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国男神们的标配为啥会是马褂长衫
马褂长衫为什么是民国男神们的标配?如此穿搭知性与儒雅一览无余
民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虽然仅历时38年时间但却最复杂、最动荡。作为“以旧替新”的突出代表,民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国民生活,几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912年—1949年民国存续期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了这场变化之中。政治体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识、服饰理念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伴随着战争、革命、政治、社会体制的巨变。
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扎眼的却是,身着一袭长衫、马褂、头戴礼帽、脚穿皮鞋,手中拄着一根“文明棍”的民国男神们。这些人基本都有较好的家世和较高的学识,言谈举止中既可以之乎者也还能冒出几句洋文。
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身着长衫马褂的民国男子,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中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同时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大家印象中的众多民国文学家,其实都是一身长衫马褂的男神形象。
2.“长衫”服饰文化内涵
如果从文化内涵角度去分析“长衫”,其实这种服饰就是多种文化融合之后的变体。而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既有排斥也有妥协,从长衫的外形来看就是一种中式男装。但是其剪裁理念与设计思维却充满了西方味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衫作为民国期间,中国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可谓风靡全国。并且与中山装、西装两个强劲的对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服饰文化态势。而这种态势的根本原因就是多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杂糅。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存在了几百年的满清王朝,虽然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之后土崩瓦解。但是其形成的独特文化底蕴与习俗精神,其实根本不可能像政体一样瞬间垮台。所以民国时期的很多思想其实依然有清朝的影子。
虽然民国时期产生了很多新思想,再加上不断输入西方文化意识,导致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出现了新旧思想融合的现象。但是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或者说对清朝依然心怀留恋的民众,其实依然无法接受西装或其他“洋装”。
所以在民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式服装,依然是他们的日常家居服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洋装”,所以融合了中西服饰文化以及经过改良的长衫,就变成了普通民众最青睐的服装样式。即使是在政商以及文化圈长衫也依然备受青睐。
笔者认为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思想、文化、习俗的交锋与相融,同时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男性服装,在点缀了西方服饰元素之后,反而更能体现出独具东方魅力的形体美。同时,也可以映衬出民国时期男性的儒雅与知性。
结 语
民国时期男性标配服饰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服饰文化创新,同时也彰显出了中国古代衣冠制度的延续与发展。如果说旗袍是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历史的巅峰,那么民国男子长衫服饰文化就是现代男性服饰的先导与启蒙。
笔者认为民国长衫服饰文化对于解读,其实也可以作为当今中国男装文化的重要依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中的男装虽然也大都以西方理念为主,但是近年来兴起的中国风服饰也大有返古趋势。
⑵ 清朝的黄马褂的由来,为何人人都想要,它究竟有何用处
马褂是满族人特有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骑马打猎的时候需要马褂这种衣服来,更便于他们打猎,所以黄马褂真正是出现于当时的清朝。黄马褂的作用,其实是皇帝为了嘉奖那些对于朝廷特别有用处的官员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时的人们想要黄马褂,主要是想要通过黄马褂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罢了。其他的可能还会有一种光宗耀祖的作用,可以让别人巴结巴结,羡慕羡慕就没有别的作用了。
⑶ 清朝时期的“黄马褂”,到底有何价值呢
说到黄马褂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事情也还真的是有点点神秘的,好像只要是有黄马褂的人都是那种比较牛逼厉害的,那么就真的是这样的吗?这黄马褂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黄马褂这些人是不是身份非常高贵了,对于这件事情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清代对于有功武将,除加官晋爵外,还有赐予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及赏穿黄马褂等,而赏黄马褂则是一种较高的荣誉。将黄马褂赏赐给功勋卓着的官员是干隆以后的事,但是在道光以前尚不普遍,咸丰以后因战事频繁才逐渐盛行起来。
“武功褂子”是清朝政府赐予高级将领的最高荣誉,被赐者的事迹均会被载入史册,它跟前两种不同,有功大臣因特赐才能穿着。所以,清代官员视得赐黄马褂为一种特殊荣誉,它代表着地位与权利。
⑷ 马褂和马甲是一种服装吗
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男装,样式以对襟为主,下摆开衩,通常罩在袍子外面。
