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草是哪个民族的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傈僳族先辈创造了精湛的火草织布技艺
云南有一个只有五千人口的少数民族,用一种叫“火草”的叶子,就能织成一件衣服。价值连城,
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特色
怒江地区民俗丰富多彩,尤以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镖牛习俗最为独特。各民族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
傈僳族和独龙族村寨的垛木房及生产、生活用具独具民族特色。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保存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伴朵”、“迪母瓦”、“盍什”等民俗节日。他们穿自制的麻布衣、火草衣,显得古朴大方。 怒江第一湾
贡山县丙中洛乡政府往南4公里处,平缓的怒江在这里转了一个马蹄形大弯,这就是“千里怒江第一湾”。湾上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江面30余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在峡谷中宛如一颗绿宝石。
石月亮
月亮山风景区位于福贡县利沙底乡怒江西岸。海拔在3360-4400米之间,风景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月亮山上有一个天然孔洞,宽32.7米,高60米,厚2米,当地傈僳族称此洞为“亚哈巴”(即石月亮),月亮山因此而得名。整个月亮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地质景观。已发现景点30余处,有石月亮、嫦娥洞、卧虎峰、神娃峰、神指峰、万丈崖、一线天等着名景点。在月亮山还可以观碧罗雪山日出、怒江大峡谷远景及云海,还可观赏到名贵花卉和珍稀的旅游胜地。
独龙江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从迪布里地方流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内上游称克劳洛河,到贡山境内与麻必洛河汇合后始称独龙江,为伊洛瓦底江三大源流之一的恩梅开江上游。在怒江州境内流程为80公里,流域1947平方公里,然后流入甸心多危石险礁,水势汹涌。较大的支流有:麻必洛河、担当洛河、布卡娃河、木切尔河、木林河、达塞洛河等。
双纳瓦底老虎跳峡谷
距离怒江州府六库50公里处有一很窄的峡谷,傈僳语称“腊玛登培”,意译为老虎跳峡谷。老虎跳峡谷全长10公里。进谷前,怒江江岸已具峡谷景观,江水时而平缓,时而奔腾,水急滩高,气势慑人。
老虎跳峡谷由变质大理石岩、片麻岩构成,谷岸高1500米,陡峭如削。两岸距离最窄处只有10米。老虎跳峡谷中有奇峰奇石林立,高者高耸入云,低者坐卧江中,欲斩断怒江。有神奇的“米斯”山,有神熊峰,有望谷峰,有鹰嘴崖等景观。
抗英纪念碑
片马抗英胜利纪念碑位于片马纪念馆右铡的一个小山头上,苍松翠柏之中,高高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丰碑。纪念碑由怒江特产的汉白玉石雕成,尖端是盾牌,底座像弓,象征着片马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碑中“片马抗英胜利的纪念碑”是由原中共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怒江时亲笔题下的。 藤篾桥片马口岸兰坪景区神奇地心兰坪驿道怒江大峡谷迷人的锣锅箐青那桶幽谷傈僳族澡塘会怒江大峡谷溜索老姆登基督教堂冰雪怀抱的听命湖
③ 普米族服饰的服饰介绍
普米族的儿童,不分男女,在十三岁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其形状大体如满族的旗袍,右开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带,头戴帽子,脚蹬皮鞋。女孩留长发,编成小辫,栓于前方,其上佩戴珠珠,以红珠为主,多者达千颗以上,重至一、二斤,衣领上配有银扣。女孩的帽子用布缝制,上边呈猫头形状,双耳挺立。
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辫子,后面没有,辫子比女孩多。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编成一个小辫子。男孩喜欢戴用羊毛线织成的套头帽,在面部留有孔眼,帽顶有一个大线穗。
不论男孩、女孩都戴耳环和银质手镯;过去通常戴大耳环,近代改为以彩线穿耳,下系碧玉。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纽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老年男女所穿衣服与成年男女基本相同,只是衣服大多用黑色,不戴饰物,也不用假发,有的也缠帕子,但多用蓝包,包头布也比青年人长得多,一律扎素色腰带,很少穿鞋。 普米族男子魁梧膘悍,善动好斗,这种性格特征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
服装
男子上衣为对襟金边短衣,以黑白两色为佳,扣双钮在肘下。下穿麻布宽裆开桶裤,不用裤带,下加九尺长,五寸宽的麻布为梆腿至脚,上加五寸宽的白麻布在裆口起收缩作用,不穿内裤,腰间缠一根九尺长的腰带,衣裤一并栓紧,上下不分开,以便于活动。富贵人家则脚穿靴子,靴底钉上铁钉,走起路来格格作响,以示贵人一等。一般贫民则大多赤脚,或穿草鞋。日常生产劳动中,则穿羊皮褂,用麂皮或岩羊皮制成,腰间插烟锅。 普米族女子服饰较为复杂,花样繁多。
