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 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② 为什么说屈原本来就是一个巫师呢
2018年6月18日,这个日期由一组非常吉祥的数字组成,也是中国农历的端午节。提起端午节,立刻让人联想到一串相关的关键词,粽子,龙舟,屈原,离骚,“九歌”……本文就讲两个关系密切的词:屈原和《九歌》。
《九歌》11首,是屈原最独特,最重要的代表作。关于“九歌”是如何产生的,最受推崇的说法无疑是以民歌为基础的。其实,小编作为一个在汨罗江边土生土长的人,多年来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九歌》起源于一场武术表演,也可以称之为“巫歌”。
这种巫术表演,就是古代汨罗江边流行的“打唱”(有的文献中也叫“打鼓吹”)。
众所周知,屈原被贬后,长期生活在汨罗江畔。据《湘阴县志》(1966年汨罗县建县前,汨罗属湘阴,1988年改县为市)记载,汨罗江两岸居民自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就有“信鬼善祠”的习俗。
表演者的动作活泼矫健,从不拖后腿。手势讲究阴阳,伸缩,用挥舞的木剑把握节奏。脚步多为骑马桩,重心在后,前脚跟着地,左右旋转,呈半蹲式。
而音乐则是取自己的形式,旋律简单,变化不大。加上歌词,也就是下句的结构。唱腔口语化,时而带颤音或滑翔,如鬼泣狼嚎,时而带“哦!哦!”那喊叫声,就像野兽的嚎叫一样,人为地制造了一种神秘,紧张,恐怖的气氛。
每场演出结束后,在询问占卜是否为荀占卜后,场内都会伴随着快速响亮的锣,丝,鞭炮声,体现出热烈紧张的气氛,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人们仿佛看到,期待已久的上帝,就在这种氛围中,从容不迫地来到了人间。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屈原本人就是巫师,这不无道理。他被楚王放逐后,从庙堂高处来到江湖。他看到了求神祈福,使自己摆脱灾难等巫术表演。很难不引起他的感情,遗憾和感悟。直到他在汨罗江边驻足,不再颠沛流离,看到汨罗的歌唱仪式,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而将收集到的请神词加工整理,留给世人的是传世佳作《九歌》。
③ 为什么屈原知道百姓艰难困苦,却还是要穿华丽的衣服
上半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细数上半年的节日,端午节与元旦、五一劳动节、清明节一样给了我们3天的宝贵假期,完美地给上半年收尾。最近大家都在为端午节正名,说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过这个节日。相互的问候也从“端午快乐”变成“端午安康”,这些都是因为在端午这一天,一代风骨字灵均,唱着《离骚》投了江。所以在端午节,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屈原其人。
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主义情况的精神底蕴,屈原的诗作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怀。他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对楚国的爱不仅体现在他力图变法救国,他还用诗作的形式延续了楚文化的精华。
楚国虽灭,但楚文化在屈原的诗作中被记录和传唱了下来,这或者是屈原所没有想到的。
关于屈原,历史记载少之又少。在端午节,除了读楚辞,还可以看《思美人》来解读屈原。
小说《思美人》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多方争议,话题集中在对屈原的演绎和对历史的还原度上。
屈原是否姓“屈”?
《思美人》历史总顾问、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说: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对屈原的演绎是否过于年轻化?
屈原后裔屈金星说,每年端午,屈家后裔都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部好的作品来完整呈现屈原的一生。对于《思美人》,他用“自信、青春、浪漫、血性、诗意、唯美”来形容,他说:“以往我们看到屈原的形象老是很哀怨的感觉,他的前半生是国家重臣,也是改革家、教育家,还是诗人、辞赋家…...”
