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衣服:直接穿上上衣和裤子,纽扣要对应的扣好,腰间绑上腰带,注意腰带不能太宽松,要稍微收紧一些,如果有袖章的话,袖章要戴在右手的手臂上。
孩子穿的话,孩子穿完后,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整理下衣服,避免衣服太褶皱,让孩子能保持好的仪表。如果有配套的帽子的话,也是要戴上的,还有绑带要正确的绑。绑带的是绕着结尾的,有两种绕法,一种是1圈圈由下往上缠,缠完头拽进即可,另一种是由中间起绕,由下往上对缠,最后两头一紧就行了。
注意
红军服是红色历史的代表,红色文化的象征,穿戴红军服红军帽应严肃规范,着装整齐,严禁胡乱穿戴,一切有损形象的穿戴和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义务制止。
1、穿戴红军服应帽檐朝前,五角星的位置应该在额头正上方,严禁不规范、随意的带帽行为;
2、红军服袖章应该统一佩戴在左手臂靠肩的位置,穿戴整齐;
3、穿红军服应该将所有纽扣系好,注意军容军貌;
4、脚套和绑腿应该扎在膝盖以下裤脚的位置;
5、参加学习培训时腰带应系在腰部位置,不要忘了系腰带。
B.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1、一段回忆与四个人名的14岁小红军的故事。
1936年10月初,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中有一个14岁的小红军随部队首长住进会宁城中一个名叫魏鸿儒的秀才家里。几天下来,房东家3岁的儿子魏煜也成了小红军的“小尾巴”。
10月5日,小红军和几位战友到街上张贴、刷写标语,魏煜也跟着去了。忽然,几架敌机低空偷袭,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正当魏煜吓得不知所措、摔倒在地时,小红军奋不顾身地扑到他身上,一颗炸弹在他们的身边爆炸了,魏煜只被炸伤了左腿和两根手指头,而护在他身上的小红军却被炸身亡。
孩子的父亲魏鸿儒闻讯赶到后,看到儿子还被小红军压在身下,只受了轻伤,激动地从血泊中抱起小红军,连声呼唤……,为了表达对红军救子的感激之情,他将小红军的遗体安葬在自家的祖坟里,并一再表示希望能为红军做点什么。
在红军卫生员的精心治疗下,小魏煜的伤势渐渐好转,红军离开会宁时,一位首长特意叮嘱魏鸿儒:将来这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希望他们支持红军,继续长征。
岁月如梭。魏煜长大结婚后,先后于1960年、1962年和1971年生了3个儿子。按照父亲的嘱托,他给儿子分别起名魏继征、魏续征、魏长征,合起来正是“继续长征”。据《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红四方面军中这个14岁的舍己救人的小红军是四川巴中人,他在部队的工作就是书写张贴标语。
2、倔强的小红军
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3、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只有19岁的郝毅说。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
“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4、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5、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C. 井冈山的革命博物馆里面有没有一间破烂不堪烧焦的衣服
有。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灰白色的方粗布长87厘米、宽81厘米右上角和左下角沾染了几块蓝色的墨迹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用过的包袱布包袱布上面的“六项注意”是战士们根据记忆写下的与毛泽东正式宣布的“六项注意”。
D. 红军长征的时候,条件到底有多坚苦
01、红军战士在长征的时候,物资是极其匮乏的。在红军战士长征的时候,连衣服都比较的紧缺,但是很多红军战士每人也就一套军服,很多人身上的衣物都是缝缝补补过好几次,打过很多的补丁。在爬雪山或者是进入一些深山老林之时,天气特别的冷,但是很多红军战士身上的衣物都是特别的单薄。但是有很多红军战士的衣物自己都舍不得穿,反而是留给一些伤病员来穿。
03、在长征期间总行程达到了两万五千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靠双腿完成的。红一方面军当时长征历时一年,总行程两万五千里,跨过了11个省份。红二方面军长征总行程是一万六千里,历时11个月,总共跨过了8个省份。而红四方面军总行程则是一万里,历时19个月才完成。当时的红军想要取得长征胜利就必须得依靠自己的双腿,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到底有多艰难。
E. 牺牲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是因为什么他的神态镇定安详是因为什么
他发现一位小战士没有棉服,把身上仅有的绵服给了他.
F. 一件棉衣讲的是什么故事
毛泽东就是棉衣,其他的衣服都没有,一进城了也可以做,但是没做,李银桥到毛主席那个衣服箱,衣服柜里找一找,没找到好衣服,都带补丁,跟主席说,你看现在没一件好看的衣服,这客人很快就来了,借一件吧主席。
主席说话了,就不用借衣服了,这个客人也就来了,再说呢,干净就行,他们也会理解我的,穿着这个带补丁的衣服,我给补的衣服,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接待了张澜等名人,以后又接见李济琛其他这些领导人。
而且主席只有一件破棉袄,给他换新的,他的愿意换。
(6)红军穿破烂衣服补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毛主席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有个警卫员偷拿了他的棉袄,结果出事了。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虽然部队规定两年发一套棉衣,但是毛主席身上穿的灰土布棉衣都穿了好几年也舍不得换,两个胳膊上全是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
那时候,毛主席经常去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和陕北公学等单位做报告,在群众面前的出镜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么一件破棉袄,所以很多同志们向上反映,说警卫员没有照顾好主席的生活。
因为反映的次数太多了,警卫员就跟毛主席说,要给他换一件新棉衣,要不自己老挨骂。可毛主席说:“现在边区的经济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棉衣破了,洗洗补补,还可以穿嘛!”
