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皇后礼服“十二单”,里面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元素
十二单是日本传统的女性着装,有着较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皇室在各大庆典等庄重正式的场合中所穿的服饰,别具一番风味。十二单衣之所以以此命名,是因为在衣服上有着被叠了十二层的袿,其实,袿的层数不加以限制,能多达20层,起重要的装饰作用,极其繁琐华丽。
十二单的制衣技术也要求很高,且颜色搭配大胆浓烈,图案丰富典雅,是具有浓厚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服饰,还对日本其他的民族服饰也产生过影响,体现了日本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演变,是日本不可或缺的服饰。
2. 日本皇室女性在参加婚礼时,为何要戴不喜庆的白色手套
说起日本皇室女性为何要在参加婚礼时带着不喜庆的白色手套这一话题,引起本迷糊的密切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要日本女性在参加婚礼时带着白色手套呢?接下来就由本迷糊带领你们解开这个谜团。
在婚礼上戴手套,在前几年还算流行,因为它搭配一身白色的婚纱加上头上的纱巾显得和谐,又十分的优美,选择白色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它的不吉利,而是因为这个颜色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白色显得干净又庄重。
不仅如此,日本不仅在结婚的时候女性会选择白色的手套,而且她们还会选择白色的帽子,这大概就是跟当地的文化习俗有关吧。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地区,但在结婚上的习俗却大不相同,在中国人们会把红色当做喜庆和婚庆上的用色,而在日本反而选择了白色,因为在中国,白色被视为不吉祥的东西,如丧事,而在日本白色却被视为结婚上的喜庆颜色,原来他们的白色还有另一层含义,表示从头开始,就是结婚之后结成另一家,夫妻二人要重新建立另一个家庭,表示从空白开始的意思。
3. 日本皇族的传统服装叫什么名字 我是在《源氏物语》这部电影里看到的 和《大奥》里的和服很不一样
源氏物语里面应该是日本的传统服饰
日本平安时代宫廷服装十二单衣(じゅうにひとえ)
十二单衣是日本平安时代命妇以上的高位女官穿着的朝服。不过由于平安时代的女性少有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机会,所以后宫的女性们平日里便穿着袿或小袿,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则披上裳和唐衣。
十二单衣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和单衣组成的(当然,在单衣里面还要穿着小袖)。平安末期则再加上比礼、裙带、结发、宝冠等,算是保留奈良时代的遗俗。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短褂,自皇后开始,至三位以上的典侍皆可穿用。在颜色方面,赤、紫、青是禁色,只有三位以上、得到敕许的人才能穿着。此外,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红梅、樱、柳、林道、麦尘等等。这些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与刺绣于其上的龟甲、凤凰、团菊、牡丹等纹样一起构成华丽的视觉效果。
裳是平安朝时期CR女性正装时围在后腰的长裙(类似男性的裾),考其源起,当是日本于奈良时代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果。裳以鲜艳的布料制成,可分为大腰、小腰和延腰三个部分。后背自腰间向下皆为“大腰”,以八幅长布制成褶裙延展到身后、拖曳在地板之上的部分称为“延腰”,以布带系于腰间的部分叫做“小腰”。裳的质地多为绫或纱,颜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纹样则为州滨、波浪、花鸟、小松原等等。
上衣的日文写作“表衣(うえのきぬ)”,采垂领广袖的设计,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层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样是非常华丽的。刺绣方面,使用浮纹覆盖地纹的二重织法,颜色多为赤红或萌黄,图案则有立涌、蔓草等等。此外,后裾也以绵为衬里,是一种非常富丽的服装。
穿着于上衣里面的打衣最早的作用是御寒,原先的名称是“板衣”(这是因为衣上的光泽是以木砧捶打而显出的缘故)。由于打衣的颜色多为赤红,故又有“红衣”之称。它的纹样多为菱或瓜形,上面还饰有家纹。
在打衣和单衣之间,还要穿着一层五衣。这是一种以五层不同颜色的薄衫层迭组成的衣物。其名称便是由“五种不同的色彩”这一含义引申而来的(不过,五衣最早也曾为同色五衫)。到了平安时代中、后期,为了方便起见,将五衣做了简化,取消了五衫的定制;改为于同一件衣衫的领口和后裾处迭缝五层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层色效果。
单衣是十二单上装中的内衣。其形制虽与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长度却略有增加。质地多为绫、绢,颜色为红或青,纹样有花菱等等。
与上装搭配穿用的裤裙为袴,又称表袴或长袴。袴色多为赤红,未婚少女选用浓色,已婚妇女则用薄红。质地最早为平绢,后来便渐渐改为丝绸。到了近世,袴又分成带有褶皱的长袴和无褶的表袴。
最后,还要介绍一下女房装束的饰物:衵扇。它由杉木或桧木制成,其上覆有薄纸,施以彩绘,又用金银为箔,是一种非常华美的扇子。
