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北男人穿的那种前后两片,然后用几道布连接起来的那种衣服叫什么呢,能否有个图片呢谢谢
很省事的,裁剪和平常的衣服前后身差不多,只是掖下按正常尺寸量好,裁减时前后片少裁下一寸半左右,可以自己掌握,穿得人胖可以多裁下一些,如果瘦可以少裁下一些。再缝制布带按尺寸缝制到腰间部位,把前后身连接起来。
B. 56各民族的服饰特点、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短一点的)
汉族 民族服装汉服,又称华夏衣冠,交领右衽,淡雅飘逸,款式多;传统节日多,比较着名的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 花朝节 上巳节 中元节 乞巧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中秋节等等;席居与正坐是汉族的传统坐姿,同时也坐椅子睡床,基本不盘腿;饮食文化丰富,注重分餐与养生,分为八大菜系; 拥有悠久的音乐传统,有本土的琴 瑟 埙 篪 钟 磬 笙 尺八 洞箫等和异邦汉化过的琵琶 胡琴 筚篥等
朝鲜族 受汉族影响深重;民族服装朝鲜服,有明式袄裙发展而来;传统节日多与汉族相同;受汉族影响 也有席居与正坐的习惯 同时也睡温突盘腿坐等习惯;饮食文化与汉族类似,但烧烤食品丰富;传统乐器有伽倻琴(朝鲜筝) 奚琴 筚篥等
藏族 民族服饰藏袍,多为交领右衽,地处高原,故穿着厚实;传统节日多为藏传佛教节日 黄藏历元旦 雪顿节等;生活习俗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 实行天葬;饮食多牛羊肉 另有酥油茶 青稞 酸奶等;乐器有根卡等
京族 同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民族服饰为越服 模仿汉服而来 女子多穿四身袄;传统节日同汉族 但也有独具特色的唱哈节;生活习俗多席居 渔业文化丰富;饮食受汉族影响 但地处热带又有自己的特色;乐器有越南筝 独弦琴等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等穆斯林民族风俗相近 信仰伊斯兰教 吃清真食品 戴小花帽 但有些事农业民族 有些是游牧民族 固有一些区别
回族 遵循伊斯兰传统 戴小白帽 吃清真食品
俄罗斯族 风俗和俄罗斯相同 穿欧式服装 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
苗族 瑶族 壮族等民族服饰多交领 但没有严格的左右衽区别 受汉文化影响
傣族 民族服装为交领多左衽 信仰小乘佛教 传统节日有泼水节以及一些佛教节日
蒙古族 民族服装为蒙古袍(deel) 传统的蒙古袍(多为礼服)为交领左衽或右衽 传统节日有白月节及一些藏传佛教节日 信仰藏传佛教 饮食多为牛羊肉 牛奶等 实行合餐制;居住在蒙古包内,属于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不同于中原
满族 民族服装为旗装 男穿马褂女穿旗袍 对襟立领盘扣完全不同于汉族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此外女子带旗头;受蒙古影响 又有点受汉影响 也过春节等 此外还有颁金节 本为渔猎民族 饮食有萨其马 酸汤子等 实行合餐制 多盘腿睡炕,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民族语言满语几近消亡
羌族 为牧羊民族 服饰以袍式为主 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传统节日有羌历新年;饮食有喝咂酒等
白族 白族人崇尚白色,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节日有三月街 火把节;饮食有生皮等
彝族 服装多为黑色 包头,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传统节日有火把节;有着名的传说阿诗玛;有姑娘房和跳菜的习俗
景颇族 常穿竹筒裙;传统节日目瑙纵歌;信奉万物有灵;喜食野味
黎族 服装多为黑色 地处热带较为清凉;擅长织布,有跳竹竿的习俗;有食竹筒饭的传统
高山族 严格来说 高山族并不是一个民族 而是对台湾诸多民族的统称 分为泰雅族 阿美族 鲁凯族 卑南族 邵族 邹族 太鲁阁族 排湾族等等众多族 地处热带 生活习俗较为原始 有断发文身的传统
C. 火草是哪个民族的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傈僳族先辈创造了精湛的火草织布技艺
云南有一个只有五千人口的少数民族,用一种叫“火草”的叶子,就能织成一件衣服。价值连城,
D. 活草纺织技艺是哪个名族
是火草纺织技艺,火草纺织技艺是傈僳族。
传统棉纺织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四川省德昌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传傈僳族火草布制作史历史久远。传说:远古时代,时遇大旱。有一对居住深山的傈僳族青年。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火草,便不停地撕、煮、漂洗、捻线,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
文化特征
德昌傈僳族“火草布”取自于深山的“火草”叶片上的植物纤维和麻纤维经过精心加工纺织而成,取材来自生活之地。火草布制作,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要经过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多道加工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靠手工来完成。火草布纹理清晰,质感优良,透气性、防潮性、保暖性好。
