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全意
《寻隐者不遇》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凝练美,意境美,使学生从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绝句中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在语言上特别要求要具有一种音乐美,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它的音乐美。上课时应该首先创设一种诗歌朗读的氛围,也就是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吟诵自己学会的古诗,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调动了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读出了诗歌的节奏美,为朗读新诗作好了铺垫。当然,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的范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既帮助学困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又能让优等生在教师的朗读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当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更应该让学生用诵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求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我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同时,也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只是在理解“云深”一词时,我稍作引导:先出示了一幅云雾弥漫的大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名说图片的内容,接着告诉学生们这就叫“云深”,这样既避免了生硬讲解给学生造成想象的窄化,又为下文理解“隐者”其人埋下了伏笔。 二、比较——感悟诗歌的凝练美 诗歌语言凝练,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抒发了诗人的丰富情感,让人产生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领悟”。其实诗歌的凝练美和上文所谈到的韵律美同属于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言的优美”,小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的限制,仅仅依靠朗读是无法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凝练,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在自己的反复咀嚼文字中才能有所感悟。本文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后,我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聆听,看谁能从这首诗中听到什么声音。当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又一次的范读这首诗,只是这次范读的时候,我特别重读了“松下问童子”一句中的“问”字。学生的思维被我打开,于是课堂上迸发出了我预设的精彩,好多同学说自己听到了贾岛和童子的谈话。“贾岛和童子都谈了些什么呢?请你默读古诗,相信你一定能听懂他们说的话”。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诗中隐含的三次问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原文投影,学生在和原诗的对比中,发现了原诗语言凝练的特点,正是这种凝练美,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三、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要想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具体措施:首先,根据客观的物象展开想象,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隐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含糊其辞,可作者却在诗中既描述出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一座云雾弥漫的大山,并且住所旁边有棵松树,又写出了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也就是诗中的“松”“药”“山”“云”都是被作者赋予一定意义的客观物象,从这些物象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隐者是一位仙风道骨、品格高洁、治病救人的真隐士。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作者一再追问童子时的心情,更能够深入细致地体察到诗人听到“云深不知处”后的怅惘之情。教学中以探究隐者为突破点,着重抓“松”“药”“山”“云”等重点词语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的制约,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适时的进行拓展,比如“松树本来就是一棵树,作者为什么不说‘树下问童子’,这样更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一丝惬意呢?”“刚才我们从隐者隐居在云雾弥漫的山上能体会到什么?”等引导学生感悟隐者的超然脱俗。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作之前一定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情感的作用下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因此,根_作者写作的背景进行想象也是体验诗歌意境美的一条途径。贾岛在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味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四、语用——享受创作之趣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目标达成的途径就是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积累、内化、运用。具体到高年级学段的诗歌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文的大意,而且还要体会作者的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诗人贾岛因诗风清峭瘦硬,好作苦语,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特别是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是对这一雅称的最好诠释,“推敲”一词的流传至今更是对他苦吟的见证,所以设计一个迁移练习:在“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贾岛苦吟的诗歌创作风格,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触感去解读古诗,构建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种下诗歌的种子。 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
❷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全文,要带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图片就更好了!急啊急!!!在线等!谢谢!!!
寻隐者不遇
tángjiǎdǎo
【唐】贾岛
sōngxiàwèntóngzǐ
松下问童子,
yánshīcaǐyàoqù
言师采药去。
zhǐzaìcǐshān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shēnbùzhīchù
云深不知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❸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繁体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那一年,诗人上山访师,不遇师而遇一童子,说师傅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诗人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见云里雾里,他要访的人杳无其踪。