但是,“十二”不是指有十二层,而是说很多层,非常豪华,豪华到极点的意思。“十二单衣”首先是由唐服演变而成,将前后裾的长度进行调整后,便有了浓浓的和风。所谓”十二单”的”单”,就是贴身衬衣的意思。重叠八张“褂”的话就是”八ツ单”,要是十张就是”十单”,十二张就是”十二单”。实际在单上面”五衣”、”打衣”、”表着”、”唐衣”一件一件地穿上,到最后也仅仅是八层,把裳(类似裙裤、裙子)算入数之内也只是九层,不是十二层。
另外十二单是俗名,正式名称为五衣唐衣裳装束或女房装束,这个名称首见于《源平盛衰记》中描述建礼门院着十二单衣投海一段,而后才有十二单衣之称呼。现在的日本,除了旅游景点或戏剧的表演外,基本上十二单衣已很少出现了。日本皇室与贵族也只有在重要仪式时才会穿戴十二单衣。十二单衣虽然有部分受到中国唐代服饰的延伸影响,但不管怎样,它其实具备自己的系统。是平安时代日本和风的表现。
与所有礼仪性的服饰一样,十二单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平安时代的装束极具有古典以及艺术的价值,即时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动中仍然穿着平安装束,而其影响也不仅止于皇室,以至于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平安时代始于公元770年光仁天皇即位,终于公元1071年后三条天皇三年。这是一个没有太大战乱,百姓生活安定的时代。而遣唐使的派出,模仿长安建造平安京,《源氏物语》及《古今和歌集》的完成也预示着这个在镰仓,室町,战国及江户时期之前的时代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
平安时代的女性服饰,基本上有三种:礼装、正式服装、亵服。顾名思义,礼装当然是公式仪式时所穿的盛装,正式服装则为后宫女官平素穿的服装,亵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装俗称十二单衣,在宫廷或贵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须接待来客,平日都穿十二单衣。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后宫众后妃及皇女,平素只穿亵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厢房睡觉,或生病请假回娘家时,才有机会换穿亵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颜色有红、青、苏方、葱绿、樱、紫、蓝、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红、青、黄、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许,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诞生或皇上行幸时,女官可以破例。
旅游时,穿的是“壶装束”,腰上系带子,以免下摆拖地;袖子卷起来,头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馒头形笠子,本为市场叫卖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时开始,竟在贵族间流行起来。另有一种山野用笠子,四周围上透明纱。
当时的服装既宽松又重重迭迭,女性无法显现身材线条,只得尽力在袖口、下摆、颜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绣、螺钿等装饰,呈现自己的风格及才气。女性美集中在牛车垂帘外或寝殿垂帘外的袖口、下摆重迭颜色。另一种是“袭色”,大概因养蚕及纺织技术问题,古代丝绸比现代丝绸薄,透明度约百分之十,外层配内层的颜色,正是“袭色”。种类二百多,名称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踯躅”是表红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黄、里青,“柳”是表白、里青。还有一种是上浓下淡的颜色,上面染成浓色,往下逐渐染成淡色,最后成为白色。
除了服装可以呈现女性美,家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寝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层是竹制垂帘,丝绸镶边。紧贴垂帘的是丝绸布帘,外侧通常有花鸟图样,里侧白色。幔帐及屏风可移动,用来隔厢房。而对女性来说,扇子最重要,不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灯台、灯笼、脂蠋、篝火。灯台是竹竿顶有个小盘子,盘子上有三脚铁环,铁环上搁油器,倒油,置灯芯,点燃。灯笼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种,材料是石、竹、木、铁等等,四周用纱布或纸围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圆形松木,长一尺五寸,直径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涂上菜油,烘干,手持部分卷纸,室内专用。室外则用火把。篝火是铁笼内放松木,点燃,庭院专用。
交通工具是牛车。种类很多,但各种牛车均有贵贱之别,无法随意挑选。乘坐牛车时,后方上车,前方下车。单独一人乘坐时,靠左侧、面向右侧;两人以上乘坐时,前方右侧及后方左侧是上座。因背对左右两侧相对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辆牛车,男子应坐右侧,女子则坐左侧。
此外,平安时代与现代一样,无论朝廷或民间,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这天,不仅装束,所有家具与室内装饰都要更换。
平安女官装束-细长在源氏物语中,明石之君就曾着此类服装