其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时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一梭为火草线,然后交织而成。火草线是用山上生长的一种当地人称火草的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晾干或晒干后捻成线,织入布中,形成独特的麻布。
火草麻布绵软洁白,结实耐磨,冬暖夏凉,因此是麻布中的极品。这种麻布制作过程工序多,从布谷鸟叫开始,种麻、扯火草、织布、做衣等环节,从割麻、制麻线到织布,就有几十个工序,十分费时。织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E. 图片里这种衣服叫什么啊
披风古典旗袍于民国中。复古风啊,又有旗袍的添加披风元素的服装在其他地方的网店是可以搜索得到的,你可以搜索试一下,这种衣服也比较好看,现在比较流行复古风。
F. 火浣布指的是什么呀
火浣布,顾名思义,就是能用火“洗”去污垢的布。《列子·汤问》云:“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火浣布,……浣之必投入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这段文字既说出了它的产地,又道出了其特点,即“浣之必投入火”。用火“洗涤”时,布呈红色,污垢则呈一般纤维的颜色,即炭色。取出后,俟抖落污垢,布则呈白色。如此奇特,究竟是神话传说,还是实事记录呢?
《太平御览》卷820布帛部及卷869火部引《魏略》、《魏志》、《吴录》、《十六国春秋》、《南史》、《抱朴子》及《梁四公记》等史籍中均有火浣布的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称之为“火毳”。另像《列子》、《十洲记》、《搜神记》、《西京杂记》、《拾遗记》、《异域志》等也有同样的记载。关于其产地,各书记载不一:有谓之产于东方的,如《拾遗记》称其产于“员峤之山”①;有谓之产于南海的,如《南史》、《抱朴子》等;也有谓之产于西域诸地的,如《魏志》称“大秦国出……火浣布”,《晋书》卷86《张轨传附张骏传》称前凉张骏时,“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同前书卷113《苻坚载记》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后,“天竺献火浣布”,《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谓“天竺国献火浣布”,《异域志》卷下“昆吾国”条载“其国产宝铁,切玉如泥,及火浣布”;还有谓之产于北方的,如《拾遗记》载“晋太康中,有羽山之民献火浣布”②。可见,火浣布之产地并非一处,四方均有,而尤以产于西域诸地的记载为多。
东晋葛洪(284—364)《抱朴子》载:“南海之中,萧丘之上,有自生之火,火常以春起而秋灭。丘方千里,当火起之时,满此丘上纯生一种木,火起正着此木,木离为火所着,但小燋黑,人或得,以为薪者,火着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则灌灭之,后复更用,如此无穷。又夷人取木华绩以为火浣布;木皮亦剥,以灰煮为布,但不及华细好耳。白鼠大者重数斤,毛长三寸,居空木中,其毛亦可绩为布。故火浣布有三种焉。”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3称:“昆仑之墟,地首也,是唯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渊,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王子年《拾遗记》载:“员峤之山,一名环丘,……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落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有木名曰猗桑……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其质轻软柔滑,以之投火,则经宿不燎。唐尧之世,海人献之。”
从上引三段文字来看,火浣布的制作材料共有四类:1、木华;2、木皮;3、兽毛;4、冰蚕之茧。无论是木华、木皮,还是兽毛,均谓之源于炎火之山。显然,这些都是由火浣布耐火性能而引发的臆测而已,并不足信。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无论是木华、木皮,还是兽毛,都属于有机体,其构成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它通过新陈代谢的运动形式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如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等。此外,有机体同外界环境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在代谢作用进行时,还需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因此,有机体和环境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可想象,会有某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在烈火中生存,能够在烈火中进行新陈代谢、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换物质。
显然,关于火浣布原料取自草木或鸟兽的记载纯属古人编造的神话传说。至于《拾遗记》中所谓的“冰蚕之茧”亦同样是古人根据火浣布质地轻软柔滑类似丝绸的特点而作出的臆测,毫无科学依据。
那么,我们是否便可断定,这种火浣布也属神话传说而根本就不存在呢?
