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朝青铜器的外形特征有哪些
除秦皇陵青铜车马和剑之外,秦朝比较着名的青铜器还有陕西咸阳长陵车站发现的秦青铜蒜头壶,高0.37米,环形腹,细长颈,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呈蒜头状,分为6瓣。盖底,圈足,通体素面。另外还有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
② 秦朝能体现帝王气概的青铜器是什么样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历史上,秦始皇及其仪仗队曾经5次浩浩荡荡巡视统一后的秦帝国。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在前呼后拥的皇后、嫔妃、宠臣、文武百官、皇子公主侍候下,踏上出巡征程。
秦始皇坐的车称为“金银车”,由6匹马所驾,让太仆亲自赶车。前面的马以虎皮蒙着眼,警跸车开道;后面的马挂着豹尾,并用桃木制作的弓箭辟邪驱魔,其场面之大出乎常人想象。
铜车马,称立车,又叫高车,属仪仗中负责警卫性质的兵车。因为驭手的驾车姿势不同,而有“立为高、坐为安”的分别。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陵寝中也有车马、兵器等陪葬品。而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坑,便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4匹马拉的战车。
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4匹马。
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两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秦始皇陵铜车马两乘总重量2.3吨,由6526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两辆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是造型最大、系驾关系最齐全、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陪葬车马。因工艺过于复杂,陪葬物仅是实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尽管如此,它依然堪称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青铜之冠”。
1号战车为单辕双轮车,车内配置了弩、矢、盾等多种兵器。辕长
2.46米,轮径为0.59米,通高1.25米,总重量1061千克,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
车前套驾4匹铜马,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正视前方,两边的骖马略视外侧,马口微起,鼻孔翕张,像是正在喘息一般。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伯乐《相马经》一书中论述骏马时说:马头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长。
这4匹马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胸部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隐隐可见,就连马口中的6颗牙齿都铸得清清楚楚,表明这些马正处于精力最充沛的青壮年时期。
车上立一御官俑,头戴鹤冠,身佩宝剑,身份相当于兵马俑坑中的将军俑。他目视前方,谨小慎微,体现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的高度紧张感。
然而,严肃的表情中又透出一丝轻松。这是因为,他并不是为皇帝御驾而仅是护卫,表现了心理上的一种踏实。秦代雕塑家一丝不苟、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车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跪坐着的铜御者高0.51米,重52千克。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
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3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驭手互通信息。
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也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驭手也罩在下面。篷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
4匹马的高度为0.91米至0.93米,长度为1.1米至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千克、180.7千克、183千克和212.97千克。耸立于马头之上的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中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
2号战车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
铜车马是帝王之车,其装饰极尽豪华富贵。在这辆车上,所用的金银饰重达7500克之多。加之大量施以彩绘,使整个铜车马显得雍容华贵、光彩夺目。
尤其是铜车马的冶金铸造技术更是令人惊叹不已,采用了铸造、焊接、铆接、子母扣连接等10多种工艺方法制作而成。
如车上的伞篷盖,当初采用了浇铸和锻造两种工艺。伞盖最厚处有0.4厘米,最薄处仅仅0.1厘米,而且有一定弧度。如浇铸水平不高,就会在制造过程中导致铜液流动停滞不前的后果。而秦代工匠能做得如此完美,充分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卓越的创造力。
车窗两头的内孔滚圆,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作者按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锉磨,再涂彩色,造成真实的皮毛感。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
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秦陵铜车马综合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车,是秦代青铜制造、冶金工艺达到高度成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陵有大型的兵马俑坑,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200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发展到0.5米至0.7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9把剑,最长的达0.94米,最短的也有0.81米。
