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诗山中王维诗配画
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❷ 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心:
这首诗以对山中冬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山中王维翻译: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非常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字词解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山行时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冷肃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非常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与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与“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后世评价: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与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着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❸ 请问诗人王维的《山中》古诗什么意思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❹ 王维鹿柴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关于这首诗的毛笔书法作品,有独特的书法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维鹿柴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册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自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❺ 王维的山中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山景图
说到山水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作品。毕竟相对于单纯写诗而言,王维也精通画作,甚至还是南宗山水画之祖。所以王维的山水诗,几乎都是用画笔去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给人以直接的审美感受。概括来说的话,它就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山中》,来共同领略一下它“诗中有画”的艺术魅力。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山中》就写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秋末初冬时节,并且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也是我们在这个季节印象最为深刻的。简单来说,即由清澈的小溪、鲜艳的红叶(黄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如梦如幻的山中景色。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首先,诗的开篇“荆溪白石出”,描写的就是山中溪水。虽然这句诗很简短,但是它透露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想象,王维势必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慢慢到了山中。而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再由于时值秋末初冬,天寒水浅,王维此刻眼中的山溪自然就是清浅见底,露出磷磷白石。另外,从王维这句诗中,我们其实还能听到溪水流过白石所发出的清脆声音。
如果说首句“荆溪白石出”,王维抓住的是天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那么次句“天寒红叶稀”,就是抓住了天寒时山叶的特点。众所周知,绚烂的霜叶红树是秋天的瑰丽山色。而到了冬天,随着天气的愈发寒冷,山中的红叶自然也就逐渐变得稀少。其实这句诗也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虽然王维没有过多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点缀着几片红叶的斑斓。
❻ 王维的山中古诗
山中
唐 ·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诗意是: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