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彝族民居的漫谈古今彝族火把节
老夫今日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这是明代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杨慎(号升庵)被贬官到云南永昌,途经西昌(今凉山州)时,看见彝族火把节之夜后写下的诗句。
火把节,都是在农历6月24日至27日举行。在彝族自治州、县,火把节是法定民族传统节日。每年这一节日的到来,彝族同胞同其他民族都要一同去参加隆重而盛大的火把节,都要热情欢歌,尽情舞蹈,热闹非凡。但如要讲到火把节的起源,或者说来历也好,传说也好,却是各地、各支系几乎是自有其说,地方史志的记载,也各执依据。
民国《昭通县志稿》说:6月24日“火把会与滇中各处相同,乡中燃炬照田祈年,以火之明暗,占岁之丰歉,此为近理,至于吊古,则知者鲜矣。”这段话将火把节的来历简单地划分“近理”(祈田丰收)和“吊古”。其实“近理”并非都是“燃炬照田祈年”,“吊古”也非专指一人一事。
据史志中关于火把节起源的记载,所谓“吊古”,是祭奠死者,主要有阿南殉节,见李元阳明代万历年间《云南通志》卷十记载;武侯南征,见许印芳《五塘杂俎·星回节考》,《滇系》中也有记载;慈善夫人殉节,又名火烧松明楼,见《南诏野史》。其中以慈善夫殉节的故事最为感动人。其大意是说:彝族先民蒙氏建立的南诏国,传至皮逻阁时,在六诏中最为强大,便与相国张建成设计统一五诏。开元十八年,他首先贿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要求合并五诏,并得到唐王朝的同意。于是以聚集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祭祖,除了越析诏因路远未到外,其他各诏都来了。邓赕诏妻慈善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逻阁的威势,不得不行。行前,慈善以铁镯套夫臂。祭祀毕,皮逻阁设宴于松明楼,饮宴至暮,皮逻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焚楼,各诏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臂有铁镯得以认领。后南诏知慈善有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并据城自守。南诏发兵围城,慈善自尽。此后,每于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群众以火把纪念她。
关于彝族支系间的传说,据《彝族文学史》的记载,有《撒梅人的火把节》、《撒尼人的火把节》、《阿细人的火把节》、南涧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双柏罗婺支系《喜鹊姑娘》火把节的传说、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等,不一而足。其他彝语支民族迁有他们的说法。总之,火把节起源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讲的都是发生在各地的历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大都略有相似之处,勿需去考证哪一种说法才是火把节的起源。其实火把节的真正来源,是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彝族先民长时期迁徙、游牧于山野,一刻也离不开火,深知火能烧毁一切,也能保护人畜和庄稼。久而久之,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中,“火就是神,神就是火”。因每当六月二十四日要祭天过岁(年节),时久则演变为火把节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附会也在其中。
《昭通县志稿》将火把节称之为“火把会”,其用语十分切合昭通的实际,即最终将各家各户的火把会聚一处,火更明,占岁之丰收才有希望。这与滇中各处“束松明为炬,照田亩,以火色占农”(李元阳《云南通志》),或“田野松炬烛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石屏县志》),同为一个目的—祈求丰收。因此,昭通历史上的火把会,是彝族、汉族和苗族都参与的火把聚会,如今所说的火把节。其中苗族参与火把节可谓入乡随俗,也如彝族参加苗族的花山节一样,双方都在赶对方的热闹。但昭通(昭阳区)汉族参加火把会,这不仅只是入乡随俗的问题,也是汉族古代祈年照岁的继承、流变,到异乡之后的表现形式。
古之火把节的起源、传说,虽有祈求丰产,除恶务尽,祭吊先贤等诸多说法,但火把节的目的和性质,早有清人许印芳的公允评说:“夫南诏国灭,星回之节已废。火节之兴,原于服忠武之威,表贞烈之德,历久不废。而逐疫祈年,祭先讲武,诸事乘乎其间,岁守民安,相与饮食,歌舞备靓。泰平之象,亦可见滇人神游化宇,不复知有蒙段烟月矣。”而今之火把节,则赋予了时代特征,一改往日的“醉饱歌舞”、“叩头送福”、“敬天祭祖”等旧习,为招商引资、物资交流和发展本地经济服务,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进步,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❷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习惯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已延续上千年的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草坪上,进行着彝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斗牛----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犟性大发,时而边疆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胜利的牛头颈披红戴花,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周,由此身价倍增,好不风光。
(2)彝族火文化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❸ 求彝族文化的图片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例如音乐、舞蹈、文学、诗歌等,不知你需要的是文化的哪一方面图片。因问题太笼统,所以不好提供。
❹ 凉山彝族火把节用图画怎么表现出来
先去观看凉山彝族火把节,仔细观察,多多拍照 ,选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冲洗出来,然后固定好,拿出纸笔啊。对着照片临摹下来就好了,然后慢慢画出照片上的内容就好了,然后加一点自己的想象。
❺ 彝族火把节的资料短一点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节日起源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❻ 彝族的火把节什么习俗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的习俗是怎样来由于彝族的分布也并不是完全在一个地方的所以分为了几个不同地域的故事特点,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下面是关于彝族的火把节的故事。