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征物向战场上实用兵器方向发展。
另外,秦剑在设计上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在离剑头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内收,从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另外,秦剑全是铸造成型,然后进行锉磨。锉磨之后,采用抛光工艺,使剑身光亮平整,没有沙眼,经测试,光洁度很高。2200年前的加工技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令人惊异。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秦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0.91米。秦王剑之所以长度超出0.6米,不仅仅是增加锡的比例,主要还是它的外形决定的。
秦王剑从正面看,由剑锷部开始到剑尖,整把剑的形状是呈梯形由宽至窄逐渐变窄,从侧面看,也是由粗变细的,剑身的形状略似于锥体,这样的形状可以减少剑身前端承受的应力,自然不容易折断。
秦剑的代表左剑通长0.93米,身长0.72米。右剑通长0.92米,身长
0.71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而且首、格、鞘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除秦皇陵青铜车马和剑之外,秦朝比较着名的青铜器还有陕西咸阳长陵车站发现的秦青铜蒜头壶,高0.37米,环形腹,细长颈,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呈蒜头状,分为6瓣。盖底,圈足,通体素面。
另外还有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
③ 青铜上有突出来的龙,而且是衣服上的扣子,是哪个朝代的
考古专家最终将其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成型,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遗物。如此巨大而神秘的青铜器物,其用途是什么呢?考古专家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属于祭祀礼器,有十条龙,两条缠绕为一组,代表四个方向。另一种意见认为,至少有八条龙或者更多,复原后应与中山王墓出土的鸟柱青铜盆上的龙体相类似。第三种意见认为,它应该是巨型乐器的底座。有关专家先后在《礼记集解》卷三十一的《明堂位第十四》、《考工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辅黄图》等典籍中找到佐证,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铸编钟,置宫廷中,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④ 求解纽扣历史
纽扣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折射反映出历史文明的进程。纽扣是服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称纽扣是的服装的眼睛,衣服上的明珠,它有着其特有的纽扣文化,小小的纽扣可让人们看到中外历代服饰的变化和发展。
上溯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下至明、清以及近现代;题材造型更是千姿百态,有长衣宽袖古代服饰上的青铜带钩、带扣、带佩、搭扣200多件,有长衫马褂清朝服饰上的套环扣等1000多件,还有民国时期及解放前后各色钮扣几千件;钮扣上的图案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虫草花木等。
十四世纪,中国人把纽扣传到了欧洲,这对于衣衫还点不整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那时候,能把宽衣大袍系得相当整齐算是一个光荣,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贵的金银、珍珠、宝石、钻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贵重的材料,精做成纽扣使用。法国有国王路易十四,用1.3万枚珍贵纽扣镶做一件王袍的记载。
到了十六世纪,在高贵的妇女们中间,流行的衣饰是从肘部到腕部,再从颈部到腰部的都要缝制服大量的纽扣作为结物和装饰。
十八世纪初期,随着英、德、法等国家相继开办纽扣加工厂之后,带有绣花图案的纽扣便在具有设计观念的服装上大放光彩,锡合金的纽扣已经取代了其它制品,成为了大众使用的纽扣,铜纽扣在军服上的装饰则更是让漂亮的制服熠熠生辉。
十九世纪初,价格低廉的压铸钢制并饰有透孔的纽扣取代了前者。1830年,机器制造的布包纽扣代替了手工制作了的布包纽扣,与此同时,一种用动物的角与蹄加热重塑,经过染色之后的纽扣也进入了流行阶段。
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纽扣的制造材料的出现,现在世界上80%以上的纽扣都用合成树脂作为原料。
现如今使用最受欢迎的纽扣是树脂纽扣,而纽扣都要做到绿色环保,自然纽扣也是愈加热门的的品种,金属纽扣造型式样繁多,各种纽扣能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求。
⑤ 古代人什么时期用红铜扣子
明朝时期。明代开始出现金属纽扣, 这已由众多的出土文物实例和文献记载所证实。
在我国,纽扣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最初的钮扣主要是石纽扣、木纽扣、贝壳纽扣,后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带纽扣、盘结纽扣。元末至明代,无论官民,在衣服上已大量使用纽扣,这自然是社会发展后,当时人们对 纽扣的需求和制作水平提高的反映。
明代纽扣多用金、银、铜等金属或玉制成,样式大小不一,通常用于衣领的纽扣稍小,用于衣襟的纽扣稍大(也有大小相同的)。 明代金属制作的纽扣一般都分为左右两半,形状相近,惟一半为带套环的钮(这里将金 属制作的套环与革、帛制作的套环相区别而称之为钮) ,另一半为金属的扣,以扣套入钮环 中以扣合连接。因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使钮扣形式多样,且具金属光泽,故贵族、富豪人 士衣装上的钮扣多以金。 银和玉石之类珍贵材料制作, 且大多镂饰吉祥图案花纹, 镶嵌珍宝, 装饰性远重于实用性,以达到炫耀身份。地位的目的。现代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将这类具优美 纹饰的金属钮扣称为“衣扣花”。
⑥ 古代皇族,贵族,平民穿的都是什么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区分,因为贵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华丽的衣服.而平民穷得很,买不起几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么脱,不分场合地穿.
