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儿推拿的四大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的四大常见手法
小儿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的特点。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从而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5岁以内的儿童保健推拿的作用最为显着。经常为宝宝做保健推拿,能宝宝增进食欲,精神饱满,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宝宝健康地发育成长。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小儿推拿方法。
一、保健四大手法 方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操作: 1、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如图1)。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3、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如图2)。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4、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小儿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操作:
1、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2、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3、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4、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 操作:
1、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2、摩腹(同上)。
3、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如图5)。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4、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龟尾。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
作用:四法合用于小儿便秘或腹泻。
注意事项:一般饭前时行。每日一次。
四、治外感四法 操作:
1、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
2、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
3、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4、 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且。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风寒感冒可用葱、姜水做为介质。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加强发汗、退热之功。
② 孩子久咳不愈,医生教你5个推拿手法,简单有效
咳嗽是非常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最高发。近期门诊上,因为咳嗽前来的就诊的孩子很多。
家长描述,孩子断断续续咳嗽一个多月都好不了,想使用止咳药,但是又担心药品是否对孩子会造成伤害,很是矛盾
本期 《身边医生话 健康 》 健康 山西 特邀 山西省儿童医院高冰医生 为家长支一招,解决咳嗽的大问题。
4岁的小男孩悦悦,11月10日前来就诊,家长描述孩子1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流黄涕、有痰,口服两周西药后偶有鼻塞、咳嗽,睡前症状加重,舌苔略厚。推拿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
对于久咳不愈的小患者,家长们可以选择去医院做小儿推拿;如果不方便去医院的,除了遵医嘱继续服药,还可以在家进行简单的推拿:
1.清肺经 200次
定位: 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指根推向指尖。
2. 顺运内八卦 100次
定位: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操作: 用拇指自小鱼际逆时针运揉。
3. 清天河水 200次
定位: 前臂正中,腕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 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为清天河水。
4.分手阴阳 100次
定位: 手掌面,腕掌侧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操作: 两拇指自掌后纹中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
5.捏脊 6遍
定位: 腰背部,第七颈椎棘突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
1)小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食指半屈,用双手拇指的桡侧面抵在小儿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尾骨端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第七颈椎为一遍。
以上手法每天一遍,可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清除体内余热。
注意,这里需要强调推拿前的准备工作: 推拿时要将指甲剪短,安抚孩子的情绪,选择爽身粉或润肤油作为润滑介质。
1.保暖
气温越来越低,出门时要更注意保暖,尤其是孩子的头和脚。“头为诸阳之会”需重点保暖,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因此出门时应给孩子戴上帽子,选择与气温适宜的袜子。
2.户外运动
中医讲,冬主藏。此时应该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因此,应选择一天内气温最好的时候带孩子外出活动,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出汗太多造成阳气外泄。
3.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小患者肺炎后仍未痊愈,此时脏腑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正常,不应吃太多肉类,应选择易消化、应季的食物,给胃肠一个缓冲的时间。此时一味进补容易造成积食,从而加重病情。
孩子咳嗽老不好,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中与西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③ 小儿推拿的手法图解小儿推拿的正确步骤
小儿推拿的手法图解④ 小儿积食推拿,“手”护宝宝健康
小儿积食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影响到小儿的消化功能,使食物停滞胃肠所形成的一种胃肠道疾患。 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医师,教给您一些小儿推拿的手法,比较容易学会,效果不错哟。
家庭指导
当儿童出现积食时,应该首先从饮食以及调整生活习惯方面改善,可以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同时,应该增加液体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的水分,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饭后可以适当活动,增加胃肠道的蠕动。
1.多喝水,加快肠胃蠕动,可以调节新陈代谢,还能通过汗液、尿液的方式将人体内由于积食导致的毒素排出,减缓积食引起的胀痛感。
2.有规律地运动,尤其饭后运动可以增强人体消化,有效疏通肠胃中堆积的食物。
3.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胃等器官的活动,加快肠胃蠕动,起到排泄的作用,缓解积食。
小儿积食推拿
清胃经
位置:大拇指侧面,腕横纹到指尖,脾和胃连起来向外清。
作用:清热、胃火、导积滞、降逆止呕。
次数:约100到300次。
清大肠经
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降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 500次。
点按脐周四穴
脐周上下左右各旁开四指
作用:扶元益气潜降虚火
以掌根顺时针摩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捏脊
由尾骨至大椎,从下向上
作用:强身健体,健脾益气
次数5次。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⑤ 牙关穴有什么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之牙关穴(颊车穴)
济南小儿推拿杨晓大夫: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之牙关穴(颊车穴)
牙关(颊车)
位置:耳垂下1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医者以拇指按或中指揉(图6-6),名按牙关或揉牙关。
次数:按10~20次,揉约30次。
作用:开窍,疏风,止痛。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牙痛。
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
【引文】
《按摩经》:“牙关紧,颊车泻。”
《厘正按摩要术》:“按牙关。牙关在两牙腮尽耳处,用大中二指对过着力合按之,治牙关 闭者即开。”
⑥ 儿童积食怎么按摩手法图
小儿推拿效果还是挺好的,主要就是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发汗解表,清胃经、清大肠、掐揉四横纹、顺时针摩腹消积导滞,补脾经补益肺气,培土生金。开天门:
就是从将眉毛中间的印堂穴向头顶方向直推,300次。
推坎宫:
就是推眉毛,从内向外推300次。揉太阳:
太阳穴比较好找,就在眼角的外侧,有个明显的凹陷就是太阳穴,揉100-300次。清大肠:
大肠经是在宝宝食指桡侧缘,从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即为清大肠,300-500次。胃经是在宝宝大鱼际的外侧,由大拇指指根到手腕成一条直线,从手腕方向直推至指根,为清胃经,300-500次。顺时针摩:
腹揉肚子5分钟。
掐揉四横:
纹四横纹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缝穴,100-200次,如果食积时间长,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会出来好多油质的黄水,对于改善食欲,效果还比较明显。揉板门:
板门就是在小孩的大鱼际处,按揉100-300次。
补脾经:
脾经就是孩子的大拇指桡侧,从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从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补脾经,200-300次。上面这套手法,做下来大约15分钟左右,效果非常好。家长千万不要小看食积,时间久了,孩子不光是反复感冒发烧的问题,个子也会比同龄人矮,容易乏力,就是没劲儿,严重的就会面黄肌瘦。到时候再去治疗,效果就会很慢。
⑦ 宝宝各种上火的小儿推拿手法(带穴位动图)有哪些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三、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运用掐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掐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九、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作单向搓摩。“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
法基本要求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是指手法操作时所用的力度轻,快是指手法操作时所用的频率快,柔和是指操作手法要均匀柔和,平稳是指在操作时手法所用的力度和频率要始终如一,着实是指手法操作时要紧贴穴位的表面,有轻而不浮之意。
[1]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特定穴位,施以补泻的手法操作,通过穴位——经络——脏腑,产生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进炎症消散,利于组织恢复,能健脑益智,使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然抗病能力,达到自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