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图片 > 原始衣服模样图片

原始衣服模样图片

发布时间:2022-07-17 20:05:09

1. 最原始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达斡尔族服饰——简单素雅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的渔猎业。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 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族服饰原料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自制的布鞋或皮靴,戴草帽。冬季出门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帽子双耳翘起,穿棉布长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时穿长袍。外面围中间开衩的围裙(有的皮制),有装饰图案或饰边。围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对襟。劳动时穿皮套裤。男人出外打猎时,穿狍皮制的猎衣。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 达斡尔族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们穿长而肥的袍子,不开衩。有时外面穿短坎肩或长坎肩(库如木)。长袍袖管肥大,上绣美丽图案,饰花边,内里有两层(一层比一层长)假袖。图案较简单,色彩浅淡素雅。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色为主。夏天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不穿棉裤,穿单裤,外套夹布套裤。穿皮衣、皮靴。年节或喜庆之时,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与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基本相同。中年以上的妇女,部分还保留着满族式发髻。 达斡尔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其中以狼头皮帽最为普遍。这种帽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两个眼球贴于原来的眼窝处,或嵌入两个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猎时戴上它不仅可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 帽子:过去冬季普遍戴狍头皮帽子,用狍头皮毛朝外作帽盔,兽耳向上挺立,嵌入两只眼睛,用狐狸、猞狸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猎人戴此帽可起伪装作用,便于接近野兽。温暖季节多数人愿戴毡子礼帽。现在都戴市场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传统靴子有三种:“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缝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边穿狍皮袜子,垫乌拉草,轻暖柔软,最适涉雪,猎人愿穿这种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热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长绑带,里边穿毡袜垫乌拉草,系扎绑带不进雪,轻暖,适合冬季劳动时穿。还有皮底、犴腿皮拼缝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个大拇指的长腰皮“手闷子”,用细皮条扎胳臂上,手腕处有一道开 口,必要时能从开口处伸出手。冬季劳动时戴长毛皮套袖,可防止冻手,劳动操作也很方便。 腰带:过去达斡尔族男子都喜欢扎腰带,而且要佩挂烟具和火镰。近些年已很少见。 女装:达斡尔族妇女多数穿布料衣服,根据不同季节穿棉、夹、单布料衣裤。青年妇女愿穿浅蓝色,中年人愿穿蓝色。每个妇女在结婚时都要做几件面料较好比较华丽的服装,外面罩艳色大绒长坎肩,穿绣花鞋,戴头饰、耳环、手镯、戒指等装饰品。衣襟上佩带绣花荷包和手绢,为老人或客人敬烟时用。老年妇女愿穿深素色服装,外面罩黑色大绒短坎肩,穿黑色布鞋,头戴黑大绒头匝,中间嵌有色玉宝石。中、老年妇女劳动时多用白毛巾包裹头发。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在珞巴人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穴居”、“树巢”的历史,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他们盖起了各式各样的住房,但竹楼是主要民居。珞瑜地区有十余种竹子,粗的直径达30厘米。竹林遍布山野,产量高,分布广,使用优点是韧性好,轻巧耐用,是好建筑材料。一般人家竹楼有三层,底层圈猪关牛,二层住人,顶层放农具、农副产品、食物等。 珞巴人选择房宅基地时别有风趣。如一家有5口人,就拿5颗稻谷,外加牛猪鸡的各一颗共8粒为一组,一般预选3处宅基地,所以要准备3组。将预选的宅基地砸平一尺见方,当太阳落山后,在其中心放一组谷粒,上放鲜树枝,再压块石板。翌日太阳出山前去察看。若8颗谷粒有散开在外的,就说明这里不好,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若谷粒中有蚂蚁,说是在此建房主人会得病;若谷粒不散乱,又无虫子藏身其中,说明这里地气好宜建房。宅地确定后,便开始建房前一系列繁杂的祭祀活动。珞巴家家户户在房前或屋后建一个高脚粮仓,全家所有贵重物品也都放在里面,离地一人高,入门处搭个竹梯。这里从不上锁,也从不丢东西。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古语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于衣食住行方面特别显着。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珞巴族居住在广袤的珞巴地区的数十条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东西长约千公里,从热带到温带,从平原到山区,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加上接受外来影响不同,这就出现了着装形式上的各异尽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对服饰的形式、颜色和装饰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尤其妇女更是如此。 在珞渝北部山区,男子夏穿自织的土白短上衣,长袖,大对襟,两个布扣在右边,下穿自织的带纹花短裤;冬穿从藏区购回的氆氇长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挂。妇女夏带花纹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裤;冬穿用氆氇拼成长方形、中间留有一个圆口的披肩。男子右侧腰间挂小弯刀、火镰,腰前横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许多银器装饰品,每逢节日吉庆,戴上所有的银器。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男女四季赤脚,茧厚刺扎不进。富裕男女都戴银镯、银项链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镯,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环式金银藤品,以示贫富。

