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好看的山水画
最好看的山水画主要有:
1、《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
郭熙是北宋时期水墨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其山水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早春图》便是郭熙晚年之作,也是他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这幅画中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且其与李唐《万壑松风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为“宋画之三大精品”。
❷ 着名水墨山水画作品有哪些
1、《潇湘图》是五代南唐董源创作的设色绢本山水画,该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中表现的是南方山水,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更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其间,赋色鲜明,趣味横生,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潇湘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游春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明皇幸蜀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千里江山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富春山居图
❸ 山水水墨画怎么学怎么才能画好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够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设色山水,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中国山水画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技术成熟很早,且有发展长久,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1、山水
大林山水
怎样才能画好山水画?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够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设色山水,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技术成熟很早,且有发展长久,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即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2、笔锋的运用,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行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毛等等。这些传统的用笔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中锋常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树木的枝干,人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干笔点),夹叶也多用中锋。
4、侧锋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5、散锋多用于画山石、树木、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佳。
6、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淡墨又有淡湿与淡干的区别。一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画的墨法,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
泼墨法,就是用阔笔蘸墨大写,使墨彩生发多种变化。它的主要待点是一道墨趁湿可以适当补加,并要注意细心收格,此法常与破墨法结合。雨景山水和马夏一派山水画的一层墨,特别是那些平涂式的大远山,也是泼墨法。 积墨法是与泼墨的一道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由淡则浓,由薄则厚的多层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后再画后一道墨,层层添加,能增加画面的苍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干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点是浓淡,干湿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渗透变化,极有润致。
9、画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规律是:画线画点用浓墨居多,皴檫则浓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浓墨的辅助。滋润处用湿墨,醒提处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笔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现干笔, 调子才能丰富。
10、设色: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11、没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12、青绿山水: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13、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们在总结传统绘画设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关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画设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画面,在勾、皴、擦、点的基础上,用不同深浅的墨染出石的结构和明暗关系。 然后再敷色。除先墨后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点染后勾墨,也可,打破了传统的设色方法,用笔直接蘸,墨,色一笔生成一个块面,使其墨交融。不过此法难度很高。
16、设色要反复大关系,色调要统一。渲染颜色不要把色彩调得很浓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丰润。如渲染后还不够厚重,可在纸的背面加染颜色进行衬托,这种方法叫“背染”。渲染时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几种色调配或加点墨使用。此帧设色与渲染协调统一,白云以白粉背染自有韵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则显深邃。
设色的顺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后上石色。石绿一般表现阳面,石青表现阴面,两色可以掺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颜色是补充墨的不足,墨是颜色的骨干,使墨和色融为一体,使墨色交相辉映才是本意。
❹ 富春山居图 中国画(纸本)作品欣赏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画中之兰亭”
。
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士
缙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着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着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被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这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❺ 中国水墨画中的山要怎么画
只要你能画出好的效果,怎么画都行,比如用两只毛笔画,一支比沾重墨、另一支沾淡漠,两只笔拿在一个手里一起侧峰用笔在宣纸上就能画出现不同的远山效果。也可 先用浓墨画接着在用淡漠破 ,也可相反用墨画都能画出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用一只比先沾水 然后用笔尖沾墨在调色盘中调好浓淡过度色后,在到宣纸上作画,都可以的。总而言之不要一支笔大沾浓墨直接画那样会很糟的。一准会出现一团黑的。
画山水画讲究皴法 可你不太懂。
只有先用淡墨或焦墨水份不要太多,用狼毫笔或石獾笔比较硬点的毛笔画起来比较好得手!画前能观摩学习一下更好,下面是提供的学习山水画的网站,很好的。也许对你帮助有佳。http://video..com/v?word=%D6%D0%B9%FA%C9%BD%CB%AE%BB%AD%B5%C4%BC%BC%B7%A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❻ 国画山水画简单,怎么画
山水画的基本画法有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蘸墨法和焦墨法。
焦墨法:墨中的水分非常的少,所以在画的时候会有毛的感觉,利用此方法可以画飞禽类的羽毛。
浓墨法:混合加水比较少,颜色比较深,经常会用于强调物体的阴暗面和近处的物品,也会用于强调画的条纹。浓墨在一整幅画中用到的地方比较少,用多会显的呆板生硬。
淡墨法:淡墨中的水分比较多,颜色比较浅,用于突出远处的景色或者是近处的向光面,有时也会用来突出物体的深浅颜色对比。
泼墨法:大写意的墨法,如同泼水一般,一遍或者是几遍墨,大多是在前一遍墨干的时候在泼下一遍,用于突出画的层次感。
破墨法:墨和墨的重叠,色度不同的墨重叠的时候,渗化的地方清晰又模糊。
蘸墨法:用湿笔蘸墨,形成墨上浅下深的效果,作画的时候形成一个自然又规律的效果。
❼ 名家国画山水画有什么
一、《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❽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一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1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为基本特征的工笔画法为主,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皴法,所以没有皴擦的笔法,线条也较单调,大多用高古游丝描作线条,尽管当时技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着山水画巳脱离作为人物画背景而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影响极其深远,其代表作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创新
山水画的变化是随着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上的审美出现了几次转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顾恺之以形传神论影响,注重形态美,所以对构图造型很讲究,高山大岭蔚为壮观,苍松古树别具韵致;元以后审美受苏东坡审美观影响,逐步向情趣美转移,南派简约诗意画盛行,画面简洁,留白很多,讲究意趣,诗意盎然;明代以后受董其昌笔墨论影响,不再重视形态美,笔墨美成为人们偏爱,绘画更侧重于笔墨技法的变化,因此各种画法千恣百态,水墨淋漓;当代山水多受徐悲鸿影响,实行中西融合改造国画,又发展出色彩美,彩墨写实画法大行其道。
传统山水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对于以绢纸为载体的这些国宝,因极易损坏难以长期保存,故真正意义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将其技法传承下去。
国画虽讲究创新,但创新都应源于传统,离开传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会迷失方向的,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所以,凡志于国画者,当深研传统,凡志于山水画者,当认真练习传统山水技法,打好基础。黄宾鸿曾说,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似醇,明清的画是加水的酒,当代绘画只有水而无酒。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
❾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乃是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敬仰与热爱。作为国人,我们理应好好欣赏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欣赏中国的山水画呢?我想我们可以在古代名人谢赫的笔中寻找答案。
谢赫是南朝时期着名的画家,曾着有《古画品录》一书,书中提到了欣赏山水画需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后人为他总结为“品画六法”。我们也不要咬文嚼字了,通俗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就是要看整幅作品的气韵。我们说一个人的精气神代表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那么对于一幅画来说也是如此。整体看上去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就说明这幅画气韵充足。
我们拿北宋时期着名画家范宽的《雪山萧寺图》来说,整幅画主要描绘的是萧寺隐藏在雪天的树林中若隐若现。虽然没有过多的进行修饰,但是从画的顶端一直到画的底端都不乏行云流水的线条勾勒。说明这幅画绝对是一气呵成的,整体看上去不仅清新脱俗,还能给人以顺滑的感觉。
其次是要看作品的笔墨用法。笔墨用法最能显示出画家的笔功。通过毛笔去勾勒不同的线条来体现画中的高山、树林以及房屋建筑。笔功强劲的画家勾勒出来的形象更加逼真,所以作品的好坏还要看画家的笔墨用法是否得体。
我们还可以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来说,相信这幅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画家黄公望用不同的笔墨勾勒出山林、高山、悬崖、湖泊、房屋、人物等等,非常逼真。不仅从气韵上了得,在笔墨的用法上也属上乘。
欣赏山水画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在看的同时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感触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