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56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装多为兰、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用绸缎或棉布制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2、回族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礼拜帽,一般用白布制成,式样为无檐小圆帽,现成为民族标志。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姑娘用绿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
3、苗族
苗族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使用蜡染、刺绣工艺。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
4、傣族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团编织在衣物上。
5、傈傈族
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系围裙,青布包头,背手工缝制挂包,头戴“噢乐”。
6、藏族
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帮典”。牧区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带;妇女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呢镶宽边。
7、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扎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下着黑色宽肥裤子。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8、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渗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布长裙,叫“则、契玛”。喜欢用黄、白、粉红色布料。
9、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断骨啊,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头戴木制八角头盔。喜欢佩戴饰物。
10、纳西族
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欢黑色。女子喜穿红蓝紫色、钉双排扣字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摆着长裙。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情不绣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
11、布朗族
现在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头饰因年龄有所差异。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背“简帕”和“户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阿昌族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13、怒族
男子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衣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喜欢用红藤做缠头或腰箍。
14、鄂温克族
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15、鄂伦春
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长袍。皮帽用狍油皮头精制而成。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浅穗。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数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16、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
17、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皆穿藏式的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脚穿筒靴。墨脱地区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长发,佩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以彩色的线装饰。
18、白族
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活蓝色手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或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19、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圆顶小帽;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喜爱红色、绿色等色彩,一般要戴盖头。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饰。
20、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足蹬尖鼻绣花鞋。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饰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妇女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蓝色、黑、灰。妇女擅于手工刺绣。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22、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衣裤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23、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24、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兜领”;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银质饰物。衣料多为自织自染“侗布”。
25、独龙族
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话毛巾,项戴料珠。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