在平安时代的律令里,不只服色有加以规范,甚至连鞋履也因官阶而分制,此图最上面的靴便为五位以上的殿上人才得以着用,而五位以下的小官则只能穿着较次等的丝鞋。而与现在相同的,平安时代的装束里面也有袜子,不过在参内时不得穿着,除非因为年老等理由,这种情形称作袜御免,此外乐舞时也会使用。
自从团扇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就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平安时代更发展成了桧扇,蝙蝠等,大约产生于十世纪半前后。
而大奥中女子身着的服饰属于和服的一种,名为“十二单”,是平安时代就延续下来的盛装礼服,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五衣和单衣组成的。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华丽的锦缎衣物,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红梅、樱、柳、林道、麦尘等等。这些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与刺绣于其上的龟甲、凤凰、团菊、牡丹等纹样一起构成华丽的视觉效果。
裳是成人女性正装时围在后腰的长裙,从平安时期开始逐渐演变。裳的质地多为绫或纱,颜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纹样则为州滨、波浪、花鸟、小松原等等。
上衣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层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样是非常华丽的。
打衣最早的作用是御寒,由于打衣的颜色多为赤红,故又有“红衣”之称。它的纹样多为菱或瓜形,上面还饰有家纹。
五衣是一种以五层不同颜色的薄衫层叠组成的衣物,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将五衣做了简化,取消了五衫的定制;改为于同一件衣衫的领口和后裾处叠缝五层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层色效果。
单衣是十二单上装中的内衣,其形制虽与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长度却略有增加。
4. 日本的和服颜色有什么讲究吗
日本现代和服的色彩的讲究,以黑色为最上。如黑留袖是已婚女性各种喜庆场合的正式礼服,青色也是较为稳重的外出服,而茶色等一类比较雅致的色彩是出门访友的常服,年轻人则常穿较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还强烈地表现在与季节的关系上。春天是草木发芽、白花盛开的季节,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主要的纹样。
初夏,在新绿中映出的是棣棠色和藤色等,为了盛夏的凉意,人们总是喜欢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在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模样也是人们喜爱的题材。
秋天是枫叶红了的时候,衣上飘落的红叶和周围的环境极为吻合,色彩是金茶色、暗茶色,还有古代紫藤等都是与此相配的色彩,红叶和秋草或是菊花则是最为合适的纹样。
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极为合适的色彩,由于这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因此,华丽的更纱和唐草纹样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到了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纹样成为主旋律。
日本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
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
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5. 问日本古代官员们穿着服装的名称。就是真田广之演的《阴阳师》和黑泽明导演的《乱》中日本古代官员穿的。
一、狩衣(阴阳师里晴明和博雅经常穿着的那种,下身配指贯,头戴立乌帽子)
狩衣在历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猎时所用的运动装——这样的形象登场的。由于穿着方便,又便于活动,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欢穿用。后来便渐渐发展成为院参时的礼服。与此同时,狩衣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起来。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饰有袖露。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薄平形(34、35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厚细形、左右捻形、笼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样是以公卿位元阶等级来区分的。狩衣的穿着和搭配的裤裙都是特定的。指贯(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时代,也用“狩袴”来称呼细身六幅指贯的袴)就是狩衣较为固定的下着搭配。