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征的历史背景
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1)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
⑵ 你了解长征吗,查找有关长征过程中有关红军战士生活条件的资料
红军的行装很少,只许带15斤重的东西,其中包括换洗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粮食由部队发放,同时还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只大搪瓷缸子,里面塞着毛巾和牙刷。红军们把搪瓷缸子挂在腰间,成了红军长征途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时的生活条件
红军战士从南方来,只有一套单军衣,突然从炎热的夏天进入寒冷的雪山地区,又难以马上补充衣服,冻伤、冻死不少人。这一时期,红军为了筹措被装物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将身边能收集到的牛羊皮、树皮和草茎等物资变成了斗笠、蓑衣、背心和草鞋。
据许世友回忆:“时已隆冬,冰雪霏霏,使高原气候更加酷寒。由于我们衣单身寒,当地又不产棉花,同志们只好上山割棕做成蓑衣穿在身上御寒,或把未经硝制的牛羊皮剪剪缝缝当背心穿。饥饿、严寒和疾病,又夺走了不少革命同志宝贵的生命。”
(2)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红军战士的军鞋
军鞋,实际上大多是将士们自己亲手打的草鞋。在当时,胶鞋是难得一见的宝贝,布鞋又不耐磨,每名将士身上都带着两三双草鞋。长征途中,虽然草鞋的保障较为简单,但是自部队进入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草地后,一路走的尽是泥泞难行的沼泽地。
加之草根、草兜的刺扎,战士们在出发地带的草鞋,穿不多久,有的被陷到稀泥里,有的则被草兜扎烂、鞋底分家。有的战士只好赤脚行军,脚底板被扎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眼子,在稀泥里一搅,污水里一泡,一双脚板肿得就像两个大萝卜似的,掉队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草地上草的种类虽不少,但大都是一些干枯的硬草根、草兜,偶尔有点比较嫩的能用得着的草,走在前面的部队早就割完了,剩余的也被人踩到稀泥里找都找不着。要找到能打草鞋用的较为结实柔软一点的草,十分困难。
⑶ 红军长征路线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路线为:出发地为江西省瑞金等地,途径乌江(强渡乌江),到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之后的红军经历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惨烈战役,经历艰难险阻到达陕北吴起,最终到达甘肃会宁。
红军长征一共12500公里,红军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3)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长征的作用:
1、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2、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⑷ 最小的红军战士7岁参军9岁长征,他是谁
最小的红军战士,7岁开始参军,9岁踏上了长征的步伐,这个人就是向轩,这位真正的老革命者依然尚在,已经退休,享受着副军级的待遇和荣誉,这位老革命者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尊敬!向轩跟着舅舅,就算正式的参加了红军,那时候向轩只有7岁,他在军队当勤务兵,和小通讯员!向轩9岁的时候,他看到长征的队伍,就义无反顾的要跟着一起!可以想象得到,在万里长征途中,向轩一定遭受到,很多不为人知的磨难,可他硬是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走完了万里长征,到达了延安!到达延安之后,向轩还参加了很多战斗,身上还受过不少伤,直到如今,他身上还有没取出来的子弹片!不得不说向轩还是比较幸运的,他看到了祖国的胜利,看到了祖国发展越来越强大,社会主义新中国越来越好!他们曾经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向轩依然健在,已经有90多岁了!真的是由衷的佩服这位老革命者,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爱戴!
⑸ 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故事)
1、张思德“尝百草”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2、女战士小董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一袋干粮——小兰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
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4、断肠英雄陈树湘
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湘江边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断、腹部受伤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担架上的他撕开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慷慨就义,年仅29岁。“断肠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
5、哑巴排长
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
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
⑹ 绘制一下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6)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
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⑺ 中央红军长征简易手绘路线图
1、先画一些长征相关省份的地图轮廓,如下图所示。
(7)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⑻ 红军长征的全过程简短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此时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8)红军背影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⑼ 红军长征的过程资料100字
红军长征的过程:
1、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2、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3、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4、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6、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⑽ 画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简图只需标出行军路线和地名
你说的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名,这个就像数字一样,有个精确到什么范围的问题,如果只需要省一级的地名,很简单,如果要标出县一级的地名,就比较难了,如果要标出更详细的,几乎没有可能,有的地方可能连参加过长征的亲历者也叫不出名字哦。
红军长征的路线,如果是简图,那更简单,以红一方面军为例,先向西,后向北,一个“L”形。下面一横所经过的有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左边一竖所经过的有贵州、四川、青海、甘肃、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