皇族、贵族一般穿绸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时棉布衣服很贵),颜色多以较艳的红色为主.皇族可以穿黄色和紫色,其余勋贵如果得到特许也可以穿,算是荣耀.样式以长衫为主,右衽,宽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东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质衣服,棉要贵一些,穷一点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脏不需要反复清洗.一些贫民干脆自己纺织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线的原色.样式五花八门,但总体上以短衫为主,便于劳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没几套衣服换洗的,除了冬天的袄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书上曾经有记载说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贤惠,意思是说她败家.汗.
另外还有些规矩,比如说明朝商人虽然有钱,但是不可以穿丝绸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谋逆论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积极推动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为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丧和表示自己死意已决的时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很′安静的感言: 谢谢!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采纳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国历史五千年,从传说中的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共更替了18个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历史中,各个朝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过了一把主角瘾。他们演绎过的故事大多烟消云散,而他们曾经穿过的行头——历朝衣饰,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五帝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大部分人穿兽皮麻布,仅勉强遮羞保暖,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穿上柔滑细密的丝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时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为主,并且逐渐规定了谁应该穿什么样的衣饰,使衣饰开始具备了区分等级地位的政治功能。因为生产力仍有限,夏商时代能用衣裳来臭美的只有少数的上层人物。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经常穿着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现在苏格兰男人穿的裙子装差不多。后来衣料越织越多、越织越轻便,衣裳才越做越长,终于一次性盖住手腕和脚腕,使遮羞蔽体不再成为问题。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极为推崇的“周礼”,完善了衣饰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为主,但男装的衣襟和腰带比以前宽大很多,跟当时注重“文质彬彬”的礼仪不无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既有鲁国的古典礼服,又有赵国的短衣长裤(胡服),还有郑国卫国的轻纱长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这个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相连的大袖交领曳地“深衣”(有将身体深藏的意思)——可称为古代长袍,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样式。当时深衣的衣襟做得极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因之称为“曲裾袍”,风格十分独特。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礼服、在家穿便服,已经非常讲究,可知那时候物质水平总体上已经比较丰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来养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类似于现在穿西装露出里面的衬衫一样。秦朝崇尚黑色,当时朝廷开会,用“黑鸦鸦一片”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据说秦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军人,军装(跟赵国的胡服差不多)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军装就相当精良。在无处不在的黑色与军装中,秦代的衣饰是比较单调的。
汉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装样式基本沿袭,只是颜色与装饰丰富多了。汉朝中后期“丝绸之路”开通,各民族、各国交流活跃,衣冠服饰日趋华丽。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动,逐渐被衣襟竖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为主流。此时还出现了上身为短衫下身配长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两千多年。由于汉朝比较开放,女性也没有“三从四德”和“闺房”、“小脚”来约束,衣着自然色彩纷呈、纹路精美、千姿百态。
