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箬笠蓑衣都是防雪防雨的用具吗
箬笠、蓑衣都是防雪防雨的用具,往往是在劳动中穿戴的。
1、箬笠 (ruò lì )
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2、蓑衣 (suō yī)
蓑衣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箬笠和蓑衣,都是古代用于防雨雪的用具。
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红楼梦》第四五回:“ 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B. 为什么美国人下雨天也基本上不打伞
外国人似乎都没有打伞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打伞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事情,在我们国家觉得下雨天一般雨伞几乎是必备的,但是他们认为这太浪费时间了,而且也非常的麻烦,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衣服去充当遮雨的工具。
雨伞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只不过在他们看来非常的麻烦,而且他们并没有这种生活的习惯,所以觉得下雨天凭自己的衣服去遮挡就很好了,因为基本上每个家庭也都配备烘干机,到家里之后衣服烘干还是很方便的,他们身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然后又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只有在短途的时候才会步行,挨雨淋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就没有必要专门准备一把雨伞了。
C. 古代人是如何遮雨的
仲夏以来,北京下雨频繁。雨水褪去了暑意,带来秋高气爽的惬意。当然,大雨对于上班出行的人来说,还是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如何避雨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趣的是,如今人们常用的雨衣、雨伞等避雨工具古已有之,只不过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这些雨具在材质及样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些避雨工具中,蓑衣最为常用。身着蓑衣的渔夫或者农夫成为历代诗文描写的对象,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除了蓑衣,伞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避雨工具,在宋代,几乎人人用伞,而且伞的材质多种多样。不过,在旧社会,即便是雨伞,在使用时也有严格的使用规定,青绢凉伞和罗绢凉伞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
资料图
古代,人们起初用野草裹住身子遮雨,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况。蓑衣由蓑草制成,蓑草的表皮较光滑,雨水不易渗透,又轻易可得,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常在雨天穿蓑衣。历代诗文对此有不少描写。最令人熟知的便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雨衣的材料有所发展: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雨衣被称作“油衣”、“油帔”。
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称“棕衣”。唐代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有云:“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棕丝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明代宦官刘若愚《酌中志》就记载了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当时富贵人家所用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名为“玉针蓑”。《红楼梦》第45回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着这种雨衣。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先秦时,就已经发明了雨伞,又称为“簦”。《通俗文》中说的“张帛避雨”,即是打开用布帛制作的雨伞来挡雨。
1980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上带有一柄伞。拉动这个伞柄的机关,就可以不同角度遮蔽阳光。拉动机关还可旋转伞柄或取下伞柄用作一把利矛,而伞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盾。
北魏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汉代发明了纸,这种比丝帛造价更低的原料为油纸伞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当时已经有人以制伞、售伞为生。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宋代刘松年绘制的《斗茶图》中,三人拿着雨伞。
宋代,伞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必备品。除官员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那时人们出门,伞是必不可少的行李。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遮阳。宋代伞的种类很多,根据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俨然已是全国的制伞业中心,可生产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刘松年《斗茶图》四人中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虽然宋代百姓几乎人人用伞,但其仍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京城中的士人都是通行使用青绢凉伞。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九月,朝廷规定青绢凉伞惟许亲王、宗室使用,其余阶层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绢凉伞。
资料图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xì)”,底层上蜡。当时建筑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侵下,“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一般劳动人民则是用草编的鞋当作雨鞋。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点的,还要匕蜡,称“蜡屐”。如今,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样,他们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放在家里不穿了。出行几乎都是光着脚,这样可以防雨,但是走在路上又有可能扎脚。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木屐,防雨的同时还防扎脚。
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登山用鞋,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时候则装上前齿,把后跟卸去。这种木屐在史籍上有很多记载。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说法。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用于避雨。
(本信息来源:北京晚报本文作者:额尔瑾)
D. 古代避雨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蓑衣。蓑衣(suō yī)是指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的时间。
E. 求一张一个人在雨中蹲着,另一个人拿伞帮他/她遮雨的动漫的图片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此图是:白龙和无脸男
此图是同人图,画师慕柔
确认无误望及时采纳
F. 穿雨衣是什么意思
“穿雨衣”意思是天下雨了,需要穿上来遮挡雨水。雨衣是由防水布料制成的挡雨衣服,其适用的防水布料有胶布、油布和塑料薄膜等。
雨衣起源于中国,周朝时就有人用香草“萆荔”制成雨衣用来防雨等,这种雨衣就是人们常说的“蓑衣”。现代的雨衣防水布料注重透气性,透气型雨衣利于人在穿着时湿热的水气从雨衣内散出,增加舒适度。
现代社会经常使用塑料薄膜或经过处理的防雨布制作的雨衣,这类雨衣具有制作简便、轻便柔软、花色品种多和价格低廉等优点。
穿雨衣的注意事项:
(1)防雨布雨衣遇水后要提起领子,轻轻抖落水珠,不要用手或毛巾擦拭,以防降低防雨性能。水珠抖落后,搭在阴凉地方晾干,快八、九成千时,用熨斗烫一遍即可保持防水性能。收藏时要晒干,不要挤压。
(2)防雨布雨衣被淋后,要在阴凉处晾干,不要日晒和火烤,防止胶层变粘。平素不要与油类接触,也不要用汽油洗刷,存放时要晾干,最好撒些滑石粉。注意经常检查,发现有粘连现象,应及时摊开晾干。
(3)塑料雨衣遇雨后只用软布擦净即好,不要曝晒、火烤,一般不用碱性过大的肥皂洗刷。如塑料雨衣皱折,可浸在80℃的热水中一、二分钟,衣皱就可消除。如发现有开缝或破洞,可以自己动手修补,先剪一块比破洞大的塑料布覆盖,下垫细铁丝网(或木板),用热烙铁熨一下,破洞或裂缝处便可粘合了。塑料雨衣开裂后,不要扇针线缝补,不然破洞会越来越大。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雨衣
G. 求一副男孩用衣服为女孩遮雨的漫画
找到了这个~不是用衣服,不过更有意境啊~O(∩_∩)O~
H. 蓑衣为啥能遮风挡雨_拜托各位大神
蓑衣, 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于19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 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