相比电视剧,《思美人》原着小说刻画的屈原更加饱满立体,并且充分展示了文字的魅力,在电视剧中被吐槽密集的屈原的出场,在小说里是这样的:
崖边,一袭白色深衣的袍角软软垂在朝露盈盈的花瓣间,依稀可见袍上穿插蟠叠的双人对舞鸟兽纹经,细长清晰,在日光下栩栩如生。袍子的主人是一名丰神朗朗、面目清俊的少年,宽大的深衣将他的双脚没在了花草之下,山风掠过,袍裾翻叠,更显得他长身鹤立。然而,此时的他整个人只如木胎泥塑一般,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眼望着清明笛音传来的方向,口中欲启还闭,似是失了魂魄。阵阵冷冽的山风裹挟着谷底,激溅上来的冰凉潭水吹打在他身上,他却是不觉、不动,亦似不知,仿佛自开天辟地以来,他便已伫立在这里。
良久,少年终于轻吁一声,似是堪堪回了魂,眸中的惊异与渴望再也掩饰不住。笛音的源处此刻隐在了深谷下激荡出的氤氲水雾之中,一时间教人看不真切。只听得那音调清丽幽婉,恍若孑然呜咽,又似娓娓道来,其中更缠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凄凉,令人怜意顿生。
这个端午,让浪漫唯美的文字,伴着清新的粽香,陪你一起了解一个全新的屈原。
④ 初一女生发现历史书屈原插图的服饰竟然为左衽——汉服应该是右衽
男左女右,这个话题的起源。古代服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的男左衽女右衽,但最初肯定不是这样子的。本人是做建筑设计的,连现在公共大型建筑的卫生间都特意设计成男左女右的模式外国也是,可值得研究一下
⑤ 诗中的屈原在衣着和外貌上有怎样的特点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⑥ 屈原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
灰色的,粗布衣,
⑦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那么哪个朝代的服饰最好看
夏商时期的服装,就不再简单的是遮阴蔽体的作用了
当时的衣服以窄袖为主,长腿度也仅是没过膝盖,或者是与膝盖齐平,后来逐渐到了东周时期,中原服饰的发展,也进一步向豪华和华丽的方向发展,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衣服的设计也不再仅仅简单的只追求实用性,更兼具美观得体的优良特征,毕竟贵族不需要下地干活,离简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服装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或许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人的衣服,定然没有我们现如今衣服的绚丽多彩,但你要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屈原的《离骚》当中,对于衣服的描写,也足够让人惊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当然对服装美观程度的讨论,其实仅限于皇宫贵族,平民百姓的服装更多以实用为主,真要评判出哪一代的衣服最丑?我觉得应该没有答案,没有人愿意把最丑的衣服穿出去,只要人们准备穿衣服的那一刻,如果不是没有选择,定然会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即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看,但最起码在心中,一定认为它是最完美最好看的!
⑧ 为啥历史课本上屈原衣襟向左掩
楼上又扯淡了……
衣襟向左掩,称为“左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不同于中原人民的“右衽”。
屈原是楚国人,战国时期楚国虽是七雄之一,但由于地处江淮偏远,仍被中原地区视为蛮夷之邦,糅合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不少民俗特点。所以把屈原的服装表现为左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⑨ 诵读关于屈原,该穿什么古装
要想穿古装,诵读屈原
应该穿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应该穿楚国人的服饰,更能展现当时的情景。
⑩ 屈原穿的是汉服吗
屈原爱好奇异服装。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
他在《九章•涉江》中开篇介绍了自己对奇异服装的爱好:“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奇异而华丽的服装,即使到了晚年,这爱好仍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屈原对服饰美的追求如同对真理的追求一样,非常执着。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往往是不修边幅的,但是屈原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他的服饰华美而高雅。他在《离骚》中是这样描写自己的穿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我的帽子高高正正,我的佩带长而飘逸,我佩戴的服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而且还散发出阵阵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而我特别爱好修饰自己,并形成了习惯。”屈原之所以一生爱好奇异服装,体现了诗人不波逐流的性格特征。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现了诗人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屈原在《九歌》中也为他崇拜的女神设计了奇异着装和造型,如《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捋鸣兮琳琅……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满堂。”如《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如《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如《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如《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服式也属于华夏服式,楚人在服装上注重鲜艳、华丽和式样的创新。据《墨子•公孟篇》记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连楚庄王这样的一国之君,其朝服也不因循守旧,而是标新立异。可想而知,战国时代的楚国一定是个绚丽多彩的服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