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搜神记》卷13载:“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着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着《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这段文字不仅说明火浣布存在,而且告诉我们早在汉代西域人民就已织出了火浣布。若由此上溯,《列子》中有关火浣布的记载亦当有所凭借。由此看来,火浣布不但确实存在,且其生产历史当更为久远。
这种奇妙无比的布,在古代中原地区被视为宝物。据宋《齐东野语》载,当时有人在福州商船上搜得一匹火浣布,其“色微黄白,颇类本棉,丝缕蒙茸,若蝶粉蜂黄然”。鉴于它是海内珍奇,不准擅自带出而被官,府没收。这种布不怕火烧,哪里有火,只要用它一盖就能熄灭。当时有钱人家都为觅得一块火浣布而不惜重金购来,作灭火之用。由于火浣布稀奇而又具有实用价值,这对于那些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来说,无疑是极赚钱的生意。因此,也就有了《魏志》所载:“青龙三年(235),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僚。”《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纪》所载:景初三年“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实际上,火浣布的材料,是一种硅酸盐矿物质——石棉。所谓火浣布就是石棉布。
石棉,亦称石棉纤维。其特点是呈纤维状。绿黄色或白色,分裂成絮时呈白色,丝绢光泽,纤维富有弹性。这与《齐东野语》所描述的特性完全相符。它不但耐热,而且耐酸,耐碱,还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在现代工业中,那些纤维较长的仍多用来制造石棉布、石棉带、石棉绳等防火纺织物。我国现今最大的石棉矿带和最大的石锦矿床就在青海省西部的阿尔金山。此外,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及巴里坤等地也有十分可观的石棉储藏量。古人所说的昆仑山,就包括阿尔金山在内。
古代对石棉布的命名,反映了古人对其耐火性能的科学认识。更由于此布不可多得,物稀为贵而被视为宝物。至于有关它的各种神话传说(如原料及其来源等)因古人地理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匮乏,亦在情理之中。虽然夸张过分,但表明早在一两千年前便已有此珍品,并非凭空虚构。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随其父亲、叔父沿“丝绸之路”东来,途经哈密邻县钦赤塔拉斯城(约为今巴里坤)时,便发现这里的山中蕴藏有他所从未见过的石棉。他看到这种能织布而又不怕火烧的矿石原料十分惊奇,并由此而结识了一位曾在当地担任开采石棉矿的技师土库曼族人柯斐卡(Curficar),向他学习制造石棉布的方法。马可·波罗之所以对石棉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亦把石棉制品当成罕见之宝物。他在《游记》中追述道:“据说,大汗(指元世祖忽必烈)曾送给教皇(指罗马教皇)一块桌巾,作为耶稣基督的圣巾。它就是用这种材料织成的。这件礼品现在仍保存在罗马。”马可·波罗对于石棉的开采、石棉布的制作工序以及石棉布的特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也提到了与其有关的“火蛇”的故事,说他“游遍了东方各地,从来没有发现这种火蛇的痕迹”。他所说的“火蛇”显然就是指前面谈到的“火鼠”。
我国西域人民早在一两千年前就开采利用的石棉,直到十三世纪末才为欧洲人所认识。就其开采利用的历史和在现代工业上的用途来看,亦不亚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四大发明对于世界文明所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西域人民的一大贡献。
①据《列子·汤问》载,“员峤”位于“渤海之东”。②据袁珂考释,“羽山”即“委羽山”。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241页。
G. 衣服简笔画图片
1、首先准备好画纸画笔,画出三角符号的两条边,如下图所示:
H. 谁能帮我作张图。把衣服上的做成一张图片。
你用P图软件,照一张纯白色的底片,然后插入文字就行了。
I. 请问从这张图片中在淘宝搜索什么才可以知道这是什么款式衣服
你这个更像是挂牌的,并不是什么品牌的,裙子这个牌子是自制的,不能因此来搜索。所以,除非拍出来衣服的款式。光以比牌是找不到的。
J. 七夕“鹊桥相会”是喜剧还是悲情
喜剧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有情又岂在暮暮朝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在东汉时七夕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因七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