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总统山在(=@__@=)哪里地理位置最好是图片。
石刻山——拉什莫尔山(MountRushmore)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地区,有一座拉什莫尔山,山高1800多米,刻有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林肯4个巨大的石雕像,石像的面孔高18米,鼻子有6米长。4个巨像如同从山中长出来似的,山即是像,像即是山,巨像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着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有2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到此来领略巨像的风采。山上的雕像凝视着远处布莱克山区的乡村。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或者埃及古萨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这类成百上千年前的雕像不一样,拉什莫尔山雕像是20世纪相对现代的杰作,因为它们仅仅雕刻于1927年—1941年间。雕像定位:北纬43°52′44.20〃西经103°27′35.36〃拉什莫尔山位于南达科他州的西部,花岗岩的一面山体上雕有四位美国总统的头像,他们是华盛顿(1732—1799)、杰斐逊(1743—1826)、林肯(1809—1865)和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这个高18米的作品是雕塑家古松·博格勒姆1927年开始,1941年完成的,1942年对外开放。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1885年,美国纽约的着名律师查尔斯·E·拉什莫尔(CharlesE.Rushmore)空军一号正在飞越拉什莫尔山
将其在南达科他州布拉克山(BlackHills)所拥有的矿山附近的一座花岗岩山以其姓氏命名为“拉什莫尔山”,这就是拉什莫尔山名字的来由。数十年后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建造计划正式启动后,拉什莫尔还曾捐助了5,000美元。在拉什莫尔山上建造雕塑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布拉克山地区旅游,然而这个建造计划却引发了美国国会和时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Coolidge)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建造计划获得了国会的批准。整个工程的建设于1927年开始,并于1941年宣告完成。时至今日,拉什莫尔山不仅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还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美国总统的象征。同时,在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之下,拉什莫尔山也衍生出了许多其他含义。
编辑本段雕像的历史
拉什莫尔山的巨像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雕刻艺术的杰作,它是由美国着名的艺术家夏兹昂·波格隆创作的。1927年,柯立芝总统宣布将拉什莫尔山辟为国家纪念场,雕刻工程也同时开始。当时,波格隆已经年过六旬,但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这项空前的艺术巨制上拉什莫尔山
,整个工程由于资金和天气等原因时断时开。1941年,当工程临近完成的时候,波格隆这位艺术大师与世长辞了,他的儿子林肯继承父业,终于在1941年底完成了这项令世界瞩目的工程。拉什莫尔山上的4个巨人雕像,生动地刻划出了4位总统的形像特征与神态。华盛顿像是一座胸像,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开始向浮雕过渡,左边的衣领转成浮雕线刻,保留了原来的山形,右边衣领刻成浮雕,肩部和胸部因山形而粗刻,因此整个雕像头部五官形象突出,清晰而集中,只见华盛顿安详地望着远方,口紧闭着,眉宇略锁,显露出严肃而又坚决的表情,仿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华盛顿肖像是4个巨人肖像中唯一的胸像,其余3人只雕出了头部形象。在华盛顿雕像的右边是杰斐逊雕像。杰斐逊是着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雕像突出了他作为美国民族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风采和智慧,他的头发弯曲,前额突出,双眼炯炯有神,头部微仰,嘴角微抿,从悠闲当中透露出果敢和坚强。罗斯福雕像位于杰斐逊雕像之右,他与林肯的雕像只刻了脸部,脑后与石山连在一起,颈与胸部均未刻出。罗斯福头像下颌略收,唇上短髭粗而浓,双目深陷,两眉紧锁,面部棱角分明,戴一副秀丽的眼镜,与华盛顿与杰斐逊刚毅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的最右边一位是林肯,这位深受美国黑人和下层人民爱戴的伟人言行一致,雕像突出了他严肃、认真的性格特征。这组巨型雕像既突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构图之中。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罗斯福应该排在林肯之后,但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把罗斯福放在林肯的左边使它与两旁的雕像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的面部虽然不朝向一个焦点,但是他们都看着远方,而且排列在相同的高度,左边3座雕像颈项以下的横线都是连贯的,隐去了3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了雕像间形与神的联系。拉什莫尔山的石刻构图,曾经多次改动,主要原因是山石内层的花岗岩有裂缝或瑕疵。由于在外表很难发现内层的岩石情况,所以刻到内层时只好改变构图。1930年7月4日,华盛顿像首先完成,接下来在刻杰斐逊像时遇到了很大麻烦,刻像的位置一再改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落成。此后,1937年9月17日林肯石雕像完成,1939年7月2日罗斯福石雕像完成。在整个工程中,曾作过9次大的改动,清走石头10万吨以上。4座雕像完成后,波格隆又投入到整体处理中,以加强四座雕像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1941年3月6日,波格隆在工程未完全结束时就去世了。在石像雕刻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在爆炸时经过精心测算,爆炸后的岩石距离成品要求只有2.5厘米,可见其定向爆破技术的精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人称这拉什莫尔山全景
