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紫衣观音和白衣观音有什么区别
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是属于观音的不同化身。只是供奉的人审美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和衣服有不同的颜色。相同的,是菩萨的慈悲和有求必应。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说:“当以何身得度者,即现其身而为说法”意思就是说,你喜欢什么样的,看见什么样的欢喜,菩萨就化现成什么样子来利益你,喜欢红色的,就请红色的好了。
‘贰’ 西游记第十二回观音菩萨显现时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西游记》第12回观音菩萨。现现实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也是非常漂亮的。
‘叁’ 请问观音菩萨像穿不同颜色的衣服都代表什么意思啊有白色,有红色,有的有金边,好像还有其他颜色的
三十三观音之中,只有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麽提五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白衣像现胎藏坛城观音院西北隅,白表清净菩提心,因而住白莲花着白衣,密号为离垢(离苦)金刚,系令一切苦恼消除,转不吉为吉祥的菩萨。以此为本尊而修息灾延命法为白衣观音法、白处尊。密教诸经中记其形象均有不同,但水墨画中以戴白色风帽,披白色大衣者极多,晚近各种工艺小雕像中此像式也很多。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及《青颈大悲念诵仪轨》载,青颈观音三面四臂,持杖、莲花、轮、螺,身色红白,但颈为青色,可表征烦恼即菩提之义,或曰观音为救众生吞下龙王喷出的毒液而成青颈,此故事与古印度婆罗门大神湿婆有关。此尊三昧耶形为莲花或轮宝。多罗尊菩萨就是度母,其义本为眼瞳,是观音化身,从观音眼中所生。其位现胎藏坛城观音院内,列观自在菩萨之西方。是观音部佛母,密号为悲生金刚,三昧耶形是已开却合的青莲花。密教诸经中对此尊形像有不同描述,传佛教对多罗尊极为尊崇。叶衣观音因全身裹在莲叶之中而得名。此尊位列胎藏坛城观音院中,密号异行金刚。以叶衣为本尊,念诵《叶衣观自在菩萨经》,可祛除各类疾病,并延寿镇宅。阿麽提观音也称无畏或宽广观音。《观自在菩萨阿麽提法》产生在于阗地区,此经咒中有“无垢女”,可能与伊朗水神有渊源。 其余之像皆是唐以后民间信奉。如《观音慈林集》卷,唐文宗一向极好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搜刮民财,致使怨声载道。观音闻知后为解救从生,变为蛤蜊,示现于皇宫的厨房。文宗见后惊奇,请终南山恒政禅师致问,乃知观音化现教示,即下旨停罢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观音殿,沿海渔民额手称庆,家家奉供,称为蛤蜊观音。
‘肆’ 身穿一身白色衣服的观音菩萨。是千手观音吗,还是准提观音,什么的
手持净瓶和杨柳,身穿白衣,这就是杨柳观音,肯定的。至于千手观音会显现42只手代表千手千眼,准提观音一般呈现十八臂,还有更多的如二、四、六、八、十、十二、三十二、八十四臂等法相
‘伍’ 求有知道的高人指点红衣观音菩萨与白衣有什么不同
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这是观音的不同化身。 供奉的人具有不同的美学,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衣服,观音根据供奉的人审美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和衣服。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说:“当以何身得度者,即现其身而为说法”意思就是说,你喜欢什么样的,看见什么样的欢喜,菩萨就化现成什么样子,喜欢红色的,就请红色的好了。
观音的化身:
1、杨柳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也是观音菩萨第一次显化之身。相传中州地区民风败坏,致使天怒人怨,旱灾严重。观音菩萨知道后,显现真身,并从玉净瓶中取出杨柳枝,醮着甘露洒向四野。
2、龙头观音
龙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东海有一种头像龙身像龟的怪物经常危害人间。观音菩萨知道后,大发慈悲之心,决定为民除害,便来到东海将怪物降伏,百姓便塑了一尊脚踏龙头怪物的观音菩萨像供奉起来。
3、圆光观音
圆光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闽南有一山村,人们以打猎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兽经常趁人们进山打猎时到村子伤害小孩。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化身一个小孩来到村口,等怪兽进村伤人时,将怪兽降伏。
‘陆’ 观世音菩萨披的袈裟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根据佛教的习惯,一般是红色或黄色,表示尊贵。这是佛教融入中国后,中国人赋予的颜色。
按照佛制来说,袈裟的本意一来令可令修行者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因为印度流行白色,衣服不容易区分,二来拾取别人遗弃的布料(又名粪扫衣),是为了让修行者不要贪恋衣着的华美,凡是化缘来的好的布料都会撕成一片一片的再缝上,
远看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意思是修行者要“增长菩提之道”,令世人一看以后就会心生敬仰,为自己种下善根与福报,积累成佛的资粮(唯有一种袈裟,是用大块的整幅布料制成,叫做“缦衣”。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或沙弥尼或和受过戒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没有资格穿那样的袈裟)。
至于颜色,根据佛制(《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所谓的“坏色”,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当时印度人不喜欢的颜色、市面上不流行的颜色,目的是为了
“毁其形好,僧俗有别”。
佛教传入中国后,袈裟根据中国人的喜好才有了大变化: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等等。
综上所列,我们要明白,无论穿什么样的袈裟及颜色,这些只是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诚心诚意才是最关键的,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