三国两晋时期,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当时的盔甲战袍精美异常,可以想见貂婵之类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云的。东晋顾恺之有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描绘三国时曹植在洛水遇见洛神的情景。图中洛女神彩衣飘飘,如燕子飞舞;曹才子长袍曳地,如玉树临风。衣服美则美矣,就是行动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国的倒有9个。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都掌过权,胡汉服饰进一步融合,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各民族、各国交往广泛。受北方胡服的影响,初唐衣裙流行紧身窄小。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传统审美观念,衣裙样式越来越宽大。唐代社会开放,当时的女装微露酥胸,有一种雍容的暧昧,与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绚丽,造型丰满。唐朝男装是幞头(裹住长头发的头巾)、圆领袍衫、平底靴,有鲜艳的色彩、华贵的图案、宽大的样式,表达了一种民族的自信、自强和大度。唐代的服装有如一部《全唐诗》,格式渐渐推进,内容精采非凡,不负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风流倜傥,女的绚丽多姿,定然美不胜收。
五代十国只有50多年,北有五个朝代南有十个国家,走马灯似地更换国号和皇帝,对衣饰的主要影响是使衣服渐渐趋向窄细合体——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名扬天下,一部《水浒传》尽人皆知,现实的气息无处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朝代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新服装:背子——窄长袖,衣长及膝,腋下开襟,男女皆穿。总体上,宋装简洁流畅,色彩明快,有规有矩,不事张扬,感觉跟宋词差不多。至于与宋朝大致同时代的辽、金等国,都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区别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窄袖、开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让史学家有些尴尬的一个朝代,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但更为之骄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饰是蒙古的“质孙服”——冠、衣、履从上至下都用一种颜色,很单调。好在当时还可以穿保留唐宋遗制的汉服,但这种汉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个人感觉,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简短,可添加衬字加以发挥,但整体水平低于宋词,仿佛进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穿着唐、宋传统的宽松圆领袍衫,穿长统袜、浅面鞋。但依照律法,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蓝、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板是贫农出身,夺得天下后对官史的要求很严,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要砍头。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后来法治松了点,但理学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装反而拘谨质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后补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饰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调居多,标志着那个循规蹈矩的时代。
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入关后,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关内各个民族剃发易服。“衣服骑射,不可轻变”是皇太极入关之前的祖训。清朝的服装大部分是按统治者的意思去设计的,政治性(清代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开四衩,官吏开两衩,平民不开衩)、实用性(主要是骑马作战的实用性)远强于舒适性、观赏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里去。满清统治了大约300年,他们的瓜帽马褂长袍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响到民国,基本上把“宽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杀殆尽,使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国的人开始穿西装、打领带,向西方学习,走的差不多是两千两百多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一路子。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基本摆脱几千年的繁重衣饰,开始轻装前进了。我们应该感谢这次服装的改变,它虽然没有恢复各个民族的服装,还带有满清的特征(男子穿窄袖对襟马褂长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却奠定了我们今天穿沙滩裤、吊带裙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间,中山装与绿军装铺天盖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怎能不忆苦思甜?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极为明显。除了重要的会议和节日,各个民族已经极少穿传统的衣服。从衣着上看,我们已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朝代一章章跳出来。各朝衣饰则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随朝代所处的背景而演变。如果我们至今还穿着唐宋时代的大袖宽袍,未免太过不合时宜。只是我们应该记住那些真实而全面的历史,记得曾经有过的衷心之喜和彻骨之痛。 ??“北京”在各个朝代的名称 ??从古到今的朝代名称是什么?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谁有朝代从古到今的名称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没穿衣服的样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样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脱光衣服的样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样子古代衣服的图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⑦ 周、秦、汉、唐朝时士兵的服饰分别是什么样的啊
上古商周服饰--西周武士复原图。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