服装
普米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兰色、白色的开襟短衣,和男子基本一样,但袖口有花边,领口用花线绣上吉祥的图案。下身着百褶筒裙,裙脚边加一圈红线,裙裆口加一圈白色厚布,裙脚宽大,缝成褶皱形状,一般需布匹二丈多。腰间系一根彩带,彩带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线织成。日常生产生活中,普米族妇女喜欢穿羊皮褂,皮褂有两种,一种是有袖子的开衫皮褂,一种是不作任何加工缝制的披肩皮褂,一般多用披肩皮褂。 普米族女子头饰分两种,未婚女子留长辫,用牦牛尾毛或丝线合拌搓辫成长发一根,先挽在头上,再将一串丝辫挽在黑发之上,并放一根红线,表示未婚。这种头饰简明美观,普米女子出外赶集,或走亲访友,均系此种头饰。另一种头饰则用一丈二尺长的黑布为料,做成头帽一圈圈缠上头上,为一般已婚或老年妇女的头饰。
佩物
普米族妇女以佩戴耳环、头饰、手镯、胸链、彩带等饰物为美。这些装饰物大多用银子做成,富贵人家则用玛瑙、玉石装饰自己的妻子。有些地区的妇女要在头上插上獐牙,或一些银质小佛像等吉祥物,以求平安。 不满十三周岁的儿童,过去一律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要到十三岁,举行成年礼后,才正式穿着衣裤。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米族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服饰一般不太流行,被各种新式时装取而代之。
④ 白族服饰的族标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模式,而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白族服饰。其服饰艺术文化同样具有不能忽略的社会功能作用,即它对族人们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标”作用。该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发展。费孝通先生说过:“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这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历程,并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的民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其传统服饰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不然,不论它们多么雷同,白族仍可从服饰上的特殊标记“族标”来识别其族属。
白族女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不可忽视的是族标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传统服饰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内部其各支系的服饰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支系特点。由于当时的地理环境或社会经济的不同,在服饰的制作和使用上有所差异,各自传承至今。白族其传统服饰亦然。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服装,女头戴大方帽,戏称“海军陆战队”,剑川未婚者头戴布满银泡钉的花鼓帽、鱼尾帽;大理洱海东岸白族戴双缨鱼尾帽、鼓钉帽。洱海渔民好戴瓜皮帽。
穿层数较多的露脐的短上衣,层数愈多愈好看,也称“千层荷叶”;穿三层且内长外短的称“三叠水”,人们视之为俊美、富足的象征。白族的另一支系勒墨人身穿火草布长款上衣,头戴用圆珠子串连而成的帽饰,胸前佩戴玛瑙珠串,依串珠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贵贱……。但白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怎样修饰却不能在围腰中心作任何装饰的,因为围腰正中这一块正盖在肚子上,其上不绣任何图案,其意为做人不能有“花花肠子”之心。是的,勤劳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了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团结亲密,并能排除各种艰难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断的向前发展。白族的祖先将会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每个成员都必须坚持穿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强化这种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物化。这的确是一种民族群体意识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⑤ 关于云南怒江介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西与缅甸毗邻,北接西藏,东南和省内的迪庆、丽江、大理、保山相连;国境线长达449.67公里。总面积 14703平方公里,总人口45.88万人。