2.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3. 中国原始服装的基本形制是什么

人们用动物的皮肤和树叶来保护自己的身体,遮住炎热的阳光或寒冷,这是最原始服饰的雏形。在纺织技术发明之前,动物皮毛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25000年前周口店山顶洞窟出土的骨针,足以证明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饰的起源。

当时,人们用骨针缝制动物皮服,并用动物牙齿、骨管、石珠等制作装饰品。后来又出现了由石头和陶器制成的纺车,这说明除了动物皮,人类还可以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纱和编织,使服装的原材料进一步发展。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衣物工具,对其进行了修复。那时,没有绳子和线。用动物韧带缝衣服是可能的。

在山顶洞人遗址等古墓葬中,绿发挖掘出了大量的饰品,包括头饰、颈饰、腕饰等。这些材料包括天然美丽的石头、动物牙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当时,这些饰物不仅是用来装饰的,也是用来纪念渔猎胜利的。

(3)原始衣服模样图片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陆氏春秋、石本及后淮南子的文字中都提到了黄帝、胡曹或伯禹创造的服饰。出土的

在文物方面,服饰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东仁遗址(距今约1.9万年),发现了一枚骨针和141枚石、骨、壳、牙饰品。事实证明,当时简单的衣服可以用动物皮等天然材料缝制。这是中国服饰文化史的开端。

大约一万年前,它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已由人造机织物制成。服装形态发生了变化,功能得到了改善。刚头衣、单衣等斗篷已成为典型的服装,其装饰也越来越复杂,对服装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纺织品问世后,帮会服装已发展成为一种定型服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广大地区和许多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基本上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部分服装,成为人类服装的粗糙类型。在新石器时代,除了一般的服饰外,还发现了一些陶器遗物,包括皇冠、靴子、头饰和装饰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原始服饰

4. 古埃及服饰 要图片

古埃及服饰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其东西方为沙漠、南为高地、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埃及。由于地理位置封闭、尼罗河谷的农业生产足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埃及人独特的宗教观、古埃及形成一个超稳定不太变化的社会系统。古埃及服饰在稳定的社会系统下、款式不多且变化极微缓慢。

服装款式

1.腰布(loin);是男性主要的衣着、女性偶尔采用。腰布以长短、褶饰作变化并区隔阶级。

2.罩衫(Tunic);18王朝后才出现的服装款式,男女通用。

3.统状束衣(TightSheath);是女性主要的衣着,一般男性不采用、但为法老王及神祉的正式衣着。

4.披肩(Longwrappedrobe);包裹式长衣。

主要布料

¨麻(Linen)是主要布料、偶尔搭配皮革及苇草(reed)

¨帝国时期才懂得使用羊毛织成毛料

¨纺织工业兴盛、已可纺出精致的纱线与麻料。

¨已知如何染色、会染红、黄、蓝等颜色。白色则用于祖先及饰品。

¨浆布技术成熟、常用1/8"or3/16"的褶饰。

¨帝国时期出现绣花布、锦缎画(Tapestry)。

¨金质珠鍊为贵族装饰品

常用装饰造型

¨植物造型-莲花与纸莎草(Papyrus)是神圣的像徵

¨动物造型-动物造型常用为护符,如:有翅甲虫表创造、复活可保身、驱除恶魔

¨几何造型-Zigzag(锯齿纹)、Rope(卷纹)、Scale(鱼鳞纹)Rosette(圆花纹)

