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古代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古人夏天穿纱质衣服。
1、入夏:纱的种类很多,清代讲究在过了小满后,需要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纱组织中有地组织和花组织,调整地和花组织的结构,便可以得到不同致密程度的纱品种,清透凉爽程度依次递增,这样就能适应不同细微的气温变化。
2、盛夏: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则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
3、出伏:过了三伏大热,处暑以后,则脱下葛纱,又依次换上直径纱、芝麻纱、实地纱。秋分前后则再换上绢绸类的单、夹衣,与春夏间的情况一样,形成以大小暑为顶点,前后春秋对称的更换序列。
(1)古代中国人穿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对于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阶层,在炎夏时的穿着比较随意简单。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汗络、背心,类似现代休闲衬衫、短袖衫的概念。
下身仅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一袖,或全脱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两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❷ 汉服和古装有什么区别
1、汉服,是指整个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包括各个朝代汉民族人们所穿的服饰,而影视戏中的古装是掺杂了各种元素的衣物,虽然有和汉服的相似点,但并不是正统的汉服。
2、古装剧中的服饰更多的只考虑画面效果,服饰的形制与面料则是其次。形制通常缺少历史依据,而面料也并不适合人体的长久穿着,但它在某些元素方面与汉服是相似的。
3、汉服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服装、它身上承载着中国上千年的文化。汉服交领右衽、中缝、系带等等特点都各有讲究、是古装根本没法相比的、古装只是为了符合电视剧情需要而来、根本毫无将就特点。
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化、有服章之美、谓之夏”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为了贴合剧情需要由来的古装是无法提现的。
4、现在人们所说的古装只是区别于现代的服饰而已,而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和形制的要求。同时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5、古装这个词语,它并没有民族含义,它只是一个时间定义,凡是时间上处于古代的服装,都能归类到古装里,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汉朝服装、唐朝服装、宋朝服装、明朝服装等。
所以,古装是一个大集合,它包含了历朝历代中国境内中国人所穿着的衣服,古代华夏衣冠(汉服)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
而汉服是一个小集合,在今天,它具有民族性、现代性。现代汉服传承的只会是古代中国汉族人穿着的汉服,如唐代汉服、宋代汉服等。其他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则被排除在外,原则上不予考虑。
在创新上,现代汉服可以适当吸纳西式服饰及世界上其他地域服饰的一些优点。但其主体不该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从外来服饰吸收而来的只能够处于次要地位,吸收了外来服饰优点的现代汉服,仍旧是汉服。
❸ 古代皇族,贵族,平民穿的都是什么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区分,因为贵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华丽的衣服.而平民穷得很,买不起几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么脱,不分场合地穿.
皇族、贵族一般穿绸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时棉布衣服很贵),颜色多以较艳的红色为主.皇族可以穿黄色和紫色,其余勋贵如果得到特许也可以穿,算是荣耀.样式以长衫为主,右衽,宽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东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质衣服,棉要贵一些,穷一点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脏不需要反复清洗.一些贫民干脆自己纺织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线的原色.样式五花八门,但总体上以短衫为主,便于劳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没几套衣服换洗的,除了冬天的袄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书上曾经有记载说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贤惠,意思是说她败家.汗.