4座雕像是由炸药炸出来的。拉什莫尔山的石像可以说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人类杰作。为了表示对4位总统的崇敬之情,也为了防止雕像受到损害,拉什莫尔山禁止游人攀登,前往观瞻的人可以山脚下的观瞻台上一睹石像的风采,每年6至9月间,为了使游人在晚上也能欣赏到这一艺术巨作,这里还备有照明设备,在灯光下观赏石雕,自然又有另一番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早在1923年,就有一位名叫多恩·罗宾逊(DoaneRobinson)的历史学家提出在拉什莫尔山雕刻总统群像,以为南达科他州吸引更多游客。为此他在1924年说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GutzonBorglum)前往布拉克山地区勘察,以判定这一地区是否适宜进行这一巨大的雕刻工程。起初设想的雕刻地点是布拉克山地区的尼德尔斯(Needles),那里有许多花岗岩柱可供雕刻。然而后来博格勒姆发现尼德尔斯地区的花岗岩长年受侵蚀作用损耗,难以在上面雕刻如此巨大的作品。而拉什莫尔山却符合雕刻的条件。博格勒姆在他看到拉什莫尔山时曾说:“美利坚将在这条天际线上延伸。”(“.”)1925年3月,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建设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此间柯立芝总统强调,除了不可缺少的华盛顿之外,雕刻的其他三位总统必须为两位共和党人、一位民主党人。从1927年10月4日到1941年10月31日,格曾·博格勒姆和约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时间,雕刻出了高达60英尺(约合18米)的四位美国总统巨像。这四位总统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代表了美国前150年的历史。博格勒姆之所以选择这四位总统,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历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自1933年起,拉什莫尔山归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辖范围。此后,工程师朱利安·斯波茨(JulianSpotts)对工程施工中的一些设施进行了改进。譬如他对施工用的吊车采取的加固措施,就使工人能够更轻松地从地面到达拉什莫尔山顶部。1934年7月4日,华盛顿的面部雕刻率先完成。两年后,托马斯·杰斐逊的雕像也雕刻完成了。第三个完工的是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这部分工程在1937年9月17日宣告竣工。同年,有人在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在整个雕刻中添加民权领袖苏珊·安东尼。但由于当时美国政府的年度预算案中有一个附加条款,规定投入这一工程的联邦基金只能用于已开始施工的四座雕刻上,这一计划被迫流产。1939年,雕刻的最后一部分——西奥多·罗斯福的头像宣告完工。1939年,格曾·博格勒姆指导设立了雕刻家工作室(Sculptor'sStudio),用于陈列相关的缩微石膏模型以及制作工具。1941年3月,博格勒姆因血栓去世。他的儿子林肯·博格勒姆(LincolnBorglum)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领导整个工程的进展。但在他去世七个月后,工程由于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被迫停止下来。按照原先的计划,四位总统的雕像应均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由于半途停工,华盛顿的雕像只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总统的雕像更只完成了头像部分。整个工程共耗资989,992.32美元。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工人死亡。1966年10月15日,拉什莫尔山被正式列入国家史迹名录()。1975年,管理当局在老博格勒姆当年的工作室树立了一根特制的铜柱。铜柱上端是一块铜制的牌匾,上面镌刻着一篇四十年前由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威廉·安德鲁·伯基特(WilliamAndrewBurkett)所写就的获奖文章。1934年格曾·博格勒姆曾与美国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合作,在后者拥有的报纸上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比赛,以扩大这一工程的影响。最终,当时参加大学组征文的伯基特成为了幸运儿,虽然他的文章直到1975年才被真正在拉什莫尔山留下印记,但这篇获奖作文足以使他在当时获得了四年的大学奖学金。由于整个雕刻并没有按原定计划完成,长时间以来,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从来没有宣布正式落成。直到1991年7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才为拉什莫尔山举行了官方的落成典礼。而这一天刚好是拉什莫尔山雕刻工程结束50周年。1998年,历时十年的拉什莫尔山整修工程告一段落。工程中最后完工的部分包括游客中心、博物馆、总统之路以及人行便道等便利游客游览的设施。整个公园(特别是主要的雕刻部分)的日常维护工作相当复杂和繁琐,其中以清除雕像上的苔藓并对雕像进行清洗最为艰巨,而这项工作需要经常进行。2005年7月8日,德国的清洗机器制造商凯驰(Kärcher)为总统雕像的面部进行了一次免费清洁。清洁过程中使用的高压水温度高达200华氏度(约合90摄氏度)。
② 求图片:福建省东山岛的那块奇石为什么被称为"风动石"和"有气节的山石"
东山岛风动石屹立海边,以前刮大风的时候能听到石头摇动哄哄的声音,几个人一起推的话石头也会一晃一晃哄哄响,小时候和大人一起推,好像就可以推下去的样子,可有意思了,不过现在景点保护了不让推了。
相传日本侵华期间小鬼子曾动用军舰要拉倒风动石,但是绳索都拉断了就是拉不下去,奇特了。
地址学家说是一整块大石风化后,形成一个类似门轴与门臼的配合原理,所以风吹会动却不会倒,但是也许数十年之后,风化严重了最终还是会掉下去的。
③ 这张黄山奇石图片的名称是什么急)、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着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着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④ 哪里有很多山石的图片,不要有水,也尽量不要有树木。
这是自己照的,你看看合不合适。
⑤ 山石的图片
自己拍一张。
⑥ 求一个园林设计平面图和立面图,关于山石的(山石为主体,有水植物),适合初学者临摹的
呃虽然没有山石但是还算是适合初学者吧...
