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图片 > 简单水墨人物画图片

简单水墨人物画图片

发布时间:2022-07-28 21:10:50

1. 这种画叫什么水墨人物画

这就是水墨人物画,只不过这是应节画作。许多着名画家都有水墨人物画作,如蒋兆和先生的“和平鸽”。

2. 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风格流派

这一体系主要吸收西洋水彩、水粉画的表现手法,强化色彩的对比与变化,主要代表人物为杨之光与林墉。杨之光更多地吸收水彩技法,林墉则更多地揉合水粉的表现长处,两位画家都是岭南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山青水秀的地理环境和各种文化背景的影响所至,岭南画派的山水花鸟画大都倾向于一种色彩浓烈、清新明丽,浑染柔和,秀美可人的整体风格。而杨之光、林墉的人物画虽然各有个性,但就总体感觉而言仍然与上述整体风格并无二致。他们没有过多地表现线条的粗犷与厚实,相反,他们尽量“压缩”线条,使之与转折的“面”更为贴近。对于人物脸部、手部的表现,由于水彩、水粉技法的介入,不仅造型精确,各处体面的转折关系非常柔和、自然而真实。各种精微之处也得到非常精妙的表现。而对人物各种衣着已不再简单化、概念化的“交代”,而是丰富多样的真实再现。这种画法常适宜表现少女肌肤的白嫩柔和以及俏丽清淳、秀美动人的形象。这一体系的主要贡献是将西洋水彩、水粉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表现能力。

由于上述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把西洋素描的造型方法和传统笔墨表现揉合一体的,以徐悲鸿、蒋兆和、王子武为代表的徐蒋体系,也不同于以生活速写为创作依据,并且揉合速写线条韵味与中国画用笔于一体的,以黄胄、刘大为、周思聪为代表的黄胄体系。更有别于线描派体系、浙派体系和新文人体系。

具有独立的形式特征、地域倾向,自有规模,有别于其它体系,特立独行,就是这一体系的存在理由。

杨之光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中国画人物画家,曾与黄胄、刘文西、方增先平列誉为20世纪后期中国画四大人物画家。杨之光先生早年曾入南中美院向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学习中国画,深受高氏融合中西,注重生活的“艺术革命”主张的影响。1950年9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徐悲鸿、蒋兆和等名家,接受了严格的西方美术造型基础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杨之光已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洋画丰富的色彩表现融入中国画。他用生宣纸临摹了俄罗斯巡回画派列宾的油画《萨布罗斯人》,原作众多人物场面的安排,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准确生动的人物造型,以及画面的整体气氛,都能在他的笔墨中得以再现。

如果说他在1954年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的笔墨表现还带有蒋兆和的影子的话,那么,1959年创作的青年建设者的作品《雪夜送饭》则已脱樊篱,这件作品荣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和荣誉奖状,使他一举成名。

他后来创作的《矿山新兵》、《激扬文字》、《毛主席在农讲所》、《石鲁像》以及大量的人物肖像写生中把清新明快,色彩丰富,形象鲜活,笔墨淋漓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笔者早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曾有幸作为杨之光先生的弟子追随左右,得以观其作画过程。他在表现结构转折时多以一次性淡墨,对投影的表现则一笔中有浓淡变化,给人以透明,淡雅的感觉。脸部着色方法已形成自我独立的程式,润泽立体,变化丰富,酣畅淋漓。而在这种轻快的笔墨表现中人物造型又非常准确,与所绘对象极为削似,这在水墨肖像领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林墉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林墉在广州美术学院深造时曾师从杨之光,毕业后充分发挥了他极富天才的创造性,自成风格,卓然成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画的大量都市女性肖像(包括一大批香港小姐),被印在风行一时的各类文学杂志的封面和挂历上。“大美人”的大普及,使得“林墉”这个名字在岭南大地的平民阶层中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初他与夫人苏华三次访问巴基斯坦,画了大量的人物写生。他把巴基斯坦人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这个国家的人民大为感动,并唤起了他们的自我审视,自信与自强。他荣获巴基斯坦授予的总统奖。这件事使他人中国美术界名声大震。

把美表现得让人丢魂落魄,让人意乱情迷,计人感奋振作,这就是林墉艺术魅力。

作为水墨人物特别是青年女性,把关的表现做在空泛的层面上这并不太难。要把它做细,做的真实,做的切入实际,做的肖似对象而又造型准确,这就很不容易。笔者也曾向过大量人物写生,对个中甘苦,深有体味。林墉在这一领域中的成功创造,深为笔者折服。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虽然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整个发展步子非常缓慢。同时存在许多先天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画家并没有经过很严格的造型训练(如素描、速写、人体写生),没有解剖学、透视学,画家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几乎属于空白。人物造型手段,除线条造型外,没有素描造型、色彩造型,故手法单一,造型表现能力很局限,对于人物造型状态、内心世界不能做更为深入、更为丰富的刻划。虽然有些文人画家对人物描写概括简练、略作变形,但由于没有写实能力作为基础,这种提炼又变得空虚苍白。而变形又觉得不够合理、自然。所以我们在古代留下的人物画中,包括一些名的、供人临习的画谱,都大量存在有人物身首不称,比例失调,造型别扭,结构概念,表情简单,透视不符等等问题。

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步了较快,关键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素描、速写、色彩的基础训练,以及对解剖学、透视学的研究。同时加强了人物肖像写生、人体写生、生活速写的训练,使人物的画家造型能力得到大大的加强,从这一角度说,徐悲鸿功不可没。徐蒋体系最先把素描的造型和传统笔墨表现揉合在一起,对人物造型严格考究,对人物形象通过勾、皴、擦、染的多种手段加以表现,对人物头、手等主要部位的结构、体积有深入、精致的刻划。对人物性格、精神气质、内心世界有恰如其分的表现与传达。以“骨法用笔”为本旨的线条挥运,始终在面面中起到重要的骨架支撑,其线条变化的情韵节律使人引起无穷的回味与咀嚼。

如果从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变革这一角度来讲,徐蒋体系是第一个里程碑,而岭南杨林体系就是第二个里程碑了。

有人可能会问:杨之光、林墉是岭南画派吗?