为此不遇,诗人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个要隐逸世间的人难相遇,因为他们“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让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不会如王维“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不会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一去,怀着一点尘心,往往都会遭遇不遇,所以诗人不遇的诗很多,此种不遇反而让他们更见诗境,似乎隐者先知,以一不遇让诗人达到此行的目的。诗人本也是个功名利禄客,来此山中不为烟霞客,只为赏烟霞,就像白居易说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所以隐者遇之还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间还可以遇一首好诗,这才是一个诗人访隐者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有了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有了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有了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诗人们最恨的不遇,不是不遇隐者,而是不遇他们的周文王,让廉颇老矣,让诸葛真成隐者,让贾生被汉武帝“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让千古月空明,不遇它的李白,不遇它的苏东坡。
所以此般的不遇看看烟霞也好,看看“棋于松底留残局,鹤向潭边退数翎”,看看“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所以不遇隐者的诗人无怨,不像不遇明主的诗人往往怨成闺怨,空心想此缘成梦,拔剑灯前一夜行。
无怨的诗人写成的不遇诗都清高如“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都清淡如“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偶尔遇到一两个诗人不甘,想提笔写到此一游,却又如窦巩一样在“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的不遇之景中“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如戴叔伦一般在“青林依古塔,虚馆静柴扉”中想要题字,却无处下笔!——“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
山上的隐者难遇,诗人却需要松下的童子指点。所以,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到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诗人便下了山,而那些在山下红尘世俗里追逐功名的人却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个埋头想诗的诗人骑驴一走,都能撞出个韩愈、刘栖楚来。世间火宅,终焚却了诗人坐禅之身……
人们在寻人不遇的时候总会寻得一松下的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迷路的时候也能寻得一童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自己为心所惑时,总有一童子稚声稚气指点你的迷途。欧阳修夜里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悚然而听之,说:“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𫓩𫓩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于是就让童子出门看,童子回答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的回答很美,诗人迷了路,唯见烟山万万层,而童子抬眼指归处,月挂一轮灯。童子的回答很美,诗人迷了路,唯见烟山万万层,而童子抬眼指归处,月挂一轮灯,照见你的路途。世间好声,皆是你梦,世间悲音,皆是你心。世间好色,皆是你幻,世间苦色,皆是你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呵。
……(后文略)
❹ 古诗寻隐者不遇该怎么配图
是这样的:
【附诗词解释】
有一个小孩儿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徒弟,
说他的师傅已经到深山采药去了。
而只在这深山老林中,林深云密,小孩儿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这是小孩儿答复徒弟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和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
那么,到松树林寻找隐居在那里的人,
怎么能去告诉人们呢?
望采纳。
❺ 唐诗《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是什么,为何没成为千古名篇
《寻隐者不遇》是唐朝诗人贾岛的名篇,我从许多地方都看到有人问这首诗最后两句能不能颠倒,许多人从合辙押韵的角度来分析,那当然是不能颠倒的,但是,普遍认为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编入五绝),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且贾岛是什么人?能跟韩愈大大玩推敲的诗人,要推敲格律那还不简单嘛,所以若要从合辙押韵这方面来分析,恕我直言,没有多大意义,意境什么的也不多谈,这首诗之所以传唱千古而不衰,其妙就妙在结构,而这个意境,一旦打乱顺序,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先看诗:
❻ 寻隐者不遇看图写话
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想起之前我与老朋友的约定:今天上午要去山中拜访他。
到了山中,我大吃了一惊。山中的野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小草也绿油油的,柳树也甩起它那长长的辫子,好像在向你点头问好。
孩子们也在快乐地追逐打闹,你追我,我追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真是一幅山间的美丽风景画!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朋友家的附近。这时,我看见一个小孩在大松树下嬉戏玩耍我心想:“好长时间没有来到这了,还是找个人问问路吧。“孩子,你要上哪玩啊?”我急忙问道。只见那儿童斜着眼睛上下打量着我。“扑哧”一笑说道:“我知道了,你是来找我师父的吧,我师父说,这几天要有一位叫贾岛的大诗人来拜访他,你是贾岛吗?”我心想:“哈哈,我这个朋友竟然把我捧成大诗人,连他的徒弟都知道了。“嗯,我就是贾岛,请问你师父在吗?”我颇有些喜欢起这个童子了。童子又是一笑说道:“唉,我还以为大诗人会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想不到竟会像一个落第书生一样。要说我师父,他刚刚去山中采药去了。“我叹了一口气,感到有些失望:“那你知道他在那座山,具体哪个地方吗?”
童子将双手摊在胸前,皱着眉头说,我只知道他在那座山中采药,可是山有那么大,我也不知道师父在哪个地方呀!”我顺着他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只见那里云雾缭绕,,林深云密,我只好抱着失望而归。
周围渐渐静了下来,花草仍然那么可爱,只有我一人低声吟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❼ 古诗配图 图简单一点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❽ 贾岛那首着名的《寻隐者不遇》里的老师是谁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朝诗人贾岛那首着名的《寻隐者不遇》。笔者近来欣赏着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品读这首诗,对其解读“云深不知处” 觉得意犹未尽。笔者想到了古时候的更多隐者,认为这句诗不仅仅是童子对诗人一句简单的回答,而是这首五言绝句的“诗眼”——隐者云里雾里,不知所踪。
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他那篇着名的散文《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指的是致仕者,就是当官从政的,而处江湖之远,大多是指那些失意的文人,就是所谓的“隐者”。
《诗经》中那首有名的《蒹葭》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人认为,伊人就是一位隐于河上的君子,秦人敬慕他,而写此诗。而南宋哲学家朱熹则说:“伊人,犹言彼人也。”言犹未尽,又补充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这个意境与“云深不知处”异曲同工。
❾ 《寻隐者不遇》中,隐者所居的山是哪座山
有考证是现在四川省蓬溪县的高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