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三国时人穿的什么衣服
三国时期是延续了汉制的,在汉代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颜色、样式,佩饰的样式上。
先说颜色的事,对于朝中官员来说,主要有两类衣服:祭服、朝服。
顾名思义,祭服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古人对此极其重视,就像《左传》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因此祭服是官府制度中最庄严的服饰了。
祭服该穿什么颜色呢?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是一样的:衣裳玄上𫄸xūn下,即黑色上衣,浅红色下衣。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要戴有旒liú的冕,黑色的。至于鞋,“赤舄xì”即红色的鞋。
主掌祭祀的官员戴长冠,穿黑色衣服。五郊祭祀,戴袀jūn玄长冠,也是黑色的,他们衣服的颜色取决于所处方位,东郊青色、南郊红色、西郊白色、北郊黑色、中郊黄色。不参与祭祀事宜的官员,佩戴常冠,穿黑色衣服。
同时里边的中衣,领子、袖子边缘都要是红色的,还要穿红色的膝裤,以示敬奉神明之心。“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示其赤心奉神也”
。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祭服,或者说庙服:绀gàn上皂下,即青紫色上衣,黑色下衣。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有蚕服,也就是皇后主持亲蚕礼时要穿的衣服,颜色:青上缥piǎo下,即青色上衣青白色下衣。贵人在亲蚕礼时,要穿助蚕服,颜色:纯缥上下,一身的淡青色。
朝服的颜色是随着五郊变化的,也就是说在立春到立夏之间,要穿青色朝服。在立夏到立秋前18天,要穿红色朝服。在立秋前18天到立秋,要穿黄色朝服。在立秋到立冬之间,要穿白色朝服。在立冬到立春之间,要穿黑色朝服。
皇后与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夫人,她们的朝服就是蚕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至于寻常百姓,只允许穿本色麻布衣,不允许有间色,应为灰白色,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散民不敢服杂彩,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在《中国服饰史》中看到,公元前13年时,才允许百姓穿青绿色衣服,不过没有在史书上找到具体出处。
还可以从《三国志·吕蒙传》白衣渡江部分了解,当时商人穿的是白色衣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
汉代已经有口红了,只不过叫“口脂”,因为掺了朱砂,所以是红色的。《急就篇》就有注解“脂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这个时期,是以黑红为尊的。最后,皂、缁zī、玄、黑都是黑色,赤、丹、红、绛都是红色,实在无力分辨。
B. 三国时期主要穿的衣服样式是什么
三国时期时间较短,基本沿袭汉代末期服制。相比汉代大方,简练,实用。代表样式见附图,点击放大。
C. 三国题材服装设计说明
汉服,即汉族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1])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2],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3]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4],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以儒教圣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5]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反应了汉族的文化信仰,是儒教礼制的一部分,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着《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于少数款式的服装上使用金属扣)。
清初,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中国人认识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教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6]“汉族”的形成,直接与周朝、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7]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教的周礼服制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8],源自黄帝制冕服[9],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
汉服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通过历代华夏王朝对周礼服制坚持和革新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在儒教礼典的永恒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18]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常服则是平常穿着。
上古时期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19]。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20]。这说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21]
[编辑]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则缟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22]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礼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已经具备汉服没有扭扣的特点,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还出现了襦裙。这都是后世汉服最常见的式样。
[编辑]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23]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现褙子。
[编辑] 元朝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只是风格上多少受到一些蒙古族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24]。明代出现纽扣,在部分常服及军服中使用较多,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不用扣子。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如孔子的后裔孔闻謤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服饰;郑成功的儿子明郑郑经以继承明朝为号召,将剃发易服作为拒绝投降的原因之一;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满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组织群臣学习《金世宗本纪》,告诫群臣不要学习汉人习俗,从北魏至辽金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旦从习汉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
据传,有“十从十不从”之民谣,譬如:“生从死不从”,指男子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服明朝衣冠;“男从女不从”、“老从少不从”,指女子及少年儿童可以不剃发易服。[25]然而这只是民谣,从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并且,即使因此残留了部分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也逐步满化。但直至清末仍然有一些童装和少数女装维持交领右衽的典型汉服款式。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编辑] 民国时期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之后,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主张全盘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于现实生活中或转以融合后的新样式存续,汉人也以为鞑虏强迫汉族穿着的旗袍、马褂就是汉族传统服装。
有少数儿童服饰仍然维持明代以来的交领右衽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26]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裈。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通常为颜色艳丽的外衣,如深衣袍、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裲裆、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27]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28]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编辑] 汉服的布料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蘖、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2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𫄸【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𫄸】。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30]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征,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韨象背拂于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编辑] 交领右衽
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汉服诞生之初即以出现,并一直延续,是汉服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我们就会被异族统治,像异族一样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31]可见“右衽”这一特征的重要性。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盘领又称“圆领”,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长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束带系扎。注意圆领也是右衽的。直领,又称“对领”,两边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右襟搭在左襟上,与现代韩服的领子接近,可以认为是程度极其微小的右衽。
[编辑] 系带
汉服一般用束带系扎,不用扣子。明代后期出现纽扣,但与满清服饰有明显不同,明代纽扣细小,以金属制造,一般位于不显眼位置,只在少数款式中比较显眼,见于女装及少数男装常服、军服;满清服饰以布制盘扣为主,扣带很长,极为显眼,大量用于礼服、官服、常服等各类型服装。
[编辑] 剪裁
汉服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在裁剪之时,看上去虽然是平面直线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会随着人体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线条,无论从正面、侧面、背面看,都十分动人,和环境共同成为灵动的艺术品。这与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共融关系,“万物与我为一”可谓互相辉映。因此汉服不仅重视人体的各个侧面的线型,而且还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继而成为服饰的特色。汉族传统服装中,贵族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官员与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后,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袖径宽大时可达四尺,这种宽大的剪裁,使得汉服在穿着起来之后,可以形成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线,随风而动,但毫不拖拉,给人洒脱飘逸、仙风道骨的感觉。
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搭配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汉服虽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款式,但基本特征始终不变,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以下介绍汉服的基本款式,详细介绍请参见汉服列表。
[编辑] 上衣下裳式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此处读为cháng)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
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期起,一直延续到明朝,形制基本没有变化。
D. 三国时期的服装的样子是什么
三国的服装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这个没什么标准,可以看看一些汉朝或三国时期的古装片,像三国演义里面的服装应该差不太远
E. 请问东汉三国时期的服装有什么样的
有好几种的大都是穿布衣形式的
三国的服饰和汉朝一样: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F.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女子衣着穿戴
三国时期女子穿戴的是汉服。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汉服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6)三国绣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东汉男女服饰: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女子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东汉服饰一改西汉孝文帝提出的女子襦裙不能拖地的规定,拖地之风始于西汉昭宣时期,发展于西汉末期成平之朝,盛极于东汉。也就是说汉文帝的曾孙汉昭帝时期西汉女性贵妇的裙摆已经有非常夸张的拖尾了,之后一直有增无减,东汉更是力求奢华,连平民女装也有拖地后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朝服饰
G. 三国时期的服饰是怎样的
三国的服饰和汉朝一样: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情况等相关:
http://ke..com/view/2328.htm
H. 三国时期的服装是什么样的,有图片吗
三国的服装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这个没什么标准,可以看看一些汉朝或三国时期的古装片,像三国演义里面的服装应该差不太远
I. 三国时期店小二和女仆的夏天服装是什么样的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这个图片里的侍女和男侍差不多就是店小二之流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