饰品

1.假发: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将头发剪至最短的长度再戴上假发。而假发的长短与形状是用以区分阶级的。

2.头巾:自第四王朝后、那美斯式(Names)头巾成为法老王的重要装饰物。女性不戴头巾、但自新王国之后,贵族妇女采用发饰

3.冠饰:冠帽亦是古埃及社会阶级区隔之象征、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带冠帽的。法老王与神祉带着不同的冠帽、也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4.项鍊:是古埃及人普遍采用的装饰品。

5.假须:埃及人不留胡须的但对胡须有一份崇敬,因此于正式场所须带胡须。一般人的胡须较短、只有两吋;发老王的胡须则很长、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胡子则在尾部翘起。

6.化妆:眼影是埃及人脸上最明显的装饰。不论男女皆以矿物粉末画出制式的大眼睛、据说以墨画眼能有减少阳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护作用。

5. 原始人穿什么

最初,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长的毛来蔽体保暖。他们穴居深山密林,过着非常原始的野生生活。后来,才慢慢懂得用树叶和兽皮来遮掩自己光赤的肉体。后来逐渐掌握了利用树皮、草茎等植物纤维搓制绳索的技术。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可知当时人们用以蔽体的,只不过鸟羽兽皮或是树叶茅草而已。

北京周口店是我国古代人类发源地之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活动的遗迹就在这里发现。1930年因清理山顶洞人化石产地顶部的堆积,而发现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遗迹。1933年进行发掘,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枚骨针,保存完好,只是针孔地方破断了。骨针全长82毫米,直径3.1~3.3毫米,针尖圆锐,针身略弯而圆滑,是刮削和磨制成功的。针的穿孔很小,是用尖状器挖制而成的。

同时,在山西朔县峙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等遗穴里,也发掘出用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针的发现,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缝纫技术了。从骨针的尺寸、针眼的大小,以及其他出土的文物看,这时期的衣服材料,还没有超出兽皮范围。人们将猎取到的野兽皮毛剥下,然后根据需要,拼合缝制成各种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体和防御严寒的侵袭。

在周口店山顶洞穴里,还发现有穿孔的砾石、兽齿、鱼骨、介壳和蚶壳等装饰物,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可见当时人们已有审美的观念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但由于材料很少,关于这时期的服装式样,还不能作出详细的说明。

在以后的长期采集、渔猎中,他们又逐渐掌握了利用树皮、草茎等植物纤维搓制绳索的技术。再后一些,又从结绳发展到利用韧性纤维制作渔猎用的网罟,这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作为衣着材料最原始的纺织品,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5)原始衣服模样图片扩展阅读: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旧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穿着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制作,这时的服饰已经脱离了萌芽状态。到了渔猎、畜牧与农业时期,美化的要求和审美的观念伴之而生。他们不仅寻求服饰式样的合度,并对服饰本身外的各类附属饰件加以美化。

中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期形成配套。由于当时的纺织品服装难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会的陶器彩绘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纹,是反映当时服装款式的珍贵资料。

6. 原始人没有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御寒、防热和护身,先民们便很自然地把兽皮、树叶用来当衣穿。

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在蛮荒的原始时期,很多地方林木茂密,野生动物成群。那时,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已意识到动物的皮毛可以取暖,大树的叶子可以遮日,它们都是护身的好材料。甘肃出土的原始陶器彩绘中就有兽衣、树叶的纹饰,一些地画、岩画中出现了穿兽皮、围树叶的人物。



历史发展

民间传说,服饰始于黄帝之手。相传当时没有固定的服饰样式,先民们不经剪裁缝制随意把兽皮等物搭于肩头,或绑在腿上,或缠于腰间。后来,黄帝便动脑子,创造了骨针,用兽皮缝制成了两件衣物。一件是上身穿的,名之曰“上衣”,一件是下身穿的,名之曰“下裳”。从此,有了“上衣下裳”的服制。