27、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衣裙和长、短裤。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衬衣、长裤多用白布。妇女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妇女的帽子、头巾颇有讲究。
29、基诺族
男子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长布包头,戴竹木或银质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绑腿,头戴尖顶帽。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
30、京族
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31、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对襟短衣。裤子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用白布包头。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妇女上衣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缀满银袍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护腿,喜佩银质物。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黑布沿边。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女子服饰宽大无领,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
33、拉祜族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便帽或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叉长衫,下着长裤,头缠长头布,两端彩色长穗,裹绑腿。妇女戴银环,挂“普巴”。男子则佩戴葫芦、火枪。
34、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穿黑色圆领贯头衣,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或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头系黑布头巾。
35、珞巴族
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佩挂弓箭、腰刀。妇女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围紧身筒裙。男女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36、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通式。坎肩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满族把深绛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裤边。上衣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衣料多为青、蓝色。”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
38、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朴素。妇女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妇用青布包头,腰扎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纺自织的蓝靛染成的土布。
39、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穿大襟短衣,长裤,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围裙,梳辫子。宁蒗、永胜一带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发辫以粗大为美,冲上白色。
40、羌族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挂火镰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脚穿云云鞋。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41、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圆顶帽。妇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绣花布鞋。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42、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半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畲族对自然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红、黄、黑也是常用的颜色。
43、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草鞋或布鞋妇女穿圆领大襟蓝色宽大半长衫、长裤,青色绣花围裙,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
44、塔吉克斯坦族
塔吉克斯坦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喜穿连衣裙。男戴黑绒布圆形高筒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斯坦族妇女擅长手的工技艺是刺绣。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男子多套头、宽袖、绣花边白衬衣,齐腰黑色坎肩或对襟、无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妇女穿宽大荷叶边连衣裙,多黄、白、紫红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绣花小帽或圆形平顶花帽。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头巾。
46、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佩戴金、银、玉质饰物。现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穿传统服饰。
47、仡佬族
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长。用一幅布围于腰际,无褶皱,如桶状,谓”桶裙“。
48、土族
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他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穿绣花布鞋。妇女坎肩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绯红色镶白边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头饰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起,垂在胸前。
