突然废止,和国际交往或者对国内展示的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乱穿衣的混乱期,袁世凯、黎元洪这样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会选择去掉军衔的军便服。
黄兴这样的革命者会穿着西装,倡导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则选择西装和立领衬衣,孙中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则希望创造出一种百搭的中国文官服饰,这就是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中山装。
2、中山装是一套政治服装,根据国民党后来的解释,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衣袖上三个扣子代表三权分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背后不开缝,意思是国家不能分裂,其实很多服装都是类似的配置。
3、其他曾经被当作文官制服的,还有双排扣的列宁装,这衣服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一直风行,来自苏联,本来是男装,后来转为中性,能比较好地勾勒腰身,后来变成55式公安女警的制服,好多反特电视剧当中还能看见这样的漂亮制服。
4、中国文官改穿西装的风潮和胡耀邦的呼吁有关,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深圳时专门提到:“特区干部把衣服穿好些,要敢于穿西装,我1953年还穿过花衣服。”这句话引发了当年花裙子的热销,也让西装成了合规的文官制服。
⑶ 清朝武官到底穿什么衣服上朝面圣怎么能从衣服上看出官职的高低
清朝武官的级别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和未入流官职。武官各级别官职列举如下:
1、清朝武官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2、清朝武官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加提督衔)。
3、清朝武官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盛京总管(副都统衔)。
4、清朝武官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5、清朝武官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清朝武官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闭如卜慰使、指挥同知。
7、清朝武官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8、清朝武官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橡纳、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清朝武官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10、清朝武官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11、清朝武官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12、清朝武官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13、清朝武官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14、清朝武官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15、清朝武官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16、清朝武官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17、清朝武官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18、轿穗清朝武官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19、清朝武官未入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⑷ 明朝中各级官员的官服,官帽有什么区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咐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枣此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凳简迅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⑸ 以前的马褂是胡服吗是哪个朝代的典型服饰呢
马褂并不是胡服,马褂是清朝的典型服饰。胡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是胡人所穿的衣服,与中原的汉服有很大的区别,胡服最大的特征就是衣服短,一般到膝盖,这些衣服最开始是在军队穿的,后来才在民间普及。胡服经历了好几个朝代,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掌权者对恢复汉族文化非常重视,于是下令全国人民禁止穿胡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有代表这个时代的服饰,例如现代的简约衣服,古代的汉服,还有清朝的马褂,民国的中山服。这些服饰它们不仅仅只是衣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⑹ 古人服装按颜色分等级。如何区分的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
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能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
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汉朝尚赤,唐服色黄,旗帜用赤色,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6)当官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偏偏喜欢紫色。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
然而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个叫傅游艺的官员擅长拍马屁,一年时间里服饰自青而绿而朱而紫,时人号为“四时仕宦”。而白居易的着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被贬官后的诗人只有穿“青衫”的资格。
“朱”是正色,“红”是间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红”取代了“朱”,由“大红”而“大紫”,比喻官位升迁,“红得发紫”也是同样意思。
⑺ “脚穿粉底皂靴”,这是形容古代当官的穿着。粉底皂靴是什么
是一种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旧时官绅所穿。最早大概敏悉要追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就有了。
官服就是官员所穿的服装,有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官服最常见的就是圆领袍加乌纱帽,此为常服。明代常服有补子桥枯乎,双禽。前期为唐乌纱帽式样,类似八字,古装电视剧中常出现,补子为金线所绣。
发展朝代
1、商周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
2、周代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败卜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
3、秦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
⑻ 明朝人们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