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就是问他们本人也未必有个明确的答案。杨之光教授就曾说过,我是岭南人,但并非是岭南画派。当然,画派并不是社团组织,并不需要填写登记表,画派往往是后来的评论家根据画家的风格特点加以划分的。如果从岭南画派的风格和革新精神这一角度来考虑,我认为,他们也属于岭南画派。

注重革新,注重外来艺术的吸纳,注重写生,注重直面生活,注重大众的审美诉求,这就是岭南画派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杨之光、林墉的身上有突出的体现。

3. 国画中的人物画是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吗

国画中的人物画,是用宛转绵延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形态、衣褶和飘带,让人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神韵。国画人物画始于战国而盛于隋唐。历代出色的人物画作品与人物画家极多。

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已经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出现了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盛唐时期的阎立本、吴道子,明代的唐伯虎等人物画大师。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画面以西晋张华叙说女子封建道德的箴文为内容,分为九段,每段描绘一个故事,其人物造型生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生活侧面。笔法用游丝描,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匀和而富于节奏。

阎立本的《步辇图》表现出来的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画面气氛融洽,人物表情各异,为后代人物画中之珍品。

唐伯虎的《仕女吹萧图》生动地表现出了仕女吹萧时的忧郁神态。

[我还想知道]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连续的画面展示了故事的全过程,这幅画线条婉蜓流畅,人物传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吴孙政时的曹不兴,东晋的王廙、卫协都善于画人物佛像。

4. 六年级水墨画戏曲人物简笔画怎么

准备材料:纸、毛笔、墨水。

1、首先用毛笔在纸上画出戏曲人物的头饰。

5. 怎样画水墨人物画

吴山明,彭先诚 李世南

6. 求人物水墨画,越多越好

给您传几幅好的,人物画名家张砚钧作品,,很棒共享!

7. 《泼墨仙人图》是水墨画还是绢本画,梁楷是个怎么样的人

《泼墨仙人图》(立轴 纸本 墨笔 纵48.7厘米 横27.7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是梁楷减笔画的代表作,此画以酣畅的泼墨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再以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谓的“泼墨”,与今天我们所见张大千创制的“泼墨泼彩”完全不同。

据《中国古代画家辞典》典籍,梁楷主要活动在南宋孝、光、宁宗三朝,宗法吴道子、李公麟,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致密入毫发。传世作品《泼墨仙人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梁楷画过一幅名画《六祖撕经图》,是描绘六祖慧能大师手拿被他撕坏的佛经, 疾步狂呼,歇斯底里的场景, 画家把六祖藐视佛教旧传统时那种玩世不恭的狂态,用干枯的焦墨笔触 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振奋,观者深受感染。

8. 中国画人物画怎么画

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

1、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 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 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 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 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 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 着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 是指: 1. 行云流水描 2. 高古游丝描 3. 铁丝描 4. 柳叶描 5. 琴弦描 6. 蚂蝗描 7. 混描 8. 橛头钉描 9. 曹衣描 10. 钉头鼠尾描 11. 折芦描 12. 减笔描 13. 战笔水纹描 14. 竹 叶描 15. 橄榄描 16. 蚯蚓描 17. 枣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 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后来逐渐 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 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

2、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 性的画法,如下图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 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 改完美后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 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钩出轮廓线,着色后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 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着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 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 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着色: 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 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 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 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着色之后,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后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后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色) 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着色时旋转用笔,使 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3、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 ,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 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 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 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 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 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后蘸墨先画主要 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 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 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 用墨画后,再上产色,着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 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9. 犹如邋遢老头的《泼墨仙人图》,为何被称为艺术瑰宝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几乎达到了水墨人物画的极致。其画神气完足,酣畅淋漓。梁楷也可谓是泼墨人物画的鼻祖。

梁楷创作的该作品,精细严谨、洗练飘逸, 其画法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开启了“大写意”先河。

阅读全文

与简单水墨人物画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节能灯图片和价格 浏览:646
简单的运输图片 浏览:205
彩虹图片头像简单 浏览:42
衣服开业图片 浏览:197
大明少女发型图片大全 浏览:190
cad画图图片大全简单 浏览:363
男生蘑菇头烫发发型图片 浏览:247
女生上床图片 浏览:893
华为手机如何用大图片 浏览:120
女生野餐穿搭图片 浏览:51
大象干活图片可爱 浏览:844
创业男生头像图片 浏览:775
有文字的图片怎么做的 浏览:716
校服女生裙底图片 浏览:705
小李子图片年老高清 浏览:537
美女小腹被刺图片 浏览:183
十二生肖文字的演变过程及图片 浏览:477
简单的果酱画图片教程 浏览:367
怎样在word文档里插入手机图片 浏览:505
word里的部分图片怎么批量删除 浏览: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