49、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档宽筒裤,黑、青、白、红色布包头,出门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领紧身无袖短衣,条纹筒裙,披发,戴银、竹、藤制饰物。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妇女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套绣花背心,男女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头皮靴。用料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春秀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三角形的绣花腰带。冬穿毛衣毛裤、羊皮袄。妇女夏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裤、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
52、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喜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喜欢穿多褶连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喜欢戴各色头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
53、瑶族
瑶族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主,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或交领长衫,扎头巾、打绑腿。妇女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圆领短衣,百褶裙;或长衫配裤。服饰挑花构图,头饰特点更为突出。
54、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长袍下摆开衩,以绿、蓝色为主,套高领坎肩,系腰带,配手帕。冬戴狐皮风雪帽,夏秋戴圆通平顶白毡帽或礼帽。
55、彝族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56、汉族
华夏族成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形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Ⅱ 瑶族服饰的具体特点
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瑶族曾
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
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
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
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
要居住区。17世纪,部分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
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
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 称为瑶族。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禁食狗肉。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人民所在地工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瑶山;号称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等。瑶族的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的富裕人家所居。
Ⅲ 瑶族女性白裤服装传承千年,为什么突然改变习惯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直接由原始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之一,白裤瑶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其主要生活在广西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又被称为“白裤瑶”。白裤瑶族憨厚、朴实、勤劳、勇敢,并以独特的婚俗、葬礼、服饰等民族文化风情,备受世人关注。我花费两年时间,跟踪记录并拍摄了这组白裤瑶族图集。
Ⅳ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Ⅳ 花瑶的民风民俗
★神秘花瑶――因挑花而得名的绚丽民族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祖先“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汉代以前瑶族挑花就已兴起了。挑花的重要,从人文意义上讲,对于在没有文字的花瑶人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花瑶女性通常在统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上面挑花。每一件挑花都是一帧精湛的艺术品,花纹图样广涉而纷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物生活、古老传说等等。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一般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花瑶女性挑花(瑶语称“拥杯”)不用模具,全凭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见到什么就绣什么,想到什么就挑什么,根据粗纱土布的大小来固定图案的位置,然后运用各色的纱线、丝线、毛线挑刺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无须设计、打稿、描图和放样,按照自己早已孕定好的腹稿飞针走线。
最早出现的挑花题材是花草树木:打子花、岩石花(瑶语称“杯干约”)、花簇(瑶语称“杯干托”)等;而动物是花瑶挑花内容出现频率最高的:如“双龙抢宝”、“双狮滚球”、“双蛇比势”、“雄鸡斗志”、“双鹅报喜”、“百鸟朝阳”、“鲤鱼跳龙门”……种类繁杂、形态丰富,件件构图新颖浪漫,帧帧造型古拙粗犷。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花瑶女性把挑花题材猎向古老传说:“哪咤闹海”、“美猴王出世”等成为挑花艺术旷世杰作。
花瑶挑花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更追求色调装饰美观。“远看色彩近看花”,她们喜欢用强烈的刺激色彩,鲜红色的头饰笠(瑶语称“派特典”)和头巾(瑶语称“笑童”),深蓝色的上衣(夏装为雪白色),五彩缤纷的腰带(瑶语称“特档”),灰白色的统花裙(瑶语称“顿”)前沿以两叶红艳艳的裙边(瑶语称“祻补”)接连映衬,墨色的的绑腿(瑶语称“扣烘”),使整个服饰形成黑白相间、冷暖协调、鲜艳夺目,令人感觉到花瑶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匀称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头饰笠和统裙以灰白色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饰。花瑶挑花用普通手工缝补针线,用单一的白线或五彩丝、毛线在靛蓝色或白色的粗纱土布上一针一针地挑。一条成年女子穿的统裙大概要飞针走线二十五万多针,陆陆续续需挑刺六个多月,称为花瑶人粗纱土布上的“长城”。对于一个花瑶女子的价值和才华的判断,挑花手艺是最为重要的。花瑶女性从小就受到挑花技艺的熏染,六、七岁就开始学挑花,一直挑到人老眼花,而不会挑花的笨女子是找不到好婆家的。挑花服饰还是花瑶姑娘们的传统嫁妆,她们出嫁时有十几条统裙、腰带、腿绑……那些挑花嫁妆足可以挂满个小型展览馆。
