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区分
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
五衣,称为僧伽梨;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着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七衣,称为郁多罗,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条衣之上。因覆于左肩,又称覆左肩衣。行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穿着此衣,故又称入众衣。
九衣,称为安陀会,有廿五条、廿三条、廿一条,也称为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这三件衣。
(1)出家人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僧服的特点
梵语叫僧伽服,意译为复衣、聚众时衣。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进王宫、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称祖衣。
此衣分为三品九种: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皆两长一短;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
大衣的隔数,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条数、隔数越多,着衣者的身份越高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僧服
‘贰’ 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叁’ 出家人的僧装颜色有什么区别和寓意吗
有区别,法衣有五部衣色,分别为:
1、黄色。为僧祗部法衣,寓意勤学众经,宣讲佛法。
2、赤色。为昙无德部法衣。寓意通达理味,表发殊胜。
3、皂色。为萨婆多部法衣。寓意博通敏达,以导法化。
4、木兰色:为迦叶弥部法衣。寓意精勤勇猛,摄护众生。
5、青色。为弥沙塞部法衣。寓意禅思入微,究畅幽密。五部衣色以外,还有其他,如紫衣。乃封建王朝赐予高僧之衣等等。
沙弥尼穿土黄色或者棕色的,来克制对于衣服的贪爱,他们穿的衣服叫做粪扫衣。出家人又分成男众和女众,比丘,黄色帽子的是黄 教。
比如泰国的比丘穿黄色的,沙弥穿橘黄色或者橙黄色。
缅甸的比丘穿类似棕色的,区分则看帽子的颜色,不同地区的僧人会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还有一种头陀行的出家人。各有不同,泰国的戒女穿粉红色和白色的,只有受戒的戒女。
衣服的颜色是佛陀制定的,比丘尼,因为南传没有比丘尼。
藏 的和缅甸的衣服颜色类似,沙弥尼,所以佛陀规定只可以穿普通人都不喜欢的颜色的衣服有的,就是别人丢掉的衣服。
斯里兰卡和其他的地区的则比较混乱一些,因为有比丘把衣服搞的花里胡哨的,所以也没有沙弥尼。因此衣服的颜色可以区分这个出家人是哪里的,沙弥,深棕色
‘肆’ 和尚衣服有几种区别分别是什么颜色又分别代表什么
袈裟分类:
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
颜色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衣体
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财。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若财体细薄时,亦允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䌷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2] 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依之,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
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
特允许叠作叶,称为摺叶。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絇,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絇、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
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环,代替絇(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伍’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样的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陆’ 现在好多穿出家人穿的衣服那是什么服装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柒’ 佛学常识:佛教出家僧人穿什么衣服
佛学院是佛教为了培养出家僧人的学校,在中国大陆只有出家人可以上。高级佛学院是佛教协会办的,中级佛学院是大的寺院开办的。楼上说出家后仍可取妻生子,这是错误的!虽说法律没规定出家僧人不可以娶妻成家,但是现在的宗教部门都不允许,出家人都要通过资格认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婚姻状况,如果结婚了就要被开除僧籍。
‘捌’ 图片中的僧人,穿的衣服叫什么衣服我是居家修行的,请问是否可以穿在哪里可以得此衣服
那是真正出家受戒和尚的制服 袈裟,在家修行的居士,有专用的 居士服,一般寺院里都有卖的
‘玖’ 一般寺庙里的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