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屈原的图片
1、根据史书描绘出的简笔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的作品:
1、《离骚》
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九歌》
《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3、《天问》
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内容奇绝,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B. 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 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C. 为什么屈原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却还是要穿华丽的衣服
上半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细数上半年的节日,端午节与元旦、五一劳动节、清明节一样给了我们3天的宝贵假期,完美地给上半年收尾。最近大家都在为端午节正名,说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过这个节日。相互的问候也从“端午快乐”变成“端午安康”,这些都是因为在端午这一天,一代风骨字灵均,唱着《离骚》投了江。所以在端午节,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屈原其人。
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主义情况的精神底蕴,屈原的诗作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怀。他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对楚国的爱不仅体现在他力图变法救国,他还用诗作的形式延续了楚文化的精华。
楚国虽灭,但楚文化在屈原的诗作中被记录和传唱了下来,这或者是屈原所没有想到的。
关于屈原,历史记载少之又少。在端午节,除了读楚辞,还可以看《思美人》来解读屈原。
小说《思美人》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多方争议,话题集中在对屈原的演绎和对历史的还原度上。
屈原是否姓“屈”?
《思美人》历史总顾问、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说: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对屈原的演绎是否过于年轻化?
屈原后裔屈金星说,每年端午,屈家后裔都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部好的作品来完整呈现屈原的一生。对于《思美人》,他用“自信、青春、浪漫、血性、诗意、唯美”来形容,他说:“以往我们看到屈原的形象老是很哀怨的感觉,他的前半生是国家重臣,也是改革家、教育家,还是诗人、辞赋家…...”
相比电视剧,《思美人》原着小说刻画的屈原更加饱满立体,并且充分展示了文字的魅力,在电视剧中被吐槽密集的屈原的出场,在小说里是这样的:
崖边,一袭白色深衣的袍角软软垂在朝露盈盈的花瓣间,依稀可见袍上穿插蟠叠的双人对舞鸟兽纹经,细长清晰,在日光下栩栩如生。袍子的主人是一名丰神朗朗、面目清俊的少年,宽大的深衣将他的双脚没在了花草之下,山风掠过,袍裾翻叠,更显得他长身鹤立。然而,此时的他整个人只如木胎泥塑一般,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眼望着清明笛音传来的方向,口中欲启还闭,似是失了魂魄。阵阵冷冽的山风裹挟着谷底,激溅上来的冰凉潭水吹打在他身上,他却是不觉、不动,亦似不知,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便已伫立在这里。
良久,少年终于轻吁一声,似是堪堪回了魂,眸中的惊异与渴望再也掩饰不住。笛音的源处此刻隐在了深谷下激荡出的氤氲水雾之中,一时间教人看不真切。只听得那音调清丽幽婉,恍若孑然呜咽,又似娓娓道来,其中更缠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凄凉,令人怜意顿生。
这个端午,让浪漫唯美的文字,伴着清新的粽香,陪你一起了解一个全新的屈原。
D. 屈原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
灰色的,粗布衣,
E. 屈原穿的是汉服吗
屈原爱好奇异服装。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
他在《九章•涉江》中开篇介绍了自己对奇异服装的爱好:“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奇异而华丽的服装,即使到了晚年,这爱好仍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屈原对服饰美的追求如同对真理的追求一样,非常执着。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往往是不修边幅的,但是屈原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他的服饰华美而高雅。他在《离骚》中是这样描写自己的穿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我的帽子高高正正,我的佩带长而飘逸,我佩戴的服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而且还散发出阵阵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而我特别爱好修饰自己,并形成了习惯。”屈原之所以一生爱好奇异服装,体现了诗人不波逐流的性格特征。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现了诗人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屈原在《九歌》中也为他崇拜的女神设计了奇异着装和造型,如《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捋鸣兮琳琅……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满堂。”如《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如《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如《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如《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服式也属于华夏服式,楚人在服装上注重鲜艳、华丽和式样的创新。据《墨子•公孟篇》记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连楚庄王这样的一国之君,其朝服也不因循守旧,而是标新立异。可想而知,战国时代的楚国一定是个绚丽多彩的服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