花瑶挑花所用面料为涤纶面料,经向普通的涤纶纱,纬向加捻,有全弹半弹之分,如果用长丝加捻的为长丝花瑶,顺捻的为单喷花瑶。1S*1Z或2S*2Z的为双喷花瑶,看上去有浅浅横条平纹组织,一般经细纬粗。 花瑶女子还有一绝活――编织花纹彩带(瑶语称“踏特典”)。在竹板上烧烤17个小洞,上面9个,下边8个与上孔斜交叉,分别用17根五彩毛线穿过小孔,拴在腰和大脚指间,17根彩线上拴一套提闩,然后弹动提闩、用双线左右穿梭自由编织出不同的花纹彩带,长度可达数十米。把花纹彩带(瑶语称“特典”)缝合在竹笠筐上,色彩鲜艳的头饰笠就做成了。
瑶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瑶山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女性无限的灵感,挑花技艺深深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宾客。 ★神秘瑶乡之古树奇观 无论什么季节,踏上瑶乡这片土地,首先扑入眼帘令人情有独钟的是就是独守或丛生山冈和腹地的古树。
瑶乡的参天古树是花瑶人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千百年以来,花瑶人祖祖辈辈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历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的阳光雨露,形成了瑶乡独特的奇观。
在瑶乡,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寨不离树,树不离寨,树是花瑶人和古寨的保护神。花瑶人如此爱树、护树,传说有几种原因: 一是风水坟山说,花瑶人的祖坟一般按姓氏集中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上,从此这里就不能动土,让草木茁壮成长,长成茂密的坟山森林,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立下恶咒:若惊动了这里的一根毫毛,地下的灵魂则不得安安,于是凡人也不得安宁。所以,坟山森林的树木不许砍伐,也无人敢去砍伐,至今留下了山冈上的参天古林。
二是风水水口说,花瑶山寨一般坐落在山脉拱手的腹地里,寨子前方山峦相接水流出去的地方叫水口,是寨子兴旺发达的风水前门,这里必须让古树来把守水口,传说可以从水口古树的枯荣上来预兆寨子里的吉凶:若水口里最大的古树枯死了,这个寨子里的大人物可能也要跟着离去了。谁也不敢去碰水口里的古树,免得招患迷信中的“五方山煞”。当然,花瑶人决不让人去碰这些神树,至今留下了腹地里的茂密古林。
在花瑶人心中,上了年纪的树就拥有了灵气,再动他不得了。若谁家的宝贝生来八字太大,不听父母带养,或命根中充斥父母,认寄父又无人敢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寄给古树,认古树为寄父,逢年过节就去拜祭,同样可以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凡披有红布,底下留有瓷碗小杯和烧香痕迹的古树,就证明它的人类寄子寄孙很多了。
花瑶人在封建历史长河里是一个受排挤和驱逐的民族,在民族迁徙中,他们深入密林,借茂密古林来躲过刀光剑影的追杀,日子久了,视树为保护神,顶礼膜拜,呵护树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走进神秘的瑶乡古林,有感触,有喜悦,有忧伤,还有心惊胆战,彷佛自己也是一个膜拜古树的虔诚信徒。
走进花瑶古寨崇木凼,一块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八日立的“永远蓄禁”石碑伫立在古树林山脚,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瑶乡最早的封山育林禁碑。虽然碑文字迹风化,内容模糊难以辨认,但主题“永远蓄禁”和立碑的时间还清晰可鉴。从禁碑的主题“永远蓄禁”可以看出花瑶人当时封山育林的决心,守护绿色家园的意识相当强烈。
瑶乡的古树属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铺天盖地,四季不乏单调,且不同季节的景象各具特色,让人一年四季看不烦,看不累。
步入瑶乡古树林,也就走进了没完没了的传说林和故事林。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以及树与树之间的组合、树与周围环境的烘衬等来命名:什么“夫妻不离”、“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醉卧塔尖”……
在崇木凼古树林里,两棵来自不同纲目的古树同蔸而生,亦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粗壮的古树是老公,旁边纤细的那棵是老婆,树干的高度达数丈时彼此猛地拥抱过来,紧紧依偎在一块,化为一体,从此处向四面八方抽枝长叶,让游人想象到“钟爱一生,儿孙满堂”,故名“夫妻不离”。
“千年富翁”也居住在崇木凼,据科研人员初步鉴定,此树年龄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属瑶山千年树王,瑶语称它为“杂笔朵”,属水青冈,当地汉语叫它“三蔓子”树。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杂笔朵”的果子是花瑶人每年奉供给皇上的贡品,炭烤此果香脆可人,食用能延年益寿,价值一升果子兑换一升金瓜子,祖祖辈辈称它为“富翁树”。
“天罗地网”位于崇木凼古寨吊脚楼的背面,现称之为“对歌林”,是花瑶对唱山歌的最好场所,这里古木遮天蔽日,粗大的树干群围桩在石山斜坡上,裸露的根系纵横交错,似群龙嬉戏,似银蛇拱地,根浪一层叠起一层,推向远方。进了花瑶对歌林,不唱山歌是跑不出来的,唱不赢也是跑不掉的,上天枝叶拦住,入地根网挡着,四周是不讲情面的古树和热情的花瑶小伙与姑娘,一旦钻入他(她)们的怀抱:就罚你――抛你很高,捉住你四肢仰天荡秋千;也奖你――无数个屁股重蹾在你的双腿上,让你忍痛享受花瑶人待客的最高礼仪――蹾屁股。如此“天罗地网”,谁都想进去,谁都不想逃跑。
“天女散花”是很难碰上的。如果赶上公历三月初的时间,就到庙山寨子来守候“天女散花”。一棵高达几十米古拙苍劲、盘根伏地、需四、五人牵手才能合围住的千年古树挺立在寨子前方。每逢早春三月,枝头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绽放出一簇簇形状如喇叭、长约两寸的洁白花朵来,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人们称它为“白花树”。这种花很特别,好像一夜就花开,很快就花谢,纷纷扬扬落花的情景非常好看,外地来观光的文艺人称之为“天女散花”。当地瑶家村民可以从“天女散花”的多少、散花时间的长短、散花覆盖的面积来断定当年的年成,据说还准确得很哩! 在人们心中,“天女散花”是大自然为预兆当年年成所做的最灵验的一场法事。
在瑶乡第一仙峰香炉山寺的顶角,从山脚仰望,一座盖帽的大石头极似宝塔顶盖,远远望去,一个醉汉倚塔卧尖,形象惟妙惟肖。走近一看,这也是一棵千年古松,苍老得挺不起腰身,横卧在大石头上,人们也称之为“夫妻树”。遗憾的是这对“千年夫妻”已阴阳相隔了,在解放前,“老婆”老死了,现已尸骨全无,从此,“老公”整天借酒浇愁,过着“酒里干坤大,壶中岁月长”的懵懂生活,误把塔尖当成自己的床铺,多危险呀!