⑦ 怎样画山石
把图片打成深色,先照着画轮廓;再涂色。
⑧ 福建东山岛的那块石为什么被为风动石和有气节的山石
风动石,又名兔石,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另有缅甸名胜风动石。
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风动石在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东南隅岣嵝山东麓,塔屿在铜陵镇东侧。以风动石为中心,加上铜山古城、塔屿和西面的九仙顶、南面的马銮湾,构成独特完整的旅游景区。
风动石
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石为花岗岩石质,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正可观其伟,侧可观其奇,背可观其险。从背面看,状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巨大的石球,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令人心怵;从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圆弧形,贴石盘处尖端仅数寸,悬空斜立,狂风吹来,摇晃不定。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在风动石前的一块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程朝京的诗:“造化原来景区图片(14张)一只丸,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景区环境
附近的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直达九仙顶,因依傍铜钵、东山两个村庄,故各取一字名之。城墙为花岗石砌成,长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个垛口,东西南北各有城门,西南二处建有城楼,为环山临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继光在此全歼倭寇;崇祯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在铜山海面二次击败荷兰帝国东印舰队;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以此为抗清根据地之一,训练水师,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从铜山港和宫前港起航东征,统一台湾。
城东门外海滨有天然石洞,传有虎踞,故号“虎崆”。洞长15米,宽约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干,壁上镌“灵液”石匾,称“虎崆滴玉”。城最高处九仙顶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岛春秋”等摩崖题刻20多处。一块刻有“瑶台仙峤”的巨石是当年戚继光、郑成功的水操台。塔屿,又名东门屿,与铜陵镇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顶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个岛呈“工”字形,面积80.5公顷,与温州江心屿、厦门鼓浪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岛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态。南端澳角海面有龙、虎、狮、象四屿,造型生动逼真。文峰塔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层,高32米,座围14米,塔顶由两块圆圆的大石块相叠而成,是航海的标志。
塔屿上有两个石洞。其中云山石室是黄道周的读书处,洞外镌有黄道周少年时手书的“云山石室”4个大字。洞边有清代巡抚潘思渠立的碑坊,横刻“黄石斋先生读书处”,背镌“仰止高山”;鹰石洞在石室对面,鹰嘴岩下,洞口上有块巨石如雄鹰顶立,上镌“石斋”二字,是黄道周卧室。《明史》记载:“道周学贯古今,所至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明东阁大学士林钎题诗于室内:“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晓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围有石刻多处,以书法家关云、成中心、张庭桢合题的“海滨邹鲁”、“黄道周笔书”、“石磐”最为着名。从漳州到铜山古城有班车直达,从铜山古城乘游船可到塔屿。
人力也能晃动风动石。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化为齑粉。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却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是个难解的谜。
⑨ 国画学习方法,详细的,能不能给出一些图呢谢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本书专门为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做,涵盖了国画中山水、果蔬、花鸟几大类,着重于单个题材的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与示范,便于读者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与造型技巧。
《美术入门基础教程:国画起步》着重阐述了中国画的绘画流程,以中国画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精选的典型实例,系统讲解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书中同时附有大量的资料性图片,还配有国画基本理论常识,更有助于读者提高绘画水平。
第一章8195;国画基本知识
1.国画简介
2.国画的特点
3.国画的载体
4.国画的分类
5.国画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6.国画的形式
第二章8195;国画的工具与使用
1.文房四宝
2.颜料
3.其他工具
4.握笔与用笔方法
第三章8195;国画基本技法
1.线的表现力
2.线条的运用
3.墨分五色
4.常用墨法
5.用色特点
6.设色方法
7.临摹练习
8.书印结合
9.题款
第四章8195;兰、梅、竹、菊的画法
1.兰花
2.梅花
3.竹子
4.菊花(一)
5.菊花(二)
第五章8195;山水的画法
1.山石的画法概述
2.石块的画法
3.石头的画法
4.山的画法(一)
5.山的画法(二)
6.石间坡的画法
7.山石的画法
8.水的画法概述
第六章8195;树木的画法
1.枯松的画法
2.松树的画法
3.各种树的画法
第七章8195;果蔬的画法
1.桃子的画法
2.葫芦的画法
3.萝卜的画法
4.水仙花的画法
5.柿子的画法
6.枇杷的画法(一)
7.南瓜的画法
8.枇杷的画法(二)
第八章8195;花卉的画法
1.仙人掌的画法
2.牵牛花的画法
3.朱顶红的画法
4.荷花的画法
5.杜鹃花的画法
6.牡丹花的画法
第九章8195;动物的画法
1.小鸡的画法
2.燕子的画法
3.鱼的画法
4.麻雀的画法
5.兔子的画法
6.金鱼的画法
7.松鼠的画法
8.公鸡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