怒江两岸的山岭多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水流声如怒吼,故名怒江。两岸有许多飞瀑流泉,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色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设在六库,共辖泸水、碧江、福贡、兰坪和贡山5县。人口45.4万人,有傈僳、白、怒、普米、独龙等少数民族。怒江和独龙江在境内高山峡谷中流过,为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的主要地段,高差多达4740多米,长达621公里。两岸有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群峰雄峙,横亘千里,其间的怒江奔腾咆哮,沿江多急流、险滩、峡谷、溪流、瀑布、翠竹绿林,云雾拥山,景色壮丽,有“东方大峡谷”之美誉。
在贡山还发现了古老的岩画,怒江及其支流独龙江上,还保留有溜索、藤桥、铁索桥等各式桥梁,宛如一座活的桥梁博物馆。
傈僳族和独龙族村寨的垛木房及生产、生活用具独具民族特色。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保存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伴朵”、“迪母瓦”、“盍什”等民俗节日。怒族有“仙女节”、独龙族有“卡雀哇”等民俗节日。他们穿自制的麻布衣、火草衣,显得古朴大方。傈僳、怒、独龙等民族性格豪爽,热情好客,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江地区民俗丰富多彩,尤以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镖牛习俗最为独特。各民族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教、____并存。
怒江州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境内的“三江”峡谷地带,从峡谷底到梁峰顶,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栖息着种类繁多。
怒江是我省高山河谷探险和考察民俗的重要旅游区,六库距昆明635公里,至大理235公里,至保山150公里。
⑥ 彝族人民服饰上的图案大多与什么有关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 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 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⑦ 火草是哪个名族
火草布是傈僳族的传统民间技艺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是西南地区箐沟和山坡上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每年的六七月份是火草最繁茂的季节,
⑧ 草绿色衣服的图片
春天是最适合穿绿色衣服出门的季节了,因为万物复苏的景象和它代表的清新,希望,平静,生命和自然息息相关。这两年也推出了不少绿色单品,但是最常见的就是针织紧身T或者是紧身高领纯棉长袖。
草绿色象征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希望。如今的草绿色更淡雅,更加有生机,更突出自然的气息,特别符合夏日里的自然和清爽需要。用于室内外装修,给人以亲近大自然的感觉,但又不失光线的明亮。
当绿色搭配着同色系的亮色,比如柠檬黄绿、嫩草绿或者白色,都会给人一种清爽、生动的感觉;当绿色与暖色系的颜色如黄色或橙色相配,则会有一种青春、活泼之感。当绿色与紫色、蓝色或者黑色相配时,则显得高贵华丽。
(8)火草衣服图片欣赏扩展阅读:
绿+黑,黑色算是比较低调的颜色,和绿色组合搭配能将绿色的魅力完美的展现出来。在初秋微凉的季节中,可以穿上卡其绿的衬衫裙,再穿一条黑色的裤子,不仅凸显出层次感,还很优雅。
绿+白,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搭起来异常合拍,很显气质。周末的时候可以穿上一件宽松的衬衫搭配一条绿色的裤子,舒适休闲。今年的绿色风衣超美,里面就可以搭配一件白色的上衣。
绿+蓝,绿色和蓝色两种颜色是相近色系,不会感觉太冲突,有别样的美感。蓝色的宽松衬衫搭配今年特别流行的绿色校服裤,复古又时髦。不单单衣服和衣服撞色,绿色的上衣还可以背上一个蓝色的包包。
⑨ 男如白鹤,女似蜜蜂——在传统与现代中纠结的鹤庆白依人
儿时的记忆中,最期盼的是村里或亲戚中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结婚,不管是讨媳妇还是嫁新娘,我就能听到那让人声声入醉的唢呐,我就能看到那些穿着白色火草衣、吹奏时投入忘情得象白鹤在舞动一样的白依人唢呐手。
以前,鹤庆人结婚,不论是白族还是汉族,最喜庆的声音就是吹奏唢呐。吹唢呐的都是男子,有老有少有壮,全都是来自鹤庆六合彝族乡夸萼山的白依人。吹唢呐的自依人很厉害,从太阳出山开始吹,喝一口酒,吹一个曲调,一直吹到深夜喜事结束,也没感觉他们气短人累。曲调有传统的《迎亲调》、《亲家调》、《敬烟(茶、酒)调》、《安席调》、《上菜调》、《拜堂调》等,也有流行的喜庆歌曲,曲调欢庆,曲声沉醉,让人流连,让人高兴。这欢庆的民俗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同时,也时时吸引我走进白依人的生命和生活里。
人囗仅5000余人的白依人主要居住在鹤庆县六合乡夸萼山五星、上萼坪、河东、南坡等村落,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不是白彝),古属秦汉的西南夷,与南诏时的乌蛮、顺蛮渊源颇深。白依人一直认为,他们是莲母老祖带着他们骑着蜜蜂从永胜的莲瓦塔鲁经鹤庆谷堆山迁徙到夸萼山的,白依人对蜜蜂的感情很深,蜜蜂一直是他们的图腾,是他们的保护神。以前谷堆山下有莲母庙,白依人每年都来祭拜。