考古学家通过大量的原始遗物证明,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了简单的纺织出现。如甘肃秦魏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墓葬陶器底部均有麻布印纹。考古学家推断麻布可能是原始社会晚期的惟一布料。

如果说,“上衣下裳”的服制确始于黄帝之手,那么,这时衣、裳很可能是用麻布制作的。与此同时,在渭河流域原始遗址中还发现了不少兽牙、海贝、石环等,经推断,它们是原始服饰上佩戴的装饰品。武威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盆,盆壁上绘制的人物,其所穿的衣服已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据原始岩画、地画以及原始彩陶文饰分析,原始人穿的兽皮、羽衣、树叶,除了御寒遮阳、护身等实用价值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对用来作服饰的物类的信仰。

原始先民所穿的兽皮,一类是属于比较凶猛的兽类的皮毛,如虎、豹、狼等兽皮;一类是属于他们饲养的牲畜皮毛,如牛、羊、马、猪、狗等动物皮。这两类动物实际上是他们所崇拜的动物,它们都是先民服饰信仰的一部分。

7. 从古至今服饰的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 · 深衣袍服

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汉服文化: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8. 古代女子服饰从内到外都是哪几层每层是什么名称

以汉服为例,从里到外有三层,分别是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8)原始衣服模样图片扩展阅读:

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

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

9. 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经常会用汉服来做中国传统服装的代名词,不仅因为汉朝威武雄壮,更因为汉朝也用服装上也是丰富异常。不过现在我们了解时代较早的服装,因为时间原因大多只能从典籍中去看相关记载,很少能见到明以前实物,更不用说远到汉朝了。

马王堆汉墓的“汉服”的出土,使得我们再去讨论中国传统服饰就有了根基,内中各种款式和制作工艺对汉服复兴和研究也是极大的推动,而且里面的衣服的的样式、图案、材质、对今天的服装也有着借鉴意义,在经过设计师的手,未必不能登上时尚舞台。

10. 中国古代服装在周代以前已有性别的区分

自周代开始,中国古代服装开始有了性别的区分。在此之前,服装应该是没有性别区分的(至少文献上还没有找到证据)。男子的裳和女子的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裳主要用于冕服、朝服等礼服。它是前后两片的形式。汉郑玄注《礼仪·丧服》云:“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三幅的一组遮蔽腹部,四幅的一组遮蔽臀部,上用带子系结于腰部。

冕服下裳是由远古人类的遮羞布演变而来。故“裳”有“障”的含义。根据古文献记载,裳也称“帷裳”。帷,围也,是指用一幅布帛横向围在腰际,布帛的幅宽决定了裳的长度,所谓“正幅如帷”。受纺织技术的限制,早期布帛的幅宽较窄,再由于中国古人裸露禁忌意识的加深,裳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人将布帛竖向连缀后使用。

于是,冕服下裳成为前后两片的形式。这是中国古代两片系扎式男裳与一片合围式女裙的主要区别所在。

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阅读全文

与原始衣服模样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oppor9s怎么压缩图片 浏览:105
快手直播图片怎么弄得 浏览:63
素描几何体图片简单的 浏览:38
非人哉中集体可爱图片 浏览:209
男生生日蛋糕图片12岁 浏览:47
街拍天真可爱人物图片 浏览:68
女孩发育后月经图片 浏览:187
霸气女生图片伤感头像带字图片大全 浏览:624
酷短发女孩动漫图片 浏览:83
男生一起前后图片 浏览:620
头发刻痕图案大全图片女生 浏览:701
亚麻服装图片及价格 浏览:548
word编辑公式怎么变成图片了 浏览:985
衣服上衣款式图片 浏览:400
彩铅画蝴蝶图片简单 浏览:433
ps怎么修改图片上的数字 浏览:565
七个葫芦绘画简单图片 浏览:606
老牌子方便面图片大全 浏览:74
给娃娃做花样衣服图片 浏览:135
衣架挂衣服衣图片 浏览:260