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皇帝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 ,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龙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Ⅱ 古代皇帝衣服上的13种图案都有什么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
十二章纹,是古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 ”,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2)皇帝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虽已确立,但许多礼仪还是空白。即使战国(或以前)时期有章服方面的规定,但“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后汉书·舆服下》),汉承秦制,亦无详细的章服制度。
所以,东汉以前,章服制度作为封建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正式确立。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从此确定了汉代的服制。
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𫄸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
Ⅲ 唐朝皇帝服饰 唐朝皇帝的衣服主要有哪几种
唐因隋制,到武德四年着衣服令,规定天子十四服。大裘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衮冕金饰,垂珠十二旒,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高宗时,长孙无忌进奏,以大裘冕冬季可服,夏季迎气则不能服用,请予罢废。此后,郊祀天地时只用衮冕,而罢大裘冕。衮冕之外的另外四冕,原则上郊祀天地时服衮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时服元冕,三旒无彩章,但实际上,此后的六冕只用衮冕,其他不是虚设就是罢废。
唐朝的皇帝的服装种类繁多。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通天冕等十二种之多。在后来的实践当中,皇帝服装又不断的简化,最终唐代主要保留了衮冕。
常服,是皇帝最常穿着的一种皇室衣服。一般的上朝,皇帝都是身穿此种常服接见官员,更别说日常的生活起居了。一般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之中,皇帝才会脱掉常服,换上冕服。
Ⅳ 清代的帝王不会只穿龙袍,那么清代的帝王服饰都分了哪几种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袍也在不断的完善。从明代开始,龙袍就成为了皇帝特有的服装,从而不准他人穿戴,到了清朝皇帝不仅有作为吉服的龙袍,还有其它的服饰,这些服饰在不同的场合就会穿不同的服饰。所以清代的皇帝服饰可以分为吉服,朝服、常服、行服等等。
清代皇帝的常服,是皇帝日常穿的衣服。所以在宫中,皇帝穿的最多的并不是龙袍,而是常服。常服一般是石青色的,常服冠、常服褂以及常服袍组成。
Ⅳ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服装。有两种:龙袍,二是正装。这里龙的出现,恰恰是为了说明在位皇帝有善于求变求雨的能力,当然也相当于对后继皇帝提出了要求。我们现在说的龙袍是一个通俗的名字,皇帝穿的所有带龙的衣服都叫龙袍。所以很明显,现实世界中并没有龙这种生物,只是让它超越了现实,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然后是几种明朝皇帝穿的衣服。首先,龙袍,皇帝的正装仍然保持着古代的上下裳制度,由玄衣、裙子、白罗带、黄色护膝、素纱、红色条纹等组成。其次,正装,书中的女王,开会时穿正装。女王的制服是一件红色的大袖衬衫,上面绣着金色的龙图案,一件霞多丽,一条红色的长裙,一个红色的后背。最后,凤冠,明代的凤冠由金、银、铜等金属屏风制成,内衬罗纱,挂有珠宝流苏。其中一顶是普通已婚妇女佩戴的彩色王冠,上面没有龙凤装饰,只装饰了朱宅、花柴等。
第三,凤冠,明代凤冠由金、银、铜等金属丝网制成,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佩戴的礼仪性王冠,上面饰有一些翠绿色的凤凰和龙等装饰品,龙和凤经常嘴里衔着珠子,垂到肩上。
Ⅵ 唐朝皇帝的衣服主要有哪几种呢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唐朝时期的皇帝服装至少有二十多种,但是大部分服装都是不常用的,而唐朝皇帝最常用的衣服有六种,这六种衣服分别会应用于以下六个场景:1、上朝;2、议事;3、大型活动;4、后宫活动;5、祭奠活动;6、大婚。
另外,唐朝时期的祭奠活动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去陵墓祭祖的时候,需要皇帝身穿黑色的祭奠服装,唐朝时期的裁缝会专门给皇帝制作服装,专门用来参加祭奠活动。
最后,唐朝皇帝封后的时候仪式也比较繁琐,皇帝封后其实就是大婚,大婚当天需要穿一身红色的喜服,一般都是由几十位工人连夜赶制,通常都会打造很多件来给皇帝选择或者替换。
Ⅶ 皇帝的穿衣被称为龙袍,可以细分为哪六种
可以细分为:皇帝冕服(衮冕)、皇帝通天冠服、皇帝皮弁服、皇帝武弁服、皇帝燕弁服、折翼向上冠+盘领窄袖龙袍。
龙袍的空地一般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
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汉朝崇尚玄色。
隋文帝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封建王朝结束。
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Ⅷ 清朝皇帝的常服和朝服在 形式 上有什么区别 花纹 颜色都有什么区别
清朝皇帝的衣服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是重大典礼和重大祭祀时才会穿,很少穿,为黑狐为质地,纹饰前后、两肩各有一条正龙。平时较多穿着的是龙袍属于吉服,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绣有九条龙,比朝服略次一等。常服是丧期和忌辰穿的,素色。
(8)皇帝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朝服详细介绍:
朝服一般由朝冠、端罩、补褂、朝珠、朝带、朝靴组成。朝冠分为冬、夏两款。冬款朝冠,只有皇帝才能用黑狐为质地,一品以上大员的以青狐为质地,而二三品可以用貂尾为质地,这些都是有严格等级的。
冬朝冠,外面是青色,里面是红色,帽檐是上仰的,上面点缀着红绒,红绒凸出到帽檐外面。夏朝冠则是由织玉草或藤竹丝为材料,帽檐是敞开的,上面点缀着红绒。
朝冠的顶子一般是由底座和主宝石两部分构成。其中宝石多为椭圆和棱形,这是与下面吉服冠最突出的区别。吉服冠的顶子宝石全部是圆形的。皇帝的朝冠顶的底座为金龙三层,每层中央有东珠一颗,环绕四条金龙,每条金龙镶嵌一颗东珠,其中在三层金龙的最上方,镶嵌着一颗大东珠。
朝袍是朝服的重要部分。朝袍从皇帝、皇子、亲王、郡王,其朝袍的纹饰前后、两肩各有一条正龙。于朝袍的颜色,只有皇帝才能用明黄,皇子也用金黄,从亲王到文武四品官员用蓝或石青色,文武五品官员到文武八品只能用石青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服饰
Ⅸ 天子穿龙袍,龙袍有龙纹,为什么宋朝皇帝的服饰上没有龙纹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是神明的化身,所以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之下,普通百姓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异常高涨,在百姓眼中,皇帝是上天派来拯救世人的神仙,对神仙只能言听计从,不得忤逆。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人们对古人的了解甚少,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窥见古人的生活,自然也无法了解帝王在日常生活中的样貌,以及他们所穿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样。
我们对龙袍的了解是来自于古代画作,以及历史典籍,为了区分皇帝和大臣以及百姓,龙袍就成为了关键性的象征。所以影视剧为了彰显帝王的威严,会十分重视帝王的形象,龙袍自然就成为了代表性服饰,有的影视剧当中,几乎看不到皇帝穿常服,皇帝的服饰都会有明显的龙纹做装饰,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认为,皇帝的衣服上必然有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