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好看的少数民族头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贰’ 蒙古族服饰的各部服饰
此蒙古部因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各旗服饰亦有差异,妇女头饰风格清逸秀丽,讲究后帘及颊侧装饰。
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此部落因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朴装饰风格,头饰造型独特且大量用银,袍服肩部及腰下叠大宽褶,为其特色。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族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主要穿以蓝、淡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此部落妇女头戴尖顶红缨帽,着灯笼式装袖,以库锦或绦子为装饰的袖箍和腰围分割装饰的袍服,并饰以辫套发饰为美,而独具特色。
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历来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长袍、靴子的服饰风格。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风格,又受到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的影响。男子冬季戴红缨角帽,帽边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獭皮等贵重皮毛,身着羊皮长袍扎彩绸腰带,脚穿自制布里亚特式厚毡高腰蒙古靴。春秋两季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男子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单皮靴,身披宽大的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均不系腰带。冬季女性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遗物:红缎暗团花马蹄袖女袍、黑镶库锦边长坎肩。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称头饰为“陶勒甘久甘”,汉语意思为头带,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制成,价格相当昂贵。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衩,大襟右边系扣,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长袍较肥大。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比较紧身。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类似阿巴嘎苏尼特和察哈尔服饰。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人们则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叁’ 蒙古族的头饰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以鄂尔多斯、乌拉特、巴尔虎、科尔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头饰中的精品。
清代遗留下来的头饰,极为讲究,当时大量使用金银、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外形特征变化很大,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头饰都是以红色为基调,蒙古族对红珊瑚、绿松石尤为偏爱,这与民族信仰有关。由于红珊瑚色泽纯正,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贵权势,被蒙古人视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称为“瑞宝”。它驱凶辟邪,寓意着吉祥富贵,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松耳石不仅其色泽艳丽,据说它还是神的赐予。因此,民间服饰、佩饰上多用它来做装饰物。白银象征着圣洁,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饰文化积淀深厚,头饰被誉为极品,有“头饰之冠”的美称。银链、银铃、錾花贴片相缀,耗银较多,与成排成串的红珊瑚镶嵌,造型华美,工艺精湛,体积和重量都超过其它部落,是鄂尔多斯姑娘出嫁时最华丽的装饰。鄂尔多斯头饰式样较多,每个旗县都略有不同,多达十几种。有无后屏和有后屏的,有大后屏和小后屏的,小的后屏垂于肩上,大的后屏光珊瑚珠就得上万颗,一个个串起来,有顺序的排列,整个披挂在后背上,长穗子垂于胯下,随人的行走而飘逸,远远望去,像流动的瀑布。还有的头饰,面颊两侧的垂链有长有短,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也有轻重、大小之分,有的华丽,有的简洁,鄂尔多斯妇女戴上这样贵重的饰物,特别的显眼。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出嫁,无论贫富都要戴头饰,通常在民间要准备一副好的头饰,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饰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贫富。过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亲,虽然也要戴头饰,但用银很少,镶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红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价值达二、三百个银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时,却要佩戴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银元的头饰。比较贵重的头饰,往往要以尚好的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换取。无论昂贵还是廉价,头饰都是女子出嫁时必备的饰物。鄂尔多斯头饰由连垂和头饰两大部分组成。连垂是在胸前左右辫发上垂挂着的辫套发饰,用布和棉絮缝制而成,上面刺绣有各种图案和镶嵌着银饰片和珊瑚珠子。关于连垂的形成,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各部之间互相征战,胜利者把俘获的妇女辫子拴系在木缘上以防逃遁,后来演化成今天的连垂。鄂尔多斯头饰是由额箍、后屏、颊侧垂穗、额穗等几部分组成。额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两边缀着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间錾花银座上镶着大颗的红珊瑚,隔间又嵌着绿松石。前额银珠子编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开。后屏是头饰的后大片,上窄下宽呈凸字形,上面缀满了排列整齐的红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间部位有一个方形的錾花银座,嵌着数颗红珊瑚、绿松石珠。后小片垂于耳后左右,长三寸,工艺如后屏,缀满珊瑚、绿松石珠,上面有圆形或方形的银质装饰。面颊两侧的垂穗子,是银链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对称,有数条或十几条之多,长至肩下,尾端吊着银铃子,行走起来叮当作响。装饰用的大圈银耳环,多数佩挂在面颊两侧的连垂上,大的重约几百克,有的每侧多达四个。一般在佩戴头饰前,先将发辫束于发棒之内,然后戴上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帽子上还要系上彩色头巾。根据当地习俗也有只戴头饰不戴帽子的。
按照乌拉特部落的习俗,姑娘出嫁时,要进行分发仪式,然后穿装打扮,给新娘戴上头饰。头饰上面还要戴上水獭皮的圆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帽结,下垂两条绣花飘带。整套头饰由额箍、垂饰、坠子、蝴蝶结、额穗子、钗等组成。额箍和后帘均由大小同样的镂空银座横排钉缀,银片上镂雕着吉祥图案,并由镶嵌20个珊瑚珠的坠链在下额处连接,然后把面颊两侧各10个由银、珊瑚、绿松珠串成的垂链套在额箍上,垂链长于腰际。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银质额顶饰,顶饰转圈镶满大颗的绿松石和珊瑚。乌拉特头饰戴的时候可以拆分,已婚妇女平时只戴额箍,逢年过节时才戴全套头饰。有的习俗是根据年龄拆戴,年龄越高戴的饰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处的和硕特妇女头饰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对黑色发套,两颗珊瑚珠,一个银钗和额顶吉祥座组成的。发套长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绸缎或平绒布缝制而成,上下两端刺绣有梅花、荷花、莲花、牡丹等各种花卉图案,佩带时先将头发梳于头顶,把辫子装进发套,顺着两鬓垂至腰际,发套在腋下串进坎肩,在坎肩下摆处露出20厘米长的发套装饰边。然后把发套的上口用一对大珊瑚珠子连起来,再用银钗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额顶处,银座上对称地镶嵌着9颗翡翠和红珊瑚,头饰戴好后,可根据季节的变化,也可带戴帽子,也可不带戴帽子。冬天戴旱獭尖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结,下垂红绿黄三色飘带。春秋戴圆帽,其式样为圆顶,帽口有3寸的装饰边,左侧钉有红色或粉色花朵。土尔扈特妇女头饰相对比较简单,已婚妇女梳双辫子,将辫子放入发套中,发套上口嵌三角银饰边,然后戴陶尔其克帽,宽帽檐正面为“火” 形图案,两侧为吉祥图案。姑娘梳独辫式封发。蒙古族穆斯林是一个大约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体。他们的头饰与众不同之处是,头饰底座为银质寿形脑盘或鎏金寿形脑盘,并镶有中间大两边小三颗红珊瑚珠。脸颊两侧挂垂穗子,每侧各3条,每条串有9颗珠子,从上往下第6颗为翡翠或绿松石珠子,其余都为红珊瑚珠,银环上挂大耳环,把梳好的两条辫子,装入黑丝缎缝制的发套中,垂于脑后,一对发套由5个银扣相连,银扣由法郎彩装饰,再用两颗大珊瑚珠子固定在发根上。戴头饰时先用黑纱巾缠头,戴上头饰后,在发辫后面把头纱两头用银卡子串起来,有一种飘逸感。
乌珠穆沁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妇女头饰造型具有立体感,主要由羊角式发夹、银镂空额箍、额穗、垂穗子、后帘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装饰的银质蝴蝶,其下面用银环连着银蝙蝠和吉祥结。发夹两侧有掐丝镂空银饰。额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状。两鬓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银链结成的长穗子,发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顶部有吉祥结。察哈尔头饰轻便玲珑,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两侧镂花银饰连接流穗,额箍后面为一弯月形錾花饰片,接珊瑚、松石珠编成的网状后帘,帘长及肩,增加了头饰的绚丽。巴尔虎部妇女头饰,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传统特征,头饰由额箍、牛角形银饰组成。银额箍通体錾花,前部镶嵌数颗珊瑚,后坠三个镂空小银铃,两侧为牛角形银饰,采用錾花工艺成型,银片曲饶,层次分明。整个头饰呈扇形,牛角形边缘包錾花银边,银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纹,每侧垂四条银穗子,帽子上缀红缨子,保留了古代贵族的风范。
与其他部落头饰相比,布利亚特头饰造型显得极其简约。只有额箍上嵌红珊瑚,两侧垂挂镂花的银环,与胸前银盒挂饰相连,显得精巧而华丽。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科尔沁部落,妇女的头饰与其他部落相比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簪钗的搭配上。头带缀满四排珊瑚珠,额前镶嵌长方形绿松石,佩带时先将头带从前额系于脑后,已婚妇女喜欢梳妆发髻。在盘发上插上造型各异簪钗,纹样精雕细刻,有各种花卉点缀,精巧淡雅,大方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看着这些精美的头饰,不得不让人钦佩蒙古族手工技艺的高超。
蒙古族妇女头饰风格,是历经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它不仅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民族情感,也融会了超凡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设计构思。
‘肆’ 蒙古族服饰 简单介绍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伍’ 说说早年的蒙古妇女的头饰
【剑厚文化传媒•红叶说史】
第1103期
话说早年的蒙古妇女头饰
文/ 陈二虎
蒙古族有着自己独有的风俗,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民族的衣着与服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蒙古族妇女过去都配带头饰,这是蒙古民间工艺的奇葩,现在只有在一些演出中才能一暏芳容,但已经是经过改良,为演出的需要,头饰虽然造型比较好看,那配件都是人口合成的东西,失去本来的价值与审美观点。
传统的蒙古族头饰几乎都以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头饰,反映了蒙古人的审美观点与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发箍几乎都是用银手工制成(极个别有金制的),以珠子串连,形成精巧的造型,每隔一定的距离镶上一颗宝石,有的中间一颗大的,周围镶上一圈小的,有的用小铜珠或小银片缀成花卉或凤凰等图案,前面的流苏用一串串珠子形成,或者编成精致的图案。有的流穗上还间以作工精良的造型各异的小铜环,流穗最下端系一个小铜铃。小铜玲制作巧夺天工,每个小铜铃花纹有别,造型各异。
因地域的差别,头饰也有不同的特点,锡林郭勒蒙古族妇女头饰一般顶部以玛瑙或珊瑚编成发篐,前有流苏;赤峰地区的蒙古族头饰由多件组成,大多以银子为发篐,上面有古雅的吉祥图案,如八宝、回纹、龙凤及花卉,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造型美观协调,体现了蒙古工匠丰富的想象力,看似繁复细琐,细观富有节奏感,间隔镶嵌各类宝石,笔者没少接触赤峰地区的女性头饰,可惜的是没能收藏一套。
鄂尔多斯地区,顶部是用龙凤佐花纹绣成的姑姑帽,帽子的造型本身就富贵端庄,帽子下连着用珍珠串成的发篐,珍珠的多少往往体现身份与家庭的富裕情况。两旁的流穗,有红绿相间的,也有清一色的,穗子的数目与串珠的数目是左右相同的,体现了蒙古图案讲究对称的特点。
阿拉善地区一般在帽子顶端镶有三颗宝石,黑色的帽子衬以红玛瑙,两边各有一条漂亮的飘带。
这地区的差异,有时是互通的,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蒙古族女性的头饰宝石、珍珠类,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蓝色与绿色,产生强烈的对比,显得生机勃勃又富丽堂皇。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民族艺术的奇葩,值得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
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现为【剑厚文化传媒】历史顾问。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2019年5月9日
‘陆’ 有哪些好看的少数民族头饰
少数民族的头饰都很好看,但苗族盛装头饰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头饰了,不禁颜色靓丽,设计也很别出心裁。
‘柒’ 这是一款有着百年历史的蒙古族女士头饰,它以蓝宝石,玻璃翠,碧玺以及珍珠镶嵌制成,发此照片希望有这方
真的 宝石 玛瑙 清末的 没到百年 要不就有铜锈了
‘捌’ 元代蒙古族妇女服饰以什么为特色冠饰
元代蒙古族妇女服饰以姑姑冠为特色冠饰。
姑姑冠,又作顾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实是蒙古语“妇女头饰”的汉语音译。其实,姑姑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四种。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称”,它还有“妇女”的意思;“冠”为帽子之意。其实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即一种元代蒙古妇女头饰,是一种高高长长的帽子,蒙语作“”。
这一独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种特殊的抢婚风俗。后来,姑姑冠就成了区分已婚妇女与未婚少女的标识。这样,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抢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样男女有别。《黑鞑事略》载,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也说,蒙古“官民皆带〔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所谓“楼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说它是兜鍪〔古代头盔〕之遗制。所谓笠,是一种圆檐斗笠形帽,因为形状象钹,所以叫钹笠冠。这种冠有顶,冠后还垂一片帛以护颈。
‘玖’ 蒙古族服饰的服饰种类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泌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拾’ 蒙古族女性戴的圆顶帽怎样制作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