白依人有着独特的建筑,木垛房是他们根据环境、地形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创造。夸萼山面向金沙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为纤陌纵横的坡耕地。在坡耕地的间隙,用粗细长度大体一致的木料,按照左右横一根、前后横一根,互相交错、相拉相扣的将木料叠垒成墙,上面用树皮或茅草覆盖,这就是白依人的木垛房。地处金沙江河谷气候,木垛房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木垛房没有院子,也没有门锁,白依人纯朴善良,家里很少有丢失东西的。木垛房的屋檐下,家家户户都养有蜜蜂,一是感谢蜜蜂将他们带到这里,所以将蜜蜂作为图腾或者家庭成员;二是提供蜂蜜,或自吃,或背到鹤庆城去卖,增加收入。鹤庆的蜂蜜,数白依人的最土最纯最香。
白依人服饰俗称火草衣,由火草、苎麻、麻或棉线织成的白布缝制,细腰、短袖、长襟、无扣,斜背一白色有须的麂皮挎包。男子衣服用两块长过膝盖的火草布缝制而成,前后襟开口较低,襟幅较窄,前襟宽一尺,后襟宽一尺二寸,用一根长五尺、宽五寸、两头有须的粉蓝色腰带束紧。裤子为火草布缝制的大裤裆,裤脚宽松而短,走路时,任由前后衣襟飘逸摆动,尤如白鹤翩翩起舞。女子装束由黑、白、粉蓝三种火草布拼接缝制,只是后襟比男子宽四五寸,衣襟两边各折进一寸,衣袖短而宽,接成袖套状,穿黑布大裆裤。未婚少女束发后将两块长方形粉蓝或黑色头帕往后叠成两条对称的触角,用头发搓成的黑线拴牢,盖住后颈,模样形如蜜蜂。为了缝制火草衣,每年立夏过后,白依人都要相邀一起去夸萼山或谷堆山采摘火草。白依人这种艳丽的民族装束,被形象的赞许为“男如白鹤,女似蜜蜂”,那独有的魅力让每一个走进夸萼山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接触白依人,你会发现,他们善良纯朴,时时用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心态对待族人和客人,行事为人时时刻刻保持着一份天真;他们拘谨羞涩,处处依规而行,遇事谦让,言谈不张扬;他们封闭保守,只在本民族支系内通婚,通婚范围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近亲通婚,以至体格矮小;他们谨小慎微,相信鬼神和原始神灵,家里稍有变化都会认为是神灵启示,小孩生病一般都认为是巫婆压魂需要喊魂;他们自尊心强,日常生活受不得委屈,往往为一件小事而担惊受怕,甚至选择自杀。但你也会发现,他们率真浪漫、恋爱自由;他们婚姻美满,相亲相敬;他们彼此忠诚,不离不弃,几乎没有离婚的白依人。男女成年后,他们会相约在一起,围着火塘玩耍,吹笛子,拉二胡,唱“阿扎哟”(情歌),用歌声表达爱,用歌声选择意中人。双方情投意合了,小伙子就可以在姑娘的“公房”里留宿,并开始谈婚论嫁。
白依人就这样诗意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净化着我的情感,熏陶着我的生活,吸引我再次走近白依人,走进白依人的生活。羊年国庆,在白依人大学同学绞雄才的陪同下,时别二十五年,我又来到了夸萼山。绞雄才毕生于云南民族学院86级中文系,是白依人的第一个大学生,曾任六合乡乡长和县民宗局副局长,同时也是县彝族学会会长,是一个地道的研究白依人的专家。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已经变成越野车能通到每一户人家的固化水泥路面,木垛房已经很难看到,代之而起的是白族民居那种土木结构的瓦房,偶尔还有一两幢砖混小楼。村子很少见到行人,冷冷清清的,偶尔碰到一两个,都是老人,拉住绞雄才就说个不停,听不懂白依话,但感觉那些话憋了很久很久。绞雄才告诉我,这些年夸萼山公路通了,年青人开始涌到外面去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没有人再喜欢吹唢呐,五十岁以下的人会吹唢呐的没有几个;没有人再去采摘火草,编织的火草衣大多已经用白棉线代替;年青人嫌木垛房低矮不现代,大部分人家建起了白族民居;没有人再去鹤庆坝子吹唢呐,年青人更喜欢外面的世界,他们走出夸萼山,加入了打工的队伍。只是,白依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打工挣的钱很少,少到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表面看,夸萼山变化了,但跟周边地区比,他们依然比较落后。而且,传统的白依文化正在消失,连白依人引以为傲的寻根问祖的大型祭祀歌舞“苏别阿哩噜”也已经无法组织。
绞雄才说,夸萼山是大理卅的白依人文化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我的脑海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把夸萼山作为乡村旅游项目来打造,把一栋栋木垛房内部进行现代装饰,改造成舒适的白依人客栈,客栈旁烧几个火塘,让游客和我们的白依男女青年一起唱“阿扎哟”。开辟几个公共场所,搞商业演出,听白依人吹唢呐,看大型的祭祀歌舞“苏别阿哩噜”。同时,在夸萼山开展探险、攀岩等项目,把白依人的蜂蜜、唢呐打造成旅游产业,把山茅野菜呈现给远方的游客。这些前景,将会是什么结果?
绞雄才很赞同我的思路,他也认为,只有这样,白依文化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白依人的生活和条件也会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得以改善。只是,乡村旅游,不仅仅需要观念的政变和思路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产品的规划和营销、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一切,又由谁来负责、谁来投资。
是啊,骑着蜜蜂,白依人需要的是文化、观念和思路的又一次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