第四个故事:
罗婺支系以前有个女孩长的很漂亮,她与一个叫阿龙的男孩相爱,可是附近部落的男子都看上了她想要娶她,并拿罗婺支系的村民的生命相威胁,要女孩与她们相亲,女孩没办法就只能在6月24日晚上与他们相亲,就在晚上相亲时燃起了火堆,为了自己美好的爱情已及全村的希望,女孩跳到火堆里烧死了,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女孩,彝族罗婺支系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❼ 彝族的火把节有哪些仪式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夜幕降临时,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小伙们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斗羊、斗鸡。姑娘们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达体舞。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
❽ 彝族火把节是怎样的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至今彝民还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的文化传统。他们是火的民族、火的子孙,彝族先民们认为火是太阳的延续,象征着勇敢、激情和光明。千百年来,火寄托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分为“大火把节”和“小火把节”两个,节期三天。小火把节为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四日,大火把节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大小火把节活动内容相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每年火把节,彝族人民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竖一个火把,他们用三四丈长的挺拔的苍松或翠柏,然后用一堆松枝和干柴把苍松或翠柏围成一个巨大的宝塔形,宝塔的顶端再插上一截翠木,将一串串红花、白饼、海棠等物挂在翠木上,有的还用彩绳系着一些小水果,缀在火把周围,当地的人们把这个火把叫做“松明楼”。
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都聚集到自己做的松明楼前,把树塔点燃。接着,人们手举火把来到村头、田间。彝民用火炬照田庆祝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上撒松香,称为“送祟”。
火把节彝语叫“都则”,为祭火之意。最初是彝族先民用火把来驱虫避邪、祈祷丰收的民间习俗。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自汉唐起至今,火把节已沿袭了一千多年。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
一说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另五诏首领于松明楼而焚杀之,邓赕诏妻慈善夫人早就识破了皮罗阁的险恶用心,但她无法劝阻丈夫不去赴宴,便把自己的金镯子戴在丈夫的手臂上,祝丈夫平安归来。等她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后,赶来寻找丈夫的尸体,她用双手刨开焦炭和灰烬,十指磨破,鲜血染红手指,她凭借那只金镯子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后皮罗阁想霸占慈善夫人,夫人坚决不从,率领精兵据守邓赕城,最后寡不敌众慈善夫人投井自尽。为纪念慈善夫人对丈夫的忠贞,后来在火把节这天,妇女们就有了染红手指甲的习俗。
另外一种传说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并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惹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到达山顶之后为美景陶醉,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他的歌声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而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惹阿比在听说了两人的恋情之后,心里无比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惹阿比便下凡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被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历尽艰辛,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于是,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天神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伤心欲绝,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做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还是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人民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活动主要有:
斗牛:在人群围成的大圆圈中,两头牛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斗牛分黄牛与水牛两种,相比而言黄牛相斗要“斯文”些,所以先斗黄牛。水牛相斗,若遇两头脾气暴躁的水牛相斗,无疑是一场恶战。有时胜者还会穷追对方置之于死地。此时牛主人要冒着生命危险来阻止再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各村寨推选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得奖品外,他们自己所在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篝火晚会:人们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群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亮。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射击、赛歌、选美、斗鸡等活动项目。
火把节也是青年男女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
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