可是毛主席只有一件破棉袄,洗了第二天穿什么?这又不像夏天的时候,衣服脏了就到河里洗,洗了放在石头上晾干。人赤裸着在河里边,等衣服干了再穿上去。于是,警卫员把情况反映给管理局,管理局找了几尺较好的蓝布,请被服厂做了一件新棉衣。
新棉衣做好了,怎么交给毛主席呢?如果当面交给主席,他是一定不会要的。于是,警卫员就趁主席睡觉的时候,来了个狸猫换太子,用新棉衣换走了破棉衣。
第二天,毛主席要起床,发现破棉袄不见了,有一件新棉衣放在凳子上,便喊警卫员进去,指着新棉衣问道:“这是哪里来的。” 警卫员说明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
“为什么?我有棉衣穿嘛!”主席有些不高兴了。警卫员解释说,原来的那件棉衣太脏了,需要拆开洗一洗,先穿着这件新的做替换。
毛主席说:“这件棉衣太好了,我不要。还是把我的破棉袄拿来吧!”警卫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件棉衣已经拆了,烂得缝不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警卫员拿走破棉袄后,打算连夜把它拆洗干净,第二天晒干了再缝起来,谁知拆的时候,一拆一个口子,一拆一个口子,布都糟了,就是洗干净,也缝不起来了。
毛主席看着警卫员,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完之后,他对警卫员说:“这件棉衣太好了,我不能穿,给我领一件和你身上穿的一样的灰布棉衣吧。” 警卫员没办法,只好给主席领了一件普通的灰土布棉衣。
G.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H. 为什么以前的红军都要绑腿
红军为什么要绑腿?在以前红军的军事装备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差得了。没有资金来源,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一切物资都是来自于百姓,所以红军只能靠一些百姓比较多的物品来充当自己的所谓的武器装备。
I. 时髦的开国上将,穿西装打领带,补丁衣服也干净,打仗也很时髦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迎来了一位年仅16岁的湖北孝感小伙子,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新兵,正是日后叱咤风云解放军将领——开国上将刘震。
刘震英俊高大,仪表堂堂,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岁月里,依然注重仪表,缝有补丁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日子好点时,西装、皮夹克、吊带裤都是他的日常穿戴,衣着十分时髦,是将军中少有的。
有人说,在东北各纵青年中将军的时髦是大家一致认可的,甚至都觉得他有南洋华侨的气质,但实际上将军是在穷山沟里长大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但这个"土包子"却也是真真正正的勇猛之将。
1934年5月,红二十五军在罗田战斗中取胜,在休整总结时同志们都在为打胜仗欣喜,唯独刘震看到了战术运用中的问题,并理性分析出了个"一二三",令军长徐海东拍手叫好,夸赞刘震有战术眼光,可以当连长、指导员。这之后不久,刘震还真的当上了指导员。
战场上缴获的炮火枪械,别人因为不会使用常视之为无用之物弃之,刘震则不然,他善于摆弄学习,爱捡"破烂",变"废"为宝。有一次,他拾得别人丢弃的炮兵教材,如获珍宝,日夜攻读,最后学以致用,率部首次使用大口径炮作战,仅5小时全歼了国民党军一个师9000余人。此外,他还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实现了步、跑、坦联合作战,二纵三下江南,节节取胜。
部署们眼中的将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勇挑重担、敢打恶战、敢啃"硬骨头"。他的部署王守举说: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敌军扔来的手榴弹,将军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大义凛然的指着扔弹者喝到:"我是刘震,你想活不想活?等我上去的话,把你们都给毙了"。敌军大惧,弃械投降。刘震摔领的二纵以猛打、猛冲、猛追着称,因打大仗、硬仗而被誉为"东北猛虎军"。
1952年12月,军委空军通知刘震,他将代表毛主席为苏联空军阔日杜布英雄师主持欢送会,并授奖。刘震接到电话时,距宴会开始只有4个多小时,当时无论是乘火车还是 汽车 都无法按时赶到,面对窗外的大雪,他毅然找来运输机组的同志制定飞行航线,起飞赴命。
谁想飞到300米时却像钻进了黑洞,飞行员什么都看不见,机组人员都十分紧张,只有刘震将军临危不乱,镇定指示,飞机得以冲破黑暗飞到辽阳上空。却不想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竟迷航了,连领航员都搞不清楚飞机位置,无法复航。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机长和领航员早已没了主意,但刘震没有乱了阵脚,他亲自跑到副驾驶位置上帮助机组人员复航。他清醒的分析再往南飞是敌我空军战区,但如果右转弯的话马上就可以到朝鲜西岸,再右转向北飞就不正好对准鸭绿江了吗!当机立断,他让机长右转弯。
然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里是拉古哨禁飞区,任何飞机进入禁区,地面防空部队就要开炮射击。果然,当刘震的飞机飞入禁区时,我军地面防空部队马上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幸好指挥员慎重,开火前向志愿空军司令部报告,得知是刘震的飞机,才没有开炮。
逃过又一危险,机组人员都沉浸在成功复航的兴奋之中,飞机下降跑道上空100米时还没有放下起落架,而如果这样着陆,将非常危险。幸好信号员及时发现并迅速打开红色信号弹,禁止飞行,运输机才终于历经波折安全着陆。
苏联空军的军长立即上前拥抱,祝贺他安全着陆,并说:"运输机飞行员的技术还不够熟练,这次飞行真的太危险了!"刘震将军激动的说:"军长同志,这也不能全怪飞行员,是我决定冒险飞行的。因为我是奉命代表毛主席来欢送你们归国并授奖的,这次飞行是有特别意义的!"(文/兵者观察)
J. 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故事)
1、张思德“尝百草”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2、女战士小董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一袋干粮——小兰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
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4、断肠英雄陈树湘
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湘江边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断、腹部受伤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担架上的他撕开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慷慨就义,年仅29岁。“断肠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
5、哑巴排长
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
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