瑶乡的古树千姿百态,故事和传说永远讲不完。
回眸瑶乡古树林,还有一派景象令人震撼,老死的古树依旧站着,倒下去的古树仍然躺着。这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姿态给你很多遐想:“仰天长啸”、“猛龙过江”、“贵妃醉酒”……这种残缺、失去生命力的美感更加振奋人心。
把花瑶文化写成一本书,瑶乡古树是每个章节里最重要的一行和字眼,让人永远爱不释手。 瑶乡最具特色的古寨子 大圫,说是建在好大一圫石头上的花瑶寨子。“飞瀑流泉直挂云天,清幽野趣气象万千”。古老的村寨,摩天的崖壁,奇异的巨石,秀美的溪河,原始次生林中的古树群体,加上新近揭秘的神奇大峡谷和充满野性的大瀑布,及串串状若仙湖的深水潭,构成了花瑶山寨大圫美丽自然的绝佳生态环境。关于那个神秘的大峡谷,它属于大圫管辖,全程约17.8公里,起源于青山坳村,经四角田、大托、周朋、白水洞四村地段,延伸至淑浦九溪江乡。源头四角田段风景秀丽,河水清悠,一眼见底,流水环绕山谷形成无数个S型。峡谷两岸全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流水形成了一个连一个的瀑布群体,其中高15米以上的瀑布60余处,深潭80余个。
2002年7月由北大教授、着名诗人、学者彭浩荡、民俗摄影家刘启后、着名诗人匡国泰、电视制作人刘念铎等文人学者组成的队伍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采风写真时,发现了幽深险峻的瑶山大峡谷。彭浩荡说:“张家界有山无水,黄果树有水无山,九寨沟有山有水,但怎能比得上瑶山风光,瑶山不仅有山、有水,还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算得上是一片神奇的风水宝地”。 第二次“讨僚皈”于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日在今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举行,后改在距此五里的小沙江街上举行。节日源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下山峒(位于今隆回县小沙江镇境内)回姓瑶民七姊妹被汉族豪绅廖元翁率领的200余人追赶,引起瑶民的反抗。廖谎报军情,称瑶民造反,清王朝立即遣兵数万前往镇压。花瑶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伤亡甚重。在大沙江与清兵大战一场,败退小沙江又与追兵小杀一场,两地共死伤瑶民数百人。幸存的被迫越山绕道退到麻塘山隐居。清兵直追到五都七岭八寨,瑶民靠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险峻地形与敌周旋,不断出没在山林中奇袭清兵,杀得清兵胆颤心寒,无法进兵。后来,溆浦瑶族首领蒲公祥率众攻打龙潭,切断清兵后路,致使清兵两面受敌被迫停战议和,并从隆回司(今隆回县司门前镇)、小沙江、五里江(溆浦县境内)等地撤兵,瑶民才又部分迂回各峒。但在当地汉族豪绅的追杀下,大部分瑶民被分散在边远的深山老林中而终究无法返回此前瑶民居住的中心地带(大约在今小沙江镇洞江、大沙江等地),今天以这一地带为中心,周围“十里无瑶”局面也由此形成。与清兵议和后,瑶民为纪念奋战勇士,大沙江、小沙江也一度改名“大杀江”、“小杀江”(后来迁居当地的汉族越来越多,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才恢复原地名),同时举行隆重集会以示纪念。
花瑶“赶苗”这三大传统节日,原本都是为了纪念花瑶先民的三次历史大杀戮而举行的雪耻集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三大传统节日已经演变成为人们赶集购物、活动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的喜庆节日。每年在这一共九天的节日中,花瑶人民不论男女老少,举家出动,一律身着节日盛装,奔赴集会地点,或尽情购物,或访亲会友,或彼此对歌,或激情展示花瑶各种神秘而淳朴的民情风俗……如今各地各族人民也前往参与同乐。
Ⅵ 瑶族服饰特点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
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6)花瑶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民族概况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
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世纪,部分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 称为瑶族。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禁食狗肉。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Ⅶ 亲!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由服装质地和银饰特点判断:应该是“瑶族”。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Ⅷ 瑶族服饰特点及风格
瑶族服饰特点是花纹精美、色彩鲜明。瑶族的服饰是用鲜明的青蓝土布制作的,而且瑶族服饰的衣襟、袖口等衣服的开口处会选用精美的图案以及花纹记性刺绣,这就让瑶族服饰更加的鲜明舒适,同时的男女服饰上面也是各有差异的。
瑶族服饰风格特点多样,瑶族支系众多,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主要根据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
瑶族服饰美还是集中地反映在挑花的构图上。挑花图案以及服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的反映。广西西林县瑶族保留着一件已有数百年的“师公”(宗教)服饰,上面绣有许多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表达了瑶族人民多种崇拜的心理特征。
Ⅸ 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9)花瑶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Ⅹ 瑶族的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前缀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自称“孟”或“洞班黑尤”。
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
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
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亦称“黑尤蒙”。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
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
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或短裤者。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
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
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
广西西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扎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
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
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
广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
广西贺州地区的 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土瑶妇女以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的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璎珞的帽子,具有独特风格。
不少瑶族妇女除上衣饰有银牌外,还戴银手镯、耳环、项圈、头钗、头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