进行礼祭仪式时,狩衣里还要穿着单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时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纹样除了禁色(天皇的专用颜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选择,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种设计和色彩的狩衣。本来是日常穿着的狩衣,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渐渐地公服、礼服化。江户时代狩衣作为武士礼服的出现,标志着“直垂阶级”的诞生;当时的公家也普遍穿着狩衣。而今天,狩衣则成为神社神职人员的通用服装(在这种情况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二、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简便和束带的威仪这两方面因素的产物。这种从镰仓时代开始使用的简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原本,为了方便脖颈转动,狩衣被设计成前、后身分离的式样;而小直衣则将前、后襴部分缝合起来,胸以上的部分则以最初计算好的形状缝制而成。小直衣本来只有上皇、亲王、大臣和大将品阶以上的人才能穿着,其余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户时代,天皇也穿着小直衣,此时,它已经失去原有的象征意义了。现在,天皇、神宫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着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节折”、宫中神宫、神社举行御奉纳和御灵代御览时使用小直衣;皇族则在修习神道时穿用。另外,出云大社的神职人员也使用小直衣。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级贵族所穿着的特殊装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别规定的式样。扎袖的规定基本上与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龄大小使用相应的式样。但在现实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况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细形的扎袖。这大概是因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将,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显得不大庄重的缘故吧。因此,实际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亲王。
三、净衣和半尻
净衣和半尻都可说是狩衣的衍生物。净衣是神官所穿的神事服,最早的时候与狩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完全变成白色无纹的狩衣了。半尻则是儿童服装,基本上与狩衣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儿童活动,特地将后身的长裾剪短到一尺左右。此外,扎袖的样式也较为华丽。总之,半尻是一种非常可爱的衣裳。水干水干与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着装。与狩衣的式样不同,水干在前、后身的缝合、连接处,都以“菊缀”进行加固;另外,水干没有狩衣的颈扣(とんぼ),而是以细带接系领口。随着时代的推移,水干逐渐成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装,并很快成为了礼服的一种。现在,女性神职人员有时也穿着没有菊缀的水干。水干的穿着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穿狩衣一样,只系颈扣不系带子;另外一种则是将领口内折成为V字型,把领口的长带自右肩向后绕,经左胁拉到胸前与胸带相结——这种情况下,要将后裾塞入裙袴(水干的裙袴被称为水干袴)中。不过,按照高仓流的穿法,后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现在的女性神职人员所使用的穿着方法也是这样。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员配戴乌帽子,六位以下则用风折乌帽子。
四、水干
水干也是平安和镰仓时代的平民服装。在大部分绘卷中,平民穿着的水干上,菊缀通常会被省略;而下级武士所着的水干上,菊缀却比较清晰。后来,由于公家也开始穿着水干,因此便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规定。退红和白张这两种服装都是贵族仆属的装束,形式类似狩衣,总称为召具。退红是由叫做“あらぞめ”的薄红染布所制成的上装和黑袴构成的,最早是亲王家仆人的专用服装。之后为摄关打伞、提鞋的仆人也穿着这种衣服。现在,石清水八幡宫的驾舆丁穿着的退红是上下同色的。退红的式样最早与狩衣大抵相同;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上装开始转化成像下级武士所穿的褐衣一样,将双肩部分缝合起来的样式。另外,与其搭配的帽子叫做平礼乌帽子。白张是更为简化的狩衣。因为布料中有吴粉的成分,因而得名。与它搭配的乌帽子叫做张乌帽子。裤子则叫做“白丁”。持火把和赶车的仆从要穿着这种衣服。束带束带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称为“朝服”,即官员的制服。随着时代的变迁,束带的式样渐渐向宽大舒适的日本国风化方向转变。不过裤状的下袴和革制腰带则还残留着唐风的痕迹。