另外还有些规矩,比如说明朝商人虽然有钱,但是不可以穿丝绸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谋逆论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积极推动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为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丧和表示自己死意已决的时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很′安静的感言: 谢谢!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采纳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国历史五千年,从传说中的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共更替了18个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历史中,各个朝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过了一把主角瘾。他们演绎过的故事大多烟消云散,而他们曾经穿过的行头——历朝衣饰,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五帝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大部分人穿兽皮麻布,仅勉强遮羞保暖,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穿上柔滑细密的丝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时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为主,并且逐渐规定了谁应该穿什么样的衣饰,使衣饰开始具备了区分等级地位的政治功能。因为生产力仍有限,夏商时代能用衣裳来臭美的只有少数的上层人物。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经常穿着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现在苏格兰男人穿的裙子装差不多。后来衣料越织越多、越织越轻便,衣裳才越做越长,终于一次性盖住手腕和脚腕,使遮羞蔽体不再成为问题。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极为推崇的“周礼”,完善了衣饰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为主,但男装的衣襟和腰带比以前宽大很多,跟当时注重“文质彬彬”的礼仪不无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既有鲁国的古典礼服,又有赵国的短衣长裤(胡服),还有郑国卫国的轻纱长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这个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相连的大袖交领曳地“深衣”(有将身体深藏的意思)——可称为古代长袍,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样式。当时深衣的衣襟做得极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因之称为“曲裾袍”,风格十分独特。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礼服、在家穿便服,已经非常讲究,可知那时候物质水平总体上已经比较丰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来养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类似于现在穿西装露出里面的衬衫一样。秦朝崇尚黑色,当时朝廷开会,用“黑鸦鸦一片”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据说秦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军人,军装(跟赵国的胡服差不多)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军装就相当精良。在无处不在的黑色与军装中,秦代的衣饰是比较单调的。
汉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装样式基本沿袭,只是颜色与装饰丰富多了。汉朝中后期“丝绸之路”开通,各民族、各国交流活跃,衣冠服饰日趋华丽。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动,逐渐被衣襟竖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为主流。此时还出现了上身为短衫下身配长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两千多年。由于汉朝比较开放,女性也没有“三从四德”和“闺房”、“小脚”来约束,衣着自然色彩纷呈、纹路精美、千姿百态。
三国两晋时期,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当时的盔甲战袍精美异常,可以想见貂婵之类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云的。东晋顾恺之有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描绘三国时曹植在洛水遇见洛神的情景。图中洛女神彩衣飘飘,如燕子飞舞;曹才子长袍曳地,如玉树临风。衣服美则美矣,就是行动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国的倒有9个。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都掌过权,胡汉服饰进一步融合,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各民族、各国交往广泛。受北方胡服的影响,初唐衣裙流行紧身窄小。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传统审美观念,衣裙样式越来越宽大。唐代社会开放,当时的女装微露酥胸,有一种雍容的暧昧,与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绚丽,造型丰满。唐朝男装是幞头(裹住长头发的头巾)、圆领袍衫、平底靴,有鲜艳的色彩、华贵的图案、宽大的样式,表达了一种民族的自信、自强和大度。唐代的服装有如一部《全唐诗》,格式渐渐推进,内容精采非凡,不负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风流倜傥,女的绚丽多姿,定然美不胜收。
五代十国只有50多年,北有五个朝代南有十个国家,走马灯似地更换国号和皇帝,对衣饰的主要影响是使衣服渐渐趋向窄细合体——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名扬天下,一部《水浒传》尽人皆知,现实的气息无处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朝代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新服装:背子——窄长袖,衣长及膝,腋下开襟,男女皆穿。总体上,宋装简洁流畅,色彩明快,有规有矩,不事张扬,感觉跟宋词差不多。至于与宋朝大致同时代的辽、金等国,都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区别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窄袖、开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让史学家有些尴尬的一个朝代,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但更为之骄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饰是蒙古的“质孙服”——冠、衣、履从上至下都用一种颜色,很单调。好在当时还可以穿保留唐宋遗制的汉服,但这种汉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个人感觉,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简短,可添加衬字加以发挥,但整体水平低于宋词,仿佛进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穿着唐、宋传统的宽松圆领袍衫,穿长统袜、浅面鞋。但依照律法,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蓝、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板是贫农出身,夺得天下后对官史的要求很严,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要砍头。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后来法治松了点,但理学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装反而拘谨质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后补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饰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调居多,标志着那个循规蹈矩的时代。