马褂在清朝初年仅用了军服,后来,清朝官员出使或者护卫皇帝出游,也都要穿着这种断褂,又因为官员们一般都骑马而不是步行,所以这种衣服就被称为马褂。康熙年间,马褂传入民间,在全国普及,富贵人家纷纷仿效,马褂这个名字就逐渐流传开来,演变为一种日常穿着的服装。马褂用料很讲究,夏天用绸缎,冬天用毛皮。干隆、嘉庆时期,达官贵人为了炫耀自己,故意将马褂反穿,把有皮毛的那一面露在外面,让人家看到自己用料的奢侈。马褂在这时成为有钱人家和官员的时髦服饰。
清代最上等的马褂是“黄马褂”,这种马褂平民百姓不能穿,因为黄色服饰属于皇家专用。黄马褂属于皇帝的赏赐,只有皇帝巡幸时保卫皇帝的侍卫和打猎时射中目标的勇士,或者在治国、打仗中建功立业的人,才能获得皇帝赏赐的黄马褂。
清朝的马甲则是一种无袖上衣,类似坎肩儿。属于清朝官员礼服中的一件。
马甲成为网络语言,主要因为赵本山小品中引用的搞笑段子而普及:“从前,有一只老虎追赶一条水蛇到池塘,水蛇逃入水中,老虎耐心地在岸边等候。过了一会儿,一只乌龟爬上岸,老虎扑过去一把按住乌龟,得意洋洋地说:‘终于逮着你了,别以为穿了件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一个人在同一论坛注册两个或个以上账号并同时使用时,常用的或知名度较高的那个账号一般称为主账号,其它账号就被称为马甲。“穿上马甲”,表示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⑸ 清朝的荣誉象征黄马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清朝的荣誉象征黄马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马褂,又名行褂。顾名思义,这是马民族容易使用的衣服,可以简单地说是满洲服。但是皇马圣褂与圣褂不同,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件衣服,它更多的是象征王权。
黄是帝王色并不奇怪,但黄马褂的所有者不仅是黄相,甚至是比较普通的人也可以拥有。理由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黄马褂的黄色也分很多种。根据福格《听雨丛谈黄马褂》年的说法,代替御前,内臣、内定王臣、警卫队长使用浅黄色的黄马褂,而正黄旗官员和士兵则使用金黄色的黄马褂。不同颜色的黄马褂象征的意义自然也不同。通常亮黄色被认为是比较尊贵的颜色。
但是,如上所述,穿上皇马圣褂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如果那些人犯了错误或不能做好工作,皇马圣褂就会被皇帝收回,通常被称为“抢走皇马圣褂”,表示惩罚之意。
因此,清朝时穿皇马圣褂是荣誉和身份的象征,但总是不缺乏形式主义。特别是在晚清、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状态时,对这些衣服的强调并不强烈。看到有人穿黄马褂,判定其身份高贵是不可取的。
⑹ 俗话说“长袍马褂”,“马褂”在满族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穿的
长袍夹克是一种男装名称,是一种传统的男装,它由两部分组成:长袍和夹克,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服务制度案》,将其列为男式礼服之一。
长袍为直袍,翻领大,袖口平,螺丝扣,左右开列,这种无马蹄袖的长袍,原为清代的便服,俗称“衫”、“衣”,又称“袍”。
清朝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在穿礼服的场合可以穿黄礼服,因为这种颜色也叫“黄官服”,除了奖励穿黄大褂的官员外,还有人把黄大褂当制服穿。
⑺ 以前的马褂是胡服吗是哪个朝代的典型服饰呢
马褂并不是胡服,马褂是清朝的典型服饰。胡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是胡人所穿的衣服,与中原的汉服有很大的区别,胡服最大的特征就是衣服短,一般到膝盖,这些衣服最开始是在军队穿的,后来才在民间普及。胡服经历了好几个朝代,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掌权者对恢复汉族文化非常重视,于是下令全国人民禁止穿胡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有代表这个时代的服饰,例如现代的简约衣服,古代的汉服,还有清朝的马褂,民国的中山服。这些服饰它们不仅仅只是衣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⑻ 中国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怎样穿出现代时髦感
如今是21世纪,服装也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叫时装。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是服装三剑客,引领时装的朝流。旗袍马褂是汉人发明的东西,假托了一个旗字,都是汉人穿,满人原本是不穿的,本身就是汉服的改良,中华三千年服饰的延续。民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而马褂虽然一度也有相当的拥趸者,但是日渐没落。何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服饰自身的特点有关。
红色和黑色搭配大气又经典,红色很有过年的气氛,黑色又非常稳重。像唐嫣这样配一顶红帽子,更有潮范儿。中国红是春节的主打色,很多人也都会选择在春节把这种颜色穿在身上,更显喜庆吉祥。只选择单品红色外套即可。
⑼ 清朝马褂是什么样子的
马褂是清朝时期男性传统服饰。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
⑽ 什么是马褂图片
马褂简介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 满 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清朝初年时被满洲贵族用民族大屠杀的办法强加给汉族。解放前与长袍合为官定的常礼服.以黑色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衣服。马褂在解放后已经逐步被中国人民摈弃,但是近年来,马褂又以"唐装"的名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570f8c58bba395cd9c82049a.jpg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因着之便于骑马,故名。清初为一般士兵穿着,康熙时富贵之家也有穿者。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便服。由于时代不同,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干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把黑马褂、蓝长袍定为礼服,长袍马褂一度流行全国。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减少。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干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