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焰帝幢王佛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是黄色的。
红焰帝幢王佛,又名南无上自在幢王如来,位于佛陀的北方,其身蓝色,披黄色袈裟。
右手持宝幢置于左肩,左手定印,持诵佛号的功德,能消除过去人生中,由嫉妒心所做的罪业。
2.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样的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3. 佛教的居士服,长衫,海清等服装,怎么穿更庄重好看
佛教从古传下来只有海青居士可以穿。
所谓长衫,其实是大挂,与民国的长衫还是有区别的,那个是出家人穿的,有些居士到寺庙参学或净人发心出家,穿大挂是常住批准的。
大挂是从五衣变迁来的,上虚下云老和尚曾做过考证,出家人出坡劳动佛制搭五衣,到中国慢慢演变成大挂。
至于居士服则是现代台湾佛教界先兴起后传入大陆。
佛教的衣服,都是坏色(非正色),破执着相,只要干净整齐即是庄严!
好看是世俗颠倒义。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但愿嘉宾尽念佛
只缘极乐是君家
----印光大师
4. 佛祖的袍是什么样的
那叫袈裟,释迦牟尼佛当年穿的是别人不要的衣服,然后放在一起染成棕色,所以我们看到的袈裟颜色很多原因在此,不是刻意设计制造的,只是遮羞、遮丑、遮蔽风寒用的,是为我们表法,教导我们不要起贪心,衣服干净整洁合适就行,佛法是教育,佛的行为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佛教我们要学会吃苦,因为吃苦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5. 佛观音菩萨灵魂都穿着衣服,衣服从哪来
你好
佛观音菩萨灵魂都穿着衣服
但是这衣服所来的渠道却不同
佛的衣服是施主供养而来
那么佛的灵魂就是不穿衣服的
而观音菩萨和衣服是想象而来
那么观音菩萨的衣服当然是想象而来
真实的世界历史中只有佛陀而没有观音
佛陀是人不是神
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智慧和修正言行而有大智慧的人
如果没了解原始佛教中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区别的话
就很容易陷入迷信的误区
其实人生最好的意义
不是苦求名利或献身迷信
而是为了真正幸福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智慧和修正言行
而让自己和别人都生活得更美好
才能进而获得真正长久的快乐
6. 佛家的佛衣百纳是什么东西
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亦借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龙须甘雨。个个能装百衲衣,师兄收取天宫女。” 宋 陆游 《怀昔》诗:“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这等麤衣澹饭且淹消。”《西游记》第七十回:“﹝ 行者 ﹞摇身一变,又变做一个道童:头挽双抓髻,身穿百衲衣。” 杨朔 《泰山极顶》:“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小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参见“ 百衲 ”。
7. 佛教僧人红色的僧袍和黄色的僧袍有什么区别没
你指得应该是藏地的佛教。一般来讲红色是普通僧人,而穿黄色的是活佛一类的高僧。藏地的佛教虽有五教, 但我知道得来说,一般小僧是不能穿颜色高贵的僧袍的。比如黄教不是以僧袍的颜色说的,而是以僧冒的颜色而说的。
佛子衣服的颜色以低贱为出发点,在古印度黄色最低贱,为以弟子们都穿黄色。而来到中国后,黄色却是尊贵的。所以换成汉地的灰色,藏地的红色棕色。
8. 佛教的衣服都是啥
您好,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希望帮到您,满意请采纳,谢谢。
9.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僧人的服饰有什么差别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僧人的服饰在颜色和件数上都有显着差别。
2、藏传佛教的僧衣颜色更鲜艳,也更好看一些。
一、藏传佛教的僧衣特点:
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袈裟,重复衣)、喇奎(上衣)、唐奎〔下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不能随意制做。
根据印度佛教传到藏区的律经规定,在藏区各教派僧衣的样式大同小异,既各具特点又有所差异。其中宁玛派(俗称“红教”)僧人身着紫红色的袈裟、僧裙,戴形如莲花状的红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则穿白色衣裙。萨迦派(俗称“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样式和颜色与宁玛派相近似。噶举派(俗称“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俗称“黄教”)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桃状帽和莲状帽。活佛一般着特制的袈裟和礼服。
二、汉传佛教的僧衣特点:
件数上,由于气候上中国异于印度,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汉传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里面多了御寒的小褂,颜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黄绿色,裙子近乎红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红、黄色。可受到汉地各朝代君王穿黄、大臣着红限制,汉传佛教的僧人只能放弃使用这两种颜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汉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国汉地逐渐被本土化,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印度传来的僧衣式样;另一方面,又兼顾汉地气候、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还要考虑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等因素。僧衣从颜色到形制都有所改变。
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汉代的形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现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着,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也有身披黄色或红色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10. 和尚不同颜色的衣服怎么分等级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装是没有等级的。
根据佛教的制度,僧衣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就是那个斜系的大衣,参加活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
三衣的由来
今天我们见到的印度传统服饰,其披披挂挂的穿衣方式仍然很明显。在古印度发家的佛教,穿衣习惯自然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徒其穿着方式更接近原始的佛教衣制。
至于佛教为什么规定只能穿三层衣服,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为了规范僧人的穿衣秩序,在印度的一个冬天亲自进行试验:
初夜披一件衣服;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僧人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但佛教在传入我国后,由于气候风俗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佛教自己的穿衣风格,但大体上还是遵循佛教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