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入关后,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关内各个民族剃发易服。“衣服骑射,不可轻变”是皇太极入关之前的祖训。清朝的服装大部分是按统治者的意思去设计的,政治性(清代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开四衩,官吏开两衩,平民不开衩)、实用性(主要是骑马作战的实用性)远强于舒适性、观赏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里去。满清统治了大约300年,他们的瓜帽马褂长袍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响到民国,基本上把“宽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杀殆尽,使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国的人开始穿西装、打领带,向西方学习,走的差不多是两千两百多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一路子。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基本摆脱几千年的繁重衣饰,开始轻装前进了。我们应该感谢这次服装的改变,它虽然没有恢复各个民族的服装,还带有满清的特征(男子穿窄袖对襟马褂长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却奠定了我们今天穿沙滩裤、吊带裙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间,中山装与绿军装铺天盖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怎能不忆苦思甜?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极为明显。除了重要的会议和节日,各个民族已经极少穿传统的衣服。从衣着上看,我们已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朝代一章章跳出来。各朝衣饰则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随朝代所处的背景而演变。如果我们至今还穿着唐宋时代的大袖宽袍,未免太过不合时宜。只是我们应该记住那些真实而全面的历史,记得曾经有过的衷心之喜和彻骨之痛。 ??“北京”在各个朝代的名称 ??从古到今的朝代名称是什么?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谁有朝代从古到今的名称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没穿衣服的样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样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脱光衣服的样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样子古代衣服的图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❹ 中国古代宫廷服装的图片
中国古代服装资料
汉族民族服饰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两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彼伏此起。长期的抵制斗争与满清已统一全国的形势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及:仕宦 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一、汉族民族服饰的式样
男装的式样:
1)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1)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2)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
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卫创┑模ɑ蛘咚凳浅鲇诹云嫘睦恚��⒉皇呛鹤宕�趁褡宸�巍K蚊魇逼诤鹤甯九�泊┕�恍┍鸬氖窖���跋觳⒉还恪?
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不过在细枝末节上还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汉族服饰的风格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饱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 抱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 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 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 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 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 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三 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毫无文明可言,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委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十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象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编织的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五、高丽服饰
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族基本民族服饰(西周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男装)(图片取自《大汉天子》)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女装)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族民族服饰: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族民族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男服)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汉族民族服饰:南北朝服饰(女服一种)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男装) 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女服)
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汉族民族服饰:五代时期服饰五代服饰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本图为穿襦裙的晚唐妇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1)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2)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这种式样的袖口变的宽大。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女装2)
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这种就是对襟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1)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明朝皇帝服饰)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2)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盛妆、穿礼服的贵妇(明崇祯年间刻本《燕子笺》插图)。中图为穿背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月亭记》插图)。右图为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荆钗记》插图)。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
明代将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❺ 中国古代三国时人穿的什么衣服
三国时期是延续了汉制的,在汉代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颜色、样式,佩饰的样式上。
先说颜色的事,对于朝中官员来说,主要有两类衣服:祭服、朝服。
顾名思义,祭服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古人对此极其重视,就像《左传》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因此祭服是官府制度中最庄严的服饰了。