作为正式礼服,文官穿着的束带叫做“缝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带则称“阙腋(けってき)袍”——这种侧袖与衣身不相缝合的束带是为了便于活动特别设计的——不过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着缝腋袍。在穿着正装束带时,武官和中务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许、位在参议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带刀剑。因此,腰间要系上名为“平绪”的细长腰带。平绪(九条家旧藏)穿着束带时,在内衣外面要披上单(ひとえ),下身穿上红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袭,之后套上长裾,最后穿上外袍。另外,腰间要以上饰玉石、名为“石带”的皮带加以固定——总地来说,穿着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袍的色彩按位阶的划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称为“位袍”。武官的阙腋袍又叫做“袄”,所以也称“位袄(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选色的直衣则叫做“杂袍”。官员们在入朝时,怀中需放置桧扇和贴纸;手持象征威仪的笏板;腰间挂着“鱼袋(ぎょたい)”。在我国唐朝,鱼袋是进入宫城的资格凭证;传入日本后,金鱼袋为公卿所佩,银鱼袋则被殿上人使用。在单外、下袭内里,要穿着红色小葵纹绫(里侧为平绢)制成的衵。此外,“下袭”后面原本有很长的“裾”,但是由于穿着时极其复杂,所以渐渐演变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员所着的下袭则与“裾”分离,将“裾”的部分加上绳带,另外系在腰间,这称为“别裾”。由于“裾”象征着权力和威严,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多次加长。现在,通过对官员着“裾”长度的分辨,我们便可判断出其所处的历史时代。
五、才着
才着是刚到脚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礼时,天皇和东宫以外的皇族都穿着才着的束带。
夏天时,公卿和敕许着用禁色的官员使用的下袭为苏芳色、菱纹样(亲王、摄关为竖菱,其他官员用横菱),无织里;其余官员则用二蓝色、无文、无织里的下袭。
图片只能传一张,要更多的图留邮箱给我吧。
6. 古代日本,城主大人的衣着和他身边侍从的衣着是什么样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宫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裤、系带并垂结于前。面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礼服赤、大小信服黄、大小义服白、大小智服黑,并以青象征木、以赤象征火、以黄象征土、以白象征金、以黑象征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结合五伦之说,五伦中以德为先。裤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带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开始,日本人开始使用革带。正式场合穿有栏服,系长带,上衣的衣腋合缝,下摆开横衩,前襟系带从右边垂下长长的结。非正式场合的简便服装为无栏短带,开腋,下摆无横衩,襟带也颇短。
从持统天皇四年开始,高官冬穿绫绸夏穿罗,绫罗地上以团窠图案作为装饰。窠是鸟巢之意,形如涡状。色彩也根据官位来选定,从粉红、黑紫、紫红、深绿、深蓝到浅蓝色,平民服装为黄色,奴仆为黑色。
奈良时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国唐朝文化的广泛影响,服装中出现了男着女装和女着男装的社会风习。奈良时代的织物种类很多,有绫、锦、罗、纱、绸、绢、绮、布等。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鹿胎绞。
平安时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称"国风时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独具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这时期服装工艺发达,装饰趋向华丽,是日本服装史上的"贵族时代"。平安时代的宫廷服装成了后来廷喜式的基础。平安时代的盛装包括唐衣、表着、圭、细长、壶装束、单衣、裳、裤等。唐衣是指衣长和袖长较短的直领衣,后来唐衣又称作禁色,规定、绯色锦绫唐衣没有得到特许不能随便穿着。
表着,是一种与今天的和服相类似的服装。
圭,是多层衣,层数不限,根据《荣华物语》载,多则达18-20层。小圭是套在表着外面的一种轻薄透明的服装,这种衣服选用的颜色与表着不同,而通过小、轻薄的质地约略能透出些表着的颜色,非常漂亮,这不失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种特色。细长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来细长的服装,质地和纹样没有特别的规定。
壶装束,指戴市女笠,着圭,是女子外出远门时穿的服装。
单衣,尤其是装饰性很强的"十二单"也是这个时期中重要的服装式样,它是宫中女官穿着的服装。十二单不是指十二层单衣,而是指单衣上面叠十二层圭的装饰性服装。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这个时期的武士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至明治时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