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带钩的简介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在战国中晚期的使用相当普遍,出土及传世皆很多,很多带钩制作考究,镶金嵌玉,雕刻铭文,美不胜收。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曾多次出土玉带钩,大多出于人架下肢部位。商周时期的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宽带,《诗·曹风·鸬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女子的长腰带名绸缪,打成环状结易于解开的叫纽,打紧死结不好解开的叫缔。因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所以又束革带。开初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并不美观,只有贫贱的人才把革带束在外面,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把革带束在里面,再在外面束绅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采用铜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只要把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古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的故事。《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都说明革带已经露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革带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后来不但把带鞓(tīng音汀)漆上颜色,还镶嵌金玉装饰。从考古发现的材料证明,早在西周晚至春秋早期山东蓬莱村里集墓就有方形素面铜带钩出土秋中期的铜带钩在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淅川下寺、湖南湘乡韶山灌区、陕西宝鸡茹家庄、北京怀柔等地墓葬均有出土。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春秋墓和陕西凤翔高庄10号春秋墓曾出土金带钩、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大墓有玉带钩、铜环与玉瑗、玉璜和回形玉饰组成的佩饰同出。到战国时期,也有带钩与环同出的情形,如河南汲县5号战国墓铁带钩与骨环同出,6号战国墓青铜嵌绿松石的带钩与羊脂玉环同出,安阳大司空村131号战国墓人架腹部有铜带钩与玉髓环套合在一起。因此腰带带钩的功用就有数种,一种是横装于带端用来搭接革带两端的,一种是与环相配直挂在革带上勾挂佩饰的。另有一种较长的衣钩可装于衣服肩部勾挂衣领或装于衣领勾挂衣服肩部,这种衣钩至今仍在和尚的袈裟上使用。
❷ 古代铜带钩
兔猴铜带钩,汉,长16.2cm。
带钩通体鎏金,动物装饰均采用高浮雕手法。带钩前端为鸟首钩,后端装饰猴纹,猴一腿立,另一腿向后弯曲,双爪捧握食物。带钩正中还饰有一卧兔,兔耳较长,形态生动。
带钩是古人腰带上的挂钩,铜制带钩最早在游牧民族地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中原地区出现,一直沿用到汉代。
❸ 古代的带钩,是怎么用的
古代的带钩的用法是系在腰带上面。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比较普遍的是将钩钮嵌入皮革制成的腰带的一端,让钩体正面向外,钩首钩挂在腰带的另一端穿孔中。
也可以在宽的皮带上将两个以上的同样大小的带钩并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在古代有些贵族使用腰带时,为显示身份,不在腰带上穿孔。
而是将皮革腰带的一段装置上一个玉环或者是铜环,然后将带钩的钩首挂在环上。这种用法既美观又华贵,还可以保护腰带。
(3)古代衣服铜带钩图片扩展阅读:
带钩的出现,早至春秋时期。现在科学发掘出土最早的,当属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带钩,这个带钩长7.4厘米,迄今已三千年。
带钩是人们生活必需之物,仓廪足,知礼仪,即使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男人穿衣依然要配一个好皮带,而带前的那块牌子也颇为讲究。
这都是从中国古代的带钩沿袭下来的。但十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带钩作过系统、深入的研究。
带钩在收藏、研究和出版上的寂寞,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是时代审美观的错位。一直以来,有些收藏家,甚至有的文化、艺术史学者,认为商周青铜大器是礼器,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而带钩、铜镜一类,不过是日常生活用具,价值不大。其实,日常生活用具并非就没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恰恰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反而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尚内容,而这种时尚之美甚至是超越时空的。《淮南子》中在谈及带钩时,用了这样的话: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
意思是说,放眼看去,宾客满堂的腰间环带上,都露出奢华的钩饰,没有相同的。而正是在这个视钩各异间,人们的身份、地位都表露无遗,王侯之钩、官宦之钩、百姓之钩,分得清清楚楚。
带钩虽小,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分讲究礼仪等级、非礼勿视的中国古代,佩钩是件大事,它反映着佩用者的身份地位,代表着那一时期的摩登和时尚。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带钩已居主角的地位。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使带钩制作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而黄金和白银以其眩目的光泽、艳丽的色彩,很早就进入了带钩的艺术体系,使带钩具有艺术和财富的双重价值。
玉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有君子之德,其洁白、细腻,珍稀、高贵,更为佩钩者带来一种脱俗内敛之美。
而铁带钩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它最初的价值是超过青铜的,虽然韧性不如青铜,但硬度却高过青铜,用来制作带钩,且都有贴金贴银之作,足以表明其高贵身份,只是因其锈蚀,保存下来的不多。
❹ 请问这个青铜带钩什么时候的
建议去专业矿物鉴定所鉴定下 看起来不像是青铜,更像铁器 纯属个人见解
❺ 古代铜钩是什么东西
铜代钩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是身份的象征。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据有关资料显示,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在徐闻县城一郑姓收藏者家里,就珍藏着一件铜腰带钩。该带钩长5.3厘米、重26克,为青铜铸造。整件带钩的结构分为钩头、钩身、钩钮,从侧面视之呈“s”形。钩首状如鹅头,钩身圆润,腹部下面的钩钮为圆形钮,带钩整体一气呵成,古色古香,展示的不仅仅是实用品,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❻ 救了齐桓公一命的带钩,究竟是什么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着名的名人,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更是有“春秋五霸之首”的称号,可见其雄才伟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当年竟然差一点命丧黄泉,亏得一个小小的衣带钩救了他的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微不足道的衣带钩没想到却救了一代霸王的性命,如果当时没有衣带钩,历史上就没有齐桓公这个人了,历史可能就会重新书写。
❼ 古代贵族用来系腰带的带钩都流行于哪些朝代它长什么样
玉钩,即玉带钩,是古人的腰带上的配饰,类似我们现代人所用的皮带扣。在当时,玉带钩不仅是一种实用品,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传统服饰史中,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中国特有的发明,王充《论衡》记载:“带约其要(腰),钩挂于带。”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用于扣结腰带的器物,用于系结并装饰衣着。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
此外,与带钩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的是带扣,带扣在古代文献中称为鲜卑、师比、胥纸、犀毗等。从功用上讲,它们是一致的。带扣用于人体束带,北方比中原有更久远的历史,中原传统是用带钩。带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带扣存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金银器中,就有12枚铸成头生多枝长盘角之虎状怪兽的金带具。从两晋时代开始,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