祭服该穿什么颜色呢?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是一样的:衣裳玄上𫄸xūn下,即黑色上衣,浅红色下衣。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要戴有旒liú的冕,黑色的。至于鞋,“赤舄xì”即红色的鞋。
主掌祭祀的官员戴长冠,穿黑色衣服。五郊祭祀,戴袀jūn玄长冠,也是黑色的,他们衣服的颜色取决于所处方位,东郊青色、南郊红色、西郊白色、北郊黑色、中郊黄色。不参与祭祀事宜的官员,佩戴常冠,穿黑色衣服。
同时里边的中衣,领子、袖子边缘都要是红色的,还要穿红色的膝裤,以示敬奉神明之心。“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示其赤心奉神也”
。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祭服,或者说庙服:绀gàn上皂下,即青紫色上衣,黑色下衣。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有蚕服,也就是皇后主持亲蚕礼时要穿的衣服,颜色:青上缥piǎo下,即青色上衣青白色下衣。贵人在亲蚕礼时,要穿助蚕服,颜色:纯缥上下,一身的淡青色。
朝服的颜色是随着五郊变化的,也就是说在立春到立夏之间,要穿青色朝服。在立夏到立秋前18天,要穿红色朝服。在立秋前18天到立秋,要穿黄色朝服。在立秋到立冬之间,要穿白色朝服。在立冬到立春之间,要穿黑色朝服。
皇后与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夫人,她们的朝服就是蚕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至于寻常百姓,只允许穿本色麻布衣,不允许有间色,应为灰白色,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散民不敢服杂彩,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在《中国服饰史》中看到,公元前13年时,才允许百姓穿青绿色衣服,不过没有在史书上找到具体出处。
还可以从《三国志·吕蒙传》白衣渡江部分了解,当时商人穿的是白色衣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
汉代已经有口红了,只不过叫“口脂”,因为掺了朱砂,所以是红色的。《急就篇》就有注解“脂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这个时期,是以黑红为尊的。最后,皂、缁zī、玄、黑都是黑色,赤、丹、红、绛都是红色,实在无力分辨。
❻ 中国古代唐朝的人穿的什么衣服
一,“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长袖上衣,式样为窄袖短身。
初唐时期流行窄袖衫,诗词中就有“红衫窄裹小撷臂”等描述;中晚唐时期,吹来一股西域风,渐渐流行“广襦”(衫的一种),袖宽可达四尺,常是宫廷贵妇出席重要公开礼仪活动时穿着。
衫的领子样式也很复杂,根据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画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等多种形式,领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二,“帔”常用轻透的纱、罗制成,相当于现代的披肩或者围巾,长约两米,那时妇女常旋绕于臂颈之间,半掩半露,更显出一种含蓄美。
三,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着“衫”,下身则穿“裙”。短衫长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显得裙子很长,样式有点像韩剧里的韩服。
❼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图案是什么
文官官服的图案: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𫛶、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而武官还是用单兽,各品级略有区别。
古代武官官服图案:
据《明会典》记载,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
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规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图案内容大体一致,但改为单禽。
❽ 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那汉代女性的服饰又是什么样的
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汉代服饰图案和主题充满浓厚神话色彩。汉代服饰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那汉代女性的服饰又是不错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曾经被忽视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我正在修复紫禁城文物”和“中国诗歌比赛”等传统文化节目已经流行起来,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文化复兴的最佳时机。在互联网上,汉服、汉学热和古代音乐等传统文化已逐渐渗透到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汉服为例。
蔡勇在他的《道教》一书中说:“天子总穿衣服,汉服受秦服的制约。”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服形成于周朝,继承自秦朝,到了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装体系。汉服“起源于黄帝,在尧舜准备”。它起源于黄帝制作的皇冠服。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汉服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服饰制度是在殷商时期才初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周朝以后逐步完善。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个名字叫“华夏”,例如,现在许多中国人都叫“华厦儿童”等等。“尚书正义”注:“冠衣华章岳华,大国岳夏。”而“左传正义·丁公十年”说:“中国有伟大的礼仪,所以它叫夏天;有章服之美,那就是中国之美。”,“中国”和“华夏”是同一个概念。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传统服饰,“服饰之乡”也成为中国的一个好名字。
❾ 古代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明朝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绿色;
四、五品的官员可以穿红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服饰在主要以白衣为主,因为白衣造价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适合没有钱的老百姓。
(9)古代中国人穿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𫛶,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❿ 古代穿衣有讲究,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唐朝为例:
三品以上着紫色;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
九品,浅青。
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别驾、长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从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实不是以深浅为高低的,而是以难易来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绯色的染料是最难调配的,所以很稀少就显得穿的人高贵了。
(10)古代中国人穿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男子服饰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龙袍是皇帝的礼服。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
